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我媽家,我把大寶帶到快一歲半就送到婆婆那讓她看著,和老公一起打工。由於我和老公是裸婚,老公家庭條件不好,沒有房子。為了給孩子一個家,迫於無奈和生活壓力把大寶留給老人,現在她和我也不是很親近,離的也遠,去看也不方便,我應該怎麼辦好?我心裡也很不捨得,也不想那麼做,想她想的睡不好。
6
回覆列表
  • 1 # 金領瑋業母嬰健康講堂

    過了春節之後,明顯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天氣晴好的時候,空氣溫潤,春風暖烘烘的;天陰的時候,偶爾飄點小雨,細細的,若有若無。

    若是在鄉下,這時候還很冷,但大地復甦的氣息卻是無處不在。

    今天元宵,小時候,過了今天,爸爸媽媽就要離開我了。

    每年寒暑假跟父母一起度過,假期一過,被父母送回鄉下。開學的第一天寫下一篇日記,記下距離期末放假的天數,告訴自己,這是接下來要獨自面對的時間。那時候,“我”還只是個例,“我”還沒有形成一個群體,10幾年之後,無數個“我”有了一個統稱:

    我是,“留守兒童”。

    開學第一天,早上父親將我送到學校,那是我最開心也是最難受的時刻。平時生活在上海的父親,和其他同學的父親不同,我的父親,白皙英俊,穿合體的啞光的休閒西服,那麼與眾不同和英俊。

    90年代初,同學們還在用碎布縫製的斜背書包,我揹著雙肩的帶拉鍊的書包。爸爸總給我買成套的兒童裝,粉藍的休閒服、大紅色的絲絨群…還有小皮鞋,紅色的、紫色的。我的鉛筆盒,是帶機關的。我就這樣裡外全新地出現在一個假期後的課堂,書包裡塞滿糖果和巧克力。父親讓我拿出來給同學們分享,他笑著跟孩子們打招呼說,你們以後多跟我家XX玩哦。

    我坐下來等待老師發新學期的課本,爸爸跟我揮手告別,回上海。有一回,是二年級,老師說,今天不上新課,領了課本就放學,那仍是早上9點鐘左右的光景。我於是收拾東西拼命往回奔跑,心裡想著,才一個多小時,父親應該還在外婆家收拾東西吧?應該還能見他一面吧?2公里不到的地,我只消20分鐘。沒進堂屋的大門,我就知道,父親已經離開了,那三間房子裡的空氣是凝固的,我像被摁在了一個池子裡,湖水沒過了我的頭頂,那麼安靜,透不過氣。

    從春到夏,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花都開了,樹綠得越來越濃,油菜花黃了,麥子熟了。我的目標只有一個,考第一名啊,讓父母開心啊,盼暑假團聚啊。

    一早坐船,午後就能到上海。客輪上有好吃的盒飯和零食,上船前買一本雜誌,很快就到上海了。輪船過了吳淞碼頭就開始掉頭,馬上就能遠遠見到外灘,海鷗在輪船周圍濺起浪花的江面上低低地隨著船盤旋,航程最後半小時,輪船廣播會播放凱利金的薩克斯風,海鷗和浪花都踏著那悠揚的節拍自由地飛翔和跳躍。

    暑假到上海的第一天,開始倒數開學的日子,人間的相聚是有期限的。炎熱的7、8月份很快過去,8月31日晚,坐在開往十六鋪碼頭的計程車裡,路過外白渡橋,開過外灘,那一路有當時上海最好的霓虹。車窗外人影綽綽,十六鋪碼頭代號為“江申”的客輪,守在漆黑的江邊,夜風裹著江水的腥味和甲板的金屬鐵味撲面而來。半夜11點的船,清晨5點到江蘇。踏上岸的那一刻起,距離最後的分離還剩幾十個小時。

    9月份還有一些炎熱,從學校放學回來後,太陽還未下山,白天長得很難熬。鄉村裡炊煙裊裊,外婆在廚房無聲地準備著晚飯,我想象那一刻上海弄堂裡的熱鬧,下班歸家的人群的腳踏車鈴聲,鄰居們在一片飯菜油煙中說著家常,電視里正播放著動畫片,爸爸媽媽也快忙完回家了。這個時候,如果在上海,我很懂事地帶著妹妹洗完了澡,溼漉漉的衣服已經晾在了低矮的房子的上空。現在,那條我熟悉的弄堂裡,那個我喜歡的鴿子籠小屋,還是那個樣子,只是,少了一個我。

