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特多人聊天啊

    答:鮃 left-eyed flounder   硬骨魚綱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鮃科(Bothidae)魚類的統稱。分佈廣泛、經濟價值較大的魚類。   形態 體長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短而高。前鰓蓋骨邊緣遊離。成魚兩眼均位於頭部左側(偶有位於右側的反常個體)。口前位,中大或小,下頜微突出。上下頜有錐狀牙。有眼側被櫛鱗或圓鱗,無眼側被圓鱗或弱櫛鱗。有眼側體褐色,或有暗色斑紋。   分佈和種類 鮃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溫帶、亞熱帶和熱帶近海。在太平洋的分佈範圍在南緯35°至北緯45°之間;而在東大西洋,個別種屬的分佈可北至北緯70°,南至南緯50°附近。全世界現有鮃科魚類共42屬 236種。產於中國的約有13屬47種。常見種類有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桂皮斑鮃(Pseudorhombus cinnamomeus)、斑鮃 (P.arsius)和花鮃 (Tephrinectes sinensis)。此外,產於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美洲牙鮃 (Paralichthys dentatus)及產於歐洲沿岸的巨圓鮃 (Scophthalmus maximus)、黑海圓鮃(S.maeoticus)、 雅鮃 (Lepidorhombus whiffiagonis)等,均為重要捕撈物件。 棘鮃亞科  鰓蓋膜分離,腹鰭I-5,距鰓峽約等眼徑;左胸鰭較右胸鰭短,同腹鰭有分枝鰭條;背、臀鰭基後端各有1黑斑,肛門位偏左側,尾舌骨鈍鉤狀,在中國的東海東部到南海有大鱗擬棘鮃。   牙鮃科  鰓蓋膜互連,無鰭棘,偶鰭有分枝鰭條;有眼側胸鰭,較長;腹鰭較短,近似對稱,距峽部較遠;兩側有側線;腎脈突較多,腎脈棘叉狀;第三上鰓骨有齒,尾舌骨鈍鉤狀;有肋骨;尾下骨4塊,與尾杆骨已癒合,在中國常見的有華鮃(見圖),分佈於東海及南海近海,能進入長江以南的一些江河。褐牙鮃,為暖溫性底層兇猛魚類,大者體長可達800毫米,是黃、渤海珍貴食用魚。斑鮃屬的大牙斑鮃、五眼斑鮃和大鱗鮃屬的大鱗鮃等。   鮃科  鰓蓋膜互連,背鰭始於吻部;左腹鰭基很長,始於鰓峽後端,各鰭僅尾鰭中部鰭條分枝,常只左側有一側線;第一上鰓骨非叉狀,第三上鰓骨無齒。尾杆骨與尾下骨4~5已癒合,尾舌骨除弧斑鮃屬外均尖鉤狀,有肌膈骨刺等而無肋骨,中國已知有13屬37種。如:三斑雙線鮃、大斑鰜鮃、纖羊舌鮃、矛狀左鮃、中間角鮃、青纓鮃、長鰭短額鮃、圓鱗鮃及豹鮃等。   鮃類在中國南海屬種最多,北方較少。華鮃、圓鱗鮃、長鰭短額鮃等為中國特產。   生物學特性 鮃科魚一般棲息於淺海泥沙底質水域的底層。白天不大活動,常隱伏於泥沙內,夜間攝食。冬季移往較深海域越冬,待翌年春、夏季來臨時,又叢集遊向近海進行生殖和索餌肥育。仔魚初期兩眼生在頭部兩側,營漂游生活。在發育過程中發生變態,右側眼漸移往左側,一俟變態完畢,即營底棲生活。成魚捕食小型魚類為主,也食甲殼類、軟體動物等。仔魚期食浮游生物;全長30毫米左右時漸捕食小魚;全長100毫米時主要捕食魚類;全長150毫米時其食物中魚類約佔90%。   鮃一般在2~8月間叢集遊向近海作生殖洄游。2~3齡性成熟。雄魚性成熟比雌魚早些。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如黑海圓鮃的雄魚在7~8齡性成熟,而雌魚要到8~10齡才開始成熟。牙鮃每年4~6月在水深20米左右的海區進行生殖,產卵盛期為 5月。產卵的適溫範圍為18℃左右。懷卵量在體長450毫米時為36萬粒,500毫米時為50萬粒,700毫米時為6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0.83~1.03毫米,具油球1個。受精卵在水溫16~20℃時正常發育,而在20.4℃時約經47~48小時才孵化。剛孵出的仔魚全長約2.27~2.90毫米;仔魚的卵黃在15~20℃時經52~81小時才耗盡,這時仔魚體長已達3.04~3.27毫米。30~40天的仔魚完成變態,這時頭骨朝左方扭轉,右側眼隨之移至左側,體形近似成魚。棲息於地中海到北海一帶的巨圓鮃,產卵期為4~8月,懷卵量為100~900萬粒,卵徑約1毫米,也具油球。   生產 鮃常用底拖網、刺網、延繩釣、手釣等捕撈。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已初步掌握了用水池大量培育牙鮃苗種並放流的技術,英國正在試行巨圓鮃的育苗和網箱養殖。鮃肉味鮮美,可鮮銷、制罐或製成鹽幹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李斯不與趙高同流合汙,扶蘇公子會當上秦二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