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颿清揚
-
2 # 宏燈詩話
淺談讀書
我們從小到大,讀過的書有很多,不敢說博覽群書,至少也可以碼到自己的身高了。很多人會問自己,我讀過的書,怎麼都忘記了呢?這個問題一直困繞過許多人。但是別急,首先我們要弄明白讀書的目的或者意義是什麼?你讀的是哪類書籍?哪些需要記住,甚至要死記硬背,哪些沒必要記住,只是消遣時光。關於讀書,我見過一個非常好的回答:“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麼,但我知道,它們已經成了我現在的骨和肉”。閱讀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讀過的很多書,到後來大部分都被忘記了,但它們點點滴滴融入在思維方式中、在容顏氣質中、在言談舉止中、在胸襟格局中。“潤物細無聲”,正是這個道理。這個人讀沒讀過的書、有沒有底蘊,一開口便知,這是任何錢財都包裝不了的。
很欣賞作家龍應臺的那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論是積累哪種財富,精神的、物質的,都離不開書籍所傳遞的知識。
最後我想說,讀書是最簡單的高貴。因為無論你是哪個階層的人,都很容易讀到書。而書也是與自己靈魂對話較好的一種方式。讀書,使人歸於寧靜和淡泊,使生命超然物外。讀書,是一種精神的跋涉,也是一種修行。
-
3 # 老崔讀書
要看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愛好,看就行了。如果是要用,讀的書對自己有所啟發就很好了,邊學邊用邊總結,書就沒有白讀。
-
4 # 執筆抒懷
謝宏燈詩話友邀答:
讀文章或小說要抓意旨,抓主要段落或章節中的精華部分,一般述敘段落文字是為過度到意旨而鋪墊。
意思是說:要把文章中作者要凸現的思想感情的句子及表達精彩豐富部分記住。
簡單的說:如“世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
“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見笑了!)
-
5 # 高粱179816305
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好書才值得你去愛,去學習,去深刻地記憶!
不好的書,玷汙靈魂的書,害人子弟的垃圾之作,最好扔垃圾堆裡燒了或埋了。
至於平庸之作,就算不意中拐進了一片亂草叢裡,也不算吃啥虧,上啥當,不過也別白來一趟,在草窩裡搜尋一窩鳥蛋或揀幾朵蘑菇炒盤小菜,和好友喝上幾盅不亦樂乎!
什麼樣的書是好書呢?
給你智慧的書,指引你靈魂的書,讓你擁有信仰的書,讓你知道真善美的書,讓你變得高尚,不向塵埃低頭的書,只要讓人的靈魂抵近純粹,抵近美好的有益於社會和人類發展的書,都算是好書吧!
不過,好書太多了,你怎麼能讀完呢?
挑幾本最鍾愛的幾本就足矣,讓那閃光的文字和墨香幸福地陪伴你的一生,也算值了。
-
6 # 周忠國
謝謝邀請:要求所讀之書皆記住,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粗知大略"是我讀書的原責。就我本人而言,一生苦愛讀書,然不精,但樂在其中,如若寫個什麼,總能洋洋灑灑,一洩千里。古此,酷愛文字遊戲。但大伴生已過,也不曾出過詩書什麼的,只是自已所留下筆記,有感之時總能寫出所謂:詩詞之類的東西,閒暇之餘也總是自得其味,孤芳自賞而己……
工具書,要想作學文,還是要精讀,熟記。也只有博覽群書,博學多才,方能筆走龍蛇……
-
7 # 行仔16
讀書“讀”,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會讀書。
所謂會讀書,是記住書中對自己有利的內容,而不是從頭至尾通讀一遍,讀書是講究方法是講究效果,重要的是讀書的效率,書讀的多,並不代表,你腦海中的知識很多,腦海中的知識變得很多,要做到,會讀書,
古人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我們不能光因為書讀的多而感到驕傲,若是想做到驕傲,前提就是書中的知識,書中的概念,書中的黃金,你吃透了,這才是你驕傲的本錢。
-
8 # 情感中轉站
閱讀過的每本書都記住,這是極端美好的願望,然而,人腦不是電腦,腦容量也不是可以升級的記憶體,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看見香噴噴的烤鵝、看見美麗的聖誕樹,可總歸只是空歡喜一場!
讀書,是一種愛好、是一種堅持、是一種修養,不管是急功近利的抱佛腳也好,還是打發時間的消遣也好,只要願意讀書,總比“墮落”的好!
不過,我還是主張讀一些經典的、世界性的東西,我們有很多的經典,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哪怕是做賊、做小人的技秘笈,古人早已經告訴我們了,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亂象叢生”,是不是似曾相識?
