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雅說
-
2 # 魔方歷史觀
在《三國演義》中,被曹操下令殺掉的倉官王垕確實是死的很冤屈,而且也很無奈。
曹操與這個王垕本身地位相差很大,曹操是一方勢力之主,王垕呢,只是曹操的管糧官任峻部下的一個小倉官,按理來說,這兩個人應當沒有太大的交集,畢竟曹操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事無鉅細,什麼事都親自操辦。而這兩個人又怎麼產生了聯絡呢?而且王垕為何因為這次交集而丟了性命呢?
這要從曹操征討袁術說起,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凡打仗,糧食方面一定要做好準備,畢竟打仗是玩命的活兒,士兵不吃飽飯,也沒有力氣在戰場奮戰。而曹操征伐袁術後,就遇到了“糧食”方面的頭疼事,要斷糧了,哪怕是跟孫策借了糧食,但依然是不夠,畢竟曹操當時是“十七萬大軍”,那是十七萬張嘴,糧食的消耗是個大數目。於是,曹操就想了個法子,找到了這個小倉官王垕,讓他“小斛分糧”。
操曰:“可將小解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小斛分糧”其實就是把士兵的伙食給降低,就比如說平時一個人兩個饅頭,那就降低為一個人一個饅頭。本來士兵打仗就是拼命的活兒,現在連飯都吃不飽了,自然就會有意見,鬧大了可能會“譁變”,而王垕對於士兵的不滿,他也沒辦法,他只是一個小倉官,“小斛分糧”是曹操讓他這麼做的,但士兵們一鬧,王垕也慌了,趕緊去找曹操,想問問主公怎麼解決。
而曹操呢,在他讓王垕“小斛分糧”時,就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法,那就是殺王垕,把“糧食短缺”的黑鍋讓這個小倉官去背,用這個小倉官的“項上人頭”來安撫軍心。戰亂年代,人命不值錢,對曹操來說,一個小倉官,本身地位不高,只殺他一人,就能夠穩定住軍心,那曹操自然會這麼做。
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而對於王垕而言,他更是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只是一個小倉官,哪怕他知道自己無罪,只是一個“犧牲品”,但曹操讓他死,他就只能去死。
王垕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雖然就出場了很短的時間就死了,但王垕的死,是冤屈的,曹操也明白,但曹操需要王垕的人頭去安定軍心;王垕的死也是無奈的,只能去遵從,因為他只是一個小倉官,只是一個小人物,怎麼可能違抗主公的命令呢。 -
3 # 籠中水
四大名著中死得最冤的是王垕?讓我想想。《紅樓夢》裡死得最冤的可能是金釧,好端端在那打扇子,被寶玉過來親了親,引出了幾句悄悄話,被王夫人聽到又罵又打又逐,結果跳了井,金釧的遭遇讓人同情。
《水滸》裡死得冤的人可就多了去了,梁山好漢們大都橫死疆場,不能用個冤字來形容,要冤的應該是老百姓,特別是被李逵砍死的那些老百姓,老百姓有什麼錯?不就是看了個熱鬧麼,就就這麼被排頭一路殺過去?
《西遊記》中死得最冤的莫過於黃獅精的孫子黃獅兒了,這黃獅兒最大的不該是不該見物生心,偷三人的兵器,還大搞釘鈀宴。然而這黃獅兒並不算壞啊,辦宴席用食材不去搶,而是派人去買!這樣的妖怪很可愛啊,那麼多血債累累的妖魔被救走,而這個天真的黃獅兒卻被無情地打死了…
如此一比,王垕死得並不甚冤,王垕的冤是冤在名節上,更冤在他遇到了一個跳躍式思維的領袖上,軍中不是缺糧麼,缺糧的原因我不說是後勤排程失職,我偏說你是貪汙腐敗中飽私囊!貪腐是古今通病,人人都深惡痛絕,今天我曹阿瞞把你裝成大老虎來處理,是為了穩定軍心,提高士氣,你可別怪我心狠手辣了!
-
4 # 月徘徊
要說死的冤枉的人太多了。
首先說下蜀國的的魏延,可以說死的也很冤枉。自從魏延降蜀後,跟著諸葛亮前前後後出生入死,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按常理說,在蜀漢後期,向魏延這樣有勇有謀的將領依然不得重用。為什麼呢,就因為諸葛亮一句腦後有反骨,遲早要反蜀,因此諸葛亮一直對魏延有所防範。然後諸葛亮在死之前,用計斬殺了魏延,你們說魏延死的冤不冤呢?
