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鴻學長

    皇帝的名號制度還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號,死後的諡號、廟號、陵寢號等。

    高祖或太祖是廟號,文帝是楊堅的諡號,楊堅和煬帝楊廣都沒有廟號。

    另外 貞觀 元鼎 洪武 康熙 雍正 這些都是年號。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

    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 2 # 鄧海春

    太祖,高祖等稱呼的是廟號,文帝、武帝等稱呼的是諡號。楊堅的廟號是“高祖”,用廟號稱呼他的話,就是“隋高祖”。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6位帝王的廟號是高祖:商高祖王亥,漢高祖劉邦,魏高祖曹丕,晉高祖司馬懿,漢趙高祖劉淵,後趙高祖石勒,前涼高祖張寔,前燕高祖慕容廆,前秦高祖苻健,後秦高祖姚興,西秦高祖乞伏乾歸,劉宋高祖劉裕,南梁高祖蕭衍,北魏高祖元宏,北齊高祖高歡,南陳高祖陳霸先,北周高祖宇文邕,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前蜀高祖王建,南吳高祖楊隆演,南漢高祖劉龑,後蜀高祖孟知祥,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漢高祖劉知遠,陳漢高祖陳友諒。

    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應該稱漢高帝,稱為漢高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史記》影響巨大,後來習慣了就一般說成漢高祖。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20位帝王的諡號為“文”,可以稱呼為文帝:漢文帝劉恆,南越文帝趙眜,魏文帝曹丕,吳文帝孫和(追諡),晉文帝司馬昭,涼文帝呂寶,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宋文帝劉義隆,齊文帝蕭長懋,梁文帝蕭順之,陳文帝陳蒨,西魏文帝元寶炬,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楊堅,唐文帝李世民(太宗文皇帝,初諡),南漢文帝劉安仁,後唐文帝李國昌,渤海文帝大欽茂(《桓檀古記》尊稱),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皇太極。

    諡法中,以下事蹟或品德可以諡為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最早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天順)。

    在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如西漢的皇帝劉盈諡惠帝、劉恆諡文帝、劉啟諡景帝,東漢的皇帝劉秀諡光武帝等即是。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例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諡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後各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其中清太祖努爾哈赤,諡號竟長達二十五個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慈禧太后的諡號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雖然越來越長,但是可以簡稱加長版諡號的最後一個字,比如前文的努爾哈赤,可簡稱“高皇帝”,廟號諡號一起合併稱呼就是“太祖高皇帝”。

  • 3 # 目分80846408

    他本來叫大隋太祖文帝楊堅,他兒子叫大隋太宗武帝楊廣,可惜被某人給改了,這個人軟禁他的父親,打他的岳父,殺害他的兄弟,納他岳母為妻,賤淫他的嫂子,弟媳。此人幹了這麼多壞事,確人少被人們提起!

  • 4 # 未聞名5200

    第一,你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不是一個問題,只是因為人們習慣導致的錯誤認知,認為隋文帝就只是隋文帝,事實上隋文帝的文是諡號,而且他如太祖高祖太宗之類的屬於廟號,是兩個體系,一般來說皇帝都有諡號,廟號在唐之前只有優秀君主才有資格有(漢代時期曾經有濫加廟號,但是被劉秀和曹操兩度廢除),唐以後就變成了都有。

    第二,隋文帝全稱應該是隋太祖文皇帝,你也可以叫他隋太祖。

    第三,諡號是褒貶皇帝功過所用,起始於周朝,廟號起始不可考,但是商朝就已經有帝王得到廟號。

    第四,皇帝常用的一般有廟號,諡號,年號,尊號,由於涉及比較多,建議題主自己查閱,但是每個朝代有自己的習慣,所以怎麼稱呼皇帝也就不同。

    千萬不要被人誤導……

  • 5 # 每天讀點歷史

    諡號和廟號的區別

    太祖是廟號體系裡的,文帝武帝這些屬於諡號體系。

    廟號起源於商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

    漢朝承襲廟號,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如:西漢就開國皇帝劉邦(曰:高祖)、文帝(曰:太宗)、武帝(曰:世宗)、宣帝(曰:中宗)西漢除了這幾位皇帝有廟號外,其餘(包括漢景帝劉啟)一概都沒有廟號,可見漢時對追加廟號的慎重。

    唐朝開始,除了個別沒廟號外,其他都有廟號。除了李淵一人稱祖外,其餘一律都是宗,各皇帝的廟號的追加還算慎重。

    唐宋元明清。清的廟號追加算是最濫的一個了,一朝三祖,這在大一統王朝之中可謂空前絕後。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在國遭幽曰懷,安樂撫民曰康,布綱治紀曰平,殺戮無辜曰厲。這是諡號,不是廟號。比如漢武帝,諡號是孝武(漢代皇帝諡號除劉邦以外都帶個孝字),廟號則是世宗。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諡號則是文,後來被追加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還有劉邦,大家現在都說是漢高祖,其實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嚴格來說沒有“漢高祖”這麼個稱謂。

