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國者99號

    這個問題回答一下,有些價值。很多人頭腦不太清楚,這個不學,那個不學,他們提出的減負方案就是不學或不考,錯得離譜。

    學生學業重是東亞學生的普遍現象。中日韓越,以及臺灣地區都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

    一是東亞經濟是外向型,資源均相對較少。而且,東亞國家都是後發國家(較歐美)。後發國家擠入市場必須靠技術進步,因此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二是中國教育投入按人均比例較低。醫療衛生也是如此。投入少,主要是優質資源少,好的大學少,好的醫院少。20多年前縣鄉合併中心校,減少了初中和高中,合併起來組成大校。大學雖然擴招,但優質大學少。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優質資源少,教育不平衡,學生面臨著擇校問題。換句話說,中小學數目不算小,但優秀學校少,要想獲得更好的資源就必須考試,要考試,就要競爭。再看高校,拿河南省和四川省舉例,兩個省人口一億左右,各有高等院校不超過150所。德華人口近9000萬,高等院校總計約為500所。

    三是獨生子女的培優效應。一般父母均希望自己的獨生子能考入較好的大學,並不希望他們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就進入職高。所以每年報考高中的學生遠多於進入職高的孩子。就那麼高校競爭激烈就是必然的。

    四是中中國產業教育政策相對滯後。德國很多初中畢業生願意進入雙元制職業大學(佔高校總數一半多),很多年輕人畢業後直接進入企業,早早獨立生活,追求愛好,同時在企業生產中發現自己的上升需求和企業市場需求,而且還有積蓄,他們可以再選擇是否進入綜合大學和理工大學深造,機會很多。同時,德國立法要求企業資助員工的在職教育。選擇多,分流渠道多,升學壓力自然減輕,同時工人素質也高。

    總之,在總的優質資源供給缺乏和分流渠道有限的情況下,中小學生減負就是個偽命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論是取消考試,還是改變評估方式,都是換湯不換藥,因為人性是趨利避害、逐利求生的。

    教育資源短缺在今天依舊是個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解釋了中小學教育中其它一些現象,比如偏科吃虧、英語教學效果不佳、語文教學僵化、考試方式單一等。現在全國各地公立學校一個班少則40餘人,多則60人。請問教師如何在40分鐘內開展外語等教學?如何教孩子開口說英語、表演對話?一人一句帶點評和重複,一節課就結束了。教師帶兩三個班級,主要精力不是用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而是管理上去了。這就造成了教學簡單化,機械僵化,以佈置作業為中心,學生完成作業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天天疲於奔命,怎麼進行春風化雨般的素質教育?結果教師只能抓住那些成績較好的孩子。各校通行的做法是實行快慢平行班,結果又開始了對優質資源的校內競爭。現在各個初中高中,絕大部分學校一個年級有多達20班上千人。為何不把他們分成若干個學校,每個班控制在20-30人呢?答案是,教育投入少(按人均)。

    教育改革在目前依然無法完成,根本原因就是這個:投入少,優質資源少。

    到大醫院,人滿為患,生意爆好。為何?也是這個原因。

    有人說了,是華人太多。這個觀點不值一駁。人多,創造財富的人也多呀。其實,按照經濟學理論,人多,經濟繁榮才有可能,如果單位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再提高,這個國家就無敵了。那麼,在這麼多人口的國情下,是先發展經濟呢,還是先著眼未來、拿出經費保障教育呢?您有您的判斷。

    注:歐美日俄各國在學校一個班級普遍人數在20-30人之間。

  • 2 # 一心唯公

    中小學生減負,其目的就是為了青少年的身心智力全方位健康成長,完全是出於關心下一代成長考慮。但中小學生減負,無論國家政策如何完善,卻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減負三十條,如此完善的措施,收效卻很難說。究其原因,有幾個四個難點和現實問題:

    1、選拔制的過關考試模式沒有改變。目前,高考依然是選拔制的過關考試,以分數論高低,以分數設門檻。想進清華北大,你考個五百來分,肯定不行;想進211、985,你分數剛過一本線,也是沒門。想讀個好大學,考不了好分數,綜合能力再強,本事再大,沒法進行量化。受高考影響,過關式考試,還在不斷向下延伸。

    2、家長和學生不願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社會和家長的共識。不僅是高考成為家長重視的關鍵環節,現在小升初考試、中考,甚至連幼兒園、小學的擇校,家長都費盡心機,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讓孩子上個好幼兒園、好小學,不能讓自家的孩子輸有起跑線上。

    3、學校和教師不敢減。有量化考核指標,有升學考試壓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有要求,學校就會把擔子壓在教師身上,簽定目標管理責任書,設定績效考核,直接與工資、獎金掛鉤。學校與學校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也就有了優劣比較,家長和學生也會對教師和學校提要求,同樣也會對學校教師形成壓力。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之下,學校和教師只能想辦法違規補課。現在,不管是面臨中考和初三學生,還是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學校都會組織在校內進行補課,儘量延長教學時間。

    4、校外培訓機構不想減。受升學壓力影響,目前參與校外培訓、補習,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性問題。學得差的要補,學得好的更要補,誰會覺得自己的分數太高?學生已經成了學習的機器,這不僅給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造成極大損壞,而且給家長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壓力,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由於市場需要,大大小小的興趣班、補習班、培訓機構無不賺得盆滿缽滿,都以“市場需求”為由,不願意減負。補課讓家長負債累累,卻讓培訓教師“年入百萬”,也是教育主管部門下大力氣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原因所在。

  • 3 # 使用者50701429048

    你是位開明有見識的家長,你的孩子一定是減負的先行者吧。繼續努力。其它家長,沒有你這水平,不懂得給孩子指點迷津,讓孩子有好的未來。失職。等孩子長大成人,看誰的孩子有出息。

  • 4 # 民民民2

    面對減負的問題,我們把它說得很很複雜,好像這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結。我們都學過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管矛盾再多,再複雜,我們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加重學生沉重學習負擔的是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這就是主要矛盾,而非高考制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育行政。教師吃的國家財政,依附的是教育行政。教育行政要是真減負,他們敢冒著丟飯碗的危險去加負嗎?如果不信,可以把近40年來,包括今年的各地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考核學校和教師辦法及結果,拿出來一看,就一請二楚了。

    每年高考結果一出,高考狀元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這很正常。我們的基層政府,教育行政也跟著來炒作這個狀元,這很不正常。君不見父母官們親自給本地的高考狀元戴紅花,發獎金……

    高考狀元只是考了高分數,對國家、社會沒有半點貢獻,憑什麼戴紅花,得獎金,把他們樹立為學習的榜樣?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為考試升學嗎?作為考生個體,為了考試忘了學習的目的,可以諒解,但作為教育者或者關心教育的人,應該去糾正這種偏向。但我們不去糾正這種偏向,而且還去推波助瀾,我們的目的何在?

    就是現在我們還拿著“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幌子為增加學生負擔開脫:“如果考試分數不高,升學率上不去,群眾不滿意怎麼辦?”但作為教育的行政部門,難道不知道只要排名次就有高有低嗎?我們高,其他地方就低,其他地方高,我們這個地方就低。正是我們的這種為了自身眼前的名利的攀比,是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

    我們說“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為什麼看不到群眾們對學生過重的負擔的怨聲載道呢?教育行政的當權者們,當你們回到家看到子孫們被過重的課業負擔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你們也不是滿肚子怨氣嗎?但為什麼回到辦公室,坐在臺子上的時候卻又回到40年的老路上了呢?

    人要有家國情懷,活著才有意義。作為教育的當權者,更要有家國情懷。

  • 5 # 風之顏102167931

    只要有考試,只要看分數,學生,家長,老師,學校,教育局,校外輔導機構甚至是當地政府都在加倍努力學、加油練!誰都不願輸在那關鍵的“1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被領導打壓,你會怎樣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