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北大爐爐

    大吼一聲,表明觀點:“國學適合不懂又喜歡裝逼的人傳播”

    最近真的是國學熱了,隨便哪個野人都敢稱自己是什麼國學大師,一上講臺必談國學,並且口若懸河,看似講的頭頭是道其實仔細想想全是垃圾。

    什麼是國學,正經的國學包含了從春秋諸子百家到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等等中國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史,以及從詩經到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等等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傳統藝術、建築、醫學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史,隨便挑出來一樣就夠一個人研究一輩子的。

    居然還有人讀了幾篇《論語》,看了幾頁《本草綱目》,背了幾首唐詩就敢稱自己是國學大師了,就到處給人講“國學”,更不用說拿著《弟子規》和《三字經》來濫竽充數之輩了。

    不得不說現在有很多人就喜歡動不動提國學,沒辦法,裝逼係數高啊,反正聽眾又不懂,看上去不明覺厲就行了,滿嘴沒有一個知識點全是各種道理說教,沒辦法,聽眾喜歡聽啊,聽的懂啊。

    講論語的不講西周到東周時期的歷史背景和孔子對周禮的傳承,滿嘴教人仁義道德,孝悌廉恥;講宋明理學的不講漢代以來儒學思想的變遷和佛、道兩家的影響,滿嘴教人“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你要問他些稍微專業那麼一點的東西,例如,你問他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是什麼意思,他就會給你解釋說:“禮是中國優良的傳統思想,無論何時都要學習規範,沒有禮在社會上就無法立足,一個國家需要禮儀,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禮儀,我們現在的國家慶典、婚喪嫁娶、請客吃飯都有禮儀,這是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你看孔子把他總結了出來,我們就知道要學習了……”。結果聽眾覺得,哇,講的好有道理,他也覺得自己好有逼格。可是,他絕不會給你講,這句話的禮指的是《周禮》,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室衰微,西周時期建立的一切以周王室為核心的禮儀制度在這一時期諸侯並立的情況下已經不復存在,孔子試圖恢復《周禮》所規定的君臣等級制度。

    所以,當你聽一個人在講國學的時候,往往聽到的是道理而不是知識,真正講知識的人不會用講“國學”這個噱頭來忽悠大家,講《論語》就講論語,講它的創作背景、形成原因、思想架構。現在那些社會上動不動就來一發的“國學班”,“女德班”,帶著一幫小朋友穿著長袍拿著《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一通背的所謂的傳承國學,無非是拿著老祖宗留下東西裝個逼,騙個錢罷了。

    還別說,效果還真的不錯……

  • 2 # 御書房小二

    先來一般來講,國學就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學術,包括天文地理音樂書畫術數醫學星象等,包羅萬千,是華人的根基。傳播國學毫無疑問是應該的。國學的範圍真的是太廣泛了,裡面的每個領域又都可細分,從裡到外從上至下囊括各個階層,這是紮根在華人的骨子裡的東西,或許他不知道國學這個名詞,但他絕對是知道國學裡的某一部分東西的。

    那麼什麼人適合傳播國學呢?

    首先,應該是從事教育行業的老師學者教授,他們是大眾認為的權威人士,對國學的理解肯定是比其他人深刻的,他們傳授知識見識和文化,將國學傳播給千千萬萬的學生,言傳身教的影響未來社會主幹分子,這在我看來應該是義不容辭的。

    其次,應該是擁有千百萬粉絲基礎的明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媒體和粉絲的關注下,他們穿一件衣服說一句話都會產生明星效應,以他們身處的社會角度傳播國學是很簡單的,並且這也是熱愛國家熱愛國家文化的體現。

    最後,應該是那種知道的不多,但性格開朗外向認識很多人,又喜歡藉著知道國學就跟認識的朋友吹牛逼的這一類人。

    以上這三類人是我覺得適合傳播國學的人。其實吧,國學範圍很大,知識面太廣泛,當前的社會上有很多自稱或者是外號國學大師的人,其實這些大都是那種順應趨勢為紅而紅的人,他們只當得起網紅當不起國學大師,當得起國學大師稱號的人是鳳毛麟角。真正的國學大師都是隱隱於市,性格低調志趣風雅,是有師於同行的真功夫的。

    當然,傳播國學不是隻有大師才能勝任。我們每個人都能去傳播國學,將腦袋裡的國學知識分享給他人,但要有自知與底線。

  • 3 #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精華在百姓口中口口相傳,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剩餘在書本上記載著由一些裝逼的人偶爾提一下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 4 # 庸伯讀經典

