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年糕
-
2 # 唐小白的DNF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話出自《漢·韓嬰·韓詩外轉》,春秋時孔子偕徒外遊,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實嘆人子欲孝敬父母時,其雙親皆已亡故,後喻事與願違,不盡人意。因此世人啊!趁父母都還建在的時候,好好對待他們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啊!在此也希望常年在外的你有空多回家陪陪父母和親人。
祝願全天下父母們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
3 # 相瓜796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父母的眼裡,無論我們多大,都還是個孩子!只有不孝的子女,沒有狠心的父母!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走過一個輪迴!從生命的起點歸於生命的終點,在這一路上我們經歷過不同的人生。享受過不同的恩情與感動!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販賣走卒。雖說地位身份不同,但是生命是平等的。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任何恩情在和父母的養育之恩比起來都顯得那麼的渺小!我們可以有很多事情可以拖一拖,等一等。百善孝為先,父母的恩親一刻都不能等待,畢竟父母陪我們小,我們陪他們老,這是天經地義,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學會了說些善意的謊言,比如說,好吃的東西總是留給孩子吃,自己卻說不喜歡吃!好看的衣服總是第一時間想到,給孩子看著,買一件心想孩子穿起來一定很合身!自己卻捨不得丟穿了好久的衣服,卻說還沒有破還可以穿幾年!小時候總是在歡樂了成長著i,一直不懂父母的心!總是惹父母擔心和生氣!覺得他們不理解自己!等漸漸長大,也娶妻生子,為人父母之後,才懂得父母養育和培養我們長大成長,真的很不容易!孝順經不起等待,更不允許錯過!我們為人子女的,只有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孝順父母,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讓遺憾跟隨自己一輩子,只要有能力有時間,就在父母面前多多盡孝心,父母不求兒女有多大出息和本事!只求每逢過年過節,能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在家待著聊天吃飯,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和內心的安慰!兒女也希望父母能,健康如意,老有所樂,最重要的是長命百歲!能讓我們一直陪伴下去!替天下的兒女,向全天下的父母說聲,爸媽你們辛苦了!我們永遠愛你們!
-
4 # 凌川教育文化析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 (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下句之意:子女將想贍養孝敬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了!附原文: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 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道旁。孔子闢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
譯文: 孔子一次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走,快走,前面有賢人。”走上去是皋魚。身披粗布懷抱鐮刀,在路邊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先生家是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絡,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撼動它,子女將想贍養孝敬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流逝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不能再見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說完就辭世了。 孔子對弟子們說:“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有許多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去了。
上句“樹欲靜而風不止”是客觀描寫。透過“樹”和“風”這兩個似乎對立而又統一的意象,一靜一動,靜中寓動,動靜不二,主客統一,直探自然生命的本源——“樹”主觀上想靜,但客強上“風”卻吹來,不願來的來了,是想靜而不得;而“風”來之又去,喻指時光易逝,以此起興引出下句“子欲養而親不待”,由客觀而主觀,由物及人,由人及情,可謂“興會標舉”,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而至情化,情化而至昇華——“孝”,所以該句詮釋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元素“孝”,孔子沒有進行抽象的講解,而以“形象十趣事”闡發,更便於弟子的徹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特別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是一種實踐理性精神,所以原文末便有弟子由思想而行動“於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對“孝”的過程性闡釋,正是儒家強調的“孝”要體現在行動中,而且要“孝”於父母健在時,勿等“孝”心終於有一天頓生而來才去盡孝,則“不可得貝”而悔之晚矣,正如鄉間俗語所傳承“孝”之語“(父母)活時不給飯,死了墳頭獻”,是何等的真實!
“孝”字本是一個會意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是晚輩敬長輩之義,從“孝”字產生到儒家文化倡行,“孝”成了中國文化之根,綿亙至今,規範著、穩定著、和諧著家庭秩序和血親關係,形成了華人以“家”為原心的社會關係,進而形成“家國一體”的國家體系,如漢代的“舉孝廉”就是例證,足以說明一個於父母而盡孝之人,才會是一個於國家盡忠之人。“孝”是中華民族永恆的“根”、永遠的“魂”。
“孝”於今多見其悲,在今天物慾橫流,金錢至上,人情冷漠,孝道低揚,這是對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文化之“根”的揚棄,這是對民族文化時代化的異化,這是對主體生命良知的考問……。所以“孝”於今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越是民族的越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還是全球的,這個構建人類生命秩序的元素就是:“孝”!
-
5 # 手機使用者八寶粥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以前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後來長大出來社會,偶而看過這句話的解說才明白其中道理。慢慢自己也有體會,逢年過節才回家鄉,沒什麼特別原因都很少回。其實父母不在乎兒女能大富大貴,一定爭多少錢回家,有時候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兒女能健康快樂幸福,有空常在身邊說說話聊聊天,他們就很滿足了。不要等我們只顧爭錢,只顧自己的另一個家而忘記了生我養我們的雙親。等他們百年以後我們想買再多東西想叫一聲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沒基會了。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
6 # 老朱320324150
子欲養而親不待。當兒女長大成人戓有能力想孝敬父母時,而雙親已經不在了。這是令人最痛心的事,欲報父母恩,父母卻不在一個電話聊聊天,一個下午的陪伴,陪著散散步,看看電視,給洗洗腳,梳梳頭髮,下盤象(圍)棋,陪著剪剪(澆)花,種幾棵菜…行孝要趁早,莫等後悔遲
回覆列表
子欲養而親不待,告知人們要孝敬父母不要等,等有了錢,我就……,等我買了房,就把父母……,父等你有了錢,買了房,準備孝敬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一切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