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紀元阿蒙

    1.提問者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正常情況下,中狀元的人肯定比中探花的人要高興。因為狀元是全國第一,探花是第三,待遇上也差很遠,中狀元后未來官場晉升很有利的,歷史上的首輔大臣多數都是狀元出身,探花的待遇最高僅僅是二品級官員,極少數有做到首輔的。這個差別在現實中很明顯的。

    2.關於野史,小說,古裝電視劇等,僅僅是為了達到某種效果寫的,看看就行,別當真,例如小李飛刀李探花之類的,都是小說杜撰,虛擬的,還是去看看正史,就會發現差別很大。

  • 2 # 史之策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銘記教育興國,即使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之下。但是為什麼古代舉人都喜歡當探花,而不是最高名次的狀元。其實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可靠。

    要探花不要狀元,只是因為長的帥?

    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真正發揚在唐朝。唐朝非常重視科舉,在科舉結束之後。朝廷會組織所有高中的人舉辦一場遊園會,古代文人把它美稱為探花宴。

    其實這場宴會的目的,主要是讓這些高中的舉人互相熟悉一下。與此同時,還會從這些人裡面挑出來一位長得最帥的人。讓他從花園裡面選出來一朵花,最後交給狀元。

    而被選出的這個人,通常把他稱為探花郎。由於探花郎長得太過帥氣,有時候甚至會蓋過狀元的風頭。

    因為在放榜之後,一些大家閨秀會坐著轎子,偷偷來到放榜的地方,從簾縫裡面偷看誰長的最帥,回家之後再讓父親去提親。

    不過由於大家閨秀本來就不多,而且無論是哪個大戶人家的轎子,路上的人基本上都認識。有的大家閨秀比較害羞,不願意坐轎子出去,擔心會被別人說三道四。所以索性也都不坐轎子了,乾脆直接等到探花郎選出的時候。讓自己父親帶著豐厚的禮品,找他去提親。因此找探花郎提親的人絡繹不絕,所以當時很多人寧願做一個探花,也不想去做狀元。

    長得帥很有用,但是不如名字起的好!

    然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在唐朝後期的時候,探花宴就被皇帝取消,直接在殿試的時候任命。所以說這個時候的探花郎長得就不一定帥了,吸引力都不大了。

    那麼古代狀元的條件是什麼呢?其實古代狀元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因為在經過重重選拔之後,主考官會把幾個比較好的試卷拿給皇帝,由皇帝親自挑選。

    能夠被主考官挑給皇帝的,其實文化水平相差不差,主要是看皇帝的個人喜好了。除了這一點之外,名字也非常重要。因為皇帝看不到人,除了看到你的考卷之外,就是你的名字了。

    乾隆54年的時候,已經79歲高齡的乾隆,準備開科考選拔人才。等到最後的試卷都成交上來的時候,他看到試卷裡面排名第十的人名字叫做胡長齡。

    按照道理來說,只能排在第十,那麼狀元、榜眼、探花這樣的位置,基本上就沒戲了。但是他的名字救了他,因為長齡有長壽的意思。近80歲高齡的乾隆,還想活個幾十年。因為圖個吉利,所以把他定為了狀元。無獨有偶,在慈禧太后掌權時期。有一次也是開科舉選人才,當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70大壽。在所有的考生裡面,有一個名叫王壽彭的舉人。為了巴結慈禧,直接把他欽定為了狀元。

    如果名字起得不好,就算是狀元,也有可能把名字劃掉。比如說清朝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拔得頭籌的應該是廣東舉人朱汝珍。壞就壞在了他的籍貫,以及他的名字。

    如果把名字單拆開,可能發現不了什麼。但是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之下,讓慈禧太后聯想到了明朝國姓朱。再加上當時孫中山、康有為這些“反派人物”,都是出自廣東,慈禧直接把朱汝珍名字劃了。

