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釀松山閣舊主

    說到功高蓋主卻能得善終的人物,我第一反應就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郭子儀。

    他一生仕唐七朝,特別是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執掌天下兵權,先封國公,再拜中書令,生前晉封汾陽郡王,可以說是再造大唐之人,雖然因為帝王猜忌多次疏遠,但從未有人懷疑過他對李唐的忠誠,故有“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的高度評價。

    當然郭子儀最後能得善終,首先是因為他有力挽狂瀾、扶大廈將傾的能力,面對來勢洶洶的安史之亂,整個大唐都被打懵了,很多名將如哥舒翰、封常青、高仙芝等都被李隆基作的沒有機會施展就相繼被殺,但郭子儀再與叛軍鬥爭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在實戰中證明了自己;其次有非凡的官場智慧,並且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對李唐的絕對忠誠,和政敵之間相處也是寬懷大度(敢於吹虧自認倒黴避其鋒芒,曾經他祖墳被死太監魚朝恩挖了,他含著熱淚面帶微笑說是自己治軍無方被亂兵挖了);最後,就是他後面經歷的幾個皇帝都比較正常,不是刻薄寡恩之人,始終對再造大唐的郭子儀心存一份感激,不然沒有郭子儀,他們哪能南面而坐,繼續執掌這個偉大的帝國。

    郭子儀的一生,真的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他人生大放異彩的安史之亂來臨時,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他已經59歲了。

    郭子儀在天寶年之前的經歷比較普通,就是正常熬資歷、攢功勞,一步一個腳印升遷。

    在郭子儀58歲前,他值得史書記載的也就幾件事:

    一是入仕前犯了點小錯誤,卻因此和超級巨星李白搭上線,李白看到郭子儀覺著這哥們日後必有成就,就順帶手幫了下他,讓他免罪,如果是普通人遇到這樣的事也足夠青史留名了,但是郭子儀不,他不但自己創造了一番功業,日後還順帶手把這恩情還了,救了李白一命。

    二是參加武舉,得了個異等,什麼是異等,應該就是比優等還要強,那時候還沒有武狀元的說法,但估計他至少也是前三名,然後他就開始進入官場,“補左衛長史”。

    天寶十三年,郭子儀(時年58歲)被任命為朔方兵馬使兼九原太守,提前佔據好位置,開始準備上臺表演。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就開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戰鬥人生,也一路立功受獎,走上了人生巔峰。

    此後郭子儀一直是唐軍平叛的主力,多次與叛軍作戰取得勝利,收復大片失地,他的兒子郭旰也陣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帶兵克復兩京,唐肅宗對他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此後,郭子儀又先後多次破吐蕃,平定回紇,剿滅叛軍,把自己本該含飴弄孫的大好時光都奉獻給了大唐王朝。

    功蓋天下,再造唐室,最完美的武將人生。

    郭子儀立下滔天大功,自然有人嫉妒,死太監魚朝恩就多次構陷誣告郭子儀,為了專權多次把郭子儀排擠出權利的中心,但是沒有他,唐室難安。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舊唐書-郭子儀傳》

    當然,幸好肅宗以後的幾位唐皇都從心裡知道是誰給了他們繼續稱孤道寡的機會,都非常尊重這個大唐老兵,給了他很高的榮譽,攝冢宰、司徒兼中書令、大都督、副元帥、節度使、上柱國、汾陽郡王、太尉,德宗即位後還尊稱他為“尚父”,死後諡“忠武”贈太師,這隨便一個職位都是高官顯爵,也算是對他平定叛亂、再造大唐的肯定吧。

  • 2 # 藍領A

    封建社會,君主專制,才會有功高蓋主這一說吧?民主國家應該不會有功高蓋主的現象發生。民主國家的“主”太多了,不是哪一個領袖、哪一個君主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蓋“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調歌頭用了那些典故,領悟詩中意境,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