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匣子聊天
-
2 # 兔哥哨位
古代軍隊三軍指三個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兵種單位,不是現在的陸海空三個軍種單位。古代三軍叫法各個時間段有所不同,通指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後等三個兵種。後來逐步統稱為前軍、中軍、後軍,中軍最尊,是三軍統帥的位置,前軍地位次之,後軍再次之。
三軍叫法源於春秋時期,哪個時候一個國家有很多諸侯國,對於各諸侯國擁有軍隊的人數是有一個限制的,例如,周制時,天子擁有五軍,諸侯大國為三軍,各軍的領導人稱為“卿”,其中的中軍為大,上軍次之,下軍再次之,這也是小說演義,影視媒體“中軍帳”的由來,統帥位於中軍。由此可見,當時的“軍”是有一個編制數量限制的,各諸侯國不能越制。至於一個軍多少人,據說西周初年一軍為2500人,上中下三軍共7500人,這也是各諸侯國所能擁有軍隊的數量上限。不過,有一個軍12500人一說,如果從當時的各諸侯國的總人數不過幾十萬人來說,很難實現這麼多兵員。後來各諸侯國都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又不能越制,於是就在規定的編制外增加新編制,新編人數不統一,而且為了避嫌,開始把編制外的部隊的領導稱為“將軍”。
古代各國都設三軍,但各國三軍稱呼並不固定,例如,晉國、齊國、魯國、吳國稱為上中下三軍;楚國稱左中右三軍;魏國稱前中後三軍;到了唐宋朝代,三軍稱呼被定義下來,統稱為前中後三軍。前軍是先鋒部隊,負責偵察,探路,打前鋒的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負責指揮整個三軍部隊,中軍也是三軍中的主力部隊;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古代三軍稱呼是有一個歷史起源的,周朝時,周天子為了控制下面的諸侯國,規定了三軍制,大諸侯國只能設三軍,每個軍的人數是固定的,而他自己設五軍,軍隊數量多於各諸侯國。後來各諸侯國都偷偷的擴編軍隊,但是又不能太明目張膽,就把新擴編的軍隊獨立於三軍之外,也不授予“卿”這個官階,而是授予“將軍”,這可能是將軍一詞的由來,後來的“車騎將軍”,“驃騎將軍”等等都是源於此。
古代三軍後來屬於一個泛稱,通常是指數量多的軍隊。
現在的三軍屬於軍種稱呼,通指陸海空三軍。
回覆列表
按照周制,天子可以有六軍,大的諸侯國可以有三軍,三軍常稱為上軍、中軍、下軍,每軍傳統上按一萬二千五百人制。軍的統帥也稱為將軍,諸侯常自領上軍。此時期另一種三軍則是指兵種不同,即合指步兵、騎兵和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