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容無為
-
2 # z山海
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帝國後,為保皇權永固,對功臣、特別是認為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或構成潛在威脅的功臣,如為建立大漢帝國立下卓越戰功的三大開國主力戰將,漢初以蓋世功勳得封異姓王,無可替代首功的、功高蓋主的齊王轉任楚王、後降為淮陰侯韓信;燕趙猛將梁王彭越;橫行江湖的九江王英布。或誅或殺,誅滅九族,並宣示曰,“今後,非劉氏不得為王”!
為何唯獨蕭何得以倖免?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蕭何為劉邦起事前故舊嫡系,非韓信、彭越、英布中途入夥,絕對可靠的老班底。
二.蕭何一直忠心耿耿,為劉邦在起事後、特別是楚漢戰爭中,留守後方,掌絕對權力可取而代之,然並無異動,糧草兵員不絕,建漢後任丞相,協助劉邦,制定法度,管理國家,從無二心。
三.蕭何系文臣,軍事上屬於外行,並不掌控軍隊,造反本錢不足!
四.蕭何乃人臣之絕頂聰穎者,目睹劉邦大肆殺戮功臣,為求自保,採取掠財豪奪,置地建宅的小人之舉,以示無更高大上的政治追求,打消劉邦猜忌造反奪位之心!
以上諸點,是蕭何逃離滅頂之災,而保功名利祿的原因所在。
還值得一提的,與韓信、蕭何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認清劉邦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伴君如伴虎,堅辭不受豪封,僅取與劉邦相識之地留縣為留侯,不貪圖朝廷功名權力,隨師赤松子雲遊天下,安享晚年!僅供參考。
-
3 # 劉一千五
漢高祖劉邦是殺了些功臣。這些功臣無外乎韓信,彭越,鯨布,往前一些的臧荼,利幾,陳稀(音),韓王信……還有個發小盧綰等。仔細一看,這與沛縣集團的關係不大。都是些手握兵權,能征慣戰的大頭。處於一種疏遠的地方。他們感到自危,就反了。
蕭何,張良,陳平,以及高祖老家的其他一些人物,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處世方式。蕭何不治家產,張良見機而退,陳平明哲保身,承平時代,大隱於朝,別批逆鱗,要不吃不完兜著走。
蕭何治關中,做根據地建設,治新都建設,無不親力躬行。把得的工資,賞賜,封地裡收上來的租稅全部上交國家。蕭家的成年男人全部送給漢王當兵,替家國打天下。這隻有蕭何才這樣幹。他家破爛得動物橫行,燕雀做窩。沒修一塊磚的圍牆,蘺牆蓬萊,跟老百姓家沒兩樣。就是這樣,劉邦還是怕,怕蕭何的影響力太大。大到腳踩一下,關中就會傾動,就不再是你劉邦的了。你說劉邦怕不怕,一怕就要出事,就要對他丞相格外關心。好在蕭何聽得進謀士的指點,才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險。
終於有一次,關於上林宛荒田耕種問題。劉邦對蕭何出手了,下獄關了幾天。若不是眾臣設法,這劉邦就極端了。
蕭相國名言:後世賢,師吾儉;不賢,勿為勢家所奪!可歷來的貪官汙吏就是不聽,最後人才兩空,如清朝的和坤,讓咸豐笑逐顏開。倒底是給誰積財攢物?與其如此,不如不治家產,省了別人的狼心狗肺,巧取豪奪。
-
4 # 君山話史
這個題目說得聳人聽聞,怎麼會唯獨蕭何倖免於難呢?陳平、張良、曹參、周勃、樊噲、王陵、陸賈等人不是活活好好的嗎?劉邦殺的,主要是諸侯王,在朝廷的一幫大臣,很少被誅的。
蕭何與劉邦在沛縣時,便已經是好朋友了。當時,劉邦是一介布衣,蕭何是沛縣吏掾,雖然只是芝麻小官,但在沛縣這種小地方,也算是有點權力的人。劉邦為人性情豪爽,不拘小節,不免得罪一些人,蕭何覺得他與眾不同,多次暗中相助。後來劉邦當了泗水亭長,與蕭何成為同事,關係更是非常尋常,劉邦有一回到咸陽去服役,同事們都送他三百錢作為路費,蕭何送了五百錢,比其他人多了兩百錢,這可看出兩人的交情不錯。
