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事情
-
2 # 寫歌人代伐鍾
楊慎生於1488年,四川新都人,是蜀中俊傑,其人生起伏跌宕,充滿了傳奇,值得玩味和品鑑。
楊慎初次參加會試時,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將其燒壞,以致其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楊慎沒有灰心,在學業上更加刻苦精進,幾年後終於在殿試中名列第一,而且是整個明代川籍學子中唯一的狀元。
說起楊慎,我們就會想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著作等身,各種詩文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其中,光是儲存下來的詩詞即達2300餘首。
楊慎雖然官場失意,但愛情生活卻豐富多彩,先後有正妻、續妻、側室等多位。尤其是其續妻黃娥,為尚書黃珂之女,才華卓具,有“蜀中李清照”、“曲中李易安”之譽,其對楊慎的忠貞不渝,堪稱賢妻楷模。但楊慎在貶謫雲南期間,因對朝廷絕望,常縱酒自娛,放浪形骸。據《樂府紀聞》載稱,楊“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這就有些不堪了。
楊慎有一個致命的毛病:對皇帝的家事,看得太重,管得太寬,用現在的四川話說,就是“吃多了”。楊先生很不“懂竅”,在封建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是皇帝老兒的自留地而已,在他們心目中,所謂家天下,家就是天下,想咋整就咋整。遺憾的是,楊慎有點一根筋,非要議什麼“大禮”,硬要把牛角“扳抻”,真以為自己是棵什麼蔥呢,結果被貶到不毛之地,一去三十年,終老不復還,怎一個慘字了得,可又慘得實在沒有意思,“白啦啦”了。假若容我放一個“馬後炮”,那我一定要說:楊先生的固執實在有些過了,就打算他愛民如子,最後卻要把自己也弄成“民”,且還不如一介“草民”,再宏偉的抱負,再廣博的愛心,都已無處施展,真可惜了一代才俊。
-
3 # 青言論史
華人向來講究“舉賢避親”。如果身為領導幹部在這種事情上不注意的話,哪怕自己的身邊人真的是憑本事、自己一點忙都沒幫上的位,也會招致許多人的非議。如果父祖是宰相兒孫中狀元,任誰也要懷疑是不是走了後門(比如秦檜的孫子)。然而有這麼一對父子,宰相的兒子中了狀元,卻沒有太多人在背後評頭論足,這又是何解呢?
這對父子就是楊廷和、楊慎父子,楊廷和已經是很著名的少年天才,而楊慎的才氣還要高於他的父親:十一歲詩就寫得很好,十二歲寫出《古戰場文》、《過秦論》(不是賈誼的那一篇),連他父親都驚歎於其文筆。跟隨父親入京後寫下《黃葉詩》,頓時洛陽紙貴,就連被尊為當時文壇領袖的李東陽都為之傾倒,邀請他拜入自己門下。
李東陽
二十四歲那年,楊慎高中當年殿試第一,也就是狀元郎了。在翰林的位子上,他甚至接受住了頗能為難人的正德皇帝的考驗:皇帝問欽天監和翰林院的群臣:“有個叫注張的、又作汪張的星星,是哪個星宿裡的啊?”眾人不能回答,楊慎答道:“南方朱雀七宿的柳星!”並且舉出《周禮》、《史記》、《漢書》等古籍的典故作為例證,這樣有理有據的回答自然讓皇帝也非常滿意,再加上他又是恩師楊廷和的公子,因此對他更高看一眼。結果正當皇帝想起用他的時候,他老孃死了,只好回家守孝三年。
明武宗朱厚照
丁憂期滿後,楊慎官復原職。他沒有因為想要升遷且皇帝對自己青睞有加就一味逢迎,反倒是經常批評皇帝。朱厚照第一次跑出居庸關的時候,楊廷和帶著內閣騎馬去追,楊慎則在家準備了一封奏摺,很嚴肅地批評了皇帝。正當皇帝想收拾他的時候,一場大病讓他自己主動停薪留職,也算逃過一劫。
楊廷和
等病好了,正德也死了,朱厚熜繼位為嘉靖皇帝,學識淵博的楊慎被啟用為經筵日講官,當時兩位大盜應當判處死刑,卻據說因為給朝廷進了一批金銀財寶而獲得減刑,負責將《舜典》的楊慎就在講課的時候說:“聖人設立花錢減刑這個名目,是用於那些小罪的,以期民眾可以改過自新。如果是那些大奸大惡之徒,根本沒有這個道理可講!”