    所以諡號和廟號,兩者可一定要分清楚。

    古之諡法,未必每個君主都要有諡號,廟號更是有功德者才能有。

  • 6 # 天蓬元帥

    太祖高祖是供奉在皇帝家的祠堂裡的輩分排位順序,這個祠堂也就是皇帝他們家的家廟,所以太祖高祖這種稱呼是 廟號,表示的是皇帝的祖宗,類似一般人家裡的 高祖、曾祖、祖父這種 。而隋文帝的“文”字是諡號,是老皇帝死了之後新皇帝上臺,召集大臣們商討確定的,諡號反應了老皇帝一生的功過好孬。“文” 這個諡號相對來說表示還不錯的意思,著名的有漢文帝, 隋文帝等。隋文帝相應的廟號是 隋高祖。 不同歷史朝代有不同的叫法,不如漢朝一般稱呼諡號 , 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是諡號;唐以後大多都稱呼廟號,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唐中宗等;明清以後大多數是稱呼年號,比如洪武,崇禎,康熙,乾隆等。

  • 7 # 金山萬丈

    文帝是諡號,而高祖是廟號。就像漢武帝的諡號是漢孝武帝,廟號世宗。楊堅廟號高祖,可以叫隋高祖,諡號文,就是高祖文皇帝,只是習慣上稱隋文帝。

    楊堅稱帝后,給父親上廟號太祖,諡號武元,因此,雖說文帝武功也值得稱道,不宜再用武字(唐以後就沒這顧忌了)。更重要的是,楊堅統治期間,文治更勝武功,開皇之治不是隨便說說的。楊廣這麼說“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性,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按諡法,文有多種含義,不過這裡只能是“經天緯地為文”,在楊廣看起來非常合適。

  • 8 # 集賢院居士

    太祖高祖是廟號,就是在祖廟裡接受子孫後代祭祀用的。文帝是諡號,一般是帝王去世後,後人根據他的貢獻特點給的一個評價。

  • 9 # 中孚鑑

    隋文帝這個稱呼是諡號。

    秦始皇之前用諡號,到秦始皇時,他覺得諡號是臣子議論君父親,這是無理,所以就不用諡號,到漢朝又開始用。

    隋朝之前諡號用法很嚴謹,每個諡號都能看出他的一生,可是隋朝之後就開始亂用濫用,不能看出人的一生功過,所以隋朝後就用的是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稱呼。

    隋文帝的諡號是文。文諡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和道德博厚,勤奮好學的品德。

    而諡號為武,表示剛無慾。強不屈,正曲直,威德敵德,有德者敵,克定禍亂,以兵徵,而能定。

    這就是文和武的區別,所以隋文帝諡號為文。

    諡號是每個皇帝都有的,但是廟號卻有的皇帝沒有,廟號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基業的為太祖,功高的為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等都是廟號。

    還有一種表示就是年號,比如貞觀,洪武,康熙,乾隆等!

  • 10 # 閣下可知司馬懿

    太祖高祖是廟號,文帝是諡號,這兩者之間沒什麼衝突。楊堅的全稱是隋高祖文皇帝,所以楊堅是高祖。真正有意思的問題是,為什麼楊堅不是太祖,不是武皇帝呢?

    我們先說說廟號。廟號起源於商代,本來只有八個,也就是“太高中世”四個字分別配上“祖宗”。其中祖有功,而宗有德。在祖之中最尊貴的自然是太祖,是所謂的受命之祖,也就是家族中第一位承受天命的帝王。在宗之中最尊貴的則是為萬世帝王做道德表率的太宗。拿漢朝做例子,劉邦削平海內,統一天下,所以功最高,稱之為太祖;而漢文帝與民休息,德被天下,所以是漢太宗。

    商周之後,高祖第一次出現,還要到漢魏禪代的時候,魏文帝曹丕就是魏高祖,而魏武帝曹操是魏太祖。這裡高祖是太祖的兒子;但是到了晉朝又翻了過來,晉宣帝司馬懿是晉高祖,而晉文帝司馬昭是太祖,這裡太祖又成了高祖的兒子。表面上看有衝突,但是其實,背後有一致的規律。

    曹操死的時候,已經受封了魏王,也就是已經承了天命,所以是太祖;而司馬懿死的時候只是舞陽侯,還沒有被封為晉王,直到兒子司馬昭才受封,所以始受封者為太祖。

    拿這個來理解楊堅的廟號就很清楚了。楊堅雖然創立的隋朝,但是首先被封為隨國公的不是楊堅,而是其父親楊忠,所以隋朝的太祖是楊忠,楊堅只能是高祖。

    至於楊堅的諡號文帝。這個確實和通常的開國皇帝不同,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掃平天下,要麼是按照其功業,諡為高皇帝,像劉邦那樣;或者按照其武功,諡為武皇帝,像曹操那樣。

    而楊堅的情況確實又有所特殊。因為楊堅是國戚,皇帝的是他的外甥。從他專政到稱帝,前後不過10個月時間,“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所以要說楊堅多麼有武功似乎也不沒有,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楊堅的赫赫文治,二十多年的開皇之治,上承南北朝,下啟大唐盛世。諡法解曰“經天緯地”謂之文,楊堅諡號為隋文帝,也是非常恰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課文裡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引號,有的沒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