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五字訣
換
就是把古文換成現代文。運用這種譯法,要著重理解原文中疑難的詞語。例,“燕闢廢其學。”句中要著重理解的疑難詞語是“燕”和“闢”。燕,解為玩弄或押玩;闢,解為邪僻或不正經的事。譯為:“玩弄不正經的事就會荒廢他的學業。”原句中的五個詞都換成了現代詞語。
補
即對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譯成現代文時予以適當的補充。運用這種譯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結構是不是省略句。例:“治亂,非天也。”這個句子也是個省略句,即()治亂,非天()也。譯為:“國家的治亂,不是大造成的。”譯文中的“國家”、“造成”都是補充進去的。
調
就是把原文結構是倒裝句的調動為符合現代文結構的句式。運用這種譯法,要分析這個句子是否倒裝。例:“誰與,哭者?”分析原句結構,是個謂語前提的倒裝句。譯為:“哭的是誰呀?”原句“誰與”是個謂語,譯時調到主語後。再如:“戌狄是膺,荊舒是懲。”原句中的兩個分句都是賓語提前的倒裝。“戌狄”、“荊舒”是賓語,“膺”和“懲”是謂語,“是”是提前賓語的標誌詞。把它們的位置調動一下,譯為:“打擊戌狄,懲罰荊舒。”
留
就是把原文中無法譯出或不必譯出的詞保留下來不翻譯。採用這種譯法,要看清哪些同是古代的專有名詞。例:“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譯為:“秦國所忌怕的,只不過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統帥罷了。”譯文中的“秦國”、“馬服君”、“趙奢”、“趙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國名、官名,在原文中是專有名詞,不必翻譯,也無法翻譯,所以保留下來。
刪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譯的詞語刪去,譯文才會通順,如果勉強譯出,譯文就會顯得彆扭。例如:“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譯為:“如果糧食多,財富有餘,幹什麼事不能成功?”原文中兩個“而”字都刪去不譯,所以譯文顯得簡潔通順;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來,譯為“而又”,就顯得多餘和彆扭了。
換、補、調、留、刪五種翻譯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綜合運用,須按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夫星之墜,木之鴨,是大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譯為:“天上星星的隕落,林間發出的響聲,這是天地的變化,氣候的化育,很少出現的現象罷了。”譯文中的“天上”、“發出”是補;“隕落”、“響聲”、“氣候”、“現象”、“少”、“出現”是換;“夫”、“之”在譯文中被刪;“星”、“變”是留;“物之罕至者”譯為“很少出現的現象(罕至之物者)”是調。
古文翻譯五字訣
換
就是把古文換成現代文。運用這種譯法,要著重理解原文中疑難的詞語。例,“燕闢廢其學。”句中要著重理解的疑難詞語是“燕”和“闢”。燕,解為玩弄或押玩;闢,解為邪僻或不正經的事。譯為:“玩弄不正經的事就會荒廢他的學業。”原句中的五個詞都換成了現代詞語。
補
即對原文缺少或省去的成分在譯成現代文時予以適當的補充。運用這種譯法,要注意分析原句的結構是不是省略句。例:“治亂,非天也。”這個句子也是個省略句,即()治亂,非天()也。譯為:“國家的治亂,不是大造成的。”譯文中的“國家”、“造成”都是補充進去的。
調
就是把原文結構是倒裝句的調動為符合現代文結構的句式。運用這種譯法,要分析這個句子是否倒裝。例:“誰與,哭者?”分析原句結構,是個謂語前提的倒裝句。譯為:“哭的是誰呀?”原句“誰與”是個謂語,譯時調到主語後。再如:“戌狄是膺,荊舒是懲。”原句中的兩個分句都是賓語提前的倒裝。“戌狄”、“荊舒”是賓語,“膺”和“懲”是謂語,“是”是提前賓語的標誌詞。把它們的位置調動一下,譯為:“打擊戌狄,懲罰荊舒。”
留
就是把原文中無法譯出或不必譯出的詞保留下來不翻譯。採用這種譯法,要看清哪些同是古代的專有名詞。例:“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譯為:“秦國所忌怕的,只不過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統帥罷了。”譯文中的“秦國”、“馬服君”、“趙奢”、“趙括”都是古代的人名、國名、官名,在原文中是專有名詞,不必翻譯,也無法翻譯,所以保留下來。
刪
就是把原文中不需要翻譯的詞語刪去,譯文才會通順,如果勉強譯出,譯文就會顯得彆扭。例如:“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譯為:“如果糧食多,財富有餘,幹什麼事不能成功?”原文中兩個“而”字都刪去不譯,所以譯文顯得簡潔通順;反之,如果把“而”保留下來,譯為“而又”,就顯得多餘和彆扭了。
換、補、調、留、刪五種翻譯古文的方法,往往要綜合運用,須按實際情況而定。例如:“夫星之墜,木之鴨,是大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譯為:“天上星星的隕落,林間發出的響聲,這是天地的變化,氣候的化育,很少出現的現象罷了。”譯文中的“天上”、“發出”是補;“隕落”、“響聲”、“氣候”、“現象”、“少”、“出現”是換;“夫”、“之”在譯文中被刪;“星”、“變”是留;“物之罕至者”譯為“很少出現的現象(罕至之物者)”是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