再說下張飛死的也算是冤枉,為了替二哥關羽報仇,限手下三日準備好白布,結果逼得手下人沒有辦法,半夜趁張飛酒醉不醒,割下了張飛的頭。一個取上將頭顱如探囊取物一般的人物未戰死沙場,就這樣死在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嘍手裡,著實冤枉。
再說說曹操那邊的典韋。典韋此人武功高強,是曹操的貼身侍衛。由於曹操特殊愛好,惹惱了張繡,使得張繡殺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要不是典韋拼死相救,曹操必血濺當場。本來可以幹一番大事業的人,就因為領導這點破事,死的可謂冤枉。
這幾位可比你說的小糧官的死要冤枉的多
-
5 # 走著聊著
倉官王垕死得一點不冤,至少在三國那樣的時代。
第一,王垕跟隨曹操行軍打仗,職位相當於後勤軍需處處長。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打仗途中,糧響遇到了困難,士兵軍心渙散,頗有怨言。曹操不能任由這種情緒蔓延,否則于軍不利。為了扭轉局面,曹操心生一計。他去找王垕商量,直接了當要借王垕項上人頭。說等王垕死後,會照顧好他的家人。王垕一聽二話沒說,答應了曹操。曹操找了王垕做了替罪羊殺了他,對士兵宣稱王垕剋扣糧響,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兵士被矇在鼓裡,曹操是知情者,知道王垕是清白的人,沒有什麼冤屈可言。
第二,判斷一件歷史事件有時不能用今天的思維方式。今天大家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歷史上大家很認可。王垕的死就是今天人們說的愚忠,愚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比比皆是。封建時代古人的做人信條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曹操是王垕的主公是君,王垕是臣,他也不得不死。在那個時代人的想法是,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主人的附屬品,想要命的可以隨時拿去。當然反抗的人也有,前提看你怎麼想。只不過愚忠的思想是一種普遍存在,所以那個時候人常常把謀到一份差事叫賣命。
-
6 # 綠野萍蹤01
卻說曹兵十七萬,日費糧食浩大,諸郡又荒旱,接濟不及。操催軍速戰,李豐等閉門不出。操軍相拒月餘,糧食將盡,致書於孫策,借得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王垕人稟操曰:"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操曰:"可將小解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聽,無不嗟怨,皆言丞相欺眾。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垕大驚曰:"某實無罪!"操曰:"吾亦知汝無罪,但不殺汝,軍必變矣。汝死後,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垕再欲言時,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於是眾怨始解。
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中的一個情節。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起兵攻打袁術,在袁術“都城”壽春受阻。此時的曹操實力並不是最強大的,缺兵少糧。《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有十七萬大軍,實際上是誇張的說法,也是為了給下面因缺糧而借王垕人頭的情節做鋪墊。
袁術於公元197年稱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討伐漢逆。曹操打到壽春城下,袁術謀士楊大將獻計道:“壽春水旱連年,人皆缺食;今又動兵擾民,民既生怨,兵至難以拒敵。不如留軍在壽春,不必與戰;待彼兵糧盡,必然生變。陛下且統御林軍渡淮,一者就熟,二者暫避其銳。”袁術依計,命令李豐、樂就、梁剛、陳紀四人分兵十萬,堅守壽春。
曹操打仗最善斷人糧道,知道糧草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因而,力求速決。面對袁術的堅守,曹操被消耗了將近一個月。眼看糧草斷絕,士氣低落。如果繼續打下去,必然會因為糧草問題導致軍心瓦解,一旦被袁術打反擊,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就此撤退,袁術發兵追擊,再加上呂布等於路攔截,曹操也很難退回許都。
在進退兩難之際,曹操顯示出了戰略家的膽魄。他下定決心必須攻破壽春,消滅袁術。羅貫中稱曹操為奸雄,在要命的關鍵時刻,曹操果然露出奸雄本來面目。於是,就有了借王垕人頭穩定軍心的故事。
要說王垕死得冤屈,也不假。王垕忠於職守,也忠於老闆,完全按照老闆的意思辦事。小糧官原本以為丞相親自下達指示,會得到賞識而升職,卻沒想到背後有如此一個大坑。王垕稀裡糊塗的為此送了命。
認為王垕死得最冤的原因,不僅僅只是一個小糧官中了借頭之計。象這樣的計謀,曹操沒少使,兩軍作戰,沒搞陰謀詭計就得兵敗身亡。問題是:
第一,曹操被黑成奸雄,用計也是“奸謀”。曹操殺王垕,與後來諸葛亮殺馬謖沒什麼不同。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安排的,失街亭諸葛亮應當是主責。雖然殺了馬謖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但卻掩蓋了失街亭導致這個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如果不殺馬謖,讓馬謖背鍋,諸葛亮就有可能遭到朝野廣泛的質疑,北伐大計可能會因此擱淺。即便是朝廷依然支援諸葛亮北伐,但指揮能力會遭遇軍隊的懷疑,主帥的信任度就會下降。曹操殺了王垕,把軍士缺糧的責任推到王垕頭上,重新激發起軍隊的戰鬥力,贏得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
第二,受計雙方地位嚴重不對等。王垕是小人物,沒有多少見識。而曹操使朝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足智多謀,且握有生死大權。因此,曹操的計謀可以順利實施,王垕的項上人頭說取就能取下來。而且,殺了這樣一個小人物,對曹操毫無影響。如果是夏侯惇管糧草,曹操能用這條毒計嗎?
