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說西洋Andy
-
2 # 二曲人
在史書中存在《世家》體例,這是《史記》的獨創,其他史書沒有這一欄目。
平王東遷,周室衰微,戰國七雄並起,天下征伐自諸侯出。按照史書的記載體例,記載七雄燕、韓、趙、魏、秦、齊、楚的國君,也應稱《本紀》。但史馬遷作《史記》時,想貶抑七雄,就生造出次於《本紀》,高於《列傳》這一記事體例,名叫《世家》。但在《史記》具體記敘中,卻又進行了擴大化的包含,把本應是記載“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諸侯,擴大到記載了一些有作為的特殊人物,如孔子、陳勝等,在記載漢代人物時,又擴大到了蕭何、曹參、張良等人身上。史馬遷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自己沒有說明,但從後來史書的記載變化看,後來的史學家有人
不贊成這一做法。作《漢書》的班固,這放棄了《世家》這一體例,把蕭何、曹參、張良都歸入了《列傳》。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學論著《史通》中,對司馬遷的《世家》人選就大不贊同,說其是“自我做故,名實無準。”
瞭解了以上情況,就對《史記》中,列蕭何、張良入《世家》有所明白,但不把韓信列入卻還是有些不著邊際。司馬遷著《史記》,深得後世尊稱頌,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學家之絕唱”。金聖嘆把《史記》批為“第三才子書”。但在當時,太史公寫作此書則是萬分辛苦艱難的,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話,被漢武帝判處極刑。經過大臣相救、他自己請求,被處以宮刑,留下性命,讓其把《史記》寫完。我們現在不清楚,司馬遷寫《韓信列傳》時,是在受刑以前還是以後,如果在之前,則對漢初三傑的韓信不入《世家》,可能是政治正確使然,他可以在《韓信列傳》中用他的才華,以大量的筆墨,記載武涉、蒯通對韓信的策反說辭,用以暗示韓信謀反是冤枉的。但他不便於公開為韓信開脫,不能把一個高祖、呂后定案的反臣列入諸侯的等級。如果是在受刑之後,他以刑餘之身,忍辱負重,只求能夠把《史記》作完,斷不敢再惹什麼是非了,那麼韓信就應該被列入《列傳》。
司馬遷才情達天,在史學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當世之時,卻也自負才華,自行取捨,自創體例,一任筆遊,直至傲視朝廷,竟然與當朝皇上衝撞,漢武帝的刀難道不快麼?後來僥倖得生,已經是無顏面再見天下人了,苦難的心情在《報任安書》中一展無餘。唯一的生存目標就是把自己寫的書(當時還不叫《史記》,《史記》是唐代長孫無忌給定的名。)“藏之名山,留之後世”。這個目標,確實做到了。但他以自己的判斷,利用作《史記》的便利,在《本紀》中列入項羽,在《列傳》中列入篡齊的田完等,在後世引起爭論。而班固作《漢書》,嚴格體例,君臣分明,取消《世家》體例,卻得到了後世的肯定。用現在的觀念看,司馬遷有魄力、有才學、有創新能力,但朝堂上的目標方向沒有把握好,結果人身受到了嚴重摧殘,為後世所惋惜。
-
3 # 鄧海春
《史記》不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嘔心瀝血撰寫而成的史書,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書的記載跨度極大,上至史前炎黃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司馬遷將這三千年多間有為的歷史人物分成三個不同層次分別寫入《史記》的本紀、世家與列傳。雖然每個層次的地位不同,但他們對歷史的影響卻不可忽視。當年劉邦能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實現大一統。蕭何、張良與韓信三人功不可沒,所以均被《史記》載寫,不過他們卻被列入不同的層次。其中蕭何、張良入世家,韓信入列傳,這是為何?
