回覆列表
  • 1 # 指尖古泉文化

    古人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說。所謂“肉”,意思是“徒口歌唱”的意思。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演奏的《韶》樂,在孔子的意識裡,覺得絲竹演奏始終不如徒口演唱來得好聽,沒想到聽了《韶》樂的演奏竟然改變了他以前的認識,所以發出感嘆說,“想不到(絲竹演奏的)音樂的美妙達到了這種境啊。”,讓他接連好幾個月,聽絲竹之聲都沒有感覺了。不是說他接連幾個月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那也太牽強附會了吧。音樂跟吃肉有什麼關係呢?你看我們現在舞臺上的演唱,報幕人會說,歌唱者某某某,伴奏某某樂團,所以樂器(古代主要就是絲竹)也只是伴奏而已。伴奏伴奏,只是一個伴隨,而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歌唱家的“徒口歌唱”,即古人說的“肉”。這樣我們再回過頭去理解孔子的話,就更明白了。

  • 2 # 髙一恆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說:“想不到韶樂的美竟然達到了這樣的地步!”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聽韶樂,喜愛之極,說:“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誇張的話.

  • 3 # 復活論語王宏傑

    孔子聽《韶》樂不知肉味是另有謀劃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註釋】

    (1)聞,《說文》:“聞,知聲也。”即聽說,瞭解。本義是聽到心裡去了。本章指聽聞並瞭解。

    (2)韶,《說文》:“韶,虞舜樂也。”即傳說中的虞舜時代的樂曲名。本章指《韶》樂。

    (3)知,知道。

    (4)圖,《說文》:“圖,畫計難也。”即謀劃一個艱難的宏大目標。本義是謀劃,反覆考慮。本章指預料、料想到。

    (5)為,演奏。

    (6)樂,《說文》:“樂,五聲八音總名。”即五聲八音的總稱。本章指音樂,樂曲。

    (7)斯,即“不知肉味”的這種程度。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聞並瞭解《韶》樂三個月,竟不知道肉的味道是什麼了。孔子解釋說:“我沒有料想到音樂如此的作用才到達這個程度的。”

    【解讀】

    本章斷句,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而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因司馬遷作《史記》是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因此司馬遷的依據也是先秦時期的典籍。關於孔子的言行也多出自《論語》,只是司馬遷做了發揮。若司馬遷理解有誤,後人沿襲,必定會一錯再錯。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三十五歲時,因為魯昭公逃奔到齊國,魯國內亂,也到了齊國。《韶》樂,就是在這個時間聽聞到的。有關於韶樂,《竹書紀年》:“有虞氏舜作《大韶》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帝舜乃命質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頌示範為帝的德行。此後,夏、商、週三代帝王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周武王定天下,封賞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建齊國,《韶》傳入齊。孔子聽到《韶》樂後,在《八佾篇》評價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本身在音樂方面就有極深的造詣,他對音樂不是停留在淺層次的心中喜歡上,而是瞭解音樂,真正的懂音樂。聞,聽聞並達到了解的程度。孔子瞭解《韶》樂,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因為太專注了,竟忘了吃肉是什麼味道。孔子在齊國聽《韶》樂,是他期待已久的,但又無法想象出《韶》樂有多美。同樣是遇到《韶》樂,他人或許都是都是為了欣賞一下而已,孔子雖然欣賞還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錢穆先生認為這是聖人的一種藝術心情。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此亦一種藝術心情。藝術心情與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聖人境界之高。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用三個月的時間瞭解《韶》樂,目的是什麼呢?本句就應該有答案。孔子在本章不是無問自說,而是省略了他人的問話。一般皆認為這是孔子對《韶》的感嘆。是說:“沒想到音樂竟有這樣大的魅力。”我認為,這樣理解存在問題。圖,預料、料想到。為樂,演奏音樂。斯,即“不知肉味”的情形。意思是,不是謀劃著創作音樂才達到這種情形。本章的核心字是“圖”。孔子用三個月的時間瞭解《韶》樂,一般人認為是為了創作音樂,而孔子說不是。那又是為了什麼? 圖,《說文》:“圖,畫計難也。”即謀劃一個艱難的宏大目標。我認為,這個“圖”隱含了孔子的一個宏大目標要實現,並且這個實現過程很艱難的。要明白是什麼,還要從《韶》樂入手。一是《韶》樂的魅力,一是《韶》樂的作用。《禮記•經解》:“廣博易良,樂教也。”是說音樂的教育,是讓人養成“廣博”偉大的胸襟;“易良”就是由壞變好,平易而善良。所以我們就明白了,孔子聽聞《韶》樂三月且不知肉味,心中有一個計劃,就是把《韶》樂帶回去影響魯國。

