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副班長看世界
-
2 # 姑且說
嚴格意義上,曹操並不算是三華人物。
曹操生於155年,卒於220年,從“散家財,合義兵”,在陳留起兵,到關羽被孫權擒殺,一生縱橫南北,卻並未稱帝。
據《魏略》記載,擒殺關羽後,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等大臣亦上書直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勸曹操稱帝代漢。
“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但曹操卻並不想廢除漢獻帝,自立為帝,回答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而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在歷史上,雖然賢名遠播,但並未攻滅殷商稱帝,而是由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殷商,建立大周王朝!
因此,曹操直到死,也未代漢自立。或許,他生於大漢,從小夢想當大漢的徵西將軍,也不願親手覆滅他的大漢夢吧。
而曹操的魏武帝的封號,也是他的兒子曹丕自立為皇帝后,追尊的。
綜上
曹操死時,東漢仍未滅亡,漢獻帝仍然是法理上中華地區的統治者。故曹操不算是三華人物,而一般對曹操的評價,也是說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真正”的三國
真正的三國,要從曹丕篡漢稱帝,建立大魏開始。
公元220年,東漢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被逼禪位,正式宣告四百年大漢王朝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其後,曹丕稱帝,建立大魏,定都洛陽,歷史開始進入到三國階段!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定都成都!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定都建鄴!至此三國正式成型!
明年,劉備稱帝於蜀,孫權亦自王於吳,於是天下遂三分矣。
而公元249年,曹魏傳到第三位皇帝曹芳之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之後平息淮南三叛,排除異己,逐步奪取了權利,一步步向著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進發!
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固讓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固讓九錫
此後,公元251年,司馬懿死,其子司馬師代替司馬懿掌握曹魏政權;司馬師於公元255年,因遭文鴛襲營而驚嚇過度,加之眼疾復發,病死;其弟司馬昭繼其位,採用傅嘏及鍾會的主意,擊破魏帝曹髦讓其鎮守許昌的圖謀,自己帶領軍隊回到洛陽,重新掌控曹魏政權。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家族與曹魏的矛盾愈發劇烈,雙方斗的不可開交,甚至在公元260年發生了司馬昭集團殺掉了曹髦,另立曹奐的弒君行為。
公元262年,司馬昭提出了滅蜀滅吳的戰略方針:
“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
魏將鄧艾採用奇策偷渡陰平,繞過姜維大軍,成功插入蜀國大後方,並攻破綿竹關,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守將,威逼成都!
“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蜀漢朝廷陷入恐慌,後主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蜀漢滅亡!劉禪遷入西晉,被封為安樂公,還發生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典故!
公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建立西晉,稱為晉武帝。曹魏滅亡!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著手展開滅吳的準備工作,採用羊祜的建議,一方面屯兵備戰,打造戰船,以實現“水路並進滅吳”的方陣,一方面透過各種手段逐步瓦解吳華人心。
公元280年,西晉正式發動滅吳大戰!晉武帝採用羊祜先前制定的策略,發兵二十萬,六路大軍直奔吳國!吳主孫皓卻依仗長江天險,自信滿滿,暴虐如故!最終,面對西晉大軍,建國五十七年的吳國滅亡,暴虐之主孫皓投降!
“濬戎卒八萬,方舟百里,鼓譟入於石頭,吳主皓面縛輿櫬,詣軍門降。濬解縛焚櫬,延請相見。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兵二十三萬。”
孫皓受封為歸命侯,面見晉武帝時,還調戲晉武帝!當然,孫皓最後居住在洛陽,病死!
