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外老翁30773784
-
2 # 佛三元
中醫 中 代表黃帝子孫 醫 表明要有的放矢 中醫 用中國傳統醫療方法治病的醫生統稱中醫
醫道之大 其上治國 其中治企 其下治人 中醫是繼承祖先寶貴診療理論及臨床經驗 熟讀古醫典 厚積薄發 自己由淺入深的學習積累 同時吸收前人經驗的 才是成為中醫的必然過程
中醫藥是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 是與人文融合的學科 不是邪教
中醫要對病者 望聞問切 然後立論 病案治法 選定方藥 把治法與藥物 統治於三焦的立論 如上焦病變 用辛甘發散 中焦病變 用淡藥滲瀉 酸 苦 鹹湧洩 如果確認病邪在下焦 可以用通大便利小便的方法 使病邪從體內排出
怎麼確認病邪呢 觀察色脈 色脈相合 青弦赤洪 黃緩白浮 黑沉乃平 青色代表肝臟 脈象應該是柔弦 赤色代表心臟 脈象是來盛去衰的洪脈 黃色代表脾胃 脈象遲緩 白色代表肺臟 脈象澀短 黑色代表腎臟 脈象滑軟
見什麼色 應該出現臟腑相應的脈象 如果出現與臟腑異常的脈象 就是臟腑病變了
已見其色 不得其脈 得克則死 得生則生 見白色 切得洪脈 火克金也 肺癌遇洪脈 預測不良 因為脈象已經顯示 病態惡循
肺病見白色 如切得遲緩脈象 土生金也 雖然肺臟病變 但從良性方面發展 預後良好 目前無事 不犯避忌 病情一般沒有大的痛苦
判斷上中下焦脈象 主要根據上中下三部脈象來確認 在上在表的脈象 浮遲表冷 用辛溫解表 浮數風熱 用辛涼解表等等 可舉一反三 病邪會被一一細解 而排除人體外 給病邪出路 病邪就不會在體內“養癰為患”
-
3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中醫與中藥的關係是相互相城的關係,也就是誰也離不開誰。中醫主要是以辯證後診斷疾病利用方劑治療疾病。而方劑的組成就是中藥,中醫利用各種方劑中藥的藥性進行調理配伍治療患者。中藥如果沒有中醫的辯證方劑中的中藥,就不會被利用到方劑中去。這就沒有治療疾病的效果。所以中醫與中藥關係是密切相連的,也是互相關聯的關係。
-
4 # 福光2
中醫是理論基礎。即是本:。中藥是標,判定病人氣血津液強弱暢通,用中藥數量治療病人進度好和差效果。中醫收入不如中藥高。病人信任中藥。
-
5 # 柯金生
中醫與中藥的關係就是張冠李戴
中藥準確的說,應該叫自然藥物,或者原生藥物。它不是中國獨有。世界上,許多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羅馬、古希臘,都曾用自然藥物治病。目前仍然有許多國家,如日本、南韓、印度仍在使用。實際上,我們古代也不叫中藥。藥書上稱本草,日常就叫藥。只是近代,西方先進醫藥傳入中國之後,華人為了區別於西方醫藥,才有了中醫、中藥的稱呼。
中藥是原始先民為了生存,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了,某些自然物(主要是植物),可以緩解,或者消除某種病痛。他們就把這種自然物記為藥。這樣,世世代代傳下來,便積累了許許多多種原生藥物,與各種各樣病痛之間的對應關係。當時只知道能治病,不知道為什麼。所以,那時只有藥,沒有醫。
隨著文字的產生,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一些識文斷字的術士們,為了壟斷行醫權。利用愚昧無知的先民們的,好奇心和迷信心理,透過各種巫術慣用的、毫無科學依據的、陰陽五行學說,編造了所謂的醫理、藥理。中醫就這樣產生了。
中醫不是中藥,中藥不是中醫。他們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中藥是經過千百萬年檢驗的實踐;中醫則是一些牽強附會、坑蒙拐騙的理論。就憑那些什麼五行五臟、五臟五形、五臟五色、五臟五季等等,子虛烏有,主觀意想的東西,你能相信?