明世宗朱厚熜
楊慎還參與了修訂《武宗實錄》的工作。在修書過程中,他沒有避諱任何朱厚照的缺點,卻也沒有忽略他的功勞,只是這些全部被Quattroporte官、閣臣蔣冕、費宏全部刪掉了,只保留了他們自己想保留的東西。
楊慎
楊慎這樣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頂的性格也終於為他自己招來了麻煩。大禮議事件中,他和自己父親堅定地站在了一起,在張璁等人被皇帝召入朝後他還聯合三十六人上書道:“我等和張璁他們學的可不是一樣的東西。我們所秉持的是程朱理學這樣的正道,而張璁他們所堅持的是冷褒、段猶(都是漢哀帝時人物)玩剩下的。現在陛下您既然這麼看得起他們,我等恥於與其為伍,請把我們全炒了魷魚吧!”
漢哀帝
自以為秉持正道的楊慎把張璁們罵成了太監(段猶是太監),把朱厚熜罵成了同性戀(漢哀帝是同性戀),這種罵人不帶髒字的文化人罵法讓讀書甚多的嘉靖怒不可遏,讓他們停薪反省。結果過了一個月,楊慎又帶著人去吵架,還喊出了“國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只在今日”這樣明代最有名的口號。皇帝本想息事寧人,把他們的奏摺留中。結果不依不饒非要個說法的楊慎帶著大家一起跪在左順門。
已經演變成抗議示威的行為自然會得到鎮壓,震怒的朱厚熜命令把楊慎等首犯扔進詔獄。一聽這個處理意見,楊慎爬起身子拍著門嚎啕大哭,哭聲大的整個紫禁城都聽得見。朱厚熜氣得七竅生煙,直接命令廷杖伺候,這就是著名的“左順門事件”。
左順門事件
捱了頓打的楊慎按理說應該老實了,結果十天以後,楊慎屁股還沒好利索,帶著人又去再哭一場。朱厚熜再讓人打了一頓他以後,決定讓他徹底滾遠,這位少年天才只好帶著他那皮開肉綻的屁股被髮配去了雲南。偏偏他老子楊廷和當政的時候又裁撤了許多冗員,這些人聽說楊公子落了難,全都埋伏在路上等著謀殺他。楊慎只能跟打游擊一樣躲了一路,當他到達發配點的時候,差點就直接死了。
所幸楊慎人員不錯,而無論是朝中還是地方都有不少他父親的門生故吏,因此他也就沒被太過為難,能夠時常在老家、昆明待上一段時間。而楊慎也很講信用,老父去世時主動向朝廷請假回家治喪,喪事辦完後又老老實實地回去待著。在雲南期間,楊慎還帶著幾百人去平了一回叛亂,小小地過了一把將軍的癮。七十二歲那年,楊慎安詳地在雲南去世。
明代官場少了楊慎這麼一位大才子,但是文壇卻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楊慎在服刑的過程中,寫了有一百多種(不是部,是種)著作,流行於世。明代三百年,博聞強記、著作等身者甚多,但楊慎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慎還時時努力奮進,他曾說:“天資和才智根本不是驕傲的資本,德行和功業應該從每日的奮進中得來。”
楊慎最著名的詞作《臨江仙》
這樣的楊慎,也就足以和解縉、徐渭並稱明代三大才子。曾經的他自恃少年天才,混不吝地什麼人都敢搏擊。當生活把他打得遍體鱗傷之後,他終於學會了做他自己,他也由此成為了一代文壇巨擘。也許正如他的《臨江仙》裡所說的那樣: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回覆列表
緣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毛宗崗父子後來放在《三國演義》第一章的喟嘆!以此詞開篇,徐徐展開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至公元280年三國歸於一統的風雲畫卷。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這是大明朝堂上的吶喊!受此言所激,當朝二百二十九位文官大臣抱定“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的宗旨,一齊跪於左順門前,與明朝史上心眼兒最多的嘉靖皇帝硬剛!