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登殿稽顙。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至東吳滅亡,三國時期結束,進入大一統時期。
學者說法
狹義的說法是,正式的三國從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開始,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但歷史學家往往研究三國曆史時,會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以及過程納入到研究體系當中,因此,會把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算起,到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一段時期也納入到三國體系討論,這就形成了廣義上的三國,即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
一般認為,三國的歷史應從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稱帝算起。在魏、蜀、吳三個政權正式建立之前,三國鼎立的格局就以基本形成。因此三國的歷史包括三國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大概從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亂開始。
-
3 # 塗塗愛生活呀
首先來講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魏蜀吳鼎立時期,三國(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後人追思。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當然嚴格的講曹操並不是三華人物,因為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魏武帝的諡號。
-
4 # 小程看歷史
前言客觀上來講,曹操應該不算三國裡的人物,但從大的方面來講曹操又是三國時期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提到三國,也就是指三個國家,分別值得是魏國、蜀國、吳國他們所在的時期才算嚴格意義上的三國時期。三國的形成
首先我們來看三個國家分別是什麼時候成立的。公元220年,曹氏集團掌控了整個北方地區,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改國號為魏,延續了400多年的大漢王朝就此覆滅,接替他的是曹魏王朝,魏國就此成立。但此時曹操已經去世了。
再來看蜀國,公元219年,漢皇后裔劉備與曹氏集團首領曹操在漢中展開了決戰,劉備大獲全勝,漢中全境被其收入囊中,同年在眾將的擁護下進位漢中王,公元220年劉備見曹丕廢除漢獻帝篡位稱帝,十分氣氛,為了漢王朝的延續,於是也在第二年就是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建立起了蜀漢政權,決定與曹魏集團勢不兩立。
在來看吳國,當曹丕和劉備都相繼立國稱帝以後,東吳孫權還只是以一個小小的諸侯王穩居江東,但此時孫權並沒有立馬稱帝,而是選擇坐山觀虎鬥,在曹魏和蜀漢二者之間左右搖擺,直到公元229年,此時正值蜀漢與曹魏交鋒正旺之時,雙方已經無暇顧及東吳了,所以就在這一年孫權也在建鄴稱帝,建立了吳國。
曹操與三國的關係
也就是說三國在這個時候才算正式形成,主宰三國的應該就是曹丕、劉備和孫權。但是千百年以來,人們一說到三國,就一定會把三國以前的時期全部給聯絡出來,比如說什麼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以及後來發生的赤壁之戰,等等嚴格上來說這都是三國以外的事情,但人們已經習慣把它們看做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了,因為這些事件跟三國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因為這些事件奠定了三國的形成,那麼曹操這個人物也就成了促進三國形成的關鍵人物。
如果說沒有這些事情的發生,沒有曹操的存在,三國也就形成不了,如果沒有曹操的出現三國也就顯得不那麼完整了。所以說曹操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三華人物,但他是三國形成的關鍵人物。
-
5 # 郵箱裡的貓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這個時代出了很多英雄人物與輝煌事蹟,那麼三國具體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呢?
學術界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比較正統的定義,劃分時代那就從上一時代消亡、新時代開始算起,即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篡位稱帝建立魏國,三國正式開始,至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三國結束。從這種觀點看,曹操是公元155年-220年生人,在魏國成立前死去,那麼曹操就不算嚴格意義上的三華人物。
但以上這種是狹義的觀點,而不論是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大篇幅的都是220年前的事,並且很多重要人物都是出現在曹魏建立之前;如果按照上面觀點來看,整個三國的魅力就要遜色很多,也不能完整的展示與研究這段歷史。
於是又有一種廣義的觀點,即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群雄割據;之後十常侍之亂,董卓篡權,因為正是這樣才開啟了東漢末年的混亂狀態以及形成三國雛形,我們熟知的各種英雄及事蹟,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周瑜等黃金時間都在220年之前,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到後來的孫劉聯合在赤壁之戰火燒曹軍奠定三國基礎。
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只有這樣才是能完整的去品三國這段歷史,曹操也是三國的重要人物。
-
6 # 飛刀縱橫
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呢?
