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寫詩人登山遊覽的時間。正是初夏時節,農曆四月,春意漸漸退去,芳菲已然落盡。詩人生出了惱恨,惱恨大好春光為何去也匆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開”之“始盛開”,與首句“芳菲盡”成遙遙呼應,鮮明對比。廬山峰頂大林寺桃花灼灼,大有越演越烈之勢,不僅“盛開”,且“始盛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定會呈現“山寺桃花紅勝火”“粉似霞”之態。詩人乍見這山寺桃花,也恍然從人間來到了仙境一般。原詩:《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釋義:人世間的四月春花已經落盡,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盛開。常常遺憾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可尋而傷感,想不到春天轉到山中的大林寺來了。擴充套件資料: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創作背景:白居易作《大林寺桃花》時正值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初夏,詩人時任江州司馬。他曾遊覽位於廬山頂峰香爐峰峰頂的大林寺,並寫下這首紀遊詩。賞析:“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釋義:常常遺憾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可尋而傷感,想不到春天轉到山中的大林寺來了)”,轉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自己因為惜春、戀春,所以對春光的悄然逝去會生悵怨。誰知是自己錯怪了春光,它不知什麼時候悄悄地來到了這如仙境一般的廬山大林寺中。雖沒有後來宋詩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的哲思深邃,卻更添了一份唐人獨有的意趣空靈。美好春光在詩中化身為桃花,具體可感,美麗動人,調皮可愛。沒有留戀、珍視,又怎會心生埋怨?詩人流露的是對春光的無限熱愛,情感跌宕中更顯真摯。因其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真摯有趣,十分惹人喜愛。
首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寫詩人登山遊覽的時間。正是初夏時節,農曆四月,春意漸漸退去,芳菲已然落盡。詩人生出了惱恨,惱恨大好春光為何去也匆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開”之“始盛開”,與首句“芳菲盡”成遙遙呼應,鮮明對比。廬山峰頂大林寺桃花灼灼,大有越演越烈之勢,不僅“盛開”,且“始盛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定會呈現“山寺桃花紅勝火”“粉似霞”之態。詩人乍見這山寺桃花,也恍然從人間來到了仙境一般。原詩:《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釋義:人世間的四月春花已經落盡,而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盛開。常常遺憾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可尋而傷感,想不到春天轉到山中的大林寺來了。擴充套件資料: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創作背景:白居易作《大林寺桃花》時正值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初夏,詩人時任江州司馬。他曾遊覽位於廬山頂峰香爐峰峰頂的大林寺,並寫下這首紀遊詩。賞析:“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釋義:常常遺憾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可尋而傷感,想不到春天轉到山中的大林寺來了)”,轉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自己因為惜春、戀春,所以對春光的悄然逝去會生悵怨。誰知是自己錯怪了春光,它不知什麼時候悄悄地來到了這如仙境一般的廬山大林寺中。雖沒有後來宋詩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豔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的哲思深邃,卻更添了一份唐人獨有的意趣空靈。美好春光在詩中化身為桃花,具體可感,美麗動人,調皮可愛。沒有留戀、珍視,又怎會心生埋怨?詩人流露的是對春光的無限熱愛,情感跌宕中更顯真摯。因其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真摯有趣,十分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