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郎君小黎明
-
2 # 瘋油精工坊
2.用1.1萬美金拍攝的《鬼影實錄》,賺了全球接近兩億美金的票房。翻了17909倍!
3.王家衛的電影都是四個字的。
4.大多數視訊播放器都是三角形的,停止鍵是正方形。
5.印度電影大部分都會載歌載舞。
6.《阿凡達》的票房是全球第一。
7.內地大多數導演的妻子都是其御用女演員,並且大多離過婚。
8.李小龍怕蟑螂。
9.1994年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亡命天涯》。
10.歷史第一部電影是默片《無聲的世界》。
11.1928年11月18日是米老鼠的生日。
-
3 # 熱點巴士
十部經典,十個故事
1.《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這部電影的預算非常低,化妝預算只有250美元。然而藝術家們的精彩合作,讓這部電影的化妝和髮型贏得了奧斯卡。
2.《神奇女俠》
3.《鋼琴師》
為了與扮演角色所需的失落感相襯,主角阿德里安布羅迪賣了他的公寓,賣了他的車,而且長時間不看電視。
4.《喜劇之王》
5.《少年時代》
艾拉·科爾特蘭作為演員,他從6歲時一直演到18歲,影片歷時12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
6.《槍火》
7.《東城西就》
豆瓣8.7,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跟《東邪西毒》一模一樣,原因是導演王家衛拖延症發作,沒有按時拍完《東邪西毒》,製片人劉鎮偉不得不自己上陣臨時拍了部《東城西就》向投資人交差。
8.《倩女幽魂》
聶小倩是一個風情萬種,御姐範兒十足的角色,但王祖賢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才20歲,內時候的女生還真是早熟啊!
9.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這部電影豆瓣評分7.7,場面上感覺是內個時候的大製作的電影,並且成就了張敏身騎白馬回眸一笑的經典片段,但電影卻只拍攝了7天,這擱現在根本不可能完成。
10.《黑暗騎士》
2008年1月22日,希斯萊傑被發現死於紐約的公寓,那一年他只有28歲
電影2008年7月14日上映,他自己卻沒有看到,永遠不知道世人有多愛他的小丑。
兩個多小時,只能整理到這裡了,希望你們喜歡。
-
4 # 江奈趣談
1.金星只做了22年女人,1967年出生於瀋陽,從小舞蹈天賦驚人,1995年做的變性手術。
2.日本一共有660萬名女優,每50個19-29歲的女性中就有1個是註冊過的專職女優。
3.《人民的名義》中,飾演祁同偉的許亞軍,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過四任老婆。而飾演李達康和歐陽菁的吳剛和嶽秀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夫妻。
4.李宇春的女性歌迷佔比90%,玉米看來男女比例失調啊。
5.郭德綱只比林志穎大一歲,兩個人分別出生於1973年和1974年。
6.伊能靜、蔣雯麗、尹相傑、劉若英、許晴、周傳雄、蔣雯麗、林永健、陶喆、孟庭葦、王菲,他們都出生於1969年。
7.杜海濤今年主演的電影《愛的帕斯卡》票房狂攬4000塊,對你沒聽錯,就是4000塊。
8.夏雨曾經是因為長得像姜文而被髮掘出來,而張一山是因為長得像夏雨才被選去演的《家有兒女》。
9.《我的前半生》中的好男人靳東,曾經和大他9歲的江珊傳出過戀情,甚至傳言結過婚。
10.王寶強的老婆號稱是西北大學影視傳播學院校花,但是校花最後也被別人採走了,現在成了笑話。
-
5 # 影痴小白白
電影是欺騙的藝術,為了騙到觀眾(更多時候也是為了節約成本),影視工作者真得使出渾身解數。
1. 你以為沒有燈的時候可能現場全是燈。
2. 你以為是晚上其實是白天,反之亦然。
3. 你以為是夏天其實是冬天,反之亦然。
4. 你以為這場戲只有十分鐘,但是可能拍了十小時甚至十天。
5. 你以為演員可以隨便走動,轉頭,站起來,蹲下,其實每個動作都是設計好的打好光的。
6. 你以為Sunny/月光真的是Sunny/月光,其實可能只是燈光。
7. 你以為只是一個移動鏡頭,你用手拿著相機也能拍出來,其實人家可能用了搖臂軌道斯坦尼康……
8. 你以為真的在下雨,其實並沒有。
9. 你以為煙霧繚繞大火瀰漫,其實就是煙餅cg。
10. 你以為演員真的在高速公路火拼追車槍戰,其實他們都在攝影棚裡瘋狂中二的開架子車。
11. 你以為一個鏡頭只有一句詞所以演員很輕鬆,其實整場戲的臺詞都要背過。