劉邦起義後,蕭何成為他不可或缺的助手,一則是因為劉邦信任他,二則蕭何克盡職守,不貪功,不貪財,凡事從大局著想,品格高尚。比如劉邦佔領咸陽後,諸將忙著搶金銀珠寶,蕭何卻忙著收集秦國的律令、文書、地圖等珍貴文獻。
在楚漢戰爭中,蕭何干了兩件重要的事:第一,月下追韓信,並且向劉邦建議以非常規的方式將他破格提拔為大將。事實證明,蕭何此伯樂之功,對劉邦贏得戰爭至關重要。第二,他經營大後方,功勳卓著。在四年戰爭期間,大後方政治經濟均十分穩定,劉邦沒有後顧之憂,糧草與士卒源源不斷地輸往前線。劉邦多次遭到項羽的重創,但蕭何總能想法設想補充損耗的兵員/物資。作為後勤總司令,他表現非常出色。
戰爭結束後,劉邦論功行賞,將蕭何排在第一位,封酇侯。很多人紛紛反對,說蕭何什麼戰也沒打,只會寫寫文書,動動嘴皮子,功勞卻排第一,大家不服。劉邦不客氣地說,你們只能算是追殺獵物的功狗,蕭何運籌帷幄,是功人。好吧,大家都成狗了,只有蕭何是人,誰也不吭聲了。
那麼劉邦是不是真的完全信任這位老朋友呢?答案是否定的。當皇帝的人,看慣了背叛,內心深處對誰也不信任,越是位高權重者,他就越是提防。蕭何長期為相,是帝國的二號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厚黑著稱的劉邦怎麼會完全放心呢?劉邦的猜疑之心,漸漸暴露出來了。
韓信死後,英布起兵造反,劉邦御駕親征。出征前,劉邦把關中交給大總管蕭何,可是,蕭何卻敏銳地察覺到事情不對頭了。儘管皇帝遠在前線,皇帝派出的使者卻不斷往返,刺探蕭何的一舉一動。這時,蕭何一個座上客警告說:您快完蛋了,您貴為相國,功勳列第一,位極人臣。自從您入關中十餘年,體恤民情,深得百姓擁護,現在皇上頻頻派人前來,害怕您利用威望顛覆關中。
一句話,你這個相國當得太好了,老百姓都心向著你,皇帝不安心。怎麼辦呢?客卿教他一個辦法:用低價購買百姓的田地,自毀聲譽,如此皇帝則無憂了。蕭何是一個儉僕的人,即使成為帝國宰相,他也不尚奢華。為了自保,他還真違心低價購入大量田地,以致百姓對他大失所望,告狀告到皇帝那兒了。劉邦得知後大笑,責備蕭何與民爭利,不過懷疑之心,也在這聲大笑中煙消雲散了。
這是蕭何在專制時代下的政治智慧,雖有幾分無奈,也有幾分明智。不過,即便蕭何沒有求田問舍,我想劉邦也是不致於殺他,頂多就是不用他。因為蕭何與韓信、英布、彭越這些諸侯王還是不同的,對劉邦並沒有實質性的威脅。
-
5 # 中孚鑑
其實劉邦也沒有大肆斬殺他的功臣,劉邦所殺的不過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後來歸附於劉邦,成為異姓王,他們對劉漢構成了威脅,或者有的是有心謀反,所以才被劉邦清理!但是像蕭何、陳平、周勃、夏侯嬰等一批人,卻沒有被殺!
對於蕭何,是劉邦建立大漢的功臣中,功勞排在第一位,又被封為丞相,是一代名相,但曾經也受到劉邦的猜疑!
因為當時蕭何是一個名聲很好的丞相,為百姓做了很多事,所以百姓都尊敬和知道蕭何。反而劉邦的名聲有時卻沒有他的大!
所以劉邦卻對蕭何產生了懷疑,覺得蕭何名氣好,對自己有威脅!
蕭何為了自保,所以就自毀名聲,故意做了許多的壞事,故意對百姓不好,所以百姓就開始對蕭何有怨言,並且被劉邦知道了!
本來丞相被百姓說不好,皇帝應該很生氣,但是蕭何自毀名聲,劉邦不生氣反而高興!
因為這件事,劉邦才消除了對蕭何的猜疑,蕭何也倖免於難!
因為蕭何是大漢時的丞相,所以被稱為蕭相國,他一直為劉邦管理大後方,讓劉邦有一個穩固安穩的後方,所以劉邦才能在楚漢相爭時屢敗屢起,對漢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蕭何在漢惠帝劉盈時期去世,諡號為文終候!