三國時代,本應當以三國各自建國算起。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同年,孫權受曹丕冊封為吳王,但沒有使用魏國年號,而是自己開始改元黃武(曹丕的年號為黃初,劉備的年號為章武,孫權實際上是將二人年號各取一字,足見其野心),形成吳國。史學界一般將曹丕代漢稱帝的這一年即220年,作為三國時代的開端。
但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三國時代前去世的曹操、袁紹、董卓等人明顯不能算作是三國時代的人物,但他們無疑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形成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條的按照斷代史的方法去書寫史書,必然導致敘述不清。這便是當年《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遇到的難題。
陳壽不愧為一代優秀的史學家,他沒有拘泥於班固《漢書》流傳下來的斷代史的桎梏,而是大膽地將所著的《三國志》從220年(曹丕稱帝)向前推進了三十多年(董卓亂漢)。東漢末年,自黃巾起義以後,漢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董卓亂漢是皇權衰微的標誌性事件。自此以後,軍閥紛紛出現,各自擴充地盤,漢廷已然形同虛設。這樣一來就將三國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了。
曹操當然屬於三華人物,沒有他就沒有半個三國。但是這和時代劃分並不衝突。
-
7 # 人者仁義也
從嚴格意義上講,三國時期應該是在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建都建業,國號為“吳”。到了這一年,曹魏,蜀漢,東吳正式分裂天下,三國才名正言順。其實在此前的公元220年,曹丕篡位,迫使漢獻帝退位給自己,建立魏朝。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事實割據江東,荊州,交州,雖然在名義上是曹魏的藩屬吳王,但是在實際上已經是三國分裂了。所以三國時代算起應該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才是三國的開始。
從嚴格意義上講,曹操應該生活於東漢末年,曹操出生于于公元155年,這是東漢漢桓帝統治的時期,所以曹操的青年時代是歷經漢桓帝,漢靈帝兩個皇帝。而這一段時間是東漢歷史上宦官權勢最大的三十多年,曹氏家族發跡於大宦官曹騰,此後緊跟著宦官這顆大樹得以飛黃騰達,曹氏一族也是由此發展壯大,可以說沒有宦官就沒有曹氏。對於這一段時間的漢朝來說已經看上去風雨飄搖了,也許曹操眼中的漢室真的已經到了衰亡邊境。這一段時間發生了漢桓帝藉助太監的勢力殺死了外戚梁冀一族,隨後宦官和士人發生矛盾,這就是兩次黨錮之禍,而士人又與宦官抗爭,竇武和陳藩意圖誅殺全部的宦官,最後被宦官擊敗,士人陷入慘敗。而外部對於漢朝也是危機,北方的匈奴被滅亡之後,新的部族鮮卑在北部的茫茫草原興起,西部的羌人作亂四方,內部郡縣開始農民起義,而偏遠山區的蠻族也四處造反,大漢帝國的天下烽火四起。
曹操生活在一段時期,他基本見證了漢朝的腐朽和衰亡,這一段時期在曹操身上也看到士人的心思,憂心國家,他當年曾經上書漢靈帝為竇武,陳藩申冤,也曾經誅殺蹇碩的叔父立威,但是因為是宦官子弟始終受到了保護,但是曹操的行為還是值得讚揚的。而在公元190年,曹操起兵和袁紹一起反對董卓的時候,曹操實際上已經35歲了。已經是是一箇中年人了,這個時候曹操已經過了自己一生差不多一半的時間,要知道曹操去世的時候66歲,此後的歲月是曹操一統北方的時節。這個時候是曹操扶持漢獻帝的歲月,東漢的權威已經倒塌,天下大亂,曹操維持漢獻帝的權威,借用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這一段時間,天下的皇帝還是漢獻帝,割據一方的各個軍閥還是大部分承認漢獻帝的地位,所以這個時候還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最後一個年號是建安,這個年號使用了二十五年,一直到漢獻帝被曹丕逼迫退位。而曹操的後半生都在建安的年號下活動,雖然他建立魏國,使用天子的儀仗,在實際上謀朝篡位,但是這段時間依舊屬於大漢帝國的末期。
但是三國的歷史必須從曹操講起,這是因為曹操是曹魏帝國的奠基者和建立者,三國曆史和曹操有著莫大的聯絡,三國的分裂也要追溯到曹操發動的赤壁之戰。三國建立者劉備和孫權都與曹操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絡。所以曹操就變成了三國史的開始者。
-
8 # 歷史文武君
曹操算三華人物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問,那我準確的告訴你曹操並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從何說起呢?
因為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而在演義中,開場就是介紹的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就會讓大家覺得三國時期應該是從184年開始的,因為在這個時候天下大亂為之後的三分天下做了鋪墊。
那三國真的是這時候開始嗎?