  • 4 # 同心追夢平

    孔子出使齊國,是韶樂和武樂的正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知嘗不出來了,後人用“三月不知肉味”來比喻集中注注意力於某一事物或事業,忘記了其他事情,現在也可以說,為了某項工作,事業,己經三月不知肉味了。

  • 5 # 正義中醫

    孔子聞《韶》體現孔子對聖賢德行仰慕和克己復禮理想

    (一):孔子聞《韶》典故的出處

    《論語·述而第七》:“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後用“三月不知肉味”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

    《韶》是歌頌先王德行的古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興奮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為他感到《韶》樂達到了“盡善”與“盡美”的統一。

    (二):孔子聞《韶》對聖賢德行的仰慕

    韶樂,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音樂,優美至極。孔子本身也是音樂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孔子晚年對《詩經》作過音律修正,這也是孔子在音樂上的一大貢獻。孔子對音樂的感悟、理解能力極高,當年他在齊國聽到了韶樂,立即如痴如醉。韶樂的主旨,是歌頌虞舜的功德,音樂古樸平和、悠揚悅耳,後來孔子評價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故而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本意是對過去聖賢德行的仰慕,而非單純的欣賞音樂。

    (三):孔子聞《韶》與克己復禮理想

    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建立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典故,體出孔子當年對“克己復禮”理想和抱負。即《論語·顏淵》中所講“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6 # 人文策劃易學家

    很榮幸受邀回答,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吧,畢竟這些都是歷史,真正的原因估計是無人知曉,我們只能透過我們的認知來做裡做理解。

    第一層理解,就是因為孔子對韶樂這種形式非常喜愛,以至專注研究,廢寢忘食,就連最喜愛的食物也覺得沒有胃口了;

    第二層理解,是不是因為韶樂的內容層面,有些原因導致它對特殊食物的階段性排斥,這是個人揣測啊!

    第三層理解,孔子也是大德之人,這就從他的修行層面理解了,一次洗禮一次昇華。

  • 7 # 範鯉學社

    三月不知肉味,是論語裡的一個典故。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三個月都吃不出肉的滋味。說:真想不到,虞舜時創作的音樂,竟然達到這麼迷人的地步。

    那麼,孔子為什麼感到三月不知肉味呢?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孔子更喜歡樂。

    孔子好文是眾所周知的,但孔子其實本心更好樂,孔子一生在追求恢復周禮、復古,孔子這個人,本質是崇古的,總覺得三代比春秋好很多,三代崇尚禮儀,而禮儀的最經典表現形式,就是樂,三代做什麼隆重事情,都有樂伴隨,但一到春秋,禮崩樂壞,沒有樂招待了。

    第二層意思,孔子崇聖人之樂。

    恢復周禮是孔子的倡導,但周朝並沒孔子所說的聖人,孔子崇拜的聖人,基本是要回到三皇五帝時代了,所以孔子忽然吸到新奇的樂,特別是虞舜聖人時創作的音樂,自然生出一股尊敬的味道。

    第三層意思,暫時忘卻俗世煩惱。

    因魯國內亂,孔子逃到齊國,當時的齊國,是一個好名的國家,齊王齊景公好虛名,表面文章做得很到位,很尊重孔子,孔子一時感到受到了一絲絲尊敬,覺得齊國是個更有可能實現理想的國家,因此,對於齊國的招待自然有一些好感,再加上聽到在其它國家不常聽到的音樂,一時忘卻了俗世的艱難,所謂的肉味,並不是真的只是肉,而是煩惱之意。但事實上,沒多久(也不過是幾月而已),孔子又離開齊國,因為齊國的臣子並不是那麼好相與的,特別是當時著名的臣相晏子,並不怎麼待見孔子,孔子只得鬱郁而走。後來,孔子為了自己的復禮的理想社會,到處遊說,然而,各國都不怎麼待見他,所以回想起齊國景公對自己的尊敬,還是有一些留戀的。

  • 8 # 文城觀點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一句話是出自《論語》,《韶》是古代讚美舜的樂章,在當時屬於經典的音樂。孔子聽了《韶》後,因為受音樂的感染,感到太好了,一直沉浸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三個月的時間,都不在意於肉是什麼滋味了。這其實說的是孔子聽了韶樂之後,受感染很深,心境很寧靜,精神非常專注,其他的興趣暫時沒有了,連吃肉時都感覺不到肉的味道了,所表示的是孔子已經因為欣賞韶樂而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孔子感嘆說,沒想到上古的音樂,竟然又如此高的意境!