蕭何、張良入世家無可厚非
要想知道司馬遷為何把他們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首先得了解世家和列傳的區別。《史記》中世家共三十篇,它一般記載的是春秋戰國的諸侯以及漢朝的劉姓諸侯王,其爵位享有世襲。但是世家中也有幾個例外,譬如蕭何、張良。他們雖然只是漢朝初封的朝臣,但論功績能甩其他諸侯王好幾條街。不論是攻城掠地還是治國安邦,他們都十分了得,而且他們死後均被追封為侯。所以司馬遷將他們列入世家既眾望所歸又名正言順。而列傳有七十篇,它記載的是歷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韓信與蕭何、張良被後世合稱為“漢初三傑”,但他後期的遭遇使他失去入《史記》的資格。
韓信爵位一削再削無資格
韓信,江蘇淮陰人。早年投奔項梁和項羽無果,後來轉投劉邦。起初他在軍隊裡並不起眼,後來得到蕭何賞識,被推薦給劉邦。他為劉邦制定了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的漢中對策,可謂舉世無雙,威震天下。就連劉邦都曾自愧不如地說道“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在西漢建立之前韓信就被劉邦先後封為齊王、楚王,然而待劉邦建立西漢後,韓信的命運便開始轉折。他先是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又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遭到呂后與蕭何的算計,不僅自己死於長樂宮懸鐘之室,還慘遭滅族之災。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一時之間韓信身敗名裂。他在眾人眼中就是一個欺上犯下、人人得而誅之的“反賊”。在此我們暫且不論韓信謀反的真假,就當時他的處境而言,司馬遷毅然將他寫進《史記》是頂著多大的壓力?
另外“世家”一詞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特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縱觀蕭何、張良、韓信三人的出身。張良乃國相世家,蕭何雖為小吏,但他的祖父也曾封為列候,只有韓信的祖輩世代為農。從這點來看,韓信沒有被列入世家也是情有可原。
歷史的軌跡雖有模糊,但是我們以一個客觀的角度看待,總能判斷一二。韓信的功勞不可否認,至於他是否謀反我們不得蓋棺定論,畢竟可參考的資料有限。筆者認為司馬遷是帶著主觀色彩與政治壓力寫《史記》的,故而我們不必太在意入世家還是入列傳。
-
4 # 澳古說歷史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共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等一百三十篇內容。
其中本紀是記載歷代帝王的豐功偉業。世家是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興亡史。列傳是記載3000餘年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史。表是記載3000餘年所發生的重大事情。書是記載西漢時的各種典章制度,包括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等。
那麼在簡單的介紹了《史記》的內容後,我們再來回答題主所提出的問題,那就是“為何蕭何、張良能入世家,而韓信卻不可”。
首先我們都知道蕭何、張良、韓信同為“漢初三傑”,劉邦立國後,蕭何、張良被封為列侯、韓信初為王,後降為侯,所以按理說曾經為王的韓信,理應比蕭何、張良有資格入專門記載諸侯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史的“世家”一卷中。哪怕之後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他也還是有資格入“世家”的,為何最後他卻沒有資格呢?
當然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還要回答下為何蕭何、張良能入世家?其實原因很簡單,正如剛才所說“世家”是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興亡史的傳記,而蕭何、張良就是漢初的開國列侯,西漢得以開國他們居功至偉,所以無論如何《史記》中的“世家”他們肯定有一席之地。
而韓信之所以沒能入世家,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韓信的結局是因“謀反”被夷滅三族的,而他的爵位也是被剝奪了,這等結局司馬遷自然是不能,也不敢讓他進入“世家”的。
其實若不是韓信的功勞太大,對於當時的影響實在太深,再加上司馬遷又是一個還算是勇敢的史官,恐怕韓信連列傳都進不了,很有可能都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只能說,韓信不入“世家”的原因很殘酷。他的功高震主,讓劉邦、呂雉起了忌諱,再加上曾經摯友蕭何的背叛,最終讓韓信走向了末路,死後的他不但爵位被剝奪,功績被徹底抹殺,甚至連家族都被夷滅三族,這等遭遇豈能是悲慘二字能了結的呢。
-
5 # 三叔小記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史記》這部大作前後跨越三千多年的歷史,以紀傳體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一個個血肉飽滿的人,一件件精彩絕倫的事。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一共一百三十篇。
當然,以本紀、世家、列傳為主。有人發現了個問題,韓信的史書待遇比較的差,沒有入世家!劉邦登基後親定韓信的功勞,他與張良蕭何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為何卻被司馬遷寫進了列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司馬遷沒有將他同張良蕭何一樣寫進世家?張良運籌帷幄,出了名的謀臣,協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不戀權勢,隨著劉邦皇位的穩固,漸漸退居幕後,急流勇退,獲封留侯。而蕭何供給軍糧,安撫百姓,鎮守國家,食邑萬戶,為酇侯,開國第一侯。
帥才,領百萬雄師,戰必勝,攻必取,這是韓信。國士無雙!他先後為齊王、楚王,功成被貶為淮陰侯。比較起蕭何、張良,韓信做了一件令帝王忌憚的事兒。有人告發韓信謀反!謀反,乃大罪!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危害也越大,尤其如韓信。
呂后找來蕭何,商定辦法,該怎麼除掉韓信這個禍害。蕭何建議,誘使韓信入宮。怎麼誘使?謊稱劉邦平叛歸來,宴請諸侯大臣慶祝。韓信果真入宮,被殺於長樂宮的鐘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之後,韓信被滅三族。
也有人說當年的劉邦封韓信“三齊王”,准許“五不死”:見天、地、君不死,沒殺他的刀,沒捆綁他的繩。
不過,韓信之死,的確令人唏噓。既然韓信被定有謀反罪。儘管他功高,但也入不了世家,韓信史書地位待遇擺那麼高,司馬遷是要幹什麼?認可他的反叛?所以,只能入列傳,按照當時的環境,入列傳也差不多了。
何為列傳?
