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事舊人歷史說

    作為大秦帝國的開國丞相。李斯對於大秦帝國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這個人,他並不是一個賢能的人。或者說他是一個能人,但不是一個賢人。

    假如當時他能夠為我想一想,不為秦朝想一想,不相信趙高的小人之言,和蒙恬蒙毅一起福利長公子扶蘇,也許秦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但是事與願違,他為了個人的名利,不惜為一個宦官所驅使。最終也弄得生死為天下笑。一生功業毀於一旦。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李斯。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前二世在少年時期,也就是在沒有登上皇位的時候,表現的還是10分有氣象的,他上臺以後有許多政策也是有利於秦朝發展的,但是當時的秦朝已經是眾矢之的,不是一兩個精明的政治家或者一兩項有效的政策可以緩解。可以這樣說,晴兒是她碰上了一個不好的時代,碰上了一個不好的師傅。反正秦朝就是要滅亡的,不被劉邦項羽所滅也會被其他勢力所滅。歷史就是這樣,永遠向前,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

  • 2 # 沉默的二蛋

    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允許我來回答一下:

    我覺得不一定!並且我更看好如果李斯堅決奉詔的話,胡亥公子和趙高會想辦法在回到咸陽之前幹掉李斯!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以下幾件事情:

    秦始皇晚年,最寵幸的宦官是趙高,東巡的路上一直帶著胡亥公子,秦始皇有十多個孩子,東巡的時候為什麼偏偏帶上胡亥。至少說明這個公子還是很受寵的,而且,趙高和胡亥有著非常緊密的師承關係,這個關係的緊密程度,應該說僅次於血緣關係了。從歷史的實際發生的事情上來看:

    第一件事情是趙高勸胡亥,抓緊做準備,趕在扶蘇到咸陽之前拿下帝位的時候。胡亥的態度還是比較曖昧的,因為他不想做那個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弟不義的人,但是後來的事情發展是,胡亥在趙高的勸說下,完全放棄了自己的那一套邏輯。為什麼?因為趙高是自己的老師,老師說的話,怎麼會有錯呢?第二件事情是趙高在勸李斯的事情上,李斯能在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登上丞相的位置,一方面是因為秦始皇的信任,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確實有這樣的能力。但凡秦始皇還有一口氣在,李斯是絕對不敢不奉詔的,因為對於李斯來說,秦始皇就是他的天啊,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秦始皇給他的。可偏偏問題就出在這裡,秦始皇駕崩了,頭上的天沒了!

    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沒了,是不是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這時候,風頭一時無兩的中車府令大人又拋來了橄欖枝,李斯完全有能力拒絕合作,也有能力接受合作,這時候他已經沒有人能阻止他在立誰當皇帝這幾件事情上的話語權了。最終他傾向了胡亥,是因為趙高問他的五個問題。(詳見我回答的問題:嬴政駕崩,李斯一心奉詔,趙高是如何成功遊說李斯背叛詔書的。)

    而且這時候還有一個要命的問題是李斯不能迴避的,秦始皇的詔書此時並不在他手上,而在趙高的手上,這樣一來,事情就很明顯了,李斯有資格擁立,胡亥是二世皇帝帝位的繼承人,但是他沒有資格確定誰不是帝位的合法繼承人。

    這是在朝堂之內的情況,我們再來看下,朝堂之外的軍隊!

    此時秦國軍中的兩座干城是蒙氏和王氏。王氏的王翦,王賁,王離祖孫,蒙氏的蒙驁,蒙武,蒙恬祖孫。蒙氏遠在九原郡掌兵,和公子扶蘇一起,但是秦國向來嚴刑峻法,治國甚嚴,從上到下,向來只有遵國法,沒有講私情的。所以在後來趙高矯詔命令扶蘇,蒙恬兄弟自殺,他們甚至都沒有上書自辯!王氏家族的王賁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就在東巡的隊伍中,身為將領,如果深陷朝堂的勾心鬥角之中,如何能全身而退?所以筆者猜測,當時的王賁應該是處在一個觀望的角度,並且和扶蘇也沒有過分的親近,這也就是為什麼秦朝末年,王離還能出來領兵的原因。

    以上分析,不管是朝堂上的李斯還是身在軍隊的蒙氏,和王氏,都不能手握詔書的趙高胡亥構成話語權上的削弱,所以如果李斯堅決奉詔的話,很可能會有一場流血的宮廷政變,最後胡亥還是會在趙高的扶持下順利的登上帝位。

    以上,一家之言,書讀的少,如果其中有些推測說的不對,或者不合乎歷史事實,歡迎指教評論,謝絕鍵盤俠方式的評論!謝謝!

