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千栩栩

    張居正權勢滔天這話太過了

    要說權勢滔天我舉幾個例子,秦時趙高,漢時王莽董卓。張居正無論如何差遠了。

    小皇帝一親政,朝野上下一鬨,他就黯然下臺了。有理沒理反正皇帝覺得礙眼了,張居正資歷威望功勞在皇權那裡都太渺小了。

  • 2 # 大海67209162

    原因很複雜。張居正首先是個忠臣能臣,在有明一朝是屈指可數的名相首輔,能力全面格局大,執政勇氣過人魄力強,大明在他治理期間內政,經濟,外交,軍事一度達到一個頂峰。但他犯下的錯誤也是導致其個人悲劇的原因有二,一是權力太大卻識人不明,在選下任內閣人選的問題上不是選直臣而是選擇了表面聽話的阿臣湄臣,從而導致其身故後被政敵清算;二是在個人經濟和私生活上對人嚴對己寬,雙重標準。如對小萬曆甚至對李太后生活用度嚴格按規定來,不許稍有逾越,但個人生活卻有些奢華,比如其有名的32抬大轎(據說原因是張有嚴重的痔瘡,久坐或行走皆不便),萬曆抄其家時家有數十萬兩財產和田莊財產等,這些種種反差,造成了小萬曆對這個老師的認識從崇拜畏懼到‘’原來如此‘’的顛覆性認識,從而產生報復心理。不到之處歡迎補充!

  • 3 # 白日夢二蛋哥

    謝謝邀請,我認為一條鞭法和考成法觸及了大地主,大貴族的利益這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和馮保的政治聯盟長期把持朝政,以及李太后嚴厲管教使得小皇帝心裡上感到了極度的壓抑,曾經李太后竟然搬出張要廢掉小皇帝,長期的壓抑使得後來的萬曆皇帝在得知張居正生活奢靡,卻教導自己簡樸,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蓋過皇帝的權威時,徹底爆發。

  • 4 # 王不二說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王史論”。

    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輔佐萬曆皇帝開創歷史有名的“萬曆中興”,史稱“張居正”改革,為逐漸衰落的大明王朝再次增添了活力。但是,歷史上的改革家大多數沒有好下場,比如商鞅、王安石等。張居正也不例外,他生前,雖說大權獨攬,但也為大明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就這樣一位內閣首輔,死後為何會被抄家清算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改革觸動了當時某些人的利益。張居正在改革時,推行著名的“一條鞭法”,這其中有一條就是強調“以田為宗”,即擁有多少土地就交多少稅,土地越多,交的稅就越多,一條鞭法還透過清丈土地的方式來徹查全國的耕地。我們可以想象,當時誰的耕地最多,當然是那些地主大戶,地方官員。而張居正這一招一出,直接斷了他們的財路。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可能很多人懾於他的權威,不敢言語,但等他死後,必然會群起而攻之。這是導致他被清算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得罪了萬曆皇帝。眾所周知,張居正是萬曆皇帝小時候的老師,在對他的教育上,可以說是非常嚴格了,時常給他講述聖賢之道,要要求小萬曆勤儉節約、勤政愛民。但是,他本人卻獨攬大權,和當時的太監馮保把持朝政,架空皇權。而且在生活上,鋪張浪費,排場極大,有人為了討好他,甚至給他專門訂做了一頂很大的轎子,得需要42個人抬著,張居正回家探親時就用這頂轎子,內部奢華五比。一方面他教導萬曆要勤儉節約,一方面他自己卻鋪張浪費。對小萬曆來說他僅僅做到了言傳,而沒有身教。這就造成了萬曆對張居正的牴觸,如果說當時的萬曆還小,不明白這一點。那麼,當他長大後,這種逆反心理必然會表現出來,而張居正最終付出的代價就是被清算。

    第三,大權獨攬架空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掌握大權的下場都很慘,而張居正本人也深知這一點。但是,坐在那個位子上,想下來就很難了。在張居正任首輔八九年之後,覺得自己該放手了,但太后對萬曆說:“等你到了三十歲時,再商量吧!”也就是還需要再等十二年,神宗才能真正掌握權柄,這勢必造成神宗對張居正的牴觸。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雖然內閣的權力在張居正時期達到了頂峰,但依然只是皇帝賦予的,二者一旦發生衝突,閣權在皇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明神宗登皇位之前,只是深養在裕王府的小皇子,還沒意識到他所擁有的權力有多大。登上皇位後,母親的嚴厲管教和張居正等的嚴格儒家教育,都使他的個性受到了極端的壓制。等張居正死後,這些積累的怨恨一下子爆發出來,而最終的結果,就是使得張居正死後也沒有好下場,被抄家之後,自己也差點被從墳墓挖出來鞭屍。