    國學傳播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領域。上到《詩詞大會》《百家講壇》,下到各種讀經班、女德班,最吃香者都是善於迎合庸眾之人。

    舉個例子,詩詞大會的康震老師,連格律都不懂,寫那些頌聖、應酬的老幹體詩詞,竟然成了普通人心目中的詩詞大家。沒辦法,老百姓聽得懂,喜歡。就像李白最火的詩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這詩有什麼好的嗎?你誇這是傑作,李白聽了估計都不好意思。

    任何學問,任何藝術,好不好,高不高,標準不在有多少人懂,俗話不是說麼,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如果人人真理在握,那還需要什麼國學傳播者啊?自個兒去讀古書不就成了?可讀不了啊,連繁體字都不大認識啊!

    所以需要老師來做普及工作啊。可現在的普及者心裡惦記的哪裡還是學問,他需要流量來變現啊,他想火啊。於是淨撿些普通人愛聽的說,聽懂的說,神神道道的人還會再摻些自己的神通來騙人。花了錢,聽了課,聽眾又得到了什麼呢?精神上有質的提升嗎?不過心理安慰些罷了,甚至心靈更加閉塞。

    真正的國學,哪裡是溫吞的雞湯呢?哪裡是怪力亂神呢?它是“見賢思齊,不賢內自省”,是讓你看到大人、君子的風範,看到一個更高貴、更強健的生命,自我反省,自我砥礪。它是一股把人往上提的力量,而不是往下迎合、隨人說短長。

    真正的國學傳播者,首先必須是不為流俗所動的君子,不迎合,不投機,不鄉愿;其次則需尊賢而容眾,有立人、達人的情懷,能以現代的、合適的語言、方式將國學如其所是地表述出來,引導後學正確地入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所謂“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國學並不需要刻意傳播,因為真正的學問都是荒江野屋之中,兩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顏回說得好,天下不接受我們的學問(道),是天下人的損失,“道”本身何曾損傷一絲一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些以國學傳承人自我包裝、宣傳的人,有多少不是出於“道能弘人”的目的,耐不住寂寞、清貧,反過來成為那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5 # 待曉兒

    國學其實沒有很多人想得那麼莊重。傅璇宗曾經對國學下了一個很有溫度的定義。他說國學,就是華人之所以成為華人的學問。

    這句話直白一點來講,就是國學造成了我們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差異,是一種我們平時沒有留意卻一直在遵循的內在價值觀。所以,國學不是少數人的研究,是所有受中華民族文化影響者的共同依存,適合每個人去傳播。這不是義務,更不是任務,而是每個人每天不自覺地在做的事情,是一種民族本能。

    國學的傳播就在生活裡,我們舉幾個例子會更直觀一點。

    中華文化裡唯一自成體系的是中醫,它和西醫走了兩個不同的道路。雖然現在西醫更為流行一點,但一旦有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作為華人,肯定會去想著找中醫看看。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它證明了華人在骨子裡還是認同中醫文化的,這是不是國學帶來的影響?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建築物,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對稱存在的。雖然有人說,小學時候我們學過課文啊,蘇州園林就不對稱。但是如果你去蘇州園林裡面走一走就會發現,對稱不僅僅只有園林格局的對稱,還有門、窗、碑銘等等物件的對稱。再看看周邊現代建築,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其實包括我們使用的語言,本身就是國學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在說、都在用,這本身也是一種傳播。

    踏上外國的土地會有一種陌生感,不是因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而是這個地方的生活習慣、城市格局、溝通方式都和我們自己的家鄉不一樣,這種隔閡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

    很多人一提到國學就會感覺高深,要讀很多的書,要懂很多的文化知識。其實不然,華人講究“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果不是一心走學術路線,想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其實沒有必要對典籍、對傳統瞭解得如何深入。《論語》沒讀過又如何?一樣懂得“忠孝仁義”,《詩經》沒背過又如何,一樣不影響喜歡唐詩宋詞……國學不是隻能透過書籍讓我們明白這些道理,而是透過書籍能更好地去理解。

    而國學大師是個什麼概念?像佛教裡面有三藏法師,國學大師起碼“經史子集”四部要精通,這樣的人一個時代都未必能出一個,所以並不能成為國學的代表。真正代表國學傳播國學的,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日用而不知,把國學真正地過成生活,才是對國學最好的傳播,這不正是每一個有民族認同感的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對你死心了都有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