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實說

    鳩摩智是《天龍八部》中著名的反派角色。雖說鳩摩智是反派角色,但是他手上並沒有沾染鮮血。嚴格來講鳩摩智也僅僅算得上是半個“反派”。

    而周伯通則是《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正派角色。雖說周伯通是正派角色,但是老周並沒有做出多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事情。嚴格來講周伯通也僅僅算得上是半個“正派”。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鳩摩智與周伯通他們二人究竟誰的武功最高?誰更痴迷於武學呢?他們二人照恆實的觀點來看:在武功上鳩摩智要比周伯通稍高一些或者是不相伯仲、但是在武學上週伯通則毫無疑問地勝出鳩摩智一籌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這裡恆實就說說自己的理由與觀點:

    鳩摩智吐蕃護國法王。精通小無相功、火焰刀、“少林七十二絕技”、易筋經等眾多高深武功。這是鳩摩智武功為什麼說要比周伯通持平或者稍高一些的理由。但是鳩摩智此人心性太過於貪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以至於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功利”。直到最後才因為武功盡失,這才大徹大悟,成為了一代得道高僧。

    鳩摩智的武學修為全部圍繞著“功利”二字,周伯通的武學修為全部圍繞著“興趣”二字。鳩摩智和周伯通的出發點就不相同,日後學成的境界自然也不相同了!表面上看鳩摩智會那麼多神功,但是很多都離不開“小無相功”的幫助。毫不客氣地說鳩摩智學武功最大的目的就是“裝逼”!

    而周伯通也會不少神功,但他的“神功”除了九陰真經無意中依照前輩口訣習來的以外,其它雙手互博、空明神拳都是創出來的武功。所以恆實依此分析得出,周伯通的武學修為是一個“痴”字,鳩摩智的武學修為是一個“炫”字。二人當下就能分出武學境界的高下了!

  • 2 # fantingfeng

    鳩摩智是急功近利,功利心太強

    周伯通是自娛自樂,發自內心,

    他們兩個的出發點不同,其最終結局是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就像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

  • 3 # 熊本考拉

    鳩摩智是為了學武學而學武學,周伯通是為了愛好興趣學武學,本質不一,導向也不一。

    論對武學的痴迷,絕對是鳩摩智,到處收羅武功秘籍,偷練少林七十二路絕學,小烏相功內力深厚,可惜不得正道,最終走火入魔。所以是武痴。

    周伯通應該是對武學執著,是正面的形象,典型的娶了武學。

  • 4 # 嫩江於大夫

    兩者相比最痴迷武學當屬於鳩摩智。原因諸位看官請容我慢慢道來!

    首先說老頑童也痴迷武學,但是老頑童性格像小孩,武學不應該叫痴迷,而是愛好,愛好有很多種,一會玩武功,一會玩養蜜蜂,總之人的愛好有很多專案,但沒聽說過人痴迷很多專案!專案多了就不那麼專一了,周伯通愛好多不說,還有女人糾纏。 周伯通心中無名利學習武術除了愛好沒有動力。難以達到痴迷的大境界!

    鳩摩智雖然不算好人但是也算不上壞人,一不亂殺人,二不好色,三搶劫不搶金銀只搶武功秘籍,硬說人家是壞人有點小冤枉!給他算個有原則反派吧。

    這個鳩摩智。

    鳩摩智身為吐蕃國師,已經不需要用武學去獲得金錢地位。所以鳩摩智學習武功就是痴迷,他不喜歡錢財,喜歡武功,和周伯通不一樣,鳩摩智認為自己學武天分高,功夫好,極度希望讓別人崇拜自己的武學天份,他想打的少林關門,人家關門對他有啥好處?又不給他錢也不讓他做武林盟主的,還假裝用少林武學打敗少林,唯一的好處就是打敗少林能顯示他的武學天份牛逼,可伶的人為了裝逼痴迷武學,痴迷武學能讓他更好的裝逼,形成了一個迴圈。

    最後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可惜讓個開外掛偶爾玩玩武學的小號段譽給鳩摩智廢了,失去武功的那一天,那個絕世高手鳩摩智就已經死了,活著的是那個歷史上真正翻譯佛經的得道高僧鳩摩智。

  • 5 # 天香雲外飄

    自問自答,自得其樂!