  • 5 # 亦是亦非灬

    作為內閣首輔兼帝師的他,在處理日常的軍政要務外,為培養年輕的皇帝朱翊鈞費勁了心力。不僅為年輕的皇帝挑選了5位主講經史、2位主講書法和1位侍讀,更是連其所學內容也親自編訂。而小皇帝也是對張居正萬分信任,在萬曆二年閏十二月十七日,將自己親自書寫的“弼予一人,永保天命”8個大字賜予了張居正。也正是由於這種信任,才能讓張居正一展宏圖,施展抱負。

    在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中,給遲暮的帝國重新注入了一絲活力。可以說張居正為大明王朝傾盡了所有,然而這位老人卻在死後被萬曆抄家,甚至差點被斬棺戮屍。究竟是什麼讓這位皇帝舉止如此反常,這其中究竟有何緣由?

    萬物皆有因果,“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便是著名的蝴蝶效應。在張居正施展宏圖報復、變革創新努力挽救這龐大帝國的同時,深深觸動了官僚主義的利益,在其生前憑藉萬曆皇帝以及慈聖皇后無以復加的信任,並未對其構成影響。而在其死後,一條條罪狀如火山般噴發呈現在世人面前,一些小事也被諂媚小人大作文章,並被扣於謀反之名。

    自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至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便開始了戴星而入,載月而歸的生活。在輔弼年幼的萬曆皇帝和處理繁重的國家大事這樣的雙重壓力下,這位50多歲的老人終於心力憔悴,向萬曆皇帝提出了“高位不可久竊,大權不可久居”的乞休請求。作為一個政治家,權力、地位是他們的追求和嚮往,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位高權重的張居正若說對權力沒有一點貪戀,無異於痴人說夢。

    可張居正並非常人,伴君如伴虎的歷史教訓讓他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此時的他,早已力不從內心,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變幻莫測的宗廟朝廷,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時乞休,應是最明智的抉擇。然而萬曆皇帝以及慈聖皇太后堅決的挽留,讓張居正乞休的請求最終化為了泡影。終於,這位老人在萬曆十年初夏,遺下70餘歲老母,30餘歲伴侶和6個兒子、6個孫子,與世長辭,終年58歲。

    然而,楊四知的彈劾僅僅是攻擊張居正的開端。很快,遊七等人被屈打成招汙衊張居正的證詞被呈與萬曆皇帝,遼莊王次妃王氏進一步指證張居正陷害親王,強佔遼府祖業。萬曆大怒,追奪張居正贈官,兒子除名,遊七等人論死,其餘人遠戎。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尤其對一個整頓吏治,深深觸動官僚利益的人來說,瘋狂的報復接踵而至。對君王而言,任何人一旦牽扯到謀反這兩字,必定逃不過悲慘的命運。可憐張居正乞休無果,去世前仍在病榻前批閱奏摺,死後卻被扣以謀反的罪名。然而告發者並沒有確鑿證據,用於誣陷的佐證一是應天府鄉試題目為“舜亦以命禹”,即天下應有德者居之,這是在為日後張居正謀逆篡位作輿論鋪墊;二是張居正在別人奉承他有“人主之風”時,竟笑而不語。這明顯小題大做的兩點卻觸及了萬曆皇帝的逆鱗,而此時前首輔高拱流傳民間的《病塌遺言》也落入萬曆手中,這本冊子像一把利劍,深深刺痛了萬曆的心,也將張居正在他心目中的正直高大的形象化為烏有。於是,萬曆皇帝下令沒收張居正家產,查抄其在京寓所。

    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到被追奪諡號、謀國不忠的張居正,僅用了兩年時間。失去了張居正的大明王朝,那一絲絲煥發的生機也逐漸消逝,而接下來萬曆皇帝的三十年不上朝,更是加快了明朝滅亡的步伐。

  • 6 # 值得回憶的歷史

    借用名人的評價。黎東方:“以施政的成績而論,他不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強可以與他相比。諸葛亮的處境比他苦,不曾有機會施展其經綸於全中國。王安石富於理想,而拙於實行,有本事獲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沒有才幹綜核僚佐與地方官的名實。”

