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坤忠120
-
2 # 中行偃1
答:我認為是官渡之戰。因為,官渡之戰的技術含量是最高的!
《資治通鑑》: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操乃為霹靂車,發石以擊紹樓,皆破,紹復為地道攻操,操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於徵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以致紹師。至此,曹操已經打不過袁紹了!
但是,曹操沒有馬上撤退,而是請示他人,看看下一步怎麼辦?彧報曰:“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今穀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操從之,乃堅壁持之。操見運者,撫之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官渡。荀攸言於操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猛銳而輕敵。擊,可破也!”操曰:“誰可使者?”攸曰:“徐晃可。”乃遣偏將軍河東徐晃與史渙邀擊猛,破走之,燒其輜重。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夜宿於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歷史記載的比較詳細,說服力很強,也很可靠。漢中之戰雖然也很著名,但是,歷史記載太少!技術含量也不高,除趙雲漢水拒曹之外,沒有什麼奇謀。
至於夷陵之戰,算不上大戰!根據記載雙方兵力加在一起,未必超過10萬?
赤壁之戰,子虛烏有!根本就不存在!!打敗曹操的是大“疫”不是戰鬥。
-
3 # 每日一段歷史
整部《三國演義》裡,講述赤壁之戰的從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整整八回,這還不算前面曹操南下吞荊州,長坂坡之戰等鋪墊環節,羅貫中對赤壁之戰所下的筆墨,超過全書其他任何一次戰役。
說真的,如果赤壁之戰不大書特書,《三國演義》這本書就廢了。要不是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曹操就會一統天下,那就沒有後面諸葛亮司馬懿什麼事了。
讓赤壁之戰這個子ip名噪一時,膾炙人口的,還得多虧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句句耳熟能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首詞對赤壁之戰的推廣效應,遠遠超過《資治通鑑》《三國志》,試問當今哪一個華人沒有看過或者聽過《三國演義》?哪一個中國學生沒有讀過這首《念奴嬌》?正是蘇軾的天馬行空般的演繹,給了羅貫中寫作時極大啟發。
所以對赤壁之戰以“千古絕唱”譽之,亦不為過,後人千載之下,心嚮往之!
-
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三國時期是一個紛爭戰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爆發過很多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三國時期第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其中袁紹的軍隊有十萬人左右,曹操的軍隊只有兩三萬人。曹操在開展前期就取得了優勢,後期採用許攸的計謀奇襲烏巢,最終一戰擊垮了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決定意義的戰役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統一了北方各州,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州郡,勢力幾乎無人能擋。在周瑜率領軍隊抵抗曹操前,江東計程車族紛紛想要勸說孫權投降曹操,最終孫權力排眾議,派遣周瑜帶領三萬大軍抵抗曹操。
周瑜帶領大軍在赤壁擊敗了曹操,燒燬了曹操軍隊的全部戰船,曹操的大軍損失慘重,在短期內無法南下。孫權和劉備趁著曹操戰敗的機會,瓜分了荊州和交州的地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初步格局。
第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是襄樊之戰,襄樊之戰初期關羽俘虜了曹魏大將於禁,勢力一度“威震華夏”。曹操想要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將中原地區讓給關羽。如果曹操真的遷都離開,那麼三足鼎立的格局很可能會被打破。
然而孫權看到關羽勢力過大後非常不滿,派遣將領呂蒙偷襲了關羽的大後方荊州。關羽在前線被徐晃擊敗,退路又被呂蒙截斷,只能朝著益州方向突圍。在關羽突圍到臨沮的時候,孫權設埋伏將關羽俘虜後殺害。這一戰過後,三國之間的版圖之間穩定,沒有再發生大的變化。
第四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是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發生於關羽敗亡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集合了數萬大軍東征孫權。劉備東征的目的是想要奪回荊州,改變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在劉備發動戰爭之後,孫權一度想要透過談判來結束戰爭,但是遭到了劉備的拒絕。
在談判無望之後,孫權派遣陸遜帶領大軍抵禦劉備,陸遜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將劉備引到了夷陵山區。劉備在夷陵山區採用連營的方式駐紮,陸遜使用火攻擊敗了劉備,劉備軍隊損失殆盡,蜀漢的國力大大受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能力。
夷陵之戰結束後,蜀漢和東吳重歸於好,三足鼎立的局勢逐漸穩定,一直到蜀漢滅亡,三國之間的領土格局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除了這四次戰爭外,三國後期的魏滅蜀之戰和晉滅吳之戰也都是三國時期具有重大決定意義的戰役。