列敘事蹟,傳於後世
什麼又是世家?
侯王開國,而子孫世襲。
韓信恰恰被滅三族,怎麼世襲?所以說,韓信沒入世家,反倒是列入列傳之中。是非功過,後人心裡有桿秤,世家與否,列傳與否,重要麼?
-
6 # 掌心記入選“本紀、世家、列傳”有嚴格的標準。
太史公司馬遷編纂的《史記》,開創了中國志史傳記的先河,使紀傳體成為此後二千多年來,古代史書編纂的通行方法。
紀傳體,相比以前的編年體,國別體等修史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容易突出人物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史實。
司馬遷的這種編史方法,增強了史書的可讀性,也讓一個個歷史人物以更加鮮活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魯迅高度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在《史記》裡,獨創了本紀、世家、列傳這三個類別,將歷史人物以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分別記述。再加上表、書,一起構成《史記》的全部內容。
有了以上了解,就牽扯出一個問題,本紀、世家、列傳到底是怎麼區分的?
《史記》中記入“本紀”有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漢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等十二位帝王級人物。這些都是都是以實際行使皇權的標準確定的,比如項羽、呂太后雖非皇帝,卻屬於“在權不在位”的主,故視同帝王列入本紀。
關於世家入選的標準,司馬遷也對此作了個定義:
"因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故稱世家。“意思就是:被封王封候建立了封國的,同時這個王候爵又世代相傳的,可以列入世家。
太史公之所以這樣列世家,是基於從西周直到西漢,都一直實行的分封世襲制,形成了大姓氏大家族延續性很強的官僚體系,所以在《史記》裡就以這個清淅的脈絡列入世家進行記述。
被列入世家的其有三十個,其中例如晉、楚、韓、魏、趙等等,這些都是符以上標準和條件的。
不符合“世家”入選標準的幾個特例。凡事有一般性原則,也會有特例,《史記》中有關入選“世家”的人物中也有這樣的例外。
在被《史記》列入三十世家中,孔子和陳涉肯定屬於例外,完全不符合前面所說的標準,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等人屬於新新世家,按標準也還靠得上。
第一個特例,孔子。他既沒有被封王封候封國,也更不存在爵位世襲,按道理完全不夠資格入選。
但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司馬遷生活的武帝時期,儒家學說已經取代道家學說,成為王朝的主流統治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所以孔子雖然不是王候,司馬遷還是將其列入世家。
第二個特例,陳涉,也就是大澤鄉起義的陳勝,生前建立了”張楚“政權,其實基本夠條件列入本紀的,但司馬遷將其列入世家。主要有下面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陳勝建立張楚政權時,秦朝還沒滅亡,秦二世還是皇帝,而且陳勝也只是稱王,沒有稱帝,所以相比秦二世,陳勝只能算是地方割據的諸侯國而已。
二是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封陳勝為“隱王“,給予其子孫王侯級別的待遇,因而司馬遷將其列入世家。
至於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這五個人,他們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生前都被封候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都屬於大漢王朝的正面典型人物,到了司馬遷這一朝代,他們的子孫更是子襲父爵,世襲罔替,所以司馬遷將他們按照新生代世家,一併列入進來,這個完全沒問題。
韓信沒被列進“世家”主要有嚴重的硬傷。韓信是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級的人物,大漢王朝的開國元勳,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可以說劉邦的江山大部分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用劉邦自己的話說: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功勞擺在那兒,抹殺不了,問題是韓信功勞太大了,大得劉邦都有些害怕,同時,韓信這個人在軍事上是高智商,在政治上卻是零情商,甚至弱智。
所以大漢王朝建立後,韓信的政治仕途呈直線下墜,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後又被降為淮陰候,最後被蕭何設計困殺於鍾室,誅滅三族,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下場。