    張居正年少時聰慧肯學,在他23歲那年就考中了進士。初在翰林院為庶吉士(見習官員),後來得到了徐階的指導和重視,在為官的十幾年的時間裡,有請假回鄉親身接觸農民,體會農民的辛勞,飢寒和痛苦。

    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太后神經,加之馮保扇鬼火,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張居正最終取代了高拱。

    居正為內閣首輔期間,為國為民,嘔心瀝血,連父親去世都沒有回家。作為帝師,他對年幼的萬曆特別嚴格,萬曆只要一點沒做好就會被批評,有一次他的母親給了他一本《霍光傳》,霍光是西漢權臣,廢立過皇帝,從此對張居正開始由愛生恨了。

    張居正對明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它的人滅亡。他的改革是:

    一,政治上,實行考成法。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中心是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翫忽職守的腐敗之風。

    二,軍事上,用戚繼光鎮薊門(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李成梁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並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邊疆的政治經濟穩定。

    四,經濟上的改革

    1,清查土地,他認為“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是“國匱民窮”的根源。

    2,改革賦稅,實行“一條鞭法”

    一天鞭法減輕了人民負擔,增加了國家稅收,使稅收的名目減少,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但是,張居正的這些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實行改革的十年間,皇權旁落,萬曆皇帝對他很記恨,所以等他死了後,他的改革措施都被廢除,恢復舊制,一切的努力歸位0了。

    言官對他和他的繼承者進行大量的彈劾,汙衊,本來萬曆皇帝就恨張居正,這就給了他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他所任用的官員有削職的,有棄市的,沒一個有好下場。而他的家人,有餓死的,有被流放的,他本人也差點被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了,他所以的榮譽也被剝奪了。

    像張居正這種為國為民卻得不到好下場的其實有很多,比如商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古代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里,容不得權臣,更容不下為國為民而觸犯貴族利益的人。

  • 7 # 底相同冪相加

    類似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多次,今天再回答一遍。

    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下令革除一切榮譽並將其籍沒抄家,把全國各地張居正生詞全部砸爛,兩個兒子被活活打死,這還不算完,朱羽鈞還要把張居正從棺材裡挖出來鞭屍。萬曆皇帝朱翊鈞恨張居正,簡直恨到牙根癢癢。那麼朱羽鈞為什麼如此惱恨張居正呢?張居正到底犯了多大事,或者說到底那些事冒犯了龍顏?

    “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聰。私佔廢遼地畝,假以丈量,庶希騷動海內。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

    以上便是明史記錄的張居正罪名。

    其中“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是指隆慶二年定居在荊州的遼王朱憲㸅因“舉旗”事件被奪了王位貶為庶民,萬曆十一年,廢遼王朱憲㸅次妃王氏向朝廷進呈《大奸巨惡叢計謀陷親王、強佔欽賜祖寢、霸奪產業、勢侵全室疏》,狀告張居正侵奪遼王府金寶財貨,“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又“強佔欽賜祖寢”。遼王居於荊州,而張居正同樣家在荊州。據後人考證,遼王府在荊州城北,而張居正府邸則在荊州城東,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張居正府邸與遼王府不挨邊,所以侵佔遼王府的可能性不大。至於說“誣衊親藩”則更不能,隆慶二年張居正雖已入閣,但在內閣排名第三,並非權勢滔天的厲害人物,不過就是內閣首輔的左右手而已,以他當時的權力根本不可能搬到一個王爺。當時彈劾遼王朱憲㸅的是御史陳省,隆慶皇帝派刑部侍郎洪朝選前往調查真相,結果這位遼王非常有創意的在門前豎起一杆白旗,上寫“訟冤之纛”。然而朱憲㸅卻不曾想到,自己豎起大旗這舉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造反的一種常見模式,於是事情變得嚴重起來。當時的按察副使施篤臣當即派遣士兵把遼王府團團圍住,朱憲㸅就這樣抱著他那面已經成為罪狀的大旗,淪為階下囚犯。而“侵奪王墳”則是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去世,朱翊鈞賜給張家一塊墳地,位於荊州西門外太暉山,與已故湘獻王朱柏的王陵毗鄰,因此王氏告張居正侵佔王墳。關於這條罪名,近年來已有學者進行了考證,大家可以自己搜尋來看。