  • 3 # 日月同行天地廣

    李斯在秦統一中國中立下奇功,他博學多才,思想激進,不墨守陳規,在秦任丞相多年,深得秦始皇器重,李斯位高權重,在朝中極具影響力,在秦世皇死後,李斯如果剛正不阿,不與趙高為伍,憑他的權力和威望,完全可以左右時局,順利讓扶蘇接班。但李斯貪度權貴,妒賢忌能,不願放棄既得利益,害怕失去榮化富貴,而與趙高同流合汙,篡改秦始王詔書,陰謀使胡亥上位,逼死長子扶蘇,殺死大降蒙恬,最終被趙高用計擊敗,慘死街頭,秦國也因胡亥趙高的暴政而滅亡。

  • 4 # 你笑貧不笑娼

    歷史往往因為一念之差,這一念之差中卻又很多又是註定了的。

    李斯的人生有三個大轉折點:師於荀子;佐於贏政;罪於趙高。

    李斯的功勞在這我就不說了,書上都有。

    觀察李斯的一念之差,也就是其動機,我們透過他和趙高交流來判斷!

    趙高說:“皇帝臨死前,曾召扶蘇參加葬禮的這封信,沒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這封信沒有人知道,現在胡亥手裡。決定由誰來繼位;全由胡亥和我來決定了,你認為如何?”這是探聽的口氣。

    李斯說:“這是亡國的言論,不是人臣應該議論的。”反映出李斯對趙高的不滿。但趙高早就對李斯的為人瞭如指掌,他讓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李斯自覺不如蒙恬。於是,趙高乘機又說:扶蘇剛毅而勇敢善戰,他繼位後必將任用蒙恬為丞相,這話很能抓住李斯當時的心情。趙高接著又威脅說,天下實際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裡,扶蘇、蒙恬、李斯的命運也全都攥在他們的手裡。

    透過這些,我們發現,李斯的一念之差,秦國的未來,毀於李斯的嫉妒心,他嫉妒韓非子,於是又了焚書坑儒。嫉妒蒙恬,於是有了矯詔。

    李斯做這些,沒想到大後果,沒想到趙高的動機,在震懾恐懼下做了決定。

    他不認為扶蘇會死的很慘。只要保住他們的名聲,政治地位,是他這位政客的首要考慮。

    所以,我也很惋惜,可是這一舉動,讓歷史上本來政治優秀的李斯,變成了一個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

    一子落錯,滿盤皆輸!歷史從來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留下的只是我們後人的無限惋惜罷了!!!!

  • 5 # 那些驚豔時光的紅顏

    謝邀。會。因為李斯為人謹慎,對秦始皇,心存畏懼。沒有趙高的作妖,他是沒那膽量起來反對扶蘇的。始皇雖然暴虐,但一代梟雄,他也看清了暴政之後施以仁義更能收服民心。但過仁則柔,所以讓扶蘇隨軍磨鍊他的剛。可惜,到底百密一疏,留奸人一旁,又暴病而死,不能及時傳位扶蘇,最終奸人得逞,矯詔殺扶蘇,大秦只傳二世即終結

  • 6 # 學會經濟思維分析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秦始皇當政時李斯也樹立了很高的威望。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在剪滅六國的戰略制定中,李斯建議“先取韓,以恐他國”被秦王政採納和實施。

    秦統一天下後,李斯制定了有關的禮儀制度、拆除郡縣城牆,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說李斯當時的威望足以左右朝廷政局。但是,他卻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趙高狼狽為奸,篡改了詔書,讓人很是不齒,其結局也是咎由自取。

    史書記載秦始皇去世時留下了遺詔。遺詔上寫著公子扶蘇來主持這場主持葬禮,返回之後由他繼位。因此,李斯如果不和趙高同流合汙,扶蘇應該能順理成章成為秦二世。

  • 7 # 李老師tome

    之前我的回答有,扶蘇不會是始皇帝的接班人。所以如果腦洞大開一下,李斯不和趙高搞事情,一是李斯被搞死,二是李斯不被搞死,也會跟扶蘇一起被趙高搞死。

  • 8 # 小眼話世界

    誠謝相邀。

    自秦始皇橫掃天下,一統六國後,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郡縣制,不得不說,這是一項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舉措,而這些舉措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李斯。

    李斯身為秦相,文學和政治方面的才華都很高,秦國流傳下來的文學很少,唯一的一篇就是李斯的《諫逐客令》,奠定了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樣,李斯在政治上面也是幫助秦始皇打理整個國家,可謂勞苦功高,但,李斯這麼一個聰明的人,為何會在最後輔助殘暴不仁的胡亥呢?