12. 你以為拍是最花時間的,其實佈景打光排練走戲佔了大部分時間。
13. 你以為劇組在攝影器材上花的錢最多,其實美術才是最花錢的,當然,除了演員的片酬。
14. 你以為錄音就是攝影機直接錄就像你的單反一樣,大不了在上面裝個麥克風,其實錄音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工作,有專門的錄音機,一個麥克風可以買個五臺單反。
15. 你以為一場再平常不過的文戲裡肯定沒有特效,其實窗戶,街道,道具等等都可能是cg的。
16. 你以為一場對話戲裡兩個人只是坐著說話,其實兩個人的位置可能移動過很多次只是你看不出來。
17. 你以為拍電影就是從第一場拍到最後一場,其實有可能第一個鏡頭是最後拍完的。
18. 你以為這場戲在非洲拍的,其實可能在南美。
19. 你以為是真的牆真的玻璃,其實只是泡沫塑料和橡膠。
20. 你以為主角在深夜裡坐在臺燈旁邊真的是被檯燈照亮的,其實是鏡頭之外還有各種燈光器材。
21. 你以為一場戲的燈光一直都不變,其實隨著景別變化燈光也在變化。
22. 你以為膠片電影就是模糊全是顆粒和劃痕,就像所有照片濾鏡裡那樣,其實70mm甚至35mm膠片比現在很多數碼攝影機都要清晰細膩。
23. 你以為寬銀幕電影就是把上下用黑條遮住,其實是用變形寬熒幕鏡頭拍出來再拉伸成寬銀幕的。
24. 你以為電影鏡頭一定可以自動跟焦,其實所有變焦都是測量標記後由攝影助理手動完成的。
25. 你以為兩個主角在一個嘈雜的餐館裡聊天,其實所有群演都只張嘴不出聲,後期才把環境音加進去。
26. 你以為女主坐在小房間裡非常孤獨,其實四面牆拉開是個攝影棚。
27. 你以為膠片拍完就拿剪刀剪膠片,其實現在膠片洗完都直接轉數碼檔案剪輯。
28. 你以為你在電影裡聽到的各種聲音都是現場錄的,其實連你在島國片裡聽到的活塞聲都是後期用各種東西擬聲的。
29. 你以為整部電影是導演說了算,其實可能是製片人,出品人,等等有錢的人。
30. 你以為拍攝電影的那個人叫攝像,其實你如果把攝影指導叫成攝像的話,他可能會摸出一把刀砍你,這點非常重要。
31. 你以為演員沒化妝的時候,其實都化了妝。
32. 你以為每部電影都是在不同地方拍的,其實很多外景都是重複使用的只不過你看不出來。
33. 你以為在電影院放的電影解析度肯定超級高,其實也就是比1080p高那麼一點。
34. 你以為在電影院看數字電影就是用投影儀播放個avi什麼的,其實有種東西叫DCP。
35. 你以為導演一定很懂攝影,其實他可能完全不懂。
36. 你以為Sunny的色溫是不變的,其實根據天氣和每天時間變化從4000k到20000k不等。
37. 你以為你在電影裡看到的各種民用燈真的是民用燈,其實換了高瓦數燈泡可能還在裡面加了各種柔光紙和色紙,而且燈上還連著一個控制燈光亮度的調光器。
38. 你以為平時我們用的燈和電影用燈除了功率差異之外沒什麼區別,其實在顯色性上差異很大,一般的民用燈可能CRI(顯色指數)只有60到90,但是電影燈都在95以上(滿分100)。
39. 你以為電視、燈具等等有螢幕或者發光的家用電器都是常亮的,其實在電影拍攝時為了防止這些電器因為交流電而頻閃,需要根據所在地區(50hz或60hz)而調整快門開角和幀率。
40. 你以為拍電影就像拍照片一樣自動白平衡或者選個“日光”“鎢絲燈”什麼的就可以了,其實需要精準的燈光和攝影機色溫控制,用各種色紙和濾鏡(膠片攝影機)來調整並且有專門的色溫計來測量。
41. 你以為慢動作鏡頭就是改變一下攝影機幀率就行了,其實需要特別調整燈光強度,對於一些攝影機要重新暗場校正,對於極慢的鏡頭還需要使用專門的機器。
42. 你以為電影素材一定色彩特別真實,其實拍的都是s-log,log-c,c-log,bmdcinema,redcolor,v-log之類的,意思是你看素材就是一片灰暗,全是噪點。
43. 你以為電影劇照裡鏡頭前面的遮光鬥就是為了遮光的,其實不止是要遮光,還要上各種濾片,黑白柔,星光鏡,ND,IR,偏振,CC片,LB片等
-
6 # 小緉娛樂
影視圈裡的冷知識太多了,90年代時看到特效或者大俠飛簷走壁,就感到好厲害,好奇的不行,長大了懂得多了看得多了,現在還有誰去稀奇人是怎麼飛的?特效是怎麼做的?5毛特效網路流行語也不是白來的,到現在影視圈或者說劇組吧,也有許多還沒看明白的地方可以掰一掰。
1、很多人好奇劇組那麼多工作人員用電可是問題,僅拍攝場地自帶的那些插座都不夠充手機,更別提裝置了,其實劇組是有發電車的。
2、有些劇場景是白天可能是夜裡拍的哦,場景是夏天有可能會拍冬天的戲。
3、許多戰爭戲也有用真槍的,只不過用的是假彈。
4、馬戲你以為演員在騎馬,有的是騎工作人員,有的直接就是玩偶。
5、開車邊開邊演,這麼強大?其實都是車在拖車上拉著在馬路上轉。
6、你以為真的在下雨?其實都是水管滋得的。
其實這樣的還有很多很多,大家都是老司機一說都能說好多。
-
7 # 東郭娛樂
影視界有哪些冷知識?