我來給你做解答。三國時期在歷史上被史學家分了兩種,廣義和狹義。廣義: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在這個時間就是184年-280年。
狹義:是220年12月10日曹丕正式篡位,漢獻帝正式禪位,從而結束漢朝歷史,開始進入魏國,在之後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吳國,從而正式形成三國鼎立。這個時間為220年-280年。
其實狹義的時間才是真正的三國時期,掐算時間220年12月10日開始到280年5月1日正式結束。
而曹操出生在155年,與220年3月15日病逝,從這可以看出,曹操確實不屬於三國時代的人物,只能說是東漢末年的人。
但是在曹丕繼位之後,追曹操為魏武帝,並將曹操加入到魏國,所以很多人會發現,在查魏國的時候建國時間為220年,查曹魏的時候建立時間為213年,因為在213年曹操正式被封為魏王,從而也看的出曹操是真正的三國之中的曹魏奠基人。
所以,曹操並不是三華人物但是卻與三國割不斷的關係,不是曹操不想稱帝,曹操曾經自比周文王,也看的出他知道自己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所以一直隱忍並沒有稱帝。
-
9 # 豹眼看歷史
這可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說曹操不是三華人物,聽起來就像個笑話。但如果按照史學界對於三國時期的時間界定,曹操還真不是三國的人物。
01
史學界對三國時期時間的界定。
對於三國究竟是從哪一年算起,這個是有爭議的,但一般的史學家還是認定,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三國開始。
無法一一列舉史學家的觀點,還是看一下中國近現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吧。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呂先生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早年曾經擔任過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也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一級教授。
呂先生著述頗豐,在《呂著中國通史·第三十二章·後漢的分裂和三國》中,記述道:
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漢自立,是為魏文帝。其明年,劉備稱帝於蜀,是為蜀漢昭烈帝。孫權是到229年才稱帝的,是為吳大帝。天下正式成為三分之局。從這裡可以看出,呂先生是沒有明確的把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定義為三國的正式開始。
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 三國時代 記述:
秦、漢的大一統,到東漢末而解體。從此中國分崩離析,走上衰運,歷史稱此時期為魏晉南北朝。自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黃初元年,下至魏元帝鹹熙二年,凡四十六年而魏亡。此下十五年,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中國又歸統一。錢先生把這一時期稱作統一---分裂---統一的一段歷史,但史學家一般都是錢先生的論點,稱這一時期為“魏晉南北朝”。
就是以魏代替三國時期,這也不是近現代才有的觀點。
總之,歷史大佬們,都沒有明確的說三國從哪裡開始,都是明確地記述三國分別稱帝的時間,但模糊地說明三國之開始,這也是史學界主流的觀點。
02
《資治通鑑》的史書紀年
查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按照老先生寫作的目錄順序,摘錄如下:
。。。。。。卷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卷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卷六十九 魏紀一卷七十 魏紀二卷七十一 魏紀三。。。。。。卷七十八 魏紀十卷七十九 晉紀一卷八十 晉紀二卷八十一 晉紀三。。。。。。從這個目錄就可看出,根本就不存在魏蜀吳之說,《漢紀》之後就是《魏紀》,《魏紀》之後是《晉紀》。曹魏繼承了東漢的衣缽,西晉繼承了曹魏,這是華夏帝國的正統傳承。
起碼從司馬光的觀點來看,三國不是一段正統的歷史,曹魏才是延續中華歷史的正宗一脈。那就是東漢--曹魏--晉朝,一脈相傳。
這個觀點,也直接影響著後世對這段歷史的定位。
03
三國稱謂的由來
一般的觀點,三國還是因為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與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可見其史學價值和地位。
後世習慣上把陳壽記述的這段歷史,就稱作三國。
其實,《三國志》是從184年黃巾軍起義就開始記述的,而且在這一時期還存在著燕國這一歷史史實。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經過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等幾代,公孫家族一直控制著這一地區,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儘管公孫淵在237年才自立為燕國,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被司馬懿在238年消滅,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國存在的史實。
燕國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也設定百官,具有獨立完善的官僚體系,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可以忽視它真實的存在的。
因而,廣義而言,三國也是四國的歷史。
04
三國的稱謂也不是唯一被史學界認可的觀點。
三國的說法類似於春秋、戰國的劃分。孔子作了《春秋》,後世也就把這段歷史稱作春秋;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史書《戰國策》,後世也就把這段歷史稱作戰國時期。其實,無論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周朝,特別是東周的一段歷史。
《三國志》是記述這一時期最好的史書,由於他的影響廣泛,後世也就把這段歷史稱作三國。
但三國究竟從啥時候算起,就像春秋、戰國一樣,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有人認為,《三國志》是從黃巾軍起義開始記載,就以184年作為三國的開始;
有人認為190年,董卓脅迫獻帝西遷長安,東漢名存實亡,三國就開始了;
有人認為,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奠定了三足鼎立的雛形;
有人認為,214年,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都鄴城,設定丞相、太尉、大將軍等官職,此時,魏國就開始了;就此時魏國的勢力,恐怕也超過蜀漢。
一般還是認為,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位,當年接受獻帝禪讓,建立魏國,以此作為三國的開始。
但是,曹操建立魏國之初,儘管只有冀州之地十餘郡,但已經具備完善的官僚體系。曹丕接受了獻帝的禪讓,但依然沒有控制益州和江南地區。此時,也沒有蜀、吳的存在,也並不是三國真正的開始。