    到了小學4年級,在某一次從上海回江蘇之前,我嚎啕大哭,倒出了多年來的委屈,換來了媽媽每個月回去看我一次的承諾。那時候沒有電話,沒有網路,定好了每個月3號。從這個3號的前一週開始,我就是雀躍的,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我早早起來,搬了一個小凳子,到馬路邊的大樹下等著。每一次在路口停下的長途車,我都想象馬上見到媽媽的笑臉。但那一天,等到中午,我知道不會再有從上海回來的車了。我拎著小板凳,默默地走回了家。

    為什麼大人答應小孩的事情,總是做不到?他們不知道小孩子會當真的嗎?

    這種反覆的離別和想念,並沒有換來相聚時的親密,反而讓人覺得和家人在一起的陌生和無所適從。

    秋天到冬天,越來越冷,白天越來越短。季節變換時會颳風和下雨,秋冬的雨不像初夏時的那麼友好。放學前,同學的爸爸媽媽陸續來送雨具,我的爸爸媽媽,從未出現在學校的走廊裡或視窗外。他們只是隔三差五地讓人從上海給我捎回衣服、零食和新款文具。

    今天是元宵節,今天過後,又會有很多“留守兒童”要體會幾十年前我的心情。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我”沒有成為一種現象,我甚至是被小朋友羨慕的。因為我總是有從上海買回來的新式文具和各種零食。

    明天開始,也許新聞裡又會出現孩子扒著車窗、拽住衣角、追著車子奔跑、哭著不肯讓父母離鄉的新聞和圖片。

    長大後的我不太喜歡相聚,因為每次相聚就代表著要忍受一次別離。

    如果可以選擇,我不要每個學期一個新書包一套新文具,我不要酸奶和巧克力,我不要無數的套裝,不要小皮鞋,我不要那漫無邊際的孤獨,我要你們陪著我。

    謹以此文,獻給小時候孤單的自己。

    那些還在孤單中掙扎的孩子,你們都要好好的,堅強地活著,長大了就好了。

    我多麼不忍心告訴你們,長大了,仍然會痛。但是,這是真相。

    -END-

    圖片來自電影《Leon》

    背景音樂《親愛的小孩》

  • 2 # 微雨潤苗

    此生若能幸福安康,誰願背井離鄉、顛沛流離?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一代人的無奈,更是下一代人的悲哀!

    父母只是一方捲入“打工潮”的還好,父母雙方都不在孩子身邊,留守在家的孩子,真的太可憐了!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個人覺得留守兒童身上所出現的問題,是其他同學的好多倍。①沒有父母的呵護,留守兒童中出現厭學的現象並不鮮見。

    這樣的孩子如果遇到一個關愛他(她)的老師還好,但遇到對其不管不問、任其自生自滅的老師,那將是最大的悲哀。

    很多留守兒童,都會被他們的老師打上“問題學生”的標籤,他們經常會出現遲到、上課注意力渙散、作業不及時完成等壞習慣,基於此,他們被老師所放棄。

    因為在家只有爺爺奶奶監護,而很多爺爺奶奶差不多都目不識丁,想輔導孩子的作業卻無能為力,想培養孩子的習慣卻無可奈何。

    就算孩子把前天的作業拿給爺爺奶奶看,然後說一聲“我的作業做完了”,估計也不會被察覺。在我的印象中,最令我頭疼的學生,就是這一種款式。②留守兒童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多愁善感,對待老師的批評比林黛玉還要敏感。

    這類學生,特別是初中的,很可能會因為爺爺奶奶或者老師的批評而離家出走。在他們看來,他們就是沒人要的孩子,他們有苦沒地方傾訴,但委屈和難受一直憋在心裡。

    在一所農村學校,有一名留守女孩,就是趁著爺爺奶奶睡著的時候,到外面和社會上的人鬼混一整夜,想想都令人頭皮發麻。

    如果題主能考慮到讓孩子留守在家的弊端,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人監護孩子,因為隔代撫養、隔代教育的風險真的太大了!

  • 3 # 永遠都是豔陽天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這種現象你怎麼看?