中醫利用中藥治病有效性的掩護,放肆地演繹陰陽五行理論。至使陰陽五行理論充斥於社會的方方面面。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不懂五行書,不叫真學問。成了天下格言。這樣,陰陽五行理論,就成了我華夏的哲學基石。甚至朝庭都以,有損陰陽平衡,破壞風水龍脈為理由,極力阻礙修建鐵路和礦山開採。最終導致我大中華與近代科學失之交臂。造成了落後捱打的百年屈辱史。
把中國的落後歸咎於中醫很多人可能不服。因為在古代愚昧落後的情況下,從平民百姓到王公大臣,你可以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但不能不信醫。而這個醫,恰恰是陰陽五行。而正是這個醫,把陰陽五行抬上了理論的極點。成了中華幾千年的哲學基石。成了各種學說的理論基礎。迫使中華排斥近代科學。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學識淵博的國寶們,仍尊崇陰陽五行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瑰寶。
中藥是人們千百萬年實踐的產物。缺乏理論。今天科學檢測手段那麼先進,很多道理都理論不出來。可想而知,那時候,用陰陽五行理論,概括出來的所謂醫理、藥理,不是胡說八道又是什麼?所以,中醫與中藥的關係,完全是張冠李戴。是民族的歷史性錯誤。
-
6 # 王志屯牛金江
這就有意思了,什麼中藥毒副作用不明,其實幾千年的實踐,早就總結了一套安全有效的用藥機制,只是現代中醫非要用西醫的思路,以成份對抗的方法來使用,以致出現很多問題,便有許多鍋扣在了中醫背上。須知中醫的用藥系統,永遠也無法和西醫的用藥系統相容。如果中藥以所含有效成份的功效,作用於人體,那是西藥,如青蒿素、黃連素等從中藥中提純的化學結晶,跟中醫有什麼關係呢?
中醫用藥必須是按四氣五味來,寒、熱、溫、涼這是藥性,酸、苦、甘、辛、鹹這是藥味。如果你覺得它很不符合科學,很玄,你就使用你科學的西藥好了。不必和中醫過不去,廢醫驗藥很搞笑,廢了中醫也便沒了中藥。
中醫的思路是辨出人體的寒熱溫涼,然後用藥性之偏糾正人體之偏,熱則寒之,寒則熱之。辨出五臟之偏,然後用五味調和之。這就發揮五行的作用了。
以上不難看出,用中醫思維用藥,中藥才是中藥。以西醫思維去分析什麼成份抑制某菌,某種成份刺激某種分泌,即使使用一樣的植物、動物、礦物等中藥,也已經不能再稱為中藥,而是地地道道的西藥。
《本草經》分上中下三品,有組方用藥法則,比如:無毒,多服。無毒有毒,斟酌其宜。多毒,不可久服。《內經》更多,〈五常政大論〉篇有:‘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即便沒有毒性的藥,只要病去了九分,也要停藥,用食物把剩下的一分病養好,防止太過,傷人正氣。〈經脈〉篇有:‘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用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更是強調不用藥,不用砭石切割,只用毫針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黃帝的追求的醫學目標。
反觀今天的醫學,動則對人切割,動則終身服藥,光是醫學思想,已輸了幾千年,真不知反中醫者的底氣來自哪裡,來自把人任意切割?來自任何病都要你終生服藥?還是把中藥做成化學制劑一樣讓你終生服用?
有一個誤區必須走出來:中醫師不等於中醫。任何一箇中醫師都代表不了中醫,即便你是開宗立派的所謂宗師,也只能代表你自己,因為中醫從來不狹隘!
-
7 # 桂花芳香77105282
題目:中醫與中藥有什麼關係?