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但這也不是三國。
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在之前,孫權對曹丕稱臣,名義上孫權集團是曹魏的一部分,也屬於曹魏的勢力範圍。
263年,蜀漢滅亡,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結束了,歷史也就進入曹魏與東吳對峙時期。
因此,狹義上的三國,就是從229年孫權稱帝,到263年蜀漢滅亡,僅僅三十四年的時間。廣義而言,一般認為是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西晉消滅東吳,一共六十年的歷史。
但是,人們記述三國的歷史和故事,往往不是從曹丕立國開始,一般從黃巾起義或者董卓之亂下手。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不把曹操看做三國的人物,這的確有些滑稽,讓人很難接受。但就是按照廣義的三國曆史,從曹丕稱帝開始,畢竟曹操已經去世了,他無論如何也算不得是一個三國的人。
在豹眼看來,還是認為三國從曹操被冊封為魏公,魏國建立,就算三國開始比較好玩一些。
因為,畢竟三國之一的魏國已經成立,曹操也算是三國的人物,聽上去也似乎好聽一些。
從史學界,"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魏晉南北朝“兩種稱謂,大題也可以反映出對這段歷史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麼把曹魏作為歷史的正統,要麼把三國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絕沒有把蜀漢或者東吳作為華夏正統一脈的說法。
無論演義如何褒劉貶曹打擊吳,但史學界的觀點一直都不會忽視曹魏政權的合法性的。
但即便確定曹魏的合法性,也不能保證曹操就是三國的人物,究竟是與不是,那就由友友們自己去判斷吧,誰也不能替你做主。
-
10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引言:受到電視劇和《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大多數人把曹操算作是三華人物,畢竟三國是接著東漢末年到晉滅吳一統天下的這一段時間,魏蜀吳三分天下歸晉。那麼曹操到底是東漢末年的人物,還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我的看法曹操應該既是東漢末年的人物,也是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出生於東漢末年 死於三國開啟的元年
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死於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自立也是曹操死後的同一年,這一年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曹丕建國號為大魏,是從漢室正統皇帝接過政權的,雖然東漢早已名存實亡,古人那時候在乎正統,所以名義上的功夫還是要做得。曹丕稱帝后,劉備在蜀地稱帝,九年後孫權在建業稱帝,從曹丕稱帝開始時就開啟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曹丕生前稱魏王,有著自己的封地和官署,包括自己的一套朝廷機構,東漢朝廷只是個空架子,東漢皇帝漢獻帝就是個傀儡,而實際上掌權釋出政策的是魏王曹操。可以說是曹操奠定以後曹魏的基礎,曹魏死後,曹丕追封曹操為魏武帝,曹操的出生於死亡時間剛好在東漢末年與三國之初,所以我覺得曹操既是東漢末年的人,也是三國初期的人物。
東漢末年到三國再到晉一統東漢王朝,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三國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從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中間有長達近百年的亂世。
回覆列表
角度不同,定義不同;定義不同,結論也不同
1、184年2月,黃巾起義。
2、10月,張角病死。
3、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4、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5、12月,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6、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 ,卒年15。
7、2月,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8、191年,孫堅破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9、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卓。
10、6月,傕、汜圍長安,殺允,敗布。操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壯大。堅擊表,戰死。
11、193年,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2、194年,布擊操。謙病亡,備領徐州牧。
13、195年10月,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4、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回長安。布佔徐州,劉備投操。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5、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操討伐張繡,失敗。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6、198年9月,布攻打備,破小沛。
17、12月,操擒殺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8、199年11月,繡降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操。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備討伐術,術病死。
19、200年,操誅殺承等。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20、10月,操偷襲烏巢。
21、201年,操敗紹於倉亭。備投奔劉表。
22、202年5月,紹病死。
23、203年,權討伐黃祖。
24、204年,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5、205年,操平定青州。
26、206年,操平定幷州。
27、207年8月,操大破烏桓,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操從匈奴贖回蔡文姬。
28、6月,操封為漢丞相,郭嘉病死
29、7月,操南征表。
30、8月,表病死。操殺孔融。
31、9月,劉琮降操。
32、11月,赤壁之戰,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33、209年10月,備與權之妹成親。