-
6 # 願中華騰飛於世界
首先,很感謝悟空邀請:在下不才,願意說說我個人的肺腑之言:蕭何還是一位同僚告訴他,說是劉邦對他有猜忌心,最後不是自“汙”的話,估計也會和韓信的下場沒有什麼區別!做開國皇帝的宰相,尤其是像後世朝代,文天祥,袁崇煥、這樣的忠臣,受到皇帝的猜忌,真是讓人心寒!
-
7 # 面書記
其實還有張良他們也得了善終。
蕭何的話,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堪稱典範的政治家。他在劉邦出去打仗的時候,無論是大本營還是供應糧草兵馬,亦或是處理政事,都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並且還有一件事值得說下,在蕭何民望極高,並且劉邦對蕭何有疑心的時候,蕭何採取了自汙的方式(故意收受別人賄賂,並且還向劉邦要一些子孫財產),向劉邦表示忠心,表示自己僅僅是想為子孫留個產業,並沒有造反的念想。
而還有一點,那就是蕭何是個聰明人,會站隊,永遠跟在劉邦那邊,劉邦死了跟呂雉。
-
8 # 澹奕
就像清朝的和珅,乾隆皇帝真不知道其惡行麼?不是,乾隆反而非常寵信和珅。當年的蕭何能夠躲過劉邦的殺戮,就是因為蕭何晚年的“自毀名節”。
蕭何殺誅韓信,劉邦對他更加恩寵,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弔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召平原本秦朝東陵侯,秦滅亡後隱居郭外家中種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作為自己的謀士。召平對蕭何說:“公勿喜樂,從此後患無窮矣!”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寵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謹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說道:“主上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蕭何一聽,恍然大悟,猛然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蕭何便急匆匆入朝面聖,力辭封邑,並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移作軍需。漢高祖劉邦十分高興,對蕭何也不再有什麼疑心,恩賞有加。
漢高祖劉邦得到江山以後,對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大加屠戮,剪除幾乎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即便是自己的糟糠之妻呂雉也被拋諸腦後。
-
9 # 二掌櫃的312
劉邦沒有無綠無故殺功臣,他登帝位後分封的諸異性王,不是依仗功大而野心膨脹,課求反叛自立,就是本身就是六國後裔,有了封地和武裝,謀求復辟故國,連韓信也蠢蠢欲動有了反叛之心。對這些反叛勢力若不懲討消滅,初建的大漢王朝將又要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所以說劉邦不是殺功臣而是平叛。而蕭何是一文臣,無兵可帶,他又對劉邦忠心耿耿,宰相當的十分稱職又十分清廉,劉邦有什麼理由殺他呢?
-
10 # 布夫舟
很多人覺得劉邦殺的開國功臣,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很大一部分根本不算是劉邦的臣子。當初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到了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還有燕王、常山王、衡山王、九江王。這些異姓諸侯王原本就是和劉邦平起平坐的,只不過劉邦相當於名義上的盟主,帶領著他們打敗了項羽。
這些人都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劉邦的漢王朝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威懾力。畢竟在他們看來,如果不是他們幫助劉邦,劉邦是打不過項羽的。所以劉邦後來誅滅他們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劉邦失敗了,那麼就是那麼中的某個人建立新的王朝。所以劉邦稱帝以後,一直東征西討,慢慢剿滅了那些異姓王。劉邦的這些做法和秦始皇滅六國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至於其他的功臣,比如韓信。這些人雖然對漢王朝有功,但是韓信這種的確威脅到了王朝的安定。劉邦活著的時候,可能還沒事情。可是如果劉邦不在了,後面的繼位者如何對付這些和他爹一起打江山的人。所以建立新王朝的人是需要處理掉開國功臣的。
很多人會覺得很殘忍,真的是這樣麼?如果這些開國功臣不處理,他們的勢力將會發展到異常龐大的地步。這些人的後代就是漢朝的官二代,官三代,或者王二代,王三代,自然會憑藉祖上的功勳,作威作福,威脅統治的。為什麼中國後來要搞科舉考試,為了就是能夠促進人的流動,使得不至於某個家族勢力過大,威脅到王朝的統治。
至於說蕭何,劉邦雖然相信他,但是也是被劉邦所猜忌的。不能說劉邦壞,這只是一個王朝建立者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個道理很簡單的,比如說你建立了一個企業,你既怕他們不跟自己合作。同時,還怕手底下骨幹來取代自己。蕭何這個人和劉邦關係自然好,但是私人關係再好,也是要對身邊的人保持警惕的。劉邦後來分封的劉姓諸侯王,還是相同血脈的,後來還不是自相殘殺起來。這其實就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蕭何這個人作為開國元勳,他是有能力和劉邦平起平坐的。不過,蕭何還是相對低調點,很明白時代的變化。所以他懂得如何去儲存自己,當然最後也成功了。說實話任何一個開國元勳如果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願意做個地位高而沒什麼威脅的人,自然能夠倖免。你看看張良功勞不大麼,為何劉邦沒有殺他?