-
5 # 印記院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必須是赤壁之戰。
沒有赤壁之戰就沒有三國。可以說,若要評選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重大戰役,赤壁之戰必有一席之地。
整部《三國演義》裡,講述赤壁之戰的從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整整八回,這還不算前面曹操南下吞荊州,長坂坡之戰等鋪墊環節,羅貫中對赤壁之戰所下的筆墨,超過全書其他任何一次戰役。
說真的,如果赤壁之戰不大書特書,《三國演義》這本書就廢了。要不是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曹操就會一統天下,那就沒有後面諸葛亮司馬懿什麼事了。
讓赤壁之戰這個子ip名噪一時,膾炙人口的,還得多虧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句句耳熟能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這首詞對赤壁之戰的推廣效應,遠遠超過《資治通鑑》《三國志》,試問當今哪一個華人沒有看過或者聽過《三國演義》?哪一個中國學生沒有讀過這首《念奴嬌》?正是蘇軾的天馬行空般的演繹,給了羅貫中寫作時極大啟發。
所以對赤壁之戰以“千古絕唱”譽之,亦不為過,後人千載之下,心嚮往之!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歷史小書屋
我認為是夷陵之戰,他的知名度雖然沒有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高,但他也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深刻影響了三國後期的歷史走向。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吳國肯定會被滅了,劉備佔據了長江天險和天府之國。對戰曹操的勝率就非常高了。更別說還有孫家幾十年的積累,這都可以幫助劉備迅速成長為曹操勢均力敵的人物。就算劉備打敗不了曹操,魏國乃至後來的晉朝也不會輕易的消滅蜀國。會造成僵持,蜀國和魏國誰也奈何不了誰,統一的時間會大大延長。
最後夷陵之戰吳國勝利,蜀吳再次回到了開戰之前的局面。徹底形成了三國分裂的局面,並維持了長達六七十年。
所以我認為夷陵之戰才是三國最重要的戰役。
-
7 # 風飲月無痕
個人認為是赤壁之戰,因為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
8 # 說宋
三國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就是赤壁大戰。但歷史上也許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赤壁大戰。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記錄了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一帶對曹操發動的這場水戰和火攻,這些史料的記載中還摻雜著文人墨客的吟詠、憑弔,以及後來羅貫中的精彩演義。但史料上也有少量截然相反的記載,認為赤壁大戰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第一位出面否認赤壁大戰的正是當事人曹操。《江表傳》記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曾寫信給孫權:“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這難道純粹是曹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硬要給自己掙回顏面嗎?從歷史上看,曹操似乎並不是這樣的人。而且,一般來說,當事雙方總是最清楚當時的真相的,一方對另一方扯謊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那麼,曹操的辯說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呢?
從考古出土發現,曹軍在南下荊州後確實發生了大的傳染疾病。《三國志*武帝紀》也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也就是說,曹軍到了赤壁前線,經過小的戰事後,就發生了大的瘟疫,喪失了戰鬥力。所以,給《三國志》註疏的裴松之也認同曹操赤壁之敗,“實由疾疫大興。”
那麼,曹軍究竟遭遇到什麼傳染疾病呢?很可能是吸血蟲病。因為赤壁方圓百里在從前是血吸蟲流行區,孫劉聯軍由於長期在疫區,有一定的防疫力;而曹軍自北南下,新進疫區,易於感染。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問題:曹操的水軍大部分是荊州的降卒,這些人應該也是有一定防疫力的,當不在感染圈裡。那就是說,還應該有其他的疾病。瘟疫恐怕是大機率的事件,曹軍沿途追殺,赤地千里、屍骨蔽野,必使病菌蔓延。另一方面,北方河少,部隊一般掘井取水,地下水相對安全,而到了南方,河流縱橫,北方軍士喜不自勝,就直接取地表水飲用,這樣就更容易疫情爆發。當然了,也不排除孫、劉聯軍使用“原始生化武器襲擊”的可能性,據說,當年霍去病的死就跟匈奴在水源處放置了動物腐敗屍體有很大關係。
話說孫權接到曹操的信後有什麼反應,史料上沒有記載,但有一點是比較奇怪的:赤壁之戰後,孫權並沒有對周瑜、魯肅等一干人進行封賞。孫權在呂蒙敗關羽收復荊州和陸遜取得彝陵大捷後都大事封賞,唯獨在赤壁之戰後,對誰都沒有進行封賞。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一點可疑的是:赤壁之戰中孫劉曹三方的將領幾乎是零損失。如果是一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會沒有一兩員的上將殞命?
另外,火攻作為古代作戰的常用戰術,在陸地施展確實頗見效果,但在火藥還沒有應用於軍事的三國時代,將有人防護、長期浸水的船隻燒著並大面積蔓延,恐怕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聽起來,倒是曹操“燒船自走”更可靠些。
在羅貫中的演義裡,拼命渲染了東風的重要性。其實,火攻與東風一點關係都沒有!