韓信雖然當時齊王、楚王,生前也當時淮陰候,但被誅殺後,所以的封爵都被剝奪了,所以列入世家的第一條標準“王侯開國”就不符合。
另外,韓信死時,滿門抄斬,夷滅三族,也就更不存在“子孫世代承襲”一說了。
兩個標準都不符合,加之屬於被大漢王朝定案為謀逆之罪的反面典型人物,太史公司馬遷自然不敢將其列入”世家“中,只得退而求其次將韓信列入”列傳“。
其實在西漢,與韓信類似被以謀反罪誅殺的魏豹、彭越、黥布等,也被列入“列傳”。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太史公司馬遷考慮到韓信功勞其實太大,事蹟也太突出,於是在其列傳裡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以淮陰候代稱,並且單獨為其作傳。
這與魏豹、彭越、黥布等被記為《魏豹彭越列傳》、《黥布列傳》,雖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也許是太史公司馬遷用自己這種獨特有方式,表達對韓信這位天才級人物的尊重吧。
-
7 # 千夜看世界
我是千夜,我來回答。
《史記》的體例有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等。《史記》全書共有130篇,本紀12篇,主要記載帝王生平;世家30篇,主要記載王侯事蹟;列傳70篇,主要記載大臣當世豪傑。
蕭何、張良、韓信並稱“漢初三傑”,這三人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劉邦原本草民出生,論名望、武功都不如項羽,最後卻能逼得項羽自刎垓下,得益於他會用人。他找了三個好幫手,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在治國、謀略、軍事等方面各有所長,他們將各自的本領發揮到極致,才有漢定天下的局面。對於三人對大漢開國的貢獻,劉邦自己有精彩的論述: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三百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算是古往今來的英豪人物,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基業,他有此等評價,親自蓋章了蕭何、張良、韓信為當世人傑,蕭何在《史記》裡有《蕭相國世家》,張良有《留侯世家》,唯獨韓信入《淮陰侯列傳》。這裡面原因很複雜,表面上看是因為劉邦忌憚韓信,把他從楚王貶為淮陰侯,世家本是為王侯所作,按照他一降而降的地位,韓信入不了世家,生平只能寫進列傳。
深層次的原因,用什麼體例來記載歷史人物,包含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比如項羽,他自封西楚霸王,最後兵敗烏江自刎身亡,可謂是身死名滅。如果用功利主義的眼光看,項羽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可司馬遷依舊把他寫入本紀,是為什麼?
司馬遷認為項羽滅秦有功,他在鉅鹿之戰滅了秦軍主力,誅滅暴秦的功勞在楚。雖然項羽被劉邦打敗了,但是他自刎烏江的氣節,他硬槓秦軍主力的勇武,足以青史留名。所以,司馬遷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貶低他的歷史地位。他把《項羽本紀》寫在《秦始皇本紀》之後,排在《高祖本紀》之前,這樣代表了司馬遷的評價。
項羽,本是在秦始皇之後,有可能決定天下走向的人。項羽帶四十萬諸侯聯軍挺進咸陽,分封天下十九諸侯,是何等威風?天下,本已在他的指掌之間。可惜,項羽不做秦皇做霸王,放棄了最有“龍氣”的關中之地,把自己封地指定在西楚。後來易守難攻的四塞之國被劉邦所佔據,成了劉邦剿滅項羽的根據地。項羽節節敗退,劉邦逆勢翻身,
成了漢高祖。
可是不可否認,劉邦能夠建立兩漢基業,是攫取了項羽滅秦的勝利果實。如果沒有項羽,當年王離的軍隊如果阻擋了義軍東進的步伐,那麼天下誰主也未必。司馬遷以惋惜的筆調,不失尊重地把項羽寫進“本紀”,在他心目中項羽本有帝王之命,只不過他沒有坐擁江山的福分。
對比項羽,就能品味出司馬遷對韓信的看法。秦末漢初,第一能戰的將領是誰?舍韓信其誰!項羽武勇,他能帶兵在鉅鹿破釜沉舟,滅了當年橫掃六國的秦軍主力。而韓信的出現,讓項羽在軍事上踢到了鐵板。韓信用兵如詭,被後世譽為“兵仙”,尤其擅長大兵團作戰,項羽生平第一次在戰場上的恐懼感,來自於韓信: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祖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那時候的韓信,剛剛滅了項羽手下第一悍將龍且,從劉邦手上討了一個齊王當。劉邦當時在滎陽被項羽圍得滿頭包,韓信拿下齊地沒想著回師救駕也罷了,劉邦氣得當即開始罵人:“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齊齊踩了劉邦一腳,在他耳邊提醒,如今的形勢也禁止不了韓信在齊地稱王,不如大大方方地封了這個王給他,以防有變。
