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虎他爹
-
2 # 常樂175343636
她是偽學者,一面自己絞盡腦汁,樂此不彼到處講演賺錢,一面又對觀眾講要淡定,要安於現狀,不要為錢所累……,你說她是什麼玩意兒
-
3 # 斯文虎
看了易中天老師的書 知道他是肚裡有十分說三分,于丹則是肚有三分說十分,也罷了,但你不能把論語說成心靈雞湯啊
-
4 # 元芳有看法
這個社會上,人們有時可以容忍你的過錯,但卻很難容忍你的裝。
于丹越來越不被觀眾和聽眾接受,源於她與地氣脫節了,一直陶醉在自我審美當中,忘乎所以的把群眾感受給忽略了。
很多人討厭于丹,將她的所言所著稱之為毒雞湯,就是因為她講的東西大話空話套話太多,理論很高深,但內容很空洞。如果孔子活著估計都會被氣暈,心想自己本來寫的很簡單的生活感悟,到了于丹嘴裡怎麼就引申出那麼多的豐富內容呢?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其實已經遊離了孔子的本意,她不過是在透過《論語》這個強大的牌坊,灌輸自己的見解,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詞語,到了她那裡就能無限延伸出很多釋義,而且更可笑的是,《論語》在於丹的眼裡就是靈丹妙藥和百科全書,似乎一本《論語》就能夠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
于丹解讀《論語》的言論,換個說法也可以解讀是《大學》《中庸》《孟子》,就是換個表皮而已,內容自己嫁接就是了,反正都是高大深,反正都是空洞無物的說教,自己最後能把話圓回來就行。
-
5 # 乾坤放談
我支援于丹,對於她對論語的解讀,只是她自己的理解,運作。有錯是肯定的,做事沒有不出錯的,如果不喜歡,可以不去關注,沒必要搞人身攻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就是了。我們大多都是看客而已,對於原事物只是一知半解,就拿來判斷是非,顯得自己有多睿智和高明,其實我們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喝眾彩!牆頭草隨風倒,沒有主見,事不關己,看熱鬧而已,隨聲附和,人云亦云,而且還喜歡落井下石,踩上一腳才過癮。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唉!
-
6 # 董其龍781
這與懂不懂論語有關。不懂或一知半解論語的人聽了也就過了,不用走心。而懂的人知道哪裡解讀的不對,哪裡太牽強,哪裡離題太遠,哪裡道德幫架。總之,由於邏輯上過份套用真善美,因而到處都是漏洞,把一個經典生生地弄或了看似嚴肅的滑稽作秀。
-
7 # 手機使用者79619539480
就是因為她過度的解讀論語,把本來沒有那麼深奧的想法說的讓人聽不懂了,太能裝了,好向天下就她一個人懂得論語的初衷。
-
8 # 鋒點1
她是做電視的,她的目標受眾並不是對論語有了解的人,但也沒勸人向惡,可能是她的迎合給她帶來不少經濟回報吧,這是電視的特點,招來非議。不看就行,跳出來罵就沒必要了。
-
9 # 手機使用者6433404
不喜歡大多是自帶的思維部分認知,它不影響大局的正常執行。叫思想多方位角度!授課是為了人類更加進步!百利無一害。
-
10 # 狄豔
于丹老師雖為大學教授,這個職責一聽就自帶光環,可是為什麼大家有這麼多人不喜歡她呢?因為在這個多元的社會,“接地氣”的大學教授才能走的遠!為什麼這麼說呢?于丹老師的工作不是從基層幹上來的,假如經過基層學校層層磨練過後,見過基層的苦,感受過基層的人,我相信于丹老師就不會這麼“侃侃而談”“信口開河”了,一個有成就的人只有經過基層長時間磨練過的,從品性上,從思想認識上,從靈活度上,思想和行為才是豐滿和生動的,否則,一切成就都是空中樓閣,“一步登天”“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沒有經歷過生活磨練的人,她的思想,她的論調只能說是很蒼白,不值得去細細品味和推敲的!這種魅力只是一時的,越品越沒味道。所以讓人感覺,雖然有學識,但是沒有探索下去的渴望了。經過基層長時間磨練的聰明人,她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該說什麼?什麼時候該沉默,閉口不提什麼。比如,我曾經聽過一堂漂亮的女性大學教授講的禮儀著裝課,課上她就講這種三五百塊的口紅可以多買一些顏色,去搭配衣服!當時會堂坐了一會堂各個學校的教師,我就覺得她說話完全是“紙上談兵”!她口中的三五百一支的口紅,對於有的老師來說就是一個月的菜錢!最後一堂課聽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她自導自演的一場秀而已,一句話都沒走進我的心裡!所以說這類人是沒法細細品讀的。
于丹本是大學教授,因為《論語》、因為百家講壇走入大眾的視野,對於傳統文化的解讀和講解或許不那麼圓滿,不那麼能夠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歡。
回覆列表
首先,于丹雖然是大學教授,但在大學教室中是不可能這麼講《論語》的
在百家講壇中,于丹摻雜了大量的娛樂化、刻意歪曲的解讀,如果大學課堂上這麼講,恐怕早就被轟下去了。