    《論語.子罕第九》還記載一段話:“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這有助於理解孔子欣賞韶樂的事。

    孔子本來是有政治志向的,很想向君王推薦他的“仁學”,他曾經周遊列國,想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可是到了晚年,他還是沒有能推廣他的儒家學說,而且,越來越感到當時禮壞樂崩,他感到,使他有了一定的權力,也沒有辦法透過儒學的德政來治理社會了,他當時感受到,要想使社會逐步恢復秩序,逐步安定下來,最好的辦法就透過恢復周禮,復興禮樂文化,從教化人心開始,推廣他的學說。因而,當孔子回到魯國之後,開始整理禮樂文化,整理古代經書,據說,“六經”就是主要由他整理的。而上面這所因的這一段話,主要意思是: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進行了整理和改編,而《雅》《頌》才有了妥當對應,有了正確位置。也許正因為孔子的整理,才讓一些經典流傳下來,影響了中國的長期歷史。《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這表明,孔子古代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實居功至偉,是很了不起的。而這麼懂音樂的人,對於韶樂是那麼讚美,可見,韶樂對孔子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

    其實,孔子所欣賞的不只是音樂,而是音樂中所包含的禮樂文化韻味和涵義,他所推行的是周禮文化。

    據傳說,夏、商、週三代帝王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而周武王定天下,封賞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營丘建齊國,《韶》變傳入齊。《韶》入齊之後,與當地的民情民風相結合;吸收當地的音樂文化因素,增強了齊文化的特點,更貼近了傳統樂舞,所以,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後,才會有關於“不圖為樂至於斯”的感嘆!

  • 9 # 雲帆心語

    1,愛好音樂

    孔子喜歡音樂,是個大音樂家。懂得旋律且深諳樂理。《史記,孔子世家》寫,孔子師襄子學琴,不僅學其境且得其志。孔子三十開始講學,教授《六藝》。孔子作為儒家代表,主張禮樂教化。他認為音樂可以實現人們無障礙交流,可以調心養心。孔子在上課時也放著音樂,陶冶情操。也是因為孔子喜歡高雅幽雅的事。

    2,《韶》多精妙

    《韶》樂是虞舜時期國家盛典大樂,兼詩、舞蹈、歌唱一起,場面弘大,是宮廷高雅藝術。在西周時仍很流行。隨著時間推移,《韶》也發展變化,雅俗共賞。公園前517年,孔子在齊國高韶子家觀賞《韶》。贊“不圖為樂至於斯”,遂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對於音樂發燒友孔子來說,《韶》是古典名曲。豐厚的文化底蘊,美妙旋律,驚鴻舞姿,使孔子忘乎所以。

    3,禮樂教化

    孔子主張禮樂教化。用禮樂教化人性的惡。除了物質享受,人還有精神需求。雖然人有貧富貴賤,但是愛美之心人人都有。如《白毛女》裡,年關了楊白勞用借來的錢給喜兒買了二尺紅頭繩,而不是兩升苞米麵。

    王陽明受到劉瑾迫害,被貶貴陽龍場驛。此地多為少數民族,語言不通。他就是靠唱歌和當地人熟稔。以後講學時,王陽明也經常唱歌給學生。

    孔子聽《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對藝術之美不懈追求。從一方面,也是音樂教化的活例子。我們應多聽些好的樂曲,尤其古典音樂,使心靈平靜。雖不能既聖且賢,但也能少些低階趣味。

  • 10 # 豹眼看歷史

    孔子作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同時,孔子也是一個大音樂家,精通樂理,深諳音律,善於撫琴,用禮樂教學授徒。