    後來又往下看了幾人,發現有一個名叫劉春林的人。慈禧認為,這個名字有春風化雨的寓意,就把他欽定為了第一名。所以說,只要名字取得好,在以前很有可能改變自己一生。

    其實古代狀元長的也都挺帥的,如果缺胳膊少腿的人,肯定也不好拿出去見人。但是也不是沒有長得醜的人,比如說康熙年間的探花劉鳳誥,他就是一個獨眼龍。

    同樣也是舉行殿試,劉鳳誥等人站在臺下。結果他一抬頭,正好和康熙皇帝對上眼。康熙發現,這個劉鳳誥竟然是一個獨眼龍。他當時就想把他換掉,但是擔心別人說閒話,說自己以貌取人。於是康熙就告訴劉鳳誥,我這邊給你出幾個問題,如果能答的上來金榜題名。如果回答不上來收拾鋪蓋,趕緊回家吧!康熙出了一個上聯:獨眼不登龍虎榜。

    這句話一看就知道是諷刺劉鳳誥的,希望他能夠知難而退。但是劉鳳誥顯然不想放棄,他答道:半月依舊照乾坤。

    乾隆又緊跟不捨: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是摘星漢?劉鳳誥回答道: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康熙聽完劉鳳誥的回答,立刻哈哈大笑。畢竟康熙本人也不是昏君,對聯能夠對得如此工整,還有什麼不要的道理呢?本來拿不到探花的劉鳳誥,也被康熙欽定為了探花。

  • 3 # 歷史小兵感悟未來

    題主的這一個提問,應該是基於以現代人的心裡去推測古人吧。科舉制度至隋唐以來,對中國的人才選拔機制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徹底的打破了門閥世家對官場的人才壟斷,給寒門士子提供了上升了空間和途徑,其以考試錄取官員的方式,至今仍然有深遠的影響。

    題主所說的探花郎,在唐代出現,當時沒有對探花規定特定的名次,而是由朝廷在進士裡面選取的年輕而顏值高的為探花使,題主所說的的探花比狀元更高興的例子應該就出至此處吧。畢竟,以我們現代的眼光來看,成為唐代的探花使後,不僅表明自己成為了一名年輕幹部,還表示自己如花的顏值受到了公眾的認可,成了古代名副其實的“高富帥”。那自然是身心愉悅,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至南宋開始,官方對探花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特製科舉考試中,第一甲第三名,低於狀元和榜眼,這時候,就沒有什麼規定探花就一定是帥哥了,此後的探花雖然依然是佼佼者,但是比起更加炙手可熱的狀元和榜眼就差強人意了,比狀元更高興的說法就更無從說起了,因此,還是筆者所持有的觀點,任何脫離歷史時代背景的臆測古人的行為,都是耍歷史的流氓。

  • 4 # 愛看電視的藍胖子

    狀元的待遇遠超探花,為何古人中探花卻比中狀元更高興?

    狀元的待遇遠超探花嗎?並不一定,從排名來看,狀元和榜眼明顯要比探花更加優越,因此獲得更重要職階的可能也越大。但事實上並沒這麼簡單,畢竟古代官場除了看個人真才實幹之外,有時也需要人際關係,比如上面的舉薦和提拔。當然了,狀元作為第一名,開始時的賞賜和待遇肯定比探花要高,但是高的很有限。

    至於說中探花比中狀元更高興,那是因為探花有一種隱性“福利”,那就是容易成為皇帝或者朝中達官顯貴的選婿目標。

    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屢屢失敗,屢敗屢戰的"高齡"考生比比皆是。唐代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之後騎著快馬,一日看遍長安花,但大家是否知道此時的孟郊已經46歲了;曾國藩的父親曾麒書,考到秀才的時候已經43歲。科舉考場上爺孫同場競爭的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因此慢慢形成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探花要年輕並且長得好看。探花不僅僅是意味著才高八斗,還意味著中舉人容貌非凡,是一種才華和顏值的雙重肯定。探花的才貌得到了皇帝的"官方認可",這也就自然而然會成為朝中大員為自家女兒擇婿的最佳人選。一旦當上了駙馬或者朝中重臣的乘龍快婿,那以後為官真可謂平步青雲。

    所以,古代中探花要比中狀元的人還高興!