    其實,李斯並非不知道扶蘇公子得人心,要想朝綱穩定,立百世基業,扶蘇公子是不二人選,但李斯卻是有私心的人,就在國家和個人利益面前,他還是義不容辭的選擇了自己。早在趙高知道秦始皇立扶蘇為繼承人之後,就找到了李斯,要李斯與自己同流合汙,共同擁立胡亥,李斯原本是拒絕的,後來趙高就將蒙恬與李斯做比較,倘若扶蘇上位,那麼掌握大權的就該是蒙恬,而非李斯。試想,李斯原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豈肯容忍有人動搖他的地位。

    再者,李斯崇尚的乃是法家思想,而公子扶蘇卻是儒家思想,李斯並不想成為第二個商鞅,倘若扶蘇即位,那麼很有可能李斯的思想便不再受推崇,不再被採納,李斯的下場可想而知。

    當然,按照題目假設,如果李斯沒有於趙高合夥,而是轉投支援扶蘇,那麼扶蘇當上皇帝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內有李斯幫助打理朝政,外有蒙恬帶兵鎮守,加上扶蘇在民間的威望,妥妥的可以登基大寶,即使趙高有篡改遺詔,扶蘇只要能遠離趙高的迫害,由蒙恬大軍保護,以大義起兵攻進咸陽,分分鐘就能拿下“叛軍”。

  • 9 # 淡墨青史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去思考的話,只要李斯能夠堅守心中的信仰,那麼扶蘇公子當上秦二世的事早已經是板上釘釘子的事情了。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了一統六國的大任,並以鐵血的的政治手段去統治全天下,原本就飽受戰亂之苦的六國百姓,根本就受不了這種統治,於是各地方的勢力就暗潮湧動,為此嬴政先後三次東巡,結果第三次不幸舊疾復發而死,同時為帝國的垮臺埋下伏筆。

    李斯的信仰

    當年李斯離開故鄉上蔡(戰國時楚地),去向天下大名之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同時兼修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李斯的信仰都會是“忠君”和“報國”,所以嬴政對李斯極其信任,當時的地位可真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或許正是因為擁有太多,才會害怕失去,因此別趙高輕輕鬆鬆就策反了,違背了初心和最初的信仰。

    這點怪不了李斯,因為這是人類的通病罷了,只可惜了老秦人近五百多年的努力了!

    如果堅守信仰

    趙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說白了就是幫助秦始皇蓋章的太監,沒有什麼實權,全靠嬴政的寵信而一步登天的。所以他知道僅憑自己和胡亥是無法篡改遺旨的,因此他才會威逼利誘李斯。

    若李斯堅守信仰,那麼趙高將一點機會都沒有。

    首先是因為大秦帝國自商鞅變法之後,舉國上下就形成一套嚴格的法律,沒有人敢逾越這套法律否則將會車裂、誅九族,身為靠背獄法而深得嬴政賞識的趙高自然不敢逾越半分。

    其次是因為嬴政的母親趙姬與假太監嫪毐的苟且之事,更是令嬴政對太監這一階級是多麼的厭惡,所以說趙高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閹人。

    因此聯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情了,也就是說李斯的一個決定能夠完全改變秦國未來的命運。

    如果李斯堅持自己的信仰,釋出秦始皇的正確遺旨,迎會公子扶蘇,那麼秦朝或者就成為像漢朝那樣的國家了。

  • 10 # 鑑史臺

    《史記》載: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

    這段意思是秦始皇將死之時,先授書扶蘇,讓其回咸陽準備為自己出殯。但是趙高私下扣書不發。秦始皇死後,趙高胡亥李斯等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釋出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訊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這段歷史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前段時間《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竹書《趙正書》又載: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歟?吾未嘗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遊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於歟?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輸趨,至白泉之置,毋須後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群臣知病。”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齊民苦。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政教,官鬥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

    這段意思是秦始皇病重後親命毋讓群臣知曉,臨死前又召李斯等近臣,怕自已死後,自已的兒子鎮不住群臣。在李斯一番表忠心之後,秦始皇讓眾臣推薦繼承人,結果李斯、馮去疾推薦胡亥,秦始皇同意了,於是胡亥就做了天子。胡亥一即位就殺了扶蘇和蒙恬。

    《史記》與《趙正書》所記載的這段歷史,有很大不同,如果《趙正書》所載為實,那麼根本不存在李斯與趙高同流合汙,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胡亥是始皇親立,而扶蘇是胡亥即位後所殺。22而如果是《史記》更接近史實,那麼如果李斯不與趙高合謀,扶蘇就能當上秦二世嗎?我認為不然。

    根據《史記》說所,秦始皇臨死前只是寫詔書讓扶蘇回咸陽發喪,並無明確說要立扶蘇為繼。而讓扶蘇回來發喪的詔書也被趙高秘密扣下了,所以即使李斯不與趙高合謀,不假傳聖旨賜死扶蘇,沒有旨意扶蘇也不敢回咸陽。古代以孝為先,自已的父親死了,扶蘇如果不能及時回到咸陽,不僅僅失了先機,而且會被人詬病。而一旦胡亥先一步即位,以扶蘇的性格怕是不會謀反。

