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鏡外人
-
2 # 提筆可畫天下
這段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只是為了突出關二爺重義的性格,所以就要從演義中去分析,歷史上是不存在這回事。
演義中諸葛亮也是有兩方面原因。
1、赤壁之戰後,如果曹操被殺,那麼收益最大的,就是歷經三世的江東孫權。孫權就會趁機攻荊州、向許都,取長安,奪天下,曹操雖死,無疑孫權又要成為下一個曹操。因為當時的形勢,劉備不過區區萬餘人的兵馬,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作為孫權的盟友,他只是非常弱勢的一方。孫劉聯盟的根基就在於有曹操這個大boss,一旦曹操先亡,那麼劉備即便借了荊州,也會直接被孫權攻打。野兔盡走狗烹,何況劉備只是一個盟友。所以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知道,要想劣勢中謀求發展,就要不能任何一方做大或者滅亡,這才是三國鼎立的根本原因。
赤壁之戰前形勢圖
2、劉備三顧茅廬之後,關張二將一直不滿意諸葛亮的待遇,畢竟劉備作為關張的好基友,從得到諸葛亮之後,劉備便“如魚得水”,整天和諸葛亮在一起,關羽難免感覺受到冷落。而經過博望坡和新野兩把火之後,張飛已經徹底信服了諸葛亮。但是關羽的能力比張飛好的多,所以他雖然是信服諸葛亮的能力,但是骨子裡高傲的性格讓他還是對諸葛亮有些意見。諸葛亮也是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守最後一個關卡。諸葛亮深知關羽性格,重情重義,所以當時關羽出征前,諸葛亮便說關羽不會動手殺曹操,激關羽立下軍令狀。等到關羽放走曹操後,那麼關羽的生死就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最後諸葛亮再放了關羽,相當於施恩於關羽,這樣按照關羽的性格,他也不好再和諸葛亮對著幹。諸葛亮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帥一心,這樣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
-
3 # 歷史回來了
在真正歷史上並沒有諸葛亮叫關羽守華容道的記載。這只是著名小說作家羅貫中老先生的演義小說寫法而已。只為了顯示關羽的知恩圖報,忠肝義膽的高大形象而已。我們先來簡單說下《三國演義》關於這一段小故事的敘述。在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中寫著:“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打敗,和一小股剩餘計程車兵逃亡。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在會議中商討,認為曹操必定會經過華容道。於是,便需要派人去堵截曹操。關羽主動請纓去攔截曹操,並且立下軍令狀。但是,當曹操真的逃過來的時候,關羽念在曹操以前對自己很好,甚至在他要回劉備的時候也沒有為難自己,所以,最終關羽還是心軟了,就放走了曹操。 上圖為之前關羽和曹操並肩作戰時的劇照
歷史上究竟是不是有關羽華容道釋放曹操的事情呢?我們來找找《三國志》的記載。
在《三國志》的《魏書·武帝紀》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進還。”;根本沒有提及華容道的事情。
《蜀書·先主傳》記載:“與曹公大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北軍多死,曹公引退。”;也沒有提到華容道關羽釋放曹操的事情。
而《蜀書·關張馬黃趙傳》根本就沒有赤壁和華容道的記載。 所以說,關羽在華容道釋放曹操並不是真正的歷史。這根本是《三國演義》的小說寫法,是羅貫中老師對尊劉貶曹的中心思想的另外一個展現手法而已。
-
4 # 藍天沃土成愛民