    01

    大音樂家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跟隨師襄子學習鼓琴。

    孔子學了曲譜,一連十天不增加新的曲譜學習。

    師襄子說:你可以學習新的曲譜啦。

    孔子回答說:我熟悉了樂曲的調子,但還沒有掌握樂曲的節奏。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樂曲的節奏 , 可以學習新的曲譜啦。

    孔子回答說:但我還沒有掌握樂曲蘊含的志向啊。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樂曲蘊含的志向 , 可以學習新的曲譜啦。

    孔子回答說:但我還沒有掌握作曲者的為人啊。

    孔子好像在默默地用心思考,又好像愉快地仰望而志在遠方。

    過了一段時間,他對師襄子說:我掌握作曲者的為人了。其人黝黑的面板,頎長的身軀,眼睛仰視,好像是天下的王。不是周文王難道還有誰能創作出這首樂曲呢?!

    師襄子離開座位,兩次向孔子行拜禮,說:我的老師說過 , 這就是《文王操》啊!

    孔子學習鼓琴 , 不僅要學習曲譜,還要歷其境而得其志。

    02

    禮樂教化

    孔子三十歲就辦學授徒,當時他所傳授的科目稱作“六藝”,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在當時,禮樂並提,可見孔子對《樂》的重視。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代的宮廷中就已經有了專門的音樂機構----大司樂,樂師達1463人之多(《隋書•音樂志》)。

    樂師演奏六朝大樂:黃帝之《大卷》、堯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歌,舞,樂為一體,作為宮廷音樂,表達對天神的歌頌與崇拜。

    03

    《韶》樂

    對於六朝大樂,孔子認為:《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去洛邑拜見老子後,又拜訪了樂師長弘。

    長弘對孔子說:《武》是武王的樂名,《韶》是虞舜的樂名。若論兩人的功業,舜繼堯之後治理國家,武王伐紂救民,可以說不分伯仲。

    但就樂論樂,《韶樂》聲容盛,字義盡美;《武樂》聲容雖美,但歌調較為晦澀,稍遜於《韶樂》。總括而言,《武樂》盡美卻不盡善,唯有《韶樂》可稱得上盡善盡美。

    吳國的季札來到齊國,孔子就此問題請教季札:“請問,韶樂在前,武樂在後,武王為什麼不仿效韶樂,卻偏偏製作那種聲容雖大,而歌意晦澀的武樂呢?”

    季札說:“這是由於他們的處境不同所致。當年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舜,又把天下讓給他。所以舜一直處於順境,他發明五絃琴,製作“南風歌”,不僅聲容宏大,而且歌聲充滿快樂。後人聽了《韶樂》,就能聽得出他盛德化民,如同泉水般地潺潺而流。至於武王,出兵伐紂,當時處於逆境,在這種情況下,作樂記功時,就不便過分宣揚自己的功德及描述殷紂的罪惡,畢竟是以臣伐君,因而變得吞吞吐吐,曲折難解,令人對《武樂》感到晦澀啦!

    季札的一番剖析,真是精闢無比,孔子再三拜謝,因而在齊國專心學習《韶樂》。

    04

    孔子聞韶

    現位於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韶院村北,有一處規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築。門內北牆有一石碑,碑上隸書寫著“孔子聞韶處”。

    石刻文記載:遠古虞舜時期,有一種《韶樂》,又稱《簫韶》或《韶簫》。因《韶樂》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種高雅的樂舞。

    到春秋時期,《韶樂》在齊國仍然盛行。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齊,在高昭子家中觀賞齊《韶》後,由衷地讚歎說“想不到音樂之美能到了這個地步!”

    因而,留在齊國學習《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 留下了一段佳話。

    05

    《韶》《武》《雅》《頌》

    孔子周遊列國返回魯國以後,對《詩經》進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樂正《詩經》之後,僅僅留下了三百五篇,皆絃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禮樂自此可得而述!

    06

    題外話

    舜帝南巡,在韶山演奏《韶樂》化解了一場惡戰,因而得名。

    韶山因為誕生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成為了紅色旅遊勝地。

    《韶樂》曾是中國古代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運用時間最久的雅樂,但也曾一度失傳。

    近年來,湖南湖北兩省的藝術家們結合瀏陽古樂,宋代《琴譜》對《韶樂》進行研究,整理,終於創作出了一臺力求再現四千年前《韶樂》真實面貌的樂舞表演,有幸的友友們,可以一飽耳福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a Na Na one dirction歌詞中英對照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