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洲食學論壇
-
2 # 四川達州人
宋代,高大上的肉食當然是羊肉。
但是,不管是南宋還是北宋,民間飲食都是以豬肉為主,因為沒有那麼多羊。
-
3 # 鳳嶺散藝錄
這個在網上也有很多人在提問。
豬肉自然是當時常見的,君忘乎“東坡肘子”?
宋在代筆記文獻裡,關於豬關於豬肉有很多有趣的記載。
宋太宗時期“京畿民牟暉擊登聞鼓,述家奴失豭豚一,詔令賜千錢償其直。”開封市民牟暉的家奴看管豬時丟失了一頭,被牟暉起訴到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太宗那裡,太宗詔令賜給1000文錢作為賠償豬的價格。作為皇帝可以說日理萬機,連丟失一頭豬這種小事都要過問,這就說明“二師兄”地位非同尋常。甚至當時的相國寺也有高僧惠明烹製豬肉,佛門聖地也未能免俗,時人戲曰“燒朱院”這證明了惠明和尚庖炙的豬肉“尤佳”,悄悄從事該行業已經很久,否則不會做出如此味道鮮美的豬肉。
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一次就賜豬100頭。《清明上河圖》中有五頭大豬,在街上大搖大擺,旁若無人。那時候都是散養,沒有新增飼料,市井百姓習以為常。王禹偁記載了開封城郊的養豬狀況:“北鄰有閒園,瓦礫雜荊杞。未嘗動耕牛,但見牧群豕。”
蘇軾的《豬肉頌》更直言豬肉便宜,老百姓都吃得起:“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羊肉多是宮廷食用,普通百姓只有吃豬肉。豬肉物美價廉,於是便產生了諸多豬肉美食。
陸游《蔬食戲書》:“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陸游大大讚美燒烤豬肉味道美,不亞於燒羊肉。
以上是根據網上搜集傳抄整理的,當為確切之說。
宋朝由於皇帝個性愛好及朝代性質,使得整個社會出現的很多的民俗習慣,成為現在生活的基礎得以傳承,豬肉亦不例外。
所以“二師兄”出現在四大名著的《西遊記》裡也是有緣由的吧
-
4 # 古今眾談
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豬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非高大上的肉食。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只有牛羊才是上等的肉。
直到宋朝,豬肉的食用才有所改觀:但豬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仍然是低檔的肉食。但對於普通老百姓,豬肉就是主要肉食,《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天有上萬頭豬被販子們從四鄉收購送入東京,無數的豬肉攤販,無數的“鄭屠戶”宰殺這些豬,給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而真正讓豬肉名揚四海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上,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也就是說:在宋朝,廣大百姓中豬肉已經是常見肉食了,但在士大夫階層,牛肉和羊肉仍然是主流肉品。
還有個關鍵問題:中國古代的烹飪方法,直到宋朝才開始有炒菜之說,之前的都是:蒸、煮、烤,而正是烹飪方法的增加,也加快了各種美食的推廣,大快朵頤才能更加的吸引人們前來品嚐。
對於吃貨來說,怎麼吃都不是難題。
-
5 # 閉家鎖的紅楓
回答是並不是,在北宋,豬肉確實已經很常見了,但還是沒取代羊肉。
在宋代,羊肉是做為官員俸祿的一部分發放的。以地方官而論 ,最少每人每月發2只,於是宋人往往將夢到羊作為即將升官的預兆 。
再比如宋仁宗去世,文武百官及駐軍都發酒肉 , 結果“京師羊為之竭 ”,卻沒說豬為之竭,可見羊肉是最主要的肉食。
宋代皇族“ 祖宗 家法 ” 規 定 : “ 飲食不貴異 味, 御 廚止用羊肉 ”,確定了羊肉的地位,另外民間祭祀祖先,有條件的也多用羊肉,古代哪怕是宋朝,老百姓吃肉的機會也不會太多,於是祭祀祖先用的羊肉,實際最後還是老百姓自己吃了。
至於豬肉的地位,從北宋到南宋,確實有個逐漸推廣,越來越多的現象,到了南宋時,豬肉也成了南宋皇宮中常見的肉食。
“ 杭城內外 , 肉鋪不知其幾 ,皆裝飾肉案 ,動器新麗 。每曰各鋪懸掛成邊豬 , 不下十餘邊 。 如冬年兩節 ,各鋪日賣數十邊 。案前操刀者五七人, 主顧從使索喚刦切 。且如豬肉名件 ,或細抹落索兒精、 鈍刀丁頭肉 、條攛精 、 竄燥子肉 燒豬煎肝 膂 肉 、盒鹿肉 。骨頭亦有數名件, … … 肉市上紛紛,賣者聽其分寸,略無錯誤 。至飯前 , 所掛之肉骨已盡矣 。蓋人煙稠密 ,食之者眾故也 。 ”
回覆列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代人是喜歡吃羊肉的。的確,在宋代,羊肉在肉類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僅次於羊肉的就是豬肉。但是實際上,當時的羊肉消費量未必比豬肉高,尤其是在南宋時期。南宋時期,金人的飲食習慣對宋人的影響減少,因此羊肉消費量一直都在不斷下降。
雖然羊肉至始至終都是宋代宮廷所青睞的美食,可是在民間,情況可能會略微有所不同。宋代普通百姓可能也喜歡吃羊肉,但是羊肉價格偏高,因此許多人還是選擇食用豬肉。從總體上來說,豬肉消費量似乎要更大一些。
宋代人十分重視豬的飼養,養豬業十分發達,是當時人們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致富手段。唐慎微的《重修政和證類備用本草》裡記載:“凡豬骨細,少筋多膏,大者有重百餘斤,食物至寡,故人蓄養之甚易生息。”
宋人的豬肉消費量很大,在人口雲集的東京開封,這種情況就尤為明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箋註》裡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民間所宰豬”,通常從南燻門進城,“每日至晚,每群萬數,止數十人驅逐……其殺豬羊作坊,每人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
宋代蘇軾還曾經寫過一首《豬肉頌》,記載了當時宋代人食用豬肉的情形,雲:“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宋代豬肉消費量不斷擴大,有著逐步取代羊肉地位的趨勢。而且食用豬肉的飲食習慣的形成,對後世乃至當今肉類消費結構的影響都十分的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