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下五千年9930

    說諸葛亮沒有本事是從易中天開始的,緊接著有人說周公謹比諸葛亮強,在唐朝給諸葛亮定性為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些破磚家想借助《百家講壇》博得聽眾的眼球,顛覆歷史,一時間歷史翻案之風盛行。有的磚家提出一些無聊的事情: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會怎麼樣?郭嘉不死和諸葛亮有一拼?諸葛亮不如周瑜。滿嘴噴糞的一些磚家、叫獸肯定會把《百家講壇》搞的一敗塗地。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郭嘉一個小參謀跟本沒有得到歷史的承認,周瑜是東吳的水軍都督,

  • 2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歷史上對諸葛亮早有定論,陳壽的三國志講的很清楚,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在戰術上有點小聰明,在戰略上謀術缺少。而小說三國演義,為了樹立漢為正統,其它都為亂臣賊子,對諸葛亮的描寫就運用了高大全的寫法,只要是料事如神的故事都放在了諸葛亮的頭上,當用歷學觀點分析諸葛亮其人時,就要看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以前並沒看過三國志的人,才惑覺到諸葛亮實人並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麼神,顛覆了對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看法。所以要說諸葛亮這個小說人物怎樣,可以用三國演義來證明,可要說歷史上的諸葛亮怎樣,就得用三國志來證明了。

  • 3 # 華陰弘農四知堂

    事實擺在那裡,相信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呼風喚雨”之能、“運籌帷幄”之謀、“未卜先知”之智者,那才真的是腦袋缺弦的痴兒!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被後世帝王作為鞭策臣工的教材,經民間演繹,羅貫中筆下渲染,半神半妖,為何“六出祁山”寸功未建,一事無成矣?反被對手耗死,抱恨終天!是否可以引用一句:“既生亮,何生懿”呢?

    陳壽:“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司馬懿:“亮自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劉備,雖然在軍事上比較平庸,然而,其獨具慧眼,堪稱識人之明。魏延率部曲隨先主入川,屢建奇功,平定漢中,破格提拔,一軍皆驚。鎮守漢中十餘年來,安如磐石,事實證明,魏延不負劉備所望。奈何,劉備死後,一位文武全才的智慧之將只配當做棋子,甚至棄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街亭之戰,果如是乎?

    權慾薰心、大權獨攬、嫉賢妒能、培植黨羽,把蜀漢一步步帶入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假如當時身便死,

    一生奸偽有誰知”?

    列舉一句,函待斟酌:“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在古代,“九錫”便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九錫”便是謀朝篡位的代名詞了,不知道這“十命”是個什麼東西?求解。

  • 4 # 士說新語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從陳壽開始,雖然有不少人肯定,但也一直有人懷疑,懷疑的依據大概就是人云亦云或者以成敗論英雄,以及《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神神道道的"神棍”罷。

    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看諸葛亮軍事才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在這樣的一個亂世,四處奔波,蹉跎半生,換了好幾個老闆的劉備終於在荊州安定了下來,此刻他尋訪得名士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在此期間,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言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之“可與為援而不可圖”,蜀漢應占有荊、益兩週,與曹、孫三分天下的戰略性決策,這是對時局具有極清晰的認知,並對其發展做出的相當寶貴的戰略構想。沒有傑出的政治尤其是軍事才能是絕對不會看清這種形勢的,起碼當時劉備集團裡就沒誰看出來啊。就當時的情形而言,可以說一流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除了諸葛亮以外,沒有一個人能對當時天下形式看得如此透徹的。

    曹操集團只看到了劉備東奔西逃,而沒有看到他將來佔據荊、益二州而與曹操抗衡的一天,也沒有看到孫權據有江東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孫權幾天的多數人物只看到了曹操席捲北方銳不可擋,而沒有看到吳國可與之一戰,唯有周瑜魯肅二人看清了抗曹比降曹更有利。他們所有人中並沒有誰看到將來天下會幾分,更麼有看到會三分。因此,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的戰略高度就體現得淋漓精緻了。

    從歷來被詬病的五次北伐看諸葛亮的用兵之道

    諸葛亮一生共進行了五次北伐,除第一次先勝後敗外,其他四次都不是失敗退軍,而是糧盡退軍的。在這五次北伐中,雖然沒有取得大的勝利,但也沒有大的失敗,其戰績還是有的。如射殺魏國名將張郃,佔領魏國武都、陰平二郡等。

