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563429269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曰了一句又一句,曰過來曰過去,曰出一個“安貧樂道”,這就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無比推崇的生活態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支撐著這些士人走過崎嶇的歷史長路。   閒雲悠悠,物換星移,轉眼之間,走進了新時代,於是,“安貧樂道”還是不要“安貧樂道”,貌似就成為一個問題。   孔子所說的“安貧樂道”中的“貧”肯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貧窮”。   道理很簡單,因為孔子是貴族。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宋國始祖微子啟是孔子遠祖微仲的哥哥,微子啟卒,微仲代兄而為宋國之主。孔子的十代祖弗父何是宋緡公的長子,宋緡公傳位其弟熙,是為宋煬公,宋緡公次子鮒祀殺宋煬公,弗父何讓位鮒祀而為宋國大夫。孔子的七代祖是正考夫,為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重臣。孔子的六代祖是孔父嘉,死於政變,其子木金父避難魯國。孔子的父親是叔梁紇,分別在魯襄公十年、十七年的偪陽之戰和齊魯之戰中立下戰功,“以勇力聞於諸侯”。所以,以血統而論,孔子那是相當的顯赫。雖然是沒落的貴族,但是,人家畢竟是貴族圈子裡的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孔子不但進入仕途,而且進入魯國中央核心,任大司寇。就算是顏回,也是魯國貴族,人家再怎麼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至少還有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所以,孔子“安貧樂道”中的“貧”是相對意義上的不怎麼富裕,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貧窮”,這和現在貪官汙吏經常掛在嘴邊的“廉”是相對意義上的不怎麼鉅貪,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廉潔”是一個道理。鄭重宣告:作這樣一個比較是為了更簡單直白地說明道理,絕對沒有對孔子他老人家不尊敬的意思。   孔子的時代是貴族政治,世卿世祿,貴族幾乎壟斷仕途,擁有貴族的血統就擁有進入仕途的資格,所以,孔子能夠在二十多歲就成為魯國的基層公務員,後來還進入魯國中央核心。這不是一個奇蹟,因為以血統而論孔子是一個準接班人。   後來離開仕途是因為孔子與政敵矛盾激化。其實,在當時貴族政治的背景下,孔子只要抱著混混的觀念,在仕途上混就不成問題。換句話說,孔子是在可以不離開仕途的情況下選擇離開仕途。   還是因為貴族政治,就算是不在仕途的貴族也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所以,離開仕途的孔子不可能就一無所有。   由此可見,作為貴族,孔子是在物質和人權都有保障的情況下,能夠不“貧”而選擇“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安貧”,這樣的“安貧”才能夠“樂道”,所以,孔子的“安貧樂道”是真正意義上的“安貧樂道”。   反過來,在物質和人權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人只能夠“貧”,也就不可能有人能夠不“貧”而選擇“貧”。而且,這樣的“貧”多半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貧窮”。只能夠“貧”而選擇“貧”,就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安貧”,連“安貧”都談不上,又哪裡來的“樂道”?    所以,孔子的“安貧樂道”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物質和人權都要有保障,而且還能夠不“貧”。這樣的條件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你在眼前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