    我認為這種兒童留守,父母在外奮鬥的現象,很正常!雖然有很多遺憾,但是,也沒有辦法!畢竟工作崗位在大城市佔了很大的比重……

    留守兒童,農村多於城市……

    留守兒童有不幸,也有幸!

    不幸的是父母不能陪伴著成長!缺失了部份父愛與母愛……

    幸的是如今的爺爺奶奶們不算是太老,文化也都有點,思想都算先進了些。。。而且他們將第三代視若生命般寶貴……

    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在爺奶或外公外婆的照料下,都是比較幸福的……隔代親,以及幾乎脫產的照看養育,都是十分細緻又富有愛的!人老了,心慈了,對待兒童的態度很和藹可親了,教育方式寬鬆些……而孩子的父母們年輕氣盛,容易互相爭吵,管教孩子時缺乏耐心,動輒打罵,壞的習性和脾氣容易感染影響到孩子……

    有人說留守兒童心理容易出問題,長大後犯罪的機率更大!我則認為這句話不是十分有道理!爺奶輩確實存在溺愛的錯,但也只是少數現象……孩子父母帶也有學壞的……

    在農村,孩子們從小接觸田野,山林,溪流,動物等大自然,這種放養式的生活,孩子們更隨性,更具野性……思維和見解更具開拓創造性……

    留守兒童在爺奶們的精心照料下,是幸福的……上學放學的接送,輔導孩子的功課,變著花樣的飲食……這些,在忙於生計的父母們身邊難以享受到……生活環境甚至比打工的父母們更優越些……

    如何讓留守兒童更幸福地成長?平時可以每天與父母電話影片交流,溝通……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父母在外辛勤地勞作是為了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寒暑假裡也可以與父母彌補一下親情!這兩假期時,可以將能自理的孩子送到父母身邊住上一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 4 # 段王爺的憂傷

    首先,留守兒童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有的村甚至一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現象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也日益嚴重。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具體的危害又是什麼呢?我們又該怎麼解決呢?

    原因:首先留守兒童現象都出現在農村地區,主要是由於家庭經濟水平差,父母不得不進城打工,這樣就沒辦法陪伴孩子,另外,農村孩子在城裡由於戶口等各方面限制了孩子不能進城,只能留在農村,沒有一個父母願意這樣做,但是目前在中國貧困的農村地區任然是這樣。

    留守對兒童的成長是不利的,首先缺少父母陪伴,缺少關愛,在他們的成長中會造成一些心理問題。性格缺陷等,他們缺少親情,會造成自卑,內向,缺乏安全感,有的脾氣不穩定。

    那麼該怎麼辦呢?

    第一,在沒辦法改變家庭經濟情況的條件下,父母應該多抽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哪怕是電話交流,也不能讓孩子有陌生感。

    第二,有關部門應當出臺對留守兒童的保護,比如減少戶口的限制,讓孩子能夠在城裡有很多的保障和學習機會。這樣,孩子就可以跟隨父母在城裡學習和生活,也能享受到更多的親情。

    第三,在學校教育中應當對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在學校有家的感覺,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應當進行及時的心理輔導和幫助。

    孩子的成長關係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

  • 5 # 清潔工一個

    感謝邀請!我個人認為留守兒童的現象是對父母和孩子很無奈的選擇,經濟好的不會讓孩子那麼孤獨無助。誰都希望孩子在身邊好好照顧,給他們一個快樂大童年。為了給孩子一個保障和將來每個父母都遠離家鄉去拼搏,就是希望在在父母多和孩子和家裡溝通,希望國家有條件能幫忙他們改善一些。願在外的家鄉儘量離家鄉近些給孩子團聚的時間多一些。給孩子一個完美快樂的童年。

  • 6 # 夸克s549

    這是一個現今社會的大問題。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一個人兩個人可以改變的。幸運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一點,包括留守兒童的父母,包括社會人士,包括國家上層。

    留守兒童的產生。留守兒童大多在農村,而且是不富裕的農村。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很難滿足生活的需求。孩子要上學,老人要看病,生活要開銷,所以很多年輕的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把年幼的孩子扔給年老的爺爺奶奶,自己去城市打工賺取費用。好的,一年春節能回去看看,不好的,一年都回不去。