劉邦還真是個演技派,他馬上醒悟過來,笑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他馬上派張良為使者,到齊地策封韓信為王。
瞧瞧,這一秒鐘轉換自如的演技,還真地把韓信給騙了!韓信高高興興地當上了齊王,項羽已經看出能夠左右天下之勢的第三個人出現了,派武涉去爭取韓信。韓信天真地拒絕了項羽,他的理由是: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劉邦於韓信,有知遇之恩。他還記恨著,當年在項王麾下當執戟郎中的委屈。韓信認為劉邦待自己甚厚,壓根兒沒有把武涉的話“今日項王亡,則次取足下”的話放在心上。項羽不死心,又派出蒯通去爭取韓信,蒯通比武涉說話有藝術,他以相面為引子,告訴韓信他現在地位微妙,富貴和危難在他一念之間。
“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
“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蒯通已經給韓信指了一條明路:當時劉邦和項羽相持不下,如果韓信不願意歸服項羽,他大可以據齊地、倚燕趙形勢,佔據劉項兩人防守空虛之地,至少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運氣再好一點若能打著用百姓請命的口號,收服諸侯再滅劉項,天下就是他韓信的了。
可惜呀,會打仗的人,不怎麼懂政治。
韓信軍事才華出眾,但是他的戰略格局不怎麼樣。他的眼界決定了,他只能給劉邦為將。他滿足於劉邦不情不願封的那個齊王,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他。這是天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邦滅了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馳入韓信軍中,收了他的兵權。又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尋了個有人告他謀反的由頭,貶為淮陰侯。
本來有能力三分天下的韓信,連一地之王的尊榮都保不住。他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被軟禁在長安,成日裡和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為伍。樊噲是個老實人,依舊以王禮待韓信,其實漢初功臣心中都明白,有蓋世奇功的韓信,不該落得如此下場。
韓信天真,他沒有稱雄一方裂土封疆的野心。再後來,他被呂后騙人未央宮中,棒殺。《史記》還是以謀反的罪名,解釋對韓信謀殺的動機。如果韓信果真謀反的心,當初項羽還在的時候,何不三分天下,跟劉、項並駕齊驅呢?
韓信死得很慘,臨終前說:“吾悔不用蒯通知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司馬遷詳細記錄下這句話,其實他看得很清楚,韓信的結局是自己選的。他有三分天下的能力,卻沒有三分天下的野心!如果他多幾分項羽的霸氣、劉邦的狠決,就不會一步步淪落到由王降到侯,再被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謀殺。
可惜了韓信不世出的軍事才華,其實很多軍事天才,往往都是政治白痴。像李世民那樣又能打仗,又能在朝堂上翻雲覆雨的全能型選手,不多!韓信的追求是一地為王,而不是坐擁天下,格局的侷限,造成了他的悲劇人生。
司馬遷感嘆同情之餘,將他寫入列傳。原本韓信在《史記》裡的位置,應該在蕭何和張良之上,寫入世家綽綽有餘。可是,韓信自己放棄了改變天下命運的機會,也放棄了自己的命運。司馬遷恐怕對他政治上的短見,一點也不欣賞,才有如此的安排。
-
8 # 李輝歷史
司馬遷之《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先河。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世家”和“列傳”是如何分類的。
“世家”顧名思義就是世世代代相傳的姓氏大家族。而《史記》中“世家”,司馬遷依據的是"王侯開國,子孫世襲",即諸王侯的爵位是世世代代相傳的,不能有所中斷。而“傳”則是記述皇帝以外的一些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事蹟,司馬遷在《史記》索引中:“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 所以,“世家”和“列傳”的根本區別在於子孫能不能世代相傳或者是否獨樹一幟。
韓信之所以沒有列入《世家》,而蕭何,張良列入《世家》,從以上《史記》的分類有以下原因:1.子孫是否世襲?
丞相蕭何與張良由於善終,沒有被屠殺,他們的爵位也順利的傳給了後代,所謂的世代罔襲,也正應了“世家”標準,被列入“世家”行列也就順理成章了。而韓信,由於功高震主,再加上掌握兵權,遭人嫉妒,被人告發謀反,被朱元璋貶為淮陰侯。發了幾句牢騷,呂后怕其謀反,與丞相蕭何密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以謀反之罪斬於鍾室,並夷其三族。 三族都被滅了,還談得上什麼世襲罔替?