謝邀。這個問題好象前段時間問過,我也回答過,既然現在又有朋友問,就再說一說。首先說一下,所謂華容道關羽放過曹操的事不是歷史,在《三國志》裡只是記載了當時連日大雨,道路泥濘難行,曹兵死傷太重,狼狽不堪。關羽私放曹操的故事是羅貫中老先生根據小說需要在《三國演義》中編的。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要編寫這麼一個情一節呢?主要有二點。一、為了突出關羽的大義,有恩必報,為報恩不惜自身的高大形象。當年關羽在曹營,曹操對他器重有加,上馬金下馬銀,贈馬贈袍。即使他過關斬將脫離曹營也毫不追究。曹操如此對他,關羽怎能忘懷。華容道放曹從人格上,從關羽的個人性上都很好地塑造了關羽不愧是大英雄。二、為了突出諸葛亮治軍有方,御人有術,智謀有加。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剛入劉備集團,劉備帳下的將領們對諸葛亮還不甚服氣,特別是關羽、張飛,即是劉系老將,又是劉的結拜兄弟,不把他們“拿下”下一步如何統軍?於是乎,諸葛亮又是激將法,又是軍令狀,終於使關羽就範。這兩點就是羅貫中老先生設計此情節的意義所在,至於說如果派別人守華容道將會如何,都不在故事範疇之內,可以隨便猜想就是。
-
5 # 振興中華中國龍
曹操大敗,但是北方的大後方實力還在,赤壁之戰還不致命。所以選擇重情重義跟曹操有舊情的關羽去守最後一站,就是為放了曹操回北方,重新迴歸三足鼎立之勢。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大亂,群雄無主或者四分五裂,而此時劉備也沒多少根基,勢必造成孫權一家獨大,甚至可以借赤壁東風蠶食割據小勢力完成統一大業。所以諸葛亮用戰略眼光給曹操留了一條活路。還有一方面,就是關羽向來傲氣,之前三英戰呂布,呂布死後,關羽應該骨子裡對自己武力很自信。而成天對別人說自己熟讀春秋等書,對自己的智謀也是看得很高。諸葛亮剛出山,用戰績震了他幾次,他骨子裡也沒完全服諸葛亮。張飛佩服文人智囊的聰明才智,關羽恰恰相反。所以諸葛亮讓關羽立下軍令狀後去守華容道,就是捏死關羽,讓關羽一輩子在他面前也跳不起來。
-
6 # 傻太陽953
謝謝邀請,華容道諸葛亮讓關羽去堵曹操,一是關羽是重情重義的人,而三足鼎立剛剛形成,如果他派別人去,給曹操殺了,那麼曹操的部下也許會去投奔孫權,這樣就沒有牽制東吳的勢力了,東吳想要滅劉備就更容易,假如劉備劉備殺的曹操,曹操的部下一定不會投奔仇人的,而關羽再曹營的時候,曹操對他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更是把赤兔馬給了關羽,還每次送他金銀珠寶,這些關羽都是放在心裡的,諸葛亮斷定關羽會為了義字放走曹操,這樣關羽就會觸犯軍令,是死罪,而諸葛亮沒有殺他,也是為了穩定再蜀漢的地位
-
7 # 劍風先生
第一,從大局考慮。當時的劉備的力量還非常弱小,而此時尚存的割據勢力除了曹操之外,還有孫權,劉璋,馬騰等等。他們都要比劉備強大得多,特別是孫權乃雄才之主。此時曹操若死,北方必定大亂,那麼孫權就會趁機北上攻佔曹操的戰略要地。那麼就會造成孫權一家獨大的局面。這與諸葛亮在隆中時提出的三分天下是背道而馳的,所以說此時的曹操不能死。而蜀漢當中,只有關羽受過曹操的恩惠,所以派關羽去守更在情理之中。
第二,關羽曾經受曹操厚恩,雖說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以報曹操恩德。但是曹操畢竟恩厚,而且關羽過關斬將的時候,曹操並沒有派兵追趕,所以關羽還是欠曹操恩情。派關羽去守華容道,也是為了報答曹操當年之恩。後來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就沒有對曹操那麼手下留情了。
