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鄂東小汪醫生

    可以的,針灸,中藥都可

    治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大椎。次兩耳門前脈。

    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 穴脾俞。脊兩邊灸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俞。

    是脾穴。此法甚妙。

    治脾風者。總忽為八風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 穴百會灸五百壯。次本神。

    次承漿。次風府。次肩 。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陽。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陽明。各灸五百壯。

    治中風。失喑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及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隨。卒病欲死。不能語。肺中風不能言。 穴天窗。先灸五十壯(息火)。百會仍移灸五十壯畢。天窗還灸五十壯。若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洩。內攻五臟喜閉狀。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洩火勢。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

    悉皆灸三壯。無不愈。神良。決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為灸。

    巢氏雲。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心脾受風邪。故舌強不語。三陽之經並絡入額頰。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得開。

    治卒中風口噤不得開。 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各灸五壯即得語。又灸隨年壯。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風口 。 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蜜塞。勿令洩氣。一頭內大豆一顆。並燒艾令燃灸七壯。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灸之。

    治中風口 。手交脈灸三壯。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橫安兩頭下火。

    治口 。穴刺承泣。

    治風中脈。口眼 斜(若久不治。亦傳入髒。慎不可忽)。 穴聽會 頰車 地倉經驗方雲。自崇寧壬午年五月間。忽口眼 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後右手足麻無力。

    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取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十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吐涎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復。方覺意思惺快。每遇心中憒亂。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回知灸有神聖之功。非藥所能及也。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識。

    治風中 。 穴列缺。二穴別走陽明者。灸三壯。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治風失音不語。 穴合谷。各灸三壯。

    治不能言。 穴通裡治中風口 僻。口吻口橫紋間灸。覺大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則太過。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手中指節上灸一炷。

    治口 斜。耳垂下麥粒大。艾灸三壯。左灸右。右灸左。

    治風寒之氣客於髒間。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痺失音。皆風邪所為也。入髒皆能殺人。 穴百會。灸百壯。針入三分。補之。

    治中風卒失聲。聲噎不出。 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針之。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內岐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

    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註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壯。

    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 刺水溝針入四分。次針頰車。令人側臥。張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

    治中風不能語。 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壯。

    治風入髒。使人喑啞。卒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 僻者。口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灸。隨年壯報之。至三日不瘥。更報之。

    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穴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間使 三里等七穴。

    左治右。右治左。以取盡風氣。神清為度。其病並根據穴針灸或有不愈者。一則不中穴。二則雖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則雖及其分。氣不至出針。四則雖氣至。不明補瀉。故其病或有隨針而卒者。一則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類是也。二則不明脈候。假令下痢。其脈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針灸者。先須詳審脈候。觀察病證。然後知其刺禁。辨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然後知其病刺之。獲時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治中風失音。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之會。針入五分。次針手少陰經神門二穴。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針入三分。次針手少陽經支溝二穴。

    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針入三分。次針足少陽經湧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針入五分。如舌急不語。刺啞門一穴。在後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入二分。如舌緩不語。刺風府一穴在頂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入三分

    在兩千年以前,黃帝內經就載有地黃飲子,藥有熟地,茱萸,肉蓯蓉,巴戟天,官桂,附子,麥冬,石斛,五味子,遠志,菖蒲,白茯苓等分加姜棗 薄荷少許,滋腎陰,補腎陽,開痰化竅,治舌強不語,足廢不用,口乾不欲飲,脈沉細弱,

    現用於中風後遺症、各種脊髓病變之偏枯、失語屬於精虛痰實者,亦可用於全身性瘙癢症。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備註方中熟地黃、山萸肉滋補肝腎之陰,石斛、麥冬養陰生津,兼清虛火,巴戟天、肉蓯蓉、附子、肉桂溫養腎中真陽,上述八味,陰陽並補,以治腎虛,再以菖蒲、遠志、茯苓化痰開竅,交通心腎,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真氣,生薑、大棗和藥調中。配合成方,共奏補腎填精,化痰開竅之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有多少個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