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遼寧號29

    至於曹操行伍施政經略天下的功績,除小說《三國演義》抑曹褒劉外,正史上是多有記載的。孟德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任,求才若渴。重視農耕,馬踏青苗,割發代首,雖然說是權宜之計,但是那個時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珍如性命,何況是一代梟雄貴為丞相的三軍統帥?

    曹操生前沒有稱王稱帝過,但是經他一手打造的豐厚家底令曹丕受益匪淺。曹魏能夠在三國群雄中滅蜀降吳,獨領風騷,當功歸於他的高瞻遠矚。

  • 2 # 譚論古今

    君是皇帝說的,曹操沒有稱帝,因此不能說是明君。但是曹操亂世之中,能夠做的像皇帝一樣的作為。曹操雄材大略、有勇有謀、高瞻遠矚,治理下的國家比較富強,政治比較清明,也可以稱之為明君。

  • 3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曹操不是明君?生前真的不是明君,重點在君上,敢稱君的,肯定是天下之君。奴隸制中稱王,封建制稱皇帝,皇上,陛下,統稱天子。往下才是曹操的位置,稱公稱王,屬下稱主公。

    至於明君的明,這是一個真明白的人,聰明的人,而且遇到了聰明的對手,以至三國難統一,最後讓司馬家佔了便宜,晉一統三國。就像有人評價三國志,為什麼陳壽以曹魏為正統,蜀國又寫得最少,認為是感情使然,好像很煩蜀國。其實真的不是煩蜀國,不過有人提出理由,說是因為諸葛亮處分過陳壽的父親陳式,其實兩個姓陳的人沒關係,只是一個傳說。陳壽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人,很正直的人,他的父母很早就沒有了。作為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懂得歷史的規矩。晉朝來自於魏朝,名義上是禪讓,是一脈相承,三國不以魏國為正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魏武帝就是一代明君了,所以說曹操是一代明君,也沒有錯。

    曹操從小就很厲害,胸有大志!上報國恩,下安黎庶,做了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漢末大亂,以後揭竿而起,還是為朝廷,殺逆賊,到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人勸曹操稱帝,曹操笑笑,曹操不用的名分,名分是虛的,要的是天下安定。安定的前提是,上層努力,下層不懈怠,底層更勤勉,老百姓有好日子過,吃飽穿暖有房住有錢花,天下就安定了。結果他的兩個對手孫權和劉備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有了三分天下。需要等到三個聰明人以後,才會一統或者大亂。結果在司馬氏三雄的努力下,司馬炎勤奮下,終於一統華夷。

  • 4 # 天香雲外飄

    (1)在歷史上,曹操並沒有當過皇帝。公元220年是曹操的兒子曹丕,最終是廢掉了漢獻帝,建立了魏國的。

    (2)在歷史上,曹操在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的過程當中,曾經因為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的稱帝行為,曹操就因此而揹負了千古的“罵名”了。

    (3)按《三國演義》小說的描述,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了許昌,然後曹操就逼迫漢獻帝冊封自己為“丞相”了。而曹操的後人們則通常稱呼曹操為“魏王”或者是諡號為“魏武帝”的!

    (4)在歷史上,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按照這個理論角度去推測,假如是曹操當上了皇帝的話,那麼,曹操應該是一個“明君”的。然而,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人們對於曹操的評價,卻說曹操是一個“治世之名臣,亂世之奸雄”了。而顯然這個評價距離“明君”的距離就不是一般的遠了!

    此外,按原著小說的描述,曹操在世期間,曾經大力提攜和重用過司馬懿的。而司馬懿父子卻最終是竊取了曹魏家的政權了,這個也可以說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一個嚴重的失察的。就這一條而言,曹操也已經配不上是一個“明君”了。所以說曹操不是一個“明君”!

  • 5 # az2777

    有人說曹操不是君,魏國一國之君不是君?

    魏國(西元213年)早已經建立了,只不過經歷了公國-王國-帝國的變化。

    這個國君跟後世那些有名無權的諸侯王可不一樣,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王國。

    至於明不明,我覺得能夠結束戰亂安定海內就是明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避孕套真的能阻擋艾滋病病毒嗎?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