第三,關羽向來性格孤傲。一直都是劉備集團當中的二把手,而此時的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不久,就以軍師的名義號令眾將,當時關羽對他還是很不服氣的。所以在關羽去守華容道之前,諸葛亮和他兩人都立下了軍令狀。後來關羽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便要斬他,幸虧劉備求情才得以保全一條性命。所以諸葛亮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有一方面是要打壓關羽的氣焰的意思。
-
8 # 兔吐2
曹操大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順江東下,兩軍相持赤壁。孫、劉聯軍住紮南岸,曹軍住紮北岸,周郎、黃蓋火燒曹軍水寨,火雖風起,燒到北岸陸軍營寨。曹操看大勢已去,即命令大軍北撤。
東南風起,諸葛亮升帳,令張飛、趙雲各帶一路精兵在黑夜坐小船過江,穿插北岸,設定伏兵,截殺曹兵,令關羽帶一路精兵,乘坐運輸機到華容道關口設伏,活捉曹操。關羽立下軍令狀,領命而去。
曹操幾翻周折,人困馬乏,來到華客道,見關羽立馬路中,大吼一聲,曹賊拿命來。曹操便打馬上前,雙手一躬,眼淚落地道;關將軍可曾記得在我軍營,我對嫂夫人的待遇否,送你千里馬戰場立功,受封漢壽亭候麼?關羽聽罷兩眼愣神。曹操見罷,一揮手,過了關卡,關羽見狀只好收兵復令。諸葛神機妙算,讓曹操知道,劉備陣營有神人,也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債,一舉兩得。歡迎評論。
-
9 # 腳踏一枝梅
孔明想籠攏關二爺的心!讓關公對他既感且佩,收伏了關二爺,搞定蜀軍上下自然是易如反掌。孔明神算曹操命不該死,又深知關公講義氣的秉性(曹操對公關曾有深恩),索興就送關羽一個天大的人情:捉放曹!華容道果然演義了孔明的神算,關公對孔明是心甘情願地悅服,從此奠定了軍師孔明劉營老二的地位。孔明實在是高!很高!還更高l!
-
10 # 亮月半
赤壁之戰之時,三國定鼎天下的大格局基本形成,袁紹,袁術,呂布幾大軍閥滅亡,還有偏遠的西蜀幾個軍閥割據一方。不攻擊它們,它們相安一隅不大可能雄視中原。攘吳的劉表之子劉琦垂死掙扎之勢。赤壁之戰打擊了曹操的主力,幾乎參戰軍士一網打盡。但曹操實力還在。如果曹操死了,曹操的能將與謀士多,各自拉兵買馬將分裂魏國,天下大亂。天下又成混亂廝殺的局面。
劉備還未有地盤與實力收復天下,將在這種亂世中更飄零。天下又誰能勝出鬥你死我活,難取安身之處,難實現雄霸一方的地位。而不殺曹操,對曹操有利,對劉備也有利。這種安定時機易稱雄爭霸。而諸葛亮未出山劉備三顧茅廬便鼎天下的路線是現存路線,謀定身地取西蜀,完成大業。一旦路線破壞,大業難成。
-
11 # 文史小書生
當時曹操赤壁兵敗,退走華容道之時,幾乎已經是必死的局面了。但此時的曹操卻還沒到死的時候(詳情見三國演義),所以說只有關羽駐守華容道,才能讓曹操得到那一線的生機。因為當時關羽走投無路之時,是曹操收留的他,後面過五關斬六將之時曹操也無計較,諸葛知道關羽這人重情,派他去駐守華容道他肯定下不了手殺曹操,這樣既能保住曹操的姓名,又能讓關羽還了當初的恩情,一舉兩得!
-
12 # 品俠論江湖
首先要說明這的確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在歷史上,關羽並沒有去華容道。而在演義中,諸葛亮派關羽去華容道埋伏兵敗的曹操,而且發兵之前也立下了軍令狀。但關羽仍然放走了曹操。
諸葛亮不會不瞭解關羽的脾氣秉性,怎會不知他的義薄雲天。曹操對關羽有恩,他怎會斬下曹操的頭顱。但諸葛亮仍然派出了關羽,這是為何呢?在演義中,是因為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換句話說就是你派誰去也殺不死曹操,與其這樣,不如派關羽去,讓曹操再欠關羽一個人情。而且關羽義釋曹操,順理成章,若別人去就不知道要發生什麼變故了。
而從天下大局來看,此時的曹操也是不能死的,至少劉備不想曹操死,因為此時魏國強而蜀吳弱,孫劉兩家才會聯軍共同抗曹,而曹操若死,孫劉也就沒有了聯軍的必要,此時孫權畢竟會倒戈殺死劉備,獨大於天下。再者就算孫權不殺劉備,曹操兵敗,回去後必定會休養生息,幾年內不會再發動戰爭,這就會給劉備壯大自身的機會。而若殺死曹操,劉備必然會召來曹氏的瘋狂報復,他哪有時間發育呢還?