簡單答覆如下:
中醫理論對於中藥的組成規律,配伍關係,複方藥理,臨床運用等有指導意義。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在長期實踐中,組成方劑,有一定組成原則,即主藥,(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之藥。)輔藥,(配合主藥加強療效或:治療兼證之藥。)佐藥,(輔助主藥治療兼證,制約藥物副作用之藥),使藥(即調和藥或引經藥。)組成方劑,可隨證加減。例如二陳湯(燥溼化痰的方劑):其中法夏為主藥,陳皮為輔藥,茯苓為佐藥,甘草為使藥。可見,方劑組成的目的,在於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減少或防止某些副作用,以適應病情,增強療效。
進一步說,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念,四診八綱,辯證論治都與中藥,方劑宻切相關,以此才能指導臨床,藥到病除。例如辯證論治包括了“辯證立法”,“立法遣方”等步驟。“立法”即確定“治法”,遣方即使用適當的方藥。所以治法是指導運用方藥以實施治療的法規,起著指導具體運用方藥的作用。具體治法一般有二個特點:1.治療的針對性明確具體;2.按病情的需要,可運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治療大法。
治法指導運用方藥治療,即中醫“以法統方。”
在方劑的組成中,還考慮到中藥的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甜);藥物作用趨向的升降浮沉;歸經(對臟腑經絡病證的特殊治療作用,結合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理論和四氣五味歸納而來);中藥配伍關係等。
因此,中醫理論與中藥關係宻切。
本文只是在原則上作了簡述,詳細具體的請參考相關書籍。
以上供參考。
-
8 # 被否認的金子
中醫和中藥密不可分,所以,人為的把中醫、中藥分開是錯誤的。
中醫離不開中藥,中藥離開中醫理論,單獨去尋求藥性功能就會走入西醫藥的邪道。
-
9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沒有中醫理論時,中藥就是經驗的集合,沒有體系,沒有組合的方式,也就是一堆零零散散的藥物。
有了中醫理論,中藥是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醫學治療體系的一部分。
中醫理論是陰陽五行,中藥分性味。性味與陰陽五行有關係,中藥體系也就納入中醫體系,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以及聯合用藥的方式。然後就是藥學與疾病型別聯合的體系。如現在的解表藥,溫裡藥,洩下藥,溫陽藥等等,歸類以利於中醫的辯證與使用。
-
10 # 荔枝2808
絕對權威,弄得又翻了一遍當年的教科書。
中醫指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透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和醫療保健的藥物,包括中藥材、飲片和中成藥。
回覆列表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就是中醫,器就是中藥。一個好的中醫,必須有好的中藥,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治療效果。正因如此,李時珍才行萬里路,爬山涉水,調查瞭解各地的藥材,從其產地,各地命名,以及採收、加工炮製,辯偽。和藥物配伍等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才有了後來的經典鉅著-《本草綱目》。我在其它地方也曾提到,中藥材從野生到人工栽培,說明中國人口增加,需求加大,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於商業化,很多藥材的種植,片面追求產量,從而大肆廣泛使用農藥化肥。由野生時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長成採集的藥材,而人工種植,加農藥化肥的作用,很短時間就收成了。這樣的藥材怎能與過去相比?還有農藥化肥,會不會改變藥材的效能?再者過去加工炮製,一定尊循古法,如熟地,必九蒸九曬,方可入藥。而今天只煮一次,即進入市場。(限於篇幅,僅舉一例)這樣的藥材質量,拿什麼做為療效的保障。過去用藥,講究道地藥材。而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只求經濟利益。一個醫技再高明的醫生,用這樣的藥材,能治好疾病嗎?就說一味常用的半夏,自古用的就是丘陵地帶生長的旱半夏。而現在市場上竟出現一種水半夏。為了混淆,專門切成片狀,而旱半夏的價格比水半夏要高近十倍。以低價的水半夏,冒充旱半夏。(還有很多例子,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樣真能有療效嗎?所以,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中醫是中國的國粹,歷史上的中醫以濟世救人為宗旨,決不可為追求經濟利益,把中醫手中的利器破壞!沒有質量可靠的藥材,就算你水平再高,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