    最有意思的是,魏軍統帥像郭淮、司馬懿這樣長於謀略的人領兵,並且兵力幾倍於諸葛亮,都從來不向諸葛亮主動進攻。據《漢晉春秋》記載,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見到諸葛亮便登山掘營,不肯戰,以至於大將張郃說他“進前不敢逼,坐失民望。”

    諸葛亮也擅用計,雖然史料中對諸葛亮北伐如何用兵缺乏記錄,我們今天無從全知,但他在個別時候使用了計謀史書中還是有所記載的,比如第一次北伐時,他聲稱要取郿,派趙雲、鄧芝為疑兵,據箕谷,然後自己率主力攻祁山。結果是魏軍統帥曹真果然上當,親自率兵抵擋趙雲,以至於祁山空虛,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降蜀。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主要根據的就是其多次伐魏未能取功,因此才對其軍事才能提出了質疑。這其實是一種完全不顧客觀實際而已成敗論英雄的典型。北伐不能取攻,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起其一,魏、蜀兩國在國力和軍事力量上對比過於懸殊,魏華人口是蜀國總人口的5倍,蜀國軍隊總人數不會超過10萬。如此,諸葛亮北伐的總兵力相當有限,畢竟10萬人不可能全部發動,還需要駐守要地,防備東吳,以及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

    從總兵力上講,只有第二次北伐兵力佔據優勢,其他四次都處於劣勢,由於史料缺乏,這五次作戰雙方兵力對比無法全部知曉,只有第五次比較清楚。據《中國館歷代戰爭年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帶兵十萬,司馬懿帶兵三十萬,後來又增派兩萬援軍,共計三十二萬。雙方兵力懸殊如此之大,想要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絕非易事,這是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對手也不是善茬啊,名將張郃、曹真,司馬懿,哪一個又是平庸之輩。而且老狐狸司馬懿每次用兵,其戰略戰術就是一個字“耗”,依靠絕對的兵力優勢,從來不主動出擊,耗到諸葛亮糧道斷絕。這種戰術簡直沒毛病,諸葛亮即便再厲害,沒糧食也打不了仗,說一千道一萬,蜀漢國力太弱了,舉國之力都無法供應不足10萬人的大軍長期與魏軍對壘。

  • 5 # 13756839212

    六出岐山都以失敗告終,可謂是常敗將軍,你說有沒有軍事才能?歷史上,孫臏、帶佗、白起、廉頗、項羽、韓信無數軍事家,哪個不是能征慣戰,百戰百勝,創造過軍事上的奇蹟,才以軍事家的頭銜名留青史的?諸葛村夫,論軍事,無一可圈可點之戰役,純粹是小說演義虛構成神話

  • 6 # 祥子談歷史

    或是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來了一句“將略非所長”,或是諸葛亮一直未曾獨領一軍,或是諸葛亮未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或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敗而告終等因素,也許一些世人便以此為由,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堪大用。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一、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語,我們是否解讀有誤,從而懷疑其軍事才能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這樣評價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大意就是:諸葛亮在統軍上,善於管理軍隊,但在作戰時卻不善於使用奇謀;在管理國家上,善於內政治理,但在打仗上卻不是其所長。如果對手是個大才,且兵力佔優,其便沒有可勝之法。因此,諸葛亮統兵一來,並沒有取得什麼好成績,興復漢室也就更加困難了。

    從表面看,確實令人感到諸葛亮長於治理內政,並不善於領兵打仗。

    實事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因為,或許很多人在解讀這個問題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什麼是其所長,什麼是其所短,又是拿什麼樣人物來進行參照比對的。非常明顯,皆以諸葛亮自身來做比對。

    以此來看,陳壽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應當非常中肯與客觀。以諸葛亮自身來說,其政略成果,確實要比軍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

    但是,就算如此,也並不能證明其治軍之能就弱於當時曹魏軍事人傑司馬懿、東吳軍事人傑陸遜。

    後來,作為歷史記錄者的陳壽,所記載之事,均是以當時所發生的事件(也許是表面現象)為依據,進行記錄,很少參雜推策、臆測這樣的觀點。之所以,陳壽認為諸葛亮不善奇謀,應該是因為諸葛亮未曾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所斷吧。

    然而,縱觀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諸多的歷史事件背後,依然隱藏著諸多難以破解的真相之迷。所以,當歷史上發生了諸葛亮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之後,蜀國也確實喪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機(成敗難料,國運豪賭的良機)。若以次為依據,陳壽評價諸葛亮不善奇謀,也是非常符合歷史真相。然而,透過諸葛亮接手蜀國軍政大權以來的所作所為來看,其當時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謀”,並不似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也並不能證明諸葛亮就不善奇謀。