眾所周知,長江自西向東流淌,身處江南的東吳完全可以將部隊佈置在與曹軍對峙的南岸上游,戰船以左滿舵的態勢即可順流直達江北。如果周瑜將部隊集結在曹軍的正對岸,那麼,再猛烈的東風也不可能抵住長江的水流,將船隻硬生生地橫著刮向對岸。2000多年後的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東風與渡江的非相關性。
所以,赤壁之戰的真相可能是:曹軍在赤壁水域遭遇了小小的挫折,最要命的是部隊疾疫爆發,戰鬥力大減,陸軍在烏林一帶又遭到比水戰更大的失敗,曹操自料難勝,遂燒船自退。孫劉聯軍從烏林地帶出發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如果這樣的推論能夠成立,那麼,赤壁之戰就不是一次水仗而仍是以陸戰為主;算不上是一次大規模的交戰,而只能算是中小規模的遭遇戰;當然也不是以火攻為主。
歷史也許得顛覆一把了。
-
9 # 閒自怡悅
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很多,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曹操與孫劉之間的赤壁之戰、劉備與曹操之間的漢中之戰、劉備與孫權之間的夷陵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等等。最著名的要數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這次戰役誕生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典故,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蔣幹盜書、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黃蓋獻詐降計、龐統獻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曹孟德橫朔賦詩、關雲長義釋曹操等。因為這些典故,赤壁之戰,人人知曉,婦孺皆知。
-
10 # 運營的小喵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11 # 勇評書話
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戰役當屬夷陵之戰,為蜀國的敗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天縱奇才的諸葛臥龍再也無力迴天。此役也讓可與曹孟德煮酒論英雄的劉皇叔真正名垂青史!
-
12 # 金印紫綬
官渡之戰(曹操——袁紹)
赤壁之戰(曹操——孫權、劉備)
夷陵之戰(孫權——劉備)
漢中之戰(曹操——劉備)
西涼之戰(曹操——馬超)
合肥之戰(曹操——孫權)
襄樊之戰(劉備——曹操)
河北之戰(袁紹——公孫纘)
下邳之戰(曹操——呂布)
兗州之戰(呂布——曹操)
徐州之戰1(曹操——陶謙)
徐州之戰2(曹操——劉備)
徐州之戰3(劉備——呂布)
益州之戰(劉備——劉璋)
荊州之戰1(曹操——劉琮)
荊州之戰2(劉備——孫權)
冀州之戰1(袁紹——韓馥)
冀州之戰2(袁紹——曹操)
南蠻之戰(劉禪——孟獲)
討董之戰1(丁原——董卓)
討董之戰2(董卓——十八鎮諸侯)
長安之戰(郭汜、李傕——朝廷大軍)
宛城之戰(張繡——曹操)
祁山之戰(劉禪——曹丕、曹睿)
九伐之戰(劉禪——曹睿、曹芳)
滅蜀之戰(劉禪——曹芳)
盱眙之戰(劉備——袁術)
討袁之戰(曹操、劉備、呂布——袁術)
揚州之戰(孫策——劉瑤)
廬江之戰(孫策——劉勳、劉表)
襄陽之戰(劉表——孫堅)
街亭之戰(曹睿——劉禪)
新城之戰(孟達——曹睿)
上庸之戰(劉備——曹操)
-
13 # 使用者白剛
必須是赤壁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由此奠定了早期三國鼎立的雛形。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勝利,粉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決心。從此,曹操再不敢染指江東的戰事了!
-
14 # 禪緣
王浚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旬鐵索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
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
故壘蕭々蘆荻秋。
-
15 # 常樂居士
當屬赤壁之戰,畢竟赤壁之戰是魏蜀吳三個陣營都參加了,且間接促成了三國分立的局面,加上小說《三國演義》的傳神刻畫,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經典故事永流傳
回覆列表
謝邀,三國裡最著名的三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三大戰役改變當時的形勢格局,官渡之戰,使曹操以弱為強,逐漸平定了北方,統一了中原以北地區,成為當時最大的霸主。。。曹操有雄心平定天下,208年率大軍下江南,收荊州,順江取江東。孫權劉備聯盟抗曹,在赤壁地區大破曹軍,使曹操慘敗北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孫權雄據江東,劉備在荊州有一席之地,再圖謀向西發展。曹操也只能向關中隴西發展,在有生之年再也不敢覬覦江南。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最重要的一戰,三國的形成,定格於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是劉備稱帝后為報關羽張飛之仇,也是為消滅東吳一統天下發起的戰役。開局順風順水,東吳接連換將,蜀軍打到彝陵,孫權議和不許,劉備志在滅吳。江東惶恐,孫權啟用閒置的代都督陸遜為大都督,領兵迎戰劉備,陸遜老成持重,堅守不戰,以驕蜀軍之心,久攻不下,軍心懈怠。安營紮寨避署,陸遜把握時機,火燒連營,蜀軍全軍覆滅。劉備慘敗退回白帝城,一病不起,溘然長逝。彝陵之戰,損失了蜀漢一半兵力和七成的人才儲備,消耗了大量的物力財力,蜀漢由強變弱,成為三國最弱小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