  • 5 # 小鎮月明

    中了探花比狀元更高興?編故事的人都不會這麼說。那這個說法又是哪裡來的呢?其實,這說法也就是最近才冒出來的,理由是探花長得帥,所以中了探花的男子更高興。顯然這是胡扯。

    探花的由來

    古人在確立了科考制度後,就有了名次之分,後來第一名起名叫狀元,第三名起名叫探花。有些人不知道為何,認為探花是選擇那些長得俊美的男子,所以就認為古人中探花更高興。但是探花之選,真的是看人的外表嗎?顯然不是。探花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唐代,不過那時候可不是特指第三名。當時出了狀元后,同時考上的學子們就會湊錢去杏林迎接新狀元,而且會選出幾個英俊的男子,提前離開去摘取花朵,等狀元來了的時候行獻花之禮。後來的王朝,雖然杏林不再,但是唐朝的這個叫法卻留了下來,不過因為沒有了獻花這個過程,而第二名也有了特定的叫法,所以探花就開始特指第三名了。

    探花真的好嗎

    從上面我們就能看出,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那些探花就像是一些僕人一樣,被選出來去拿花,迎接狀元,兩者的身份地位,在這個時候已經做了明確的區分,一個天一個地,地位懸殊。如果知道了這段故事,還有人認為古人更願意做探花郎,那真是要膜拜這些人的思維了。而到了後來雖然不用摘花了,但是地位依然不變,狀元依然是第一,而且後世的狀元,有的人受到君主的認可,有很多人直接就留任京城,幾年之內就能獲得極大的晉升,甚至很多宰相都是狀元出身。如果是考了個第三名,很多時候只能去翰林院,甚至直接被丟到地方任職,幾年見不到皇帝,縱然有天大的才能,皇帝看不到也是白搭。

    連秦檜都想讓自己的孫子做狀元

    秦檜是南宋的罪臣,也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賣國奸賊,至今受到人們的唾罵。但是他能夠在當時混得很不錯,顯然也是有點本事的。這樣的人按說對於錢財地位是很上心的,為了保證自己家族繼續興盛,他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向考官試壓。因為當時他的孫子參加了考試,所以他很想讓自己的孫兒做狀元。不料考官剛正,根本不理他,直接讓他的孫兒做了第二名。後來殿試的時候,原本皇帝應該照顧他的面子,將他的孫子提拔為狀元,哪知再度落選,而且成了第三名。於是原本期盼的狀元,就變成了探花,讓他們非常鬱悶。由此我們也可看出,正常人都在追求狀元,甚至不惜利用自己的職權!

    所以,顯然中了狀元的人,比探花更開心。為何有除了題目中的說法,想必是現代人讀書太少 ,不瞭解古人科考意味著什麼,而且也不知道探花的由來,所以才胡亂猜測。其實道理和現在一樣,原本能上清華,結果卻被調劑到新疆,如果這樣都能說開心,那隻能說病的不輕了。

  • 6 # 詩中的遠方

    古代科舉制度還分為檔次的,從低到高分別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這個幾個檔次之間也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就說童生也是很難考出來的。有的人在三四十歲才考上秀才,考中秀才的人已經可以享受一部分權利了,見到縣令不用磕頭下跪,問詢時也不能用刑罰。以至於范進考中了舉人,高興地瘋了,這樣的事情也不足為奇。

    假如考中了進士,那你絕對就光耀門楣了,在所有人的眼中你都是非常榮耀的。進士最高的前三名分為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個人也不是隨便選的,這裡是有一個規定的狀元是文章寫的非常好,讓皇帝和大臣們都比較認可才行。如果能考上了探花會比考上狀元的那個人更風光更高興。

    但是往往考上探花的人會更高興,那是為什麼呢?

    1.“探花”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但是當時和殿試第三名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當時新科進士是在春季的時侯放榜,這時正是京城杏花盛開的季節,因此中舉的進士們為了慶祝自己中第,便大家共同籌錢舉行遊園會,也稱為“杏花宴”,這時要挑選兩個年少英俊的使者作為“探花使”,為狀元獻上鮮花,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郞”,因為探花最初指的是進士中年少英俊的人。

    2.探花雖指第三名,但並不比狀元、榜眼差。因為前三甲是由皇帝來認定,全憑皇帝的喜好,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甲,都是天子門生,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所以能中得前三甲的人都是人中龍鳳了。

    3.為什麼探花比狀元還要吃香,中了探花的人怎麼會那麼高興呢?原來中探花的人不旦要文采好,還要顏值高,狀元一般是附馬的人選,而探花則是各大皇親國戚爭相爭奪的物件。清朝的和珅就是因為長得好看,所以猜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睞,官也是越做越大。其實自古以來長得好看的人都是非常吃香的,面試時如果兩個人能力都差不多最後面試成功的那個人肯定是長得好看的那個人。

    綜上所述,探花就是既要文采出眾,又要顏值擔當,內外兼修。難怪人家高興呢!