劉邦到了他的那一步,這樣做事必然的。歷朝歷代誰到了那個位置,都得這樣做。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11 # 看遍山川
蕭何能善終自有他的道理,作為劉邦集團中的老黃牛,他忙裡忙外了一輩子,管司法,管後勤,管財稅,攻下大城市別人都在搶奪金銀財寶,只有他有戰略頭腦保護檔案資料,戶籍地圖,為劉邦下一步行動提供參考。
劉邦在掃平天下後,論功蕭何排在在第一,賜他上朝可以穿鞋帶劍,不比拘於常禮。這只是一種政治待遇,蕭何心裡明白得很,皇帝嘴上意思意思,那也千萬別當真,保持原來的本色,即便是做給皇帝看,那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這一方面蕭何十分明智。
沒聽說過蕭何杵逆劉邦夫妻,也沒聽說過劉邦夫妻猜忌過蕭何,蕭何總是性格溫順,辦事也是早請示晚彙報,總讓人感到安全放心,即使有委屈也咽肚子裡求全算了,甚至和呂后同謀合夥滅了當年他在月亮底下追過的韓信。
蕭何自以為能盡心盡責效忠皇帝,全心全意對待老百姓,上有忠臣的美名,下有賢良的讚譽,就能心安理得享受太平日子。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贏得了國家上下的人心,就會失去劉邦的信任,讓皇帝害怕身邊出了一個耀眼奪目,眾望所歸的人物。所以歷來皇帝預設權臣貪財,你的貪腐恰好證明了自己不覬覦皇權。
蕭何雖然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還算從善如流,在門客的勸導下幡然醒悟。自己撈些錢財,置辦點土地,搞一些三產,放些高利債給別人,向劉邦提供私產作為軍費。讓劉邦放心自己只是想過安逸日子,沒有其它非份之想。
蕭何也不容易,在亂世中先是找對了主子,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等一切塵埃落定還得任勞任怨,辦事縮手縮腳謹小慎微,為保全自己用心良苦,沒辦法,伴君如伴虎啊。
-
12 # 鄭有話說
不知道有沒有發覺,劉邦除掉的那些人都是武將,而沒有動文官。張良和蕭何都屬於文官,且張良又全身而退。劉邦將蕭何殺了,那麼西漢估計就沒有幾個人肯為劉邦賣命了。因為在劉邦眼裡,武官掌握軍權,對皇權的威脅最大,所以他並沒有將文官除掉,這也是劉邦的高明之處。如果,劉邦文武大臣都被除掉了,那誰來為漢朝出謀劃策?劉邦自然知道這一點,只要把幾個武官除掉就可以了,何必要將文官也一併除掉呢?劉邦當初被圍困白登山,要不是陳平獻計,估計早就掛掉了。所以,劉邦還是需要這麼一批人,他再糊塗,也沒有糊塗到這種地步是吧!