第三,曹操把自己的失誤轉嫁給了王垕。曹操低估了袁術的實力,認為可以一擊成功。所以,帶了十七萬人馬,而糧草卻只夠半月。曹操沒能在戰略上考慮周全,應當是軍事上的重大失誤。這樣的失誤卻讓一個小糧官背鍋,王垕死得糊里糊塗,實在是冤得慌。
但是,我覺得王垕的死是值得的。
儘管正史上並無王垕其人,但因為曹操的奸計而讓羅貫中筆下的這個小人物揚名立萬,流傳千古。王垕若是地下有知,得知咱麼還在為他鳴冤叫屈,肯定會含笑九泉的。
王垕死得很值,如果沒有王垕的人頭,曹操就難以穩定軍心。假若因為糧草的問題而讓袁術反擊,曹操可能會一蹶不振,甚至就此淪落或有性命之虞。即便是全身而退,袁術乘機逃脫。這兩種結局都是很不妙的,北方統一就有可能推遲,歷史將會因此而改寫。王垕以他的人頭,幫助曹操打贏了這場戰爭,袁術集團因此而徹底瓦解。兩年後,袁術吐血鬥餘而亡,北方去一心腹大患。假如王垕在天有靈,看到因為自己而推動了歷史程序,必然會感到絲毫不受冤屈。
看三國落淚,替古人擔憂。王垕本無此人,聊答此問以自娛耳。
-
7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三國演義》中王垕是不是死的最冤的人,眾口不一。
先說他的冤,他是一個基層幹部,對工作兢兢業業,一輩子老老實實,到頭來被領導安了一個“貪汙”的罪名殺了。冤枉啊!
再說他不冤,作為管糧官,沒有及早提醒領導存糧狀況,導致戰事不利,該殺。領導為了十幾萬將士的生存,捨棄一人,拯救大多數,是大仁大義,是大智慧。另外,領導妥善安排他的家小,對於一個戰場(有歷史背景)上的軍人而言,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再說“最”。劉安老婆被丈夫殺死給劉備吃肉,她肯定比王垕冤。但是,至少劉安獲得一百黃金,對於一個貧困家庭而言,舍一人而得富貴,總算是沒有白死。再說,董卓進京後,每天派人到附近村鎮集市上殺人,用他們的頭顱顯示“戰功”,那些被殺的百姓肯定比劉安老婆死得冤啊。但是,他們的頭顱讓董卓向在京的官員顯示了他的“強大”,從董卓的觀點來看也是“物有所值”。
總之,只有更冤,沒有最冤。
至於有人說典韋、魏延、荀彧、楊修、孔融等人,我看就不冤。他們就是為了自己的(或者集團)利益,葬送了性命。
-
8 # 正午陽光666搞笑
話說四大名著,三國中死的最冤的應該是倉官王垕,曹操大軍十七萬,每日耗梁巨大,各個郡縣荒旱,曹操為穩軍心殺掉王垕,強加罪名盜竊官糧,後期也並未說曹操有善待其家人,為其平反,實屬最冤。
錯。王垕其實不怨,雖然事實上他並沒有貪汙,但要知道曹操是向王垕借了他的人頭,搞清楚這是借!也就是說千年一出的大英雄曹操都欠了王垕一個人頭,王垕不過是一個倉官王垕,這一輩子值了,不怨啦。倉官王垕這人頭借得值!
-
9 # 洽談博古
自古打仗都有這麼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在打仗的時候有多大的重要性。可就是這麼一個重要的事在曹操攻打袁術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在攻打袁術的時候,出現了快要斷糧的現象,恐堅持不久。倉官王垕前來稟報曹操,曹操要他節減糧食,王垕起先不答應,聽到曹操說他有辦法,就聽從了。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士兵怨聲四起,軍心不穩。曹操為了穩軍心,揮劍斬殺了王垕,並稱之其剋扣糧餉,以安軍心。可是就是這麼一個聽令領導的做法怎麼就被殺了呢?真的是冤嗎?