    留守兒童的弊端。有很多,缺乏父母的陪伴,關愛,留守兒童情感上會有缺失。農村老人很多文化低,孩子的學習沒有人管。沒有父母監護,還會出現一些安全問題。更有一些留守兒童,純粹就是孩子自己在家,大的管小的。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很難想象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夠陪伴孩子的父母也難以體驗留守兒童父母的牽腸掛肚和不得已。誰不想自己的爸媽在身邊?誰不想陪著自己的孩子長大?生活的壓力使得他們做出無奈的選擇。

    昨天看了一個報道,一位苗族媽媽生下孩子就出門打工去了,孩子3歲的時候,叫她“阿姨”,她準備再出門時,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就在那一刻,它決定留下,“我不想做我孩子的阿姨”。這位媽媽留在貧瘠的山村,尋找商機,經過千辛萬難,走出一條在樹葉上刺繡的路。村裡的女人幾乎人人都會刺繡,山上有的是樹葉。這位媽媽自己留下了,也留下了同村的媽媽們陪伴孩子。

    這就是解決留守兒童的道路,發展農村經濟。還好,無數媽媽個人努力的同時,國家也在關注也開始大力發展鄉村經濟。鄉村旅遊,鄉村農莊,鄉村農產品畜產品等等。也只有經濟上去了,無數的留守兒童才會得到父母的陪伴。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陪伴孩子長大。

  • 7 # 時光不老176826

    現在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家裡,由老人看管,而他們去外地打工,這種現象在農村由為嚴重。但是也沒有辦法,誰過得幸福,生活無憂可能也不會剖家舍業把孩子人在家裡,他們也沒有辦法,為了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為了讓他們今後的日子過得好點,讓他們再不受自己受的苦,只好忍痛割愛,背井離鄉去遙遠的地方打工。再說說孩子吧!孩子從小本來就應該由父母看管,得到父母的疼愛,可是這些留守兒童看著他們可憐的樣子,讓我們每個人都心疼。留守家庭的孩子,他的自尊心極強,有特別敏感,

  • 8 # 王義濤

    留守兒童,遠離爸媽,多由爺爺奶奶看管,而爺爺奶奶年齡大了,多又不識字,放任自流,散養,這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享受不到良好的家教,文化課放任,思想品德教育放任,長此以往,怎麼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家長不應全出去,應該留下一人在家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 9 # 育兒妹子一枝花

    你好,我覺得留守兒童不僅在農村有,現在很多大城市也有。前者體現在物質和精神上,後者更多的體現在精神層面。還記得今年的春晚小品《真假老師嗎》,賈玲和其他三位演員的精彩表演博得了觀眾的滿堂彩,其作品所帶來的社會意義發人深思:呼籲大家多關愛留守兒童,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

    農村經濟條件差,父母生下孩子沒多久就把孩子扔給老人看管了,到經濟條件好點的地區去打工,這些留守兒童長年累月的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如果不是為了養家餬口,誰願意狠心撇下那麼小的孩子千里迢迢去受這份罪呢,迫不得已啊!

    城市的孩子經濟條件比農村要優越,他們不缺吃穿,不缺零花錢。缺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少跟父母的精神溝通,也是愛的缺失。城市父母大多忙於工作,事業,下了班還要各種應酬,應了那句話,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只要看到孩子吃的胖胖的,穿的渾身品牌就滿足了,哪裡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真正需要什麼。精神需求比物質更重要,這個年齡你不參與到他的內心成長,很多孩子容易走彎路,追悔莫及。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角色。就像培育一顆幼苗,澆水,施肥,捉蟲,你付出了精力,小樹苗才能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做家長的要深刻反思,利用晚上,週末,節假日多陪陪孩子,不在身邊的隔三差五的打個電話,多和孩子對話交流,知道孩子的精神需求在哪裡。

  • 10 # 潘君豪

    謝謝邀請。對於留守兒童,所有的父母都是心懷愧疚的,但是生活的壓力又不得己而為之。家庭團圓,兒女繞膝是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美好時光,可是現實是殘酷的,父母離開孩子打拼在外,為的也是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也許孩子大了,懂事了就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含義了。

    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管,老人是很疼愛孩子的,自然受不了委屈,但是愛和愛是不一樣的,父母要和孩子多互動,認真溝通,消除孩子心中的憂慮,減少與父母之間的隔閡。總之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老人都盼團圓,打拼在外不容易也要常回家看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社戲中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