    我們再看李斯這個人,李斯是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他是秦始皇焚書坑術士的促成者,而扶蘇就是因勸諫秦始皇停止坑術士一事而被髮配上郡。扶蘇在思想上親近儒士,他的政治思想與李斯完全相左。所以即使扶蘇不死並且回到咸陽與胡亥爭位,李斯也不可能支援他。而作為扶蘇的親信蒙氏兄弟遠在邊疆不可能無令歸朝。所以我認為扶蘇不會成為秦二世。

  • 11 # 我愛分享1988

    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李斯也是功不可沒的。李斯這個人也是很有才的一個人。但是在之後,他卻了自己的利益,和趙高狼狽為奸,篡改了詔書,讓人很是不齒。

    就在西元前210年的時候,秦始皇開始了第六次的巡視。到了河北沙堆這個地方的時候,秦始皇給去世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留下了遺詔。遺詔上寫著公子扶蘇來主持這場主持葬禮,返回之後由他繼位。

    但是因為趙高扶蘇和蒙恬有矛盾,他們就開始打算阻止扶蘇,策立胡亥為帝。但是李斯思考的卻是,要是扶蘇當了皇帝,重用的很可能就是蒙恬,說不準還會讓他當宰相。所以,李斯和趙高不謀而合,打算擁護胡亥為皇帝。

    在胡亥稱帝兩年之後,反秦舉事已經時方興未艾。但是這個時候的胡亥卻在執著的修建著阿房宮等。

    因為這件事情,李斯還有馮劫等人開始向胡亥上奏,請求他停止建立阿房宮等事項。要減少點服役。但是因為趙高在從中作梗,於是這個時候正在歡樂的胡亥大發雷霆,把李斯打入大牢。聽說,李斯上諫這件事情,全都是由趙高一手策劃出來的。他專門給李斯挖了一個陷阱,這樣自己就可以獨攬大權了。

    在監獄裡的李斯,也因為受著嚴刑拷打,最終被迫承認自己策反。最後及阻礙西元前208年的時候,李斯全家被殺害。但是,李斯為何不向皇帝伸冤呢?再則。李斯只是上諫,為何最後會被處死呢?

    這裡面有箇中間人就是趙高。這個人陰險狡詐。當時的李斯根本無處還可以伸冤,因為伸冤的奏摺根本到不了皇帝的手上,直接就在中途被趙高給劫走了。

    最陰險的時,要處死李斯,皇帝肯定要見他。這兩人一見面,就肯定會東窗事發。要是讓他現在承認自己策反,在遭受了他們毒打和恐嚇之後,最後李斯只能承認自己策反。本來還打算等胡亥派來的使節,自己翻供,但是趙高料到李斯會這樣。於是就假意派自己的人錢去,讓李斯以為是皇帝的人,在說了冤情之後,又是一頓毒打。所以在經歷了幾次以後,李斯終於不再說自己冤枉了。

    其實李斯的結果也只能說是他咎由自取把,如果當時扶蘇上位,可能他的結局不是現在這樣。

  • 12 # 牧人工作室

    難說,這得看扶蘇公子是不是那塊料。帝王多不多謀不要緊,但一定要善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古往今來,哪個大人物都是緊要之處走對了。

    打蛇打七寸。

    關鍵時刻把握不住,其他免談。

    當時,誰掌握警衛部隊誰就有機會問鼎帝位。

    問題是,誰都懂這個道理。

    李斯想到了,趙高不會想不到。

    這就要看警衛部隊到底忠於誰。

    平時吃吃喝喝不要緊,關鍵時刻掉鏈子就要命了。

    從這方面看,趙高似乎比李斯對警衛部隊影響力更大。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保證警衛部隊拉得出打得贏能聽話,李斯勝算不大。

    這樣一來,扶蘇公子很難當上秦二世。

  • 13 # 老召先生

    感謝樓主的誠邀,首先從表面來說的話,不和趙高合作,可能李斯會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公佈於眾。那樣的話,就不會胡亥繼位。而是公子扶蘇,這樣憑藉扶蘇的影響力,在加上秦國蒙家軍,秦朝可能會繼續向前發展,不至於過早的滅亡。但畢竟歷史已經發生的所以的假設不過是一廂情願,當然李斯也不會不和趙高合作,如果真是那樣就不是李斯了,那個時候社會已經在秦始皇威嚴之下,缺少的只是一個能燃燒的火柴。當然他們也都是人,都有著自己的私心。況且身在高位,扶蘇與李斯政見不同,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只有扶蘇不登位,才能保住李斯的位置甚至是性命,甚至更進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小米note上的同步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