生平楊慎,字用修,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為少師楊廷和(超級牛人,首輔,總攬朝政十餘年之久)之子,二十四歲得狀元,授翰林修撰。
嘉靖初繼位,大禮議之爭爆發。
核心是繼統或繼嗣之爭,因正德死後無子嗣,嘉靖以小宗入朝繼位。繼統則繼承皇帝之位,生父母亦封皇、後;繼嗣則過繼給武宗一脈,以正德之父母為父母,撇開嘉靖自己的親生父母。
楊廷和及其追隨者堅持繼嗣,嘉靖惶惑無所對,直到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提出繼統不繼嗣之說,朱厚熜覽之大喜,說:“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
如此紛爭三年之久,終以楊廷和致仕還鄉、左順門廷杖朝臣並杖死十六人,嘉靖大獲全勝而告終。
海瑞說:“嘉靖者,家家淨也。”綜合嘉靖帝朱厚熜一生來看,很難說他是什麼好皇帝,然而楊廷和等人以為小孩子可欺,不讓人家認爹,確實也很不厚道。
楊慎的一生,被其父害得不輕。他喊出的那句話,在戰場上可算是最強音,但在一個錯誤的內耗場合,就有些不合適宜了。
楊慎的政途基本完蛋,先是被廷杖,後謫戍雲南永昌衛(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雲南保山一帶),並卒於是。從北京的權力中樞到雲南保山有多遠,楊慎有多不被待見,可以參考以下地圖:
史評那首詞是楊慎所作,本用在其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之開場。楊慎被貶,行經湖北江陵時見到江邊有漁夫和樵子正在笑談,滿腔洶湧的情懷再也難以抑制,便拿過紙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他寫詞的歷史性畫面曾經在一本網路武俠小說中(《江山如此多嬌》)重現,於是再也難以忘懷。
後面那句話實則更在作詞之前,是一句相當鼓動人心的吶喊,見於《明史·列傳第七十九》。
《明史》在其列傳中說他修《武宗實錄》時,“事必直書”,這是史官的秉筆直書;
在過鎮江謁見楊一清時,問以疑義,楊一清皆成誦,因而驚異,“益肆力古學”,這是學問的見賢思齊;
被流放到雲南後,政治上失意,於是在文學上更加努力:
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這是勤於學問,持之以恆並堅持終生。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及說不要以為天資聰穎便可以不學習的態度,直到今日仍有積極意義,並且當為學者誡。
楊慎在雲南得人照顧甚多,嘉靖心眼兒極小,極其討厭楊廷和和楊慎父子,“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隨時關心楊慎的情況,聽說他過得非常不好才放心。以九五至尊,對舊恨如此念念不忘,可見嘉靖是個睚眥必報之人。在這樣的上級面前,楊慎終生復出無望,所以他“益縱酒自放”,喝酒吟詩,疏狂一生,聊以排遣而已。
然而歷史終究給了楊慎應有的評價,說他:
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有明一代,推為第一;放眼千古,能有幾人哉?
這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評價。
朱厚熜以帝皇之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共活了61歲;楊慎一生失意,放逐邊荒,卻活了72歲。
朱元璋當年也沒活過張定邊。歷史已經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一點:這就是器量的區別,氣度小總是活不過氣度大的。
當年明月告誡的至理明言也可以用在這裡:
諸位可以借鑑,遇到恨透一個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時候,用張定邊(加上楊慎)的事蹟勉勵一下自己,不要生氣,修身養性,活得比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