2.他是否獨樹一幟?
所謂“世家”,你必須或開天闢地或一方諸侯,雖談不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也必須“首”字當選,獨當一面。比如韓世家,趙世家,晉世家等等,都是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方霸主載入“世家”的,一些西漢分封的諸侯王,比如梁王世家等等,再比如陳涉,首舉義旗,開創了倒秦的先河,此後,農民起義的浪潮就翻騰起來了。他雖然沒有成功滅秦,但是首舉義旗,被列入了世家,也是有情可原了。
3.當時統治階級的時代背景。
由於朱元璋當權派亂殺功臣,而韓信是被以謀反的罪名殺死的,況且又被夷滅三族,朱元璋等恨之入骨的人,如果司馬遷再把他列入《世家》,不被皇權派凌遲處死才怪。就是列入《列傳》也是冒了太大的風險,因為列入《列傳》已經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如果不被列入,也就沒有記述韓信的地方了。《本紀》《世家》《列傳》三個人物傳記,《列傳》是最後一個了。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裡面的紀傳方式是按照尊卑等級排序的,本紀,世家,列傳就是這樣一個等級的具體體現!而韓信雖然和蕭何,張良的地位相當,但因觸動了皇帝的龍鬚,被降職,甚至被殺,他的地位也就相應的降低了,但由於其做出的豐功偉績,以歷史的真相,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所以,司馬遷以歷史的唯物主義史觀看問題,雖不能全部的給予韓信應有的地位,但最大可能的保留了他的尊嚴的歷史地位,是值得學習的!
-
9 # 剛日讀史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入《世家》還是入《列傳》,都按太史公的主觀意識來定,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定,這要去問問太史公了。
《史記·太史公自序》就如此記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執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這一段《自序》交代了太史公作“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不同依據。
網羅蒐集天下散失的舊聞,對帝王興起的事蹟溯源探終。
看它的興盛,也看它的衰亡,研究探討各代所行之事,簡略推斷三代,詳細載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今,著十二“本紀”。
有的同時異世,年代差誤不明,作十“表”。 禮樂增減,律歷改易,兵法權謀,山川鬼神,天和人的關係,趁其衰敗實行變革,作八“書”。
二十八宿列星環繞北辰,三十根車輻集於車轂,執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與此相當,他們忠信行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
有些人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已失去時機,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用現代文翻譯閱讀完畢這一段記錄,就可知道: “世家”三十,是以車輪的30根輻條、28星宿拱衛北辰星為比喻,執行無休止。
輔弼重臣講究的是以忠誠、信義來侍奉君主。 “列傳”七十,則是講個人的德行超然、風采絕倫,或是順應時勢,得以立功名於天下者。
太史公的《史記》對古往今來之事娓娓而談,“世家”和“列傳”的區別也就一目瞭然。
其一:忠信輔弼,講的是臣德。 其二:執行無窮,講的是傳承。 其三:立功名於天下只是事功。
所以,張良、蕭何入“世家”,恰恰在於他們符合了這個標準,而韓信就不符合這個標準。
(漢初三傑劇照)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韓信念念不忘分疆裂土當齊王,後來被以“謀反罪”被誅殺,家族也被夷三族。
在這裡延伸地講一下韓氏的由來,韓姓出自黃帝傳承,起於陝北的黃土高原,沿渭河、黃河向東發展,第一批“韓氏人”的產生來自於距今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韓氏從“韋”;第二批“韓氏人”起於周公分封武王之子於韓地,姬姓國家,華人以韓為氏,乃姬姓韓氏。
歷史課本上精確地交代了韓信乃破落貴族之後,他建立功業之後被劉邦封為“淮陰侯”,後被誅殺,他家族的其它人跑到了今天的廣西避難,拆分“韓”,取“韋”字,現廣西韋姓人家過年有祭祀韓信的,有祭祀“京兆堂”的。
(隋唐時期)
這麼一來,韓信家族在西漢時期,家族傳承斷絕,再加上韓信本人臣德缺失,這就是韓信不入世家的原因,因為條件不相符;但韓信本人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漢之天下若分為三,韓信本人就取之有二,他立功名於天下,卻符合了入列傳的條件。
歷經了兩千餘間的時代變遷,人們的評價標準也在變化,工業時代的人不再崇尚“帝王政治”中的“政治政確性”,即“站隊正確性”,反而崇尚“功利化”、“事功化”,這就是後人多為韓信喊冤的原因。
但是很不幸的是,如果在古代,你這麼喊冤,皇帝是要你腦袋的。
如此無雙國士、兵仙神帥,其個人超然絕倫的個人風採,卻被太史公棄入世家而入列傳,原因就是太史公認為韓信傳承斷絕、臣德有虧。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10 # 國史記聞
張良、韓信、蕭何都在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也給予他們高度評價,並將他們封侯甚至封王,我們後世也常常將他們以“漢初三傑”並稱。那麼同為漢朝開國功臣,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將張良和蕭何都列入世家,獨獨將韓信寫入列傳呢?