所以綜合來看,派關羽去義釋曹操是最好的選擇。
-
13 # 史家淺言
這個問題意義分兩方面來說:
第一,就關羽個人而言,曹操於關羽有恩。曾經身在曹營一十八年,曹操好吃好喝供著,甚至連赤兔馬都賞給關羽。關羽不為所動,身在曹營心在漢。後來過五關斬六將也是承了曹操的情,諸葛亮知道關羽重義,不會真正的斬了曹操,所以讓他去還了這個恩情。
第二,曹操此時還不能死,除了重義的關羽,派誰去都可以殺了曹操。縱觀三國前期,劉備的蜀漢一直都是最弱的一方,可以說三足鼎立是諸葛亮一手造就,如果此時殺了曹操,魏國中原大亂,東吳強盛凸顯,蜀漢必定會被東吳所滅。
所以諸葛派關羽去華容道,一方面讓關羽還了人情,另一方面在天下大勢上造就吳蜀聯合抗魏的情況,一箭雙鵰,丞相真神人矣!
-
14 # 妖大就是仙
此典出於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章節。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算定曹操敗走必經華容道。而且派義薄雲天的關羽去華容道,故意讓關羽還他在曹營十二年厚待之情。再者打壓關羽傲氣。煞有介事立軍令狀,叱武士推出斬之。
實在話,曹操在這個節點不能死。若一死三國戲沒有了。說不定七國八國了。
-
15 # 栺媈婼萣妷簘蓸
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放了曹操。曹操一旦被滅亡,北方勢力即將群起。北方將陷入混戰狀態。這樣的情況更加有利於孫權的統一,就像曹操滅袁紹一樣統一北方。最關鍵這個時候劉備還不成氣候,一旦開戰劉備有滅亡。正所謂養敵玩寇,藉助敵人的力量而強大自己。
-
1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作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後,的確在“三分天下”的過程展現了獨特的“智”、“勇”、“謀”、“膽”。但在識人、用人、培養人的方面,留下了讓後世難以“苟同”的三大敗筆――關羽精兵守華容道放走曹操,馬謖大軍失街亭,智勇雙全的魏延因有“反骨”不重用。這都是對“蜀漢”恢復漢室理想的致命“硬傷”。現在,單表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一事。
關羽以“武聖人”標世,其核心點就是“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忠義勇冠天下”。諸葛亮在赤壁大戰之時,分兵關羽精兵把守“華容道”阻擊曹操兵敗必奔之路。此時諸葛亮的“公”“私”想法皆有。首先是“公”――一是“三足鼎立”之勢,缺一不可,除曹操能逐雄,是當時誰也不可能替代這股特殊的力量。二是關羽一生持能孤傲,並且剛腹自用,除劉備外,別人他都不入法眼,需要抓住機會“小戒”一下關羽。三是當時蜀將中張飛、趙雲等都不是抗拒曹操的最佳人選,能拒曹操者非關羽莫屬。其次是“私”――一是關羽英名世人皆知。劉備三請諸葛亮,蜀將中最不服氣的是關羽。諸葛亮一直尋機會要“殺一殺”關羽的傲氣。於是,關羽請命華容道,諸葛亮立即要求立“軍令狀”,後劉備求情,才免關羽“死罪”。二是關羽重情重義世人皆知,用關羽放曹,也是讓關羽還其原在曹營所欠的“情債”的一計。讓關羽今後全力抗曹。三是收服關羽“孤傲之心”。從華容道一戰之後,關羽放下尊駕,時時聽從白面書生諸葛亮的驅使與排程。
回覆列表
曹孫劉三分天下,是一種暫時穩定的分裂格局,如果一方覆滅,則必然導致平衡失調,天下再次紛亂,最直接的就是孫權要強下劉備。後有司馬懿看穿空城計依然退走是一個意思。再有就是諸葛亮早就預測到關羽會義釋曹操,並且夜觀天象,曹操也並死局,之前關羽走投無路,曹操幫助過關羽,現在還個人情。這段是虛構出來的故事,主要是為了突出關羽重情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