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igmn44161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夫輕諾必寡信”的意思是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多易必多難”意思是的把事情認為地或者形容地很容易的話,真正做起來就會有更多的麻煩。“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指做人一定要誠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擴充套件資料:現代“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的引申:1、輕易得到的許諾總是缺少信用,多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做起來一定有很多困難。在“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中,老子提出了衡量是非標準的一個標準,在不涉及具體情節時,老子認為被輕易許諾的信用一定不充足,把事情描繪得過分容易,實際實施中,必然會困難重重。2、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民無信不立",即是說信用對人非常重要。執政者有信用,市民便有信心;市民有信心,便會產生信任;市民有信心和信任,施政便事半功倍。3、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中國有句俗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以為這句話作注。這句話勸告人們,要以真誠待人,表裡如一,不可虛偽。如果表面一套,心裡一套,陽奉陰違,終究會露出馬腳。4、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道的法則。二、《道德經》的成書過程:《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瑤浴與滿月發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