  • 7 # 歲月抹平了誰

    中國古代人才的選拔制度在西周時是世祿制;兩漢時期是察舉制,就是縣察郡舉;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九品中正制;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門第出身取人。到了隋朝,為了滿族地方上地主階級出來做官的政治訴求,開始了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開昌十八年,盛於宋、明、清,終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歷經1300多年,在促進階層流動,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

    參加公學或者私學讀書的人稱為童生,經過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的讀書人稱為生員,生員中的第一名稱為案首。

    透過院試考試的人進入府、縣、州學校學習,三年之後的秋天參加省城舉辦的鄉試,又稱“秋闈”。透過鄉試的人稱為舉人,舉人當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由京城的禮部主辦開恩科——會試,又稱“春闈”。在《雍正王朝》裡面,雍正為了選拔人才,就是在雍正二年春天開的恩科,由張廷璐和李紱出任會試主考官,結果出現了洩題事件,張廷璐被斬。

    透過會試合格的人成為貢士,意思是進獻給皇帝的人才。貢士當中的第一名成為會元。

    最高一級的考試是殿試。由皇帝出題親自考。透過殿試考試的人成為進士。進士又分為三個等級:一等進士及第,二等是進士出身,三等是同進士出身。

    在第一等級裡面的進士及第當中,又分三個小等級: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為狀元,進士及第第二名稱為榜眼,進士及第第三名稱為探花。

    狀元、榜眼、探花又統稱為三鼎甲。我們熟知的“小李飛刀”李尋歡,又稱為李探花,說明他曾經考取過進士及第第三名。

    只要考中進士,就可以出來做官了,十年寒窗苦讀算是大功告成。

    考完殿試之後,朝廷為了祝賀眾學子,會舉辦賞花遊園會。在遊園會上,主辦方會選出兩名俊朗少年擔任“探花使”,騎著高頭大馬,採摘鮮花,回到瓊林院迎接祝賀狀元郎。在這兩名探花使者中,有一位是進士及第第三名,“探花”由此而來。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曾經寫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人生何其快哉!

    而在探花節上,朝中大臣回來觀看,為自己的女兒挑選一位鐘意郎君。俊朗的相貌、淵博的才學,勢力強大的岳父,相信以後必定飛黃騰達,這也難怪,做探花,比做狀元還要高興呢!

    科舉考試作為古代比較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它使廣大的地方鄉紳學子和窮苦百姓有了實現人生夢想的合法渠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層固化對封建統治的衝擊。

    它不斷向官僚隊伍輸送新鮮的血液,為國家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去。對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朝末年的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廢除了科舉考試,天下學子一下子沒有了奮鬥的方向,紛紛與清廷割裂,這也是清朝滅亡一個重要原因。

  • 8 # 狼過峰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無疑是古人心目中的頭等大事喜事,要是在金榜題名中拔得頭籌,成為了位居第一的狀元郎,更能夠獲得“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美譽,堪稱讀書人的至高榮譽。

    但是也有人說,如果生在古代,能夠在金榜題名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者之中獲得探花,竟然要比榮獲狀元更加高興。究竟是何原因,讓考中了探花的人比考中狀元的人還高興,“探花”背後,又隱藏著多大的榮耀呢?

    科舉制度成型於隋唐時期,“探花”也是在唐朝出現的,但是,唐代年間的“探花”並不是指進士名次,它指的是唐代科舉考試之後的一場盛大活動。唐代進士放榜以後,考中的進士必須參加一系列繁瑣的禮節、儀式。

    據《唐摭言》記載,唐代進士宴的名目非常繁多,比如大相識、次相識、月球、櫻桃、打球等,新科進士在這些宴會意氣風發,表達自己的歡情快意,展露自己的才華。其中最為隆重的,當屬杏園探花宴,每年會有專門操辦這一宴會的進士團,專門籌集資金,組織宴會。

    宋人趙彥衛所著的《雲麓漫鈔》中,就詳細記載了探花宴的熱鬧盛況,其實這一宴會最有趣的活動便是“探花”。據史書記載,眾人要在這些新科進士中選出兩個年紀最小,長相最為俊秀之人,他們騎馬遍遊長安城各處名園,最先採回來牡丹、芍藥等花,如若有別人先行折得名花,這兩位“探花郎”還要受到懲罰。