漢朝建立以後,朝廷存在三方勢力。第一種就是“功臣”,第二種就是“宗室”,第三種就是“外戚”。我們先來說“功臣”,漢初最大的幾個功臣都封王了,次一點的都封侯。封王的七個異性諸侯王的勢力最強,不僅僅擁有土地,還掌握兵權。要知道,這些異性諸侯王,曾經將項羽都打敗了,如果某天聯合起來攻打劉邦,劉邦自然心裡不踏實。所以,他首先要滅掉的就是七個異性諸侯王。像,張良、蕭何、陳平這些只不過是封侯罷了,又沒有兵權,所以不在劉邦剷除的名單之中。
劉邦在撤銷七個異性諸侯王以後,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也就是非劉姓不封王。我猜測,劉邦廢異性諸侯王,多半是在幾個謀士的謀劃下進行的,不是張良就是蕭何。雖然我們不知道是誰,但是絕對有高人為他指點。其實,劉邦也害怕異性王造反,他除掉異性王后,就將自己的兒子都封了王,以鞏固劉氏宗族的家族勢力。當然,封王有利有弊,總的來說是利大於弊。封王可以鎮守邊境城市,穩定各地區的安寧。比起異性王,劉邦要放心得多。但是,他也沒有想到,一家人也會出現爭奪皇位的情況。不過一家人造反,總比外人造反要好是吧!所以,劉邦沒有考慮那麼多,先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先封王再說,身後的事情他也管不了。
最後是外戚勢力,外戚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存在,怎麼也無法消除。其實,呂后能一手遮天,就是依靠了他的家族勢力。比如呂氏家族,像呂澤、呂產、呂祿,還有妹夫樊噲都是掌握了實權的人。呂后作為一個女人,沒有外戚勢力撐腰,絕對不敢專權。如果,呂后沒有兄弟姐妹,她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廢掉皇帝。所以,外戚勢力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存在,當初劉邦就該搞掉外戚勢力。不過,在劉邦病重的時候,也的確像搞掉外戚,比如樊噲。但是,當時劉邦已經不行了,所以什麼都晚了。
-
13 # 讀史明理
劉邦之所以沒有殺蕭何
這有劉邦的原因,也有蕭何自己的原因:
其一:劉邦和蕭何可以說是發小,感情深厚。
例如:劉邦外出任職,別人贈金三十,唯他送給了劉邦五十。還有劉邦出事,其妻呂氏被打入大牢,是蕭何等給保出來的……等等。看見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其二:蕭何始終忠心於劉邦。
從蕭何月下追韓信等故事,可以看出蕭何盡心盡力為劉邦著想。為劉邦平定天下,鞏固帝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三:幫呂氏計殺韓信,消除了劉邦的心腹大患。
其四:幫呂氏保住了其子的太子之位。贏得了呂氏的信任。
其五:蕭何聽從了召平等人的話,捐出家財,充當軍費;自毀名聲……等,消除了劉邦的疑心。
以上是我的粗淺的見解,望朋友們指正!
回覆列表
很多人對劉邦的統一沒有確切的認識,總以為韓信、彭越的死是狡兔死,走狗烹,他們真的屬於劉邦的功臣集團嗎?
首先,請正確瞭解下劉邦的統一:滅秦之後,分封十八路諸侯,這是自秦一統以後封建制(這裡的“封建”是傳統中國史籍記載的封建,並非西方的封建)的死灰復燃,中國又回到了先秦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也不斷有新舊諸侯交替的局面發生,如韓信曾是漢王國左丞相,但後來當了齊王成為一方諸侯,這時候就不再是劉邦部下了。還有彭越、英布、韓王信、張耳等人也都是諸侯,與劉邦都是聯盟關係,劉邦在聯盟中佔據主導地位。很多人只以為項羽是劉邦一統的對手,認識不到當時封建的局面,就完全誤解了這段歷史——認為劉邦在滅項羽後大肆屠殺功臣,但實際上這是劉邦統一之路的下一階段——掃除異姓王封建勢力。如果沒認識到這一點,那就根本無法對劉邦比較客觀地進行評價,也無法認清他對歷史的貢獻。
其次,關於我上述的論點可以由《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和《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得到論證,韓信、彭越、英布、張敖、韓王信、臧荼、吳芮等人皆不在功臣侯表,而是在異姓諸侯王表,漢書班固也評“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這是他們受劉邦平討的根本原因——大一統王朝不容再有異姓分裂。劉邦晚年在對這些異姓王討伐成功之後也確實進一步對功臣侯集團起了殺心,比如對蕭何和樊噲的疑心是最典型的例子,但劉邦還沒來得及對功臣集團的整肅就死去,以至於讓後來文帝時期朝廷的功臣集團和地方的宗室王勢力對皇權構成了威脅。
劉邦雖然掃除了絕大部分異姓王,讓中國成為劉姓一家的天下,但他也沒徹底消除封建制,反而他的封建思想讓他封建宗室,故班書《諸侯王表》:“天子自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而籓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這些劉姓諸侯王后來終究還是威脅到了中央天子,後來在文、景、武三代皇帝的努力下,諸侯王的權力愈來愈小,封建制變為了有名無權的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