人活著,就是一種重複,當然,在重複中前進,在重複中發展,然後創造、創新,很多人連曾經都不知道,偏偏斬釘截鐵要反這個、反那個,不願讀這個、不願讀那個,你要反,也要給自己的反找一個堅固的理由不是?
扯遠了。
每本書都記住的話,這太可怕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到,我只從自己出發,每本書能記住一兩重點,也就差不多了,就像蠶一樣,吃了那麼多桑葉,不可能都按比例吐出絲來,更不可能每條蠶都能吐出完美的絲,這就是讀書的境界,它是需要我們將其中的東西化作營養,注入我們的血液系統,然後,讓自己充實起來!
在數字化、在低幼低俗化的讀圖時代、影片時代,紙質讀物的處境岌岌可危,嚴肅文學的處境不尷不尬,甘願讀書的人,其實很少、很少、很少,不是“為我所用”,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好好地從頭到尾讀一本書?
-
9 # 文化產業IP
我記得有句話好像是這樣說的哈:“所有你吃過的飯,都變成了你的血和肉。”那麼我認為所有你讀過的書,成為了你精神世界的磚和瓦。
所以,讀過的書,不必全部記下來。我讀過好多書,大部分的書我記得書名和一些片段,甚至片段和書名都不一定能對號入座,我記得有本書的結尾部分是一個女孩穿的白裙子在電梯上回頭望男主,男主怎麼樣不記得了,後來怎麼樣也不記得了,這本小說好像是東野圭吾的《宿命》或者《白夜行》,但是我記得當時的感受很微妙唯美,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本書是這樣子的。幾年過去了我在看這本書當時候我心裡的一些活動還是能夠回憶起來的,它帶給我的一些東西我之後肯定都融入在了我的生命中。
讀書,讀過理解了對你心理產生了影響我覺得這樣就達標了,但是如果你想要背下來那更好。比如一些古詩優美句子什麼的,還有一些古文啥的,古人不是就先背嘛,等你以後有了實踐會理解的,所以這個不必強求,一些東西背住更好,不背住也沒什麼影響,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
10 # 飄逸羽仙
題目:讀的每本書都要記住嗎?
答曰:沒必要。
第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由於書本創作受到時間地域、歷史人文、個人閱歷、人格修養等因素的影響,不會完全正確或者符合時宜和地情,也不會完全成為一個人的行動指南,所以沒必要讀的每本書都記住。
舉以下幾個例子,大致可以說明問題。
民主革命時期,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引領國內民主思潮的書刊常常會主張消滅剝削、消除地主階級,放到現今百姓衣足飯飽,沒有人會說消滅資本、回覆原始社會,人民基本需求滿足的前提下,適當的貧富差距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所以那個時代關於消除貧困的書籍就不再被人們翻閱。
宋代朱熹有許多關於女權、人權的言論,主張禁錮女性,崇尚“三從四德”,解讀朱熹言論的書籍在明清時期興盛一時,然而到了如今誰在拿起這些主張,一定會遭到眾人唾棄。封建時代的《列女傳》,也是封禁女權的書籍,看過之後更不應該被記住。
《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夢溪筆談》《道德經》《南華經》《詩經》《論語》《孟子》等古籍,其中有不少內容還適用於當下,應該有所取捨得記住。
第二,好書勤看,好句勤記,好技勤用。
古籍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今書如各種百科全書、時事報刊,這些一輩子都看不完,更何況是要記住,且不說人類記憶有個遺忘的規律,就算是記住了卻不能總結出經驗教訓也沒用。所以,看書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知道一些常識,弄懂一些道理,為當下和今後的社會實踐積累經驗教訓。
古書如《孟子》,說理明白,氣勢磅礴,其中有許多名言名句名篇,都可以刻意去記憶,作為知識積累,也作為言語拓展,可以為個人演講等方面增添文采、增強說服力。
名篇如《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這樣擬人化的句子,將美好的荷塘夜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荷塘頓時有了生機活力,我們可以把這類句子記住,用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審美水平。
《水經注》《徐霞客遊記》等地理類實用性書籍,一方面詳實地記述了中國的山川風貌,成為當下旅遊的指南;另一方面也為地理研究提供了便利。對於這類書籍,我們就不需要一字一句地記住,光是看過就可以滿足旅遊愛好者們的實用性需求。
所以,不是讀的每本書都要記住,只要讀過的書能為我所用,產生一些利好,這些書的功用就得到了發揮。
回覆列表
得意而忘言。
人心思維的文字、觀念有時也是遮住本心空明智慧的障礙,它們只是到達更高處的梯子,登上高處,會觀照到梯子之外的境界,並不一定在文字本義處。體驗文字背後的智慧,然後忘了文字。
智慧是會長存於內心的。
記不住的,說明不是那麼重要,忘了就忘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