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藏羚羊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巡山隊長日泰帶領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誓要抓到盜獵者。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
巡山隊員在遍佈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抓到一部分盜獵分子。經過殊死搏鬥,盜獵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
巡山隊員冒著風雪繼續追趕盜獵分子,但此時,環境越來越惡劣,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一個又一個的犧牲,日泰隊長迫於無奈,將藏羚羊的皮毛買出以換取必須的生存用品。
終於,尕玉和日泰隊長追上了兇殘的盜獵者,日泰拒絕了盜獵頭目的收買,倒在了盜獵分子的槍下,尕玉死裡逃生,帶回了已經冰冷了的日泰隊長的遺體 。
電影名:可可西里
導演:陸川
編劇:陸川
主演:多布傑,張磊,奇道
擴充套件資料: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隻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犛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犛牛隊的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 。
陸川看到民間巡山保護隊的故事後,他覺得這個線索非常適合拍成一部電影 。陸川不僅是《可可西里》的導演,還親自負責劇本的創作,這期間他多次跟隨可可西里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和巡山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劇本,陸川忽然覺得劇本和現實生活相差得那麼遠,而陸川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所以陸川對劇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時,終於覺得可以拍了 。
拍攝過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開拍。導演陸川為完成此片,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可可西里》拍攝過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戲是在無人區拍的。
為了追求真實效果,劇組還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達爾峰6200米處取景拍攝。在布格達爾峰,劇組遇到了電影裡巡山隊經常碰到的事:在風雪中露宿,極度缺氧,頭痛、頭暈、嘔吐、高原反應強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臟病發作。一些後勤人員紛紛開小差逃離劇組,一位主創錢也沒要就跑回了北京。電影拍到最後,劇組從一百多人變成了最後只剩下六十多人。電影的拍攝也進行得異常緩慢,原計劃3個月,結果超期一個多月。
影片評價:
《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該片不僅在國內國際獲獎,而且也感動了不少觀眾。《可可西里》的震撼在於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競報》評)。
這部電影帶著一種絕對的淳樸和陽剛,以及被無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影片並沒有用慷慨激昂的宣傳臺詞向觀眾喊話,也沒有用常見的宣傳語氣說“殺死藏羚羊剝皮的行為是無恥的”,而是透過一個個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和巡山隊員樸實的話語,讓觀眾自己感受到那種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評)。
陸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種中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極度洗練、殘酷的紀實美學風格,雖然這種風格在世界影壇並非罕見,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經常出現突如其來的暴力和沒有鋪墊的死亡,這些在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和日本導演北野武的電影中亦屬常見,但與他們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徹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決絕。
在可可西里嚴酷的生存環境裡,這種描述方法表達了對生命的最大尊重(《京華時報》評)。
劇情簡介:
藏羚羊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巡山隊長日泰帶領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誓要抓到盜獵者。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
巡山隊員在遍佈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抓到一部分盜獵分子。經過殊死搏鬥,盜獵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
巡山隊員冒著風雪繼續追趕盜獵分子,但此時,環境越來越惡劣,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一個又一個的犧牲,日泰隊長迫於無奈,將藏羚羊的皮毛買出以換取必須的生存用品。
終於,尕玉和日泰隊長追上了兇殘的盜獵者,日泰拒絕了盜獵頭目的收買,倒在了盜獵分子的槍下,尕玉死裡逃生,帶回了已經冰冷了的日泰隊長的遺體 。
電影名:可可西里
導演:陸川
編劇:陸川
主演:多布傑,張磊,奇道
擴充套件資料: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隻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犛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犛牛隊的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 。
陸川看到民間巡山保護隊的故事後,他覺得這個線索非常適合拍成一部電影 。陸川不僅是《可可西里》的導演,還親自負責劇本的創作,這期間他多次跟隨可可西里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和巡山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劇本,陸川忽然覺得劇本和現實生活相差得那麼遠,而陸川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所以陸川對劇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時,終於覺得可以拍了 。
拍攝過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開拍。導演陸川為完成此片,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可可西里》拍攝過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戲是在無人區拍的。
為了追求真實效果,劇組還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達爾峰6200米處取景拍攝。在布格達爾峰,劇組遇到了電影裡巡山隊經常碰到的事:在風雪中露宿,極度缺氧,頭痛、頭暈、嘔吐、高原反應強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臟病發作。一些後勤人員紛紛開小差逃離劇組,一位主創錢也沒要就跑回了北京。電影拍到最後,劇組從一百多人變成了最後只剩下六十多人。電影的拍攝也進行得異常緩慢,原計劃3個月,結果超期一個多月。
影片評價:
《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該片不僅在國內國際獲獎,而且也感動了不少觀眾。《可可西里》的震撼在於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競報》評)。
這部電影帶著一種絕對的淳樸和陽剛,以及被無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影片並沒有用慷慨激昂的宣傳臺詞向觀眾喊話,也沒有用常見的宣傳語氣說“殺死藏羚羊剝皮的行為是無恥的”,而是透過一個個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和巡山隊員樸實的話語,讓觀眾自己感受到那種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評)。
陸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種中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極度洗練、殘酷的紀實美學風格,雖然這種風格在世界影壇並非罕見,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經常出現突如其來的暴力和沒有鋪墊的死亡,這些在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和日本導演北野武的電影中亦屬常見,但與他們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徹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決絕。
在可可西里嚴酷的生存環境裡,這種描述方法表達了對生命的最大尊重(《京華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