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原歷史中王垕乃任峻的手下,他要上報不是應該先稟報任峻嘛?他直接越級,還得到了董事長指示。那任峻這個職位幹什麼用的呢,就形同虛設了。不出問題那一切都還好,可是出了問題這個鍋,自然要你這個下屬背了。所以王垕上報,曹操並沒有阻止他,這是在找一個替罪羊呀。
所以看王垕真的是最冤的嗎?我看倒未必。冤,那確實是有點冤,明明是按照曹操的要求做的,結果背鍋了,這個也是百嘴難辨。
在我看來,如果這是最冤的話,那麼呂伯奢一家殺豬款待曹操,結果反被曹操殺害。這個比王垕冤的多了。
-
10 # 史海尋蹤
王垕冤嗎?確實冤枉,只是一位倉庫管理員,一沒貪汙二沒枉法,卻因軍中缺糧,替曹操背了鍋,“借”去了首級。
但王垕是曹操的下屬,如果不殺他,面臨軍中譁變,這一亂起來,死的可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且曹操也很明白的說明,此事並非王垕的錯,只是迫於無奈,答應善待其家人。以王垕一人之命,救千人萬人之命,他的犧牲還是死得其所的。
說到最冤,當屬曹操的故交呂伯奢。
當年義士曹操行刺董卓事敗,逃亡途中被抓獲,幸得陳宮解救,兩人相攜逃到曹父好友呂伯奢家中,呂伯奢大喜過望,忙命家人殺豬款待,自己前去鎮上打酒。
誰知一路逃亡的曹操已經是驚弓之鳥,聽到院中磨刀之聲,疑心大作,誤以為呂家要謀害他。於是兇性大發,提刀將呂家老幼殺個精光,後來看到院中被綁的肥豬,方知殺錯,隨即潛逃,路中又遇打酒回來的呂伯奢,手起刀落又殺呂伯奢。
這下陳宮不樂意了,說你剛才是誤殺,此時又殺呂公作何解釋?曹操說道,我若此時放他走,必去報官,咱倆都走不掉。並有感而發:“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心灰意冷的陳宮自此離開曹操,之後處處與其作對。
可憐的呂伯奢,因為過於熱情,而遭到滅門慘禍,冤是不冤?
#話說四大名著,三國中死的最冤的應該是倉官王垕,曹操大軍十七萬,每日耗梁巨大,各個郡縣荒旱,曹操為穩軍心殺掉王垕,強加罪名盜竊官糧,後期也並未說曹操有善待其家人,為其平反,實屬最冤。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四大名著我們都讀過,但是我們好像對王垕這個人卻知之甚少,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王垕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登場的虛擬人物,人名不見於正史記載。於小說第十七回登場,為曹操征討袁術時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後被曹操冤殺。那麼王垕冤死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擔不擔得起三國演義最冤呢?下面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這人確實有點冤王垕,曹操征討袁術時,為管糧官任峻部下倉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在壽春大戰袁術,曹操缺糧,又遇大旱。當時管糧的是任峻部下倉官王垕,請示曹操怎麼辦。曹操叫他以小斛發給士兵。王垕說:“這樣做,軍隊會怨。”曹操說:“你就這樣辦,我自有良策。”王垕按曹操意圖辦,果然部隊怨聲載道。此時,曹操密召王垕,借王垕頭以安定軍心,讓王垕做了替罪羊。可以說,這人確實運氣有點背啊,大佬叫你這麼做,你覺得不好,但是還是聽大佬的話,覺得大佬有能力解決,結果最後大佬的解決方式就是殺了你。
是否最冤?首先,我們的討論範圍只在題主的《三國演義》裡面,而不涉及這段真實的歷史否則死的最冤的應該是魏延了,明明正史中是個忠義大將,結果最後卻被羅貫中寫死了。那麼在《三國演義》中誰是最冤呢?我認為遠遠都排不到王垕。為什麼?因為王垕只是一個小小的糧官,他的死可以說在當時的天下紛爭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曹操為了勝利,為了安穩士兵,他需要的是一個替罪羊,所以即使沒有王垕,也會有郭垕,李垕,無論如何都有人得為了這個計劃去死。此外,如果你問冤嗎?我覺得對於他個人來說是挺冤的,但是對於天下來說呢?他一點也不冤,他的死,使曹操軍隊有了走下去的可能,讓活下來的極大的影響了後世,他在大局面前怎麼冤了。所以說,在他看來,在他的親戚朋友看來,他死得真的冤,但是在世家大族看來,在天下看來呢?或許還不一定注意到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