    其中“箝制言官,蔽塞朕聰”確有根據。張居正掌權期間推行“考成法”,京官之間互相監督考核,以內閣監督考核六科,以六科監督考核六部及督察院,以六部督察院監督考核省級大臣,而他自己作為內閣首輔從而可以假此鉗制百官,以至於兩大風憲言官體系瀕臨崩潰。

    其中“私佔廢遼地畝”一罪也有根據。張居正任首輔之後,荊州地方官為了討好他,將五百畝沙地贈送給張居正父親。按照當時荊州地方官的說法,這五百畝地是河水沖刷出來的無主之地,但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土地,無人考證過。根據明朝法律,凡是新開墾的土地都是國有資產,任何人不得權利私自據為己有。

    其實所有這些罪名都不足以使朱翊鈞恨得牙根癢癢,也有稗官野史說張居正與李太后私通,所以朱翊鈞才如此恨他,這種說法更不可信。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這要從朱元璋開始說起。

    明初時朱元璋定製,確立了不同於私兵制府兵制的全新兵役制度——衛所制,他將全國總戶數的二十分之一劃為軍戶,成立五軍都督府,下設各級都司衛所,負責管理這些軍戶,又將天下土地一分為二,其中一半由老百姓耕種繳納皇糧國稅,另一半則由各級都司衛所耕種不繳納皇糧國稅,土地產出全部上交五軍都督府用於九邊建設和軍隊開支,這就是朱元璋每每自誇的“養兵百萬不取百姓一粟”。明初期,衛所制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朱棣時期,得益於洪武年間各地衛所三十多年的積累,使得朱棣有足夠的財力無證漠北。但是也正是由於朱棣的窮兵黷武,導致衛所多年積累揮霍一空,也使得軍戶不堪重負而紛紛逃亡,明中期時,各地衛所基本上都成了空殼,軍戶大量逃籍兵士十不存二,衛所土地則因軍戶逃籍而無人耕種大量荒蕪。

    明中期之後,軍戶逃散土地荒蕪的現象非常普遍,一方面,各地衛所將領紛紛將此土地荒蕪絕收情況上報五軍都督府,另一方面,卻又驅使民夫進行耕種,並將土地收入納為己有。由於衛所土地分散全國各地不易監管,而衛所將領又與地方官狼狽為奸,以至於衛所土地被私種現象極為嚴重。至萬曆時期,這些在五軍都督府賬本上荒蕪著的衛所土地漸漸集中到各級官員手裡,都司衛所將領以及地方官為了獲取政治庇護和經濟利益,又將絕大部分衛所土地賄賂給更高級別的官員,以至於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

    這些衛所土地雖然掌握在各級官僚手中,但是畢竟不屬於私有財產,他們只能將土地收入據為己有,卻不敢長期佔有,官位在則土地在,官位去則土地又轉下一任官員。就這樣,衛所土地在各級官僚之間有序流轉,直到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

    張居正清丈田畝用時三年,將應稅耕地從萬曆初的四百多萬頃增加到七百多萬頃。而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時期的全國可耕地總量與清康熙年間以及唐開元年間的可耕地總量一致,均為八百五十多萬頃,眾所周知,清康熙時期和唐開元時期均為歷史上的盛世,特別是康熙時期,全華人口約兩億,全國可耕地面積必然達到峰值,明朝時的疆域面積並沒有清朝時大,國土面積有限,而張居正清丈田畝怎麼可能平白無故多出來三百多萬頃呢?毫無疑問,這些多出來的土地便是各級官僚私種的衛所土地。

    官僚私種衛所土地的情況張居正應該且必須是知情的,但是在清丈土地時卻仍然將這部分土地視為新開墾荒地而納入應稅耕地,也就是說,張居正將各級官僚非法侵佔的衛所土地,經過清丈田畝而變為合法的私有財產。這還了得,這是典型的明目張膽地侵佔國有資產,而侵佔國有資產的行為卻又被張居正打上了合法的印記。

    衛所制是朱元璋親自制定的,是寫入《皇明祖訓》中萬世不得更改的基本制度。雖然稱之為衛所土地,但實質上應該算是皇帝家的私產。萬曆新政時朱翊鈞年幼,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看懂張居正這是拿自己家的財產送給各級官僚落好人,明擺著是欺負他們孤兒寡母,這事擱誰都要恨得牙根癢癢,怎能不生出鞭屍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生活的十分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