第一、一時之功與萬世之功首先我們要了解《史記》的體例:《史記》全書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解釋了區分這些條目的原因: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執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對於《史記》中單獨列傳記的歷史人物來說,本紀對應的是“王跡所興”,即古代的帝王,這一點很明確。而世家對應的是“股肱之臣”,列傳對應的是“立功名於天下”者,這一點看似模糊——股肱之臣和立功名於天下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我們甚至可以將它們理解為同義詞。
對於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來說,他們都是劉邦的股肱之臣,劉邦本人就曾經評價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此三者,劉邦缺一不可建立漢朝。
但是《太史公自序》的這段話中卻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股肱之臣所立下的功勞好似車輪的三十輻執行無休止,又好似二十八宿拱衛北極星亙古不變;而“立功名於天下”者則是因為他們順應了時勢,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即,我們可以這麼簡單概括:立下萬世之功者才有資格被列入世家,立下一時之功者只能被列入列傳。
按照太史公的這個邏輯,我們再次來對比張良、蕭何、韓信三人:
1、張良
張良曾經站在國家的戰略角度替劉邦出謀劃策,從下邑之謀到勸都關中再到維護劉盈的太子之位都體現了張良“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他的這些謀略都給建立並穩定漢朝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蕭何
蕭何在滅秦戰爭以及楚漢戰爭中始終都是劉邦最堅實的後盾,劉邦多次戰敗之後都依賴於以蕭何固守的關中為根據地才得以繼續爭衡天下。而漢朝建立之後蕭何又主持制定法律,在全國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及漢興……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順流與之更始),給漢朝的穩定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韓信
司馬遷給韓信單獨列傳的原因是“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韓信自然是楚漢戰爭中輔助劉邦奪取天下的最關鍵的人物之一,他曾經輔助劉邦還定三秦,並在劉邦最困難的時期平定了趙國、燕國、齊國等地,又在滅楚的關鍵時刻出兵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讓劉邦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韓信自然是功勳卓著,但是站在長遠的角度來看,韓信的這些功勞都是一時之功,並沒有在漢朝建立之後為它的穩定或繁榮產生積極作用,相反,他被認為是漢朝穩定的一個重大威脅。
所以,張良與蕭何對漢朝立下了可持續的萬世之功,是漢朝真正的“股肱之臣”,所以被列入世家。而韓信以其軍事天才“立功名於天下”,但是對漢朝的穩定與繁榮並沒有做出突出貢獻,其軍功乃是一時之功,因而被列入列傳。
第二、張良與蕭何均有後世繼承爵位,但韓信沒有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寫到:“世家者,記諸侯之本紀也。言其下及子孫常有國”,這句話雖然並非普遍適用於整部《史記》,但是在張良、蕭何入世家,韓信入列傳一事上卻有一定的道理。
韓信在被劉邦封壇拜將之後一直只有官銜而沒有爵位,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率兵強行攻克齊國之後自立為齊王,當時身為漢王的劉邦被迫承認了他的地位。漢五年劉邦趁楚軍疲敝之際對項羽發動突然進攻,但最終卻再次大敗而回。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劉邦給韓信承諾了大片的封地(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而項羽敗亡之後劉邦基本上兌現了他的諾言,韓信正式被封為楚王。
但是沒過多久,便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在陳平的建議下,劉邦將韓信俘虜並帶至京城,剝奪了他的王位,將他降封為淮陰侯(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韓信最終因謀反的罪名被呂后與蕭何處死,並被夷三族。