34、210年,操建成銅雀臺。瑜亡。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興兵伐韓、濊,建帶方郡。
35、211年,操攻破馬超。備入川。
36、212年10月,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備駐紮霞萌關。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37、213年5月,獻帝封操為魏公,加九錫。
38、214年5月,權攻破宛城。
39、7月,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40、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操,事洩,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備,備自領益州牧。
41、215年7月,操徵張魯。
42、11月,魯降操。逍遙津之戰。操在濡須打敗權。
43、216年,操稱魏王。
44、217年2月,操進攻濡須口,權敗。
45、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46、219年7月,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47、10月,羽失荊州,被權殺害。
48、220年1月,操病亡。
49、10月,丕稱帝,建魏國。
50、221年4月,備稱帝。備伐吳。張飛遇害。
51、222年,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備。
52、223年,4月,備死於白帝城,禪繼帝位。
53、8月,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54、225年,亮南征。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南方。
55、226年,丕病亡,曹睿繼位。
56、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權圍攻江夏,兵敗。
57、227年,亮上書北伐。
58、228年,亮一伐中原。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亮二伐中原。
59、229年,權稱帝。亮三伐中原。
60、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61、231年,亮第五伐中原。
62、234年,亮六出祁山。
63、8月,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64、235年1月,曹睿封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65、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66、238年5月,魏明帝遣劉昕、鮮于嗣取帶方、樂浪
67、8月,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親魏倭王”。
68、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繼位。
69、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魏帶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70、241年,魏在淮河興修水利。
71、242年,權派軍攻打海南島。高句麗東川王位宮叛,寇西安平。
72、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傷亡慘重。
73、8月,幽州刺史毌丘儉從玄菟出發攻高句麗
74、9月,百濟臣智襲取樂浪邊民,後懾太守劉茂威歸還
75、10月,魏軍攻克丸都,東川王奔沃沮
76、11月,毌丘儉以王頎東追至挹婁界,劉茂、弓遵別遣伐濊
77、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78、5月,魏軍各路征伐高句麗的軍隊皆告捷,毌丘儉刻石紀功並凱旋。
79、246年,毌丘儉兩破高句麗。
80、247年,蜀將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頎繼任帶方太守,遣張政攜詔書、黃幢等赴倭。
81、248年,懿封為丞相。
82、249年1月,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降蜀。維伐魏。
83、250年,權廢孫和為庶人,賜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維攻魏西平失敗。
84、251年,魏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懿平定。
85、7月,懿亡。
86、252年,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87、253年,諸葛恪進攻魏,無功而返。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恪。
88、254年9月,師廢曹芳。
89、10月,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90、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師。師亡。昭為大將軍。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91、256年4月,昭討伐諸葛誕。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滕胤等人。
92、257年,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93、258年,魏軍破壽春,斬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綝。
94、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95、6月,曹奐繼位。
95、262年10月,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97、263年,昭三路伐蜀,蜀亡。
98、264年,鍾會維密謀失敗被殺。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99、265年,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00、12月,炎廢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101、271年,吳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102、272年,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援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103、276年2月,東夷八國歸化
104、7月,東夷十七國內附
105、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人。
106、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107、2月,東夷六國來獻
108、279年,西晉出六路兵馬攻打吳。
109、280年,西晉滅吳,皓降,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