    正所謂: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是紙老虎。當魏吳蜀三國鼎足之勢已成時,處於國力絕對弱勢的蜀國,面對國力、軍力強勢的魏、吳兩,可有施展奇謀大戰之機。

    此外,如果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那就證明其與同時期的軍事人傑司馬懿、陸遜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那麼,一直以來,為何諸葛亮敢於北伐,而司馬懿、陸遜卻不敢率兵侵犯蜀國之境呢。同時,從陳壽《三國志》將諸葛亮和軍事奇才陸遜同列一傳,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不會弱於陸遜才是。

    同時,陳壽作為一名旁觀者,又無從軍經歷,更無朝廷高層任職經歷,就事論事(表相)看待諸葛亮所經歷之事,就非常的正常了。所以,李安溪曾持反對意見:“武侯實仁義節制王者之師, 壽以為短於奇謀,此其識見之差,非有所懟憾。”

    因此,後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對諸葛亮的治軍之能,給予極高評價,並將其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史兵家並列,入選“武廟十哲”。

    二、劉備在時,諸葛亮未有獨領一軍之機,是否存在軍事才能不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諸葛亮跟隨劉備出隆中,當時劉備僅有新野一地暫為屯軍棲身之所,麾下已有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糜芳、關平、劉封等能征善戰之將,且並無四方征戰之機。也就是說,已有那麼多的大將閒在那裡,等待立功的機會,又怎麼可能輪到剛剛加入的“新兵”諸葛亮獨領一軍呢。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劉備麾下諸將終於等到了立功的機會,關羽、張飛、趙雲等將分別取得荊州長沙、零陵、南郡(有一半是暫借東吳的)等五郡之地。這一過程,諸葛亮也不可能有機會獨領一軍。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至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西川之時,根本就是親自帶隊,諸葛亮自然也無獨自領軍的機會。

    這時,劉備新得西川,最需要的不是征戰領軍之人,而是治理內政的大能。毫無疑問,這樣的重擔便壓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因此,諸葛亮同樣無獨自領軍之機。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至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漢中之戰暴發,又是劉備親自帶隊,最終奪取漢中。隨著劉備地盤的迅速擴張,內政事務自然也隨之猛增,諸葛亮則更加的分身乏術,那來的獨自領軍機會。

    後來的夷陵之戰,同樣是劉備親自帶隊,諸葛亮坐鎮成都中樞,主持全域性,再失統軍之機。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不可能不進行工作分工。結果,當然是劉備負責征戰,諸葛亮負責大後方的穩定以及錢糧所需。這一局面,同當初張昭跟隨孫策時的情形十分相似。

    所以,並非諸葛亮沒有過獨領一軍的機會,就說明其軍事才能弱。也正如韓信跟隨項羽之時,雖然沒有獨自領軍的機會,難道就證明其沒有軍事才能嗎。

    三、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是其軍事才能不足之過嗎

    公元228年(建興六年)春至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2月的6年中,諸葛亮率領蜀漢軍隊,向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結果卻並無建樹。

    就因為這些,難道就要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嗎?雖然發生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但是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只要細細分析一番當初的北伐經歷,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軍事之能到底如何。

    先說說諸葛亮是否具有軍事奇謀之能。其首次北伐,便運用虛實的“聲東擊西”之計,揚言進軍眉城,實則兵出祁山。沙場老將曹真便為其計所惑,被其一舉全據祁山地利。之後,諸葛亮又運用奇計,射殺曹魏開國元勳、沙場大將張郃以及猛將王雙。因此,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原本司馬懿打算趁機追擊,當有人提到張郃、王雙之死時,司馬懿果斷停止追擊。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有多麼的忌憚。事後,當司馬懿觀察諸葛亮的紮營之所時,也不由大為感嘆 “天下奇才也”。

    同時,作為諸葛亮人生的老對手司馬懿,為何被後世冠以 “忍者神龜”的稱號。還不是因為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司馬懿死活堅守不出的結局嗎。想想,以當時曹魏軍力之盛,又佔有以逸待勞的防禦優勢,竟然還被諸葛亮圍困大營不敢應戰。無奈之下,才使用離奸之計,致使幼主劉禪不明真相將其招回成都,方才得以脫困。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勝過司馬懿才對吧。

    同時,諸葛亮所著的《諸葛亮·治軍第九》記載有:“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由此可知,諸葛亮對於奇謀的地位非常看重,又怎麼可能不懂奇謀呢。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沒有理由懷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還要對其軍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