而蕭何與張良都終生為侯,並有子孫延續其爵位:蕭何去世之後,他的子孫繼續受封為鄼侯(後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絕,天子輒復求何後,封續酇侯),其封爵一直延續到了東漢;張良去世之後,其留侯爵位一直傳承到漢文帝時期。所以,在司馬遷著《史記》之時,韓信的身份乃是大漢布衣而已,自然沒有資格與蕭何和張良並列世家。
第三、韓信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韓信造反的密謀被呂后和蕭何發覺之後,“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遂夷信三族”。
即韓信雖然曾經給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但沒有善終,反而是在謀反的罪名下被殺的。不論在哪個封建時期,謀反的罪名都是不赦的第一等大罪。
“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韓信的身份從王到侯,最終定格在了反賊,這也是他無法與張良和蕭何比肩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史記》並非漢朝的官修史書,從其原名《太史公書》就可以看出它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依據司馬遷的個人評判標準,項羽、呂后雖然不是皇帝卻被列入了本紀;孔子沒有爵位,陳勝自立為王,卻被列入世家。在司馬遷心中,韓信沒有做到“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雖然曾經是高祖的股肱之臣,卻遠遠沒有達到被列入世家的標準。
回覆列表
韓信、張良和蕭何被劉邦列為漢初三傑,可見,這三人在劉邦的心中是不分伯仲的。
韓信雖然立的功勞比較大,但是,他身上是有汙點的,畢竟最終的他是被皇家滅了族的。就憑著韓信最後謀反這一點,他就與列入世家擦肩而過了。
蕭何和張良也是各有功勞,他們比韓信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們不是將軍,對劉邦造不成威脅。
所以,他們也很幸運的躲過了一劫,因為功勞打而被司馬遷列入到了世家,這是他們兩人應得的。
韓信沒有列入世家,是因為謀反。那麼到底韓信有沒有謀反呢?
這個話題到現在一直都有爭論,他到底是真的謀反了?還是被誣陷的?
好像都有證據,所以爭論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都很難有一個定論。
說他謀反是基於以下原因:
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的時候,就等同於是把韓信給囚禁在了京城,也就是劉邦的身邊,在這裡劉邦可以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這時候的韓信,可以說活的是想當的鬱悶的。
所以,這一段時間,他經常借身體有病為由,而不上朝。因為劉邦對他有芥蒂之心,所以,當年的那些老部下和他的關係也漸漸的生疏了。
曾經還發生過這麼一回事,韓信到了樊噲家裡,樊噲對韓信還是很敬重的,畢竟韓信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將軍。
樊噲看到韓信後,就小步跑著來迎接韓信了。韓信並沒有因為樊噲對他的尊重而感激,他到時打趣的說道,沒想到我韓信如今落到了和樊噲這種人打交道的地步。
這說明韓信是很看不起樊噲他,他以和樊噲打交到是一種恥辱的事。
可見,這一時期韓信是備受冷落和打擊的,因為明面上別人都因為懼怕劉邦,而故意疏遠韓信。
這時候韓信的內心肯定是會發生變化的,他肯定會想,要是當年聽了蒯通之言,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也不至於落了個今天這種地步吧。
若是有這種心態,韓信肯定也會有謀反的心思的。
到了陳豨叛變的時候,史記上的記錄是他和陳豨勾結在了一起。
只要陳豨一叛亂,劉邦肯定會親自帶著大軍去平叛的。到時候韓信在都城裡再和陳豨來個裡應外合,趁著都城空虛,帶著一些人馬殺到都城,把劉邦的皇子皇孫全部給滅了。這樣的話大漢的王朝就被韓信給斷送了。
陳豨是很相信韓信的,因為韓信沒有打過敗仗。所以,當陳豨叛亂,劉邦去平叛的時候,韓信就開始要行動了。
可是,韓信還沒來得及行動,韓信要叛亂的訊息就被呂后知道了。
呂后也知道韓信的厲害,劉邦又不在身邊,可以說這時候情況已經十分的危急了。呂后不得不把蕭何叫來商議對策。
蕭何告訴呂后,這件事情也容易,就是把韓信給引誘到宮中,然後把他給秘密的殺害了。
可是,如何才能把韓信給引誘到宮中來呢?
這是個問題,蕭何就告訴呂后,你就說劉邦已經打了勝仗回來了。讓朝中的文武大臣來慶賀。
呂后依計行事,韓信依然稱病不往。這時候蕭何不得不親自出馬了,蕭何來到韓信的府上。蕭何的面子韓信還是要給的,因為當年是蕭何向劉邦力薦了他,他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結果韓信跟著蕭何到了宮中就被殺害了,這也就是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