百家講壇的最大問題是,它是電視人把持的欄目,要求每半分鐘就要有一個段子,根本不考慮學術含量,負責稽核的人修養也不夠,是按照他們理解的大眾品味來製作節目,而他們的位置在短時期內又不大可能被替換掉,所以百家講壇自然會逐漸衰落。
即使是早期百家講壇,雖然是學者主講,但基本也是挑學者中娛樂成分比較強的,他們所講的內容,讓學術界的人們感到非常不滿。易中天、于丹、錢文忠等都有這個問題。
其次,于丹把《論語》解讀小了
既然百家講壇的定位就是娛樂節目,學問只是包裝,所以于丹採取了一個正確的策略——用心靈雞湯來解釋《論語》。
從市場看,這個策略很成功。畢竟心靈雞湯是市場上熱銷的一個品類,因為現代社會是結構化社會,年輕人承擔著比較大的壓力,在相當時期,不得不靠心靈雞湯來鼓勵自己,從而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市場需求。
但這個策略的短板在於:孔子的時代沒有這個市場,孔子也不可能為這個市場來定製產品,《論語》包含著孔子對社會、人生、自然、歷史等方面的思考,這些思考具有永恆價值,不可能像商品那樣膚淺。
圖片說明:孔子真正要回應的是關於宇宙、社會、倫理等永恆的追問,對現實問題涉及不多,否則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傳之久遠,被不同時代人們所接受。于丹的解讀過於工具化、方法化,而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未曾夢到的,只能透過故意誤讀經典來和現實對接。
《論語》與人們的信仰緊密相關,市場化、娛樂化解讀,實為消費人們的信仰,自然會引起激烈反彈。
其三,《論語》是否需要這麼普及?
很多人說,于丹打通了經典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普及之功不可沒。
對這種說法,個人不太認同。
大經大典經過了上千年的考驗,無需擔心它和當下生活通不通,《論語》所涉及的問題是本質性的,誰不看是他自己的遺憾,《論語》從來不在乎多一個讀者少一個讀者,在唐代之前,它並未列入經典,最終不還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它最終會以自己的風采顯揚於世。
所謂普及經典、推動人們去思考,往往是書齋中的人自以為是的說法,從結果看,主要普及的是他自己,而不是《論語》。
圖片說明:《論語》因體例混亂,紀事不完整,在唐代之前僅列入子書,宋代才成為經典,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印度佛教的衝擊,另一方面是趙宋得天下方式不正,為避免手下叛亂,不得不以文馭武,宰相皆從科舉中出,從而形成了儒學的一個高峰,《論語》也因此上位。
其四,該怎麼去讀《論語》
《論語》涉及的問題是超歷史、超自我的,所以沒法從現實生活帶入。
生而為人,只有當你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時,諸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這些沒用的、形而上的問題時,《論語》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
《論語》提供了一套自我修煉的法則,但嚴格來說,如果你不懂得人為什麼要克己復禮,不覺得修煉自己是有意義的,那麼這些東西其實是沒用的。況且,《論語》中說的東西並不完全正確,它的文字也有很大歧義,所以最好還是看一些專業分析的書比較好。
當然,古代中國普通百姓也會說些“和為貴”之類的話,但很難說這就是儒家思想,只是日常交往中的一種面具而已,那時百姓真正讀《論語》的恐怕不多,今天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讀《論語》,那就太等而下之了。
圖片說明:雖然古代中國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但也要看到思想對人行為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現實利益面前,人們往往會拋棄信仰,何況中國社會原本就比較世俗化。過分誇張《論語》思想的作用,那麼就會走向另一悖論:近代中國的衰落,是不是也與孔子思想相關呢?近1/10的人成為吸毒者,大大超過其他社會,是不是也與《論語》相關呢?那麼,我們究竟該相信《論語》還是應該批判它?
個人覺得,還是不要誇張一本書可能產生的作用比較好,這樣才會不斷有新的東西創造出來。
于丹比較不幸的是,因名實不副,她後來遭遇了輿論比較大的傷害。其實于丹還是很善良、很講義氣的一個人,但社會輿論把她描繪成一個投機成功的富婆,這與真實的于丹有很大區別。在輿論的綁架下,于丹性格負面的一些東西也會顯現出來,比如她有時愛虛張聲勢,語言過分流利、抒情,其實她很少為某些人站臺,有時不得不去,結果就被汙名化。
現代人應知論人與論事不同,不喜歡于丹的任何一本書,她的學問、文采都一般,但不能因此否定這個人。只能說:我不喜歡于丹的文章、講座,和這個人沒接觸過,談不上喜歡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