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嬞菇涼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

    翻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

    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南韓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

    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

    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

    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

    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南韓、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及鑑賞:

    這篇文章出自《戰國策·魏策四》,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後層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論,至”長跪而謝”,國繞著安陵國土的“易”與“不易”,透過“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瀾起伏,展開了唇槍舌劍的激烈論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見義勇為的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強暴的理想;

    同時也勾勒了秦王虛偽、驕橫和兇暴的醜惡面目,從而闡明反抗暴秦、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的正義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這正是唐雎所以能夠戰勝強秦的精神力量,也是這篇文章永具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文章節奏緊湊,語言生動犀利,口吻神態畢肖,表現出很高的寫作技巧。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af81a4c510fd9f9255b2d042a2dd42a2834a40b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歲的男孩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