職業編劇的劇本字號必須是小四,行間距必須是1.5倍。
拍攝時間超過12天的,劇組裡往往都會產生親情、愛情、友情但是拍攝完畢後,都會很快分手。
後期工作人員一般會把前期的所有人都罵一遍。
出了一切問題都可以往製片組身上推。
同一場戲可能是很多天拍攝完成的,甚至同一場戲不同的鏡頭都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拍完的。
拍出一部可以大賣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制的,但拍出一部「好電影」是小概率隨機事件。
你以為整部電影是導演說了算,其實可能是製片人,出品人,等等有錢的人。甚至演員。
最後來個猛料潛規則演員的主要是製片人和演員副導演,不是導演……
-
8 # 一紙素書
最冷門的應該是擬聲。1.擬聲師傅左腳皮鞋右腳布鞋模仿不同的人和腳步2,電影裡炒菜的聲音是鐵鍋加泡麵包裝紙倒騰鍋鏟的聲音3.雪地腳步聲是用澱粉包起來用拇指捏的聲音4.拔劍拔刀聲是用舊菜刀和鐵管迅速摩擦聲。哈哈想想還是很搞笑的,而且擬聲師傅的工資是很高的哦!
回覆列表
說點專業上的冷知識(實際不冷,只是對大部分從業人員來說)。
1, 電影表演跟電視劇不一樣,電影演員最好不演。這是很多導演和演員常犯的錯誤。更別提行外人的認知。
3, 帶關係的鏡頭是最有電影感的鏡頭,可以這麼說,好的鏡頭永遠在考慮關係,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畫內與畫外,被攝物與攝影機,等等。
4, 攝影機不是透明的,攝影機也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意識到這一點,才有對電影敘事的自覺(是不是越來越冷了)。。。
5, 演員是一種奇怪的物體,極度膨脹又極度脆弱,尤其在他表演時,像小動物裸腹給你看,所以要保護他們。
6, 有的演員天生就笨,永遠點化不出來。一般他笨是因為他不真誠。對於笨的演員,就把他當成活的人形道具用吧。
7,不同焦段的鏡頭不僅僅是適合不同景別那麼簡單,它可以表達的範圍永遠超出這一點。
8,攝影當導演,容易拍得形式。編劇當導演,故事容易複雜。演員當導演,容易灑狗血。舞臺劇出身導演,容易拍得像電視劇。電視劇出身導演,尤其成功電視劇導演,基本拍不出好電影。
9,現在拍片的人,大多數在過量使用燈光。可以減少,減少,再減少。
10,在美術上,質感是比色彩、明度等更重要的問題。所以,花錢少的組,就是拍不出好東西。這跟買車是一個道理。
11, 現在log模式下,攝影師、燈光都不能依據log模式下畫面做評判標準,要掛lut。就算掛了,也是投機取巧的做法。最紮實的還是靠現場資料的準確測算,是考驗基本功扎不紮實。要知道,老膠片時代,沒有監視器的攝影師,靠肉眼看,就能把曝光值估出個大概。
12, 調色的關鍵是看人臉。無論在任何環境、光源、主色調影響下,都應以人臉有血色為宜。這樣調完的畫面才能保證符合人的正常視覺感受。
13, 特效合成最重要的也是質感,這是影響真實感判斷的最重要因素。
---解釋一下不演的問題----
所謂不演,並不是指演員的表演分寸感適應大螢幕,而是演員要學會讓觀眾替他去表演。不要將所有資訊一覽無餘地展示給觀眾,要學會藏。要追求人物的質感、純度,將人物打磨成一個晶體,而不是將人物解釋給觀眾看。
僅僅做到在大螢幕上真實自然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