    這一探花郎的榮耀身份,可是在新科進士裡面,經過精挑細選才能夠獲得的。正因如此,唐朝的這些進士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一個“探花郎”的頭銜,騎馬遊街為花忙,無意間俘獲無數少女芳心。

    國力強盛的大唐,有足夠的胸懷,讓進士在探花宴上展現自己的浪漫風氣與蓬勃朝氣,獲得無數青年才俊夢寐所求的名氣聲望。比起狀元郎,他們有更好的機會在世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年少英俊、才華斐然。

    就是因為這一場“探花宴”,才讓唐朝能夠被選為探花郎的人,比高居榜首的狀元郎還要興奮。不過,這種現象只出現在唐朝,因為“探花”在唐朝時期,其實只是指年少俊俏、高中進士的“探花郎”,並沒有特指進士中的第3名,能夠成為“探花郎”,其實與他們的登第名次並沒有任何關係。

    唐朝往後的歷朝歷代,其實中了狀元還是比中了探花高興。據史料記載,以“探花”稱第三名的這一代稱,在北宋年間最先使用。從明朝開始,探花才開始專指科舉考試中的第3名。也自明朝年間起,探花也不再令科舉考生那麼高興了。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考生郭翀早已經被擬定為了狀元郎,誰知朱元璋卻覺得此人長相甚醜,隨後,便在這些科舉進士中挑選了最英俊、名次僅為第24名的一個進士為狀元,郭翀只能被迫降到第二。自從探花開始代表名次以後,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再無寧可當探花,不為狀元一說。

  • 9 # 樂善好施趙大官人

    探花郎這名字一聽就比狀元、榜眼好聽,那為什麼得第三名的反而那麼高興呢,這樣看當時的科舉制度古代科舉制,進士中最高階狀元的文采最好,可以中狀元的必定得到了大臣和皇帝的認可。

    而中探花的人一定是最好看的。 許多中探花的人都可以得到皇帝和大臣的特別關注,因此探花的地位不比狀元低。探花是朝廷對一個人樣貌和才華的雙重肯定。

    由此看來,許多中探花的人都比狀元要開心,自古以來就有看臉這一說法了。

  • 10 # 瞧我這張嘴呀

    “眼”本來是兩個麼?沒錯,起初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稱為“榜眼”,主要是狀元的陪襯。但是因為發生在唐朝和宋朝的習俗,讓探花郎脫穎而出。

    此源於一個典故:探花郎始見於唐,唐代進士及第後,按照慣例籌錢舉行期集,於杏園賞花會時,進士考試是在春天舉行,所以中後在杏園賞花,挑選進士中年齡最少者二人為“探花郎”。

    對於探花郎的要求是:不僅要求其外表英俊,而且還要會吟詩作對。敲黑板劃重點,此“探花郎”可不是彼“探花郎”。

    宋代也沿襲唐代的這種習慣,也舉辦宴會挑選“探花郎”。但後來,北宋狀元餘中上書請求停止挑選“探花郎”這種做法,因為此舉太搶狀元的風頭。

    這下大家明白為啥得了探花比狀元還高興了吧!因為探花郎,暗喻此人於美貌與才情為一身,也就是當時風靡一時的“小鮮肉”。

    想來北宋的狀元餘中上書停止挑選探花郞這件事,是相當腹黑的做法,明擺著是羨慕、嫉妒、恨。

    不過,因為他腹黑的上書,卻成就了第三名探花郎的美譽,也就成就了千古第三名集美貌與才情為一身的好名頭。

    文人們十年苦讀,為求一朝金榜題名,可是熬得全無人形,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杏花樹下,搖扇的翩翩公子容貌“比肩”,那可是真正實力碾壓。

    已故金大俠在書中就有這樣的人設,探花郎李尋歡。啥?還想象不出來,那麼想想高大帥氣的演員焦恩俊吧!對!就是那個披著滿頭卷卷長髮的帥哥!

    其實作為文人,更多的還是認定這文章的高低才是根本,對於探花郎這種源自於尋花而得名的名頭,想必也沒有人真正從心裡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蘭花葉面判斷水傷,肥傷,藥傷和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