    首先, 鳩摩智和周伯通二人都是,金庸武俠經典裡非常有趣的人物形象。其中,鳩摩智的身份還是吐蕃國的國師“大輪明王”。按《天龍八部》原著小說的描述,本來已經擁有了“火焰刀”等技藝的鳩摩智,為了能學到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千里迢迢地不惜從吐蕃趕往大理國,約戰天龍寺枯榮大師等幾位高手,並當眾擄走了已經學會“六脈神劍”的段譽;為了能學到少林七十二絕技,鳩摩智結識了慕容博,並一起蜇伏在少林寺多年,以便隨時得偷學少林絕學……由此可見,鳩摩智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武痴”了。

    接下來再看看周伯通的情形:按《射鵰英雄傳》原著小說的描述,因為不屑於使用《九陰真經》裡的武功,周伯通被黃藥師囚禁在桃花島多年。然後,周伯通以自娛自樂來打發時光,並最終悟出了七十二路空明拳,以及左右互搏術;到了《神鵰俠侶》時期,在聽說了楊過自創了“黯然銷魂掌”以後,周伯通就像個小孩子一樣,纏著楊過要學此種掌法;按照自然規律,別人都是越活越老,而周伯通卻因為好習武及其樂觀開朗,反而返老還童了……可以說,對於武學的痴迷程度,周伯通一點兒也不遜色於鳩摩智!

    然後,正像許多文友所說的,鳩摩智好習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好勇鬥狠,稱霸武林,即鳩摩智習武的功利心很明顯。相反,周伯通愛好習武純脆是為了“好玩”或者是打發時間!這樣一比較,周伯通與鳩摩智“好武”程度就高下立判了,即周伯通更勝鳩摩智一籌!

    另外,鳩摩智和周伯通二人的結局也迥然不同:鳩摩智最後是被段譽吸乾了內力,成為了絲毫不會武功的一代高僧;而周伯通則在第二次華山論劍之後,成為了“新五絕(東邪,西狂,北俠,南僧和中頑童)”裡的中頑童了!大家從二人的最後歸宿也可以看得出來,周伯通對於武學的痴迷程度勝過了鳩摩智!

  • 6 # 悠然布衣

    鳩摩智說他是一個壞人,恐怕有很多人會反駁,但是說他是一個好人的話,大家也可能舉出一堆他做的壞事。只能說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是卻又脫離了低俗趣味的人。他痴迷於武學,身為大輪寺的法王,每次開課都有無數高僧前來聽講。可以說是功名利祿全部都有了,已經是人生巔峰了。但是很明顯他不是這麼想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只想安安靜靜的當一個高手,所以才遠赴中原,屢次出手,只為了那些絕學。

    至於老頑童周伯通,大家對他的感觀就好多了,王重陽的師弟,全真七子的師叔。他不是一個傳統的英雄或者俠客的形象,但是讀者們卻很少有人會討厭他這樣的。雖然九十多歲了,但是卻不通世務,天真得和兒童一樣。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之術是無聊的時候創造的,《九陰真經》是在教郭靖的時候不知不覺學會的。晚年閒著閒著還去養蜜蜂。恐怕很難再找到第二個這樣的武林高手。

    很明顯,相比起鳩摩智可以拋棄一切去學武功,周伯通更像是把學武功當成是業餘愛好,在不知不覺當中學會的。但是王重陽說周伯通雖然天資聰穎,但一來過於著迷,二來少了一副救世濟人的胸懷,就算畢生勤修苦練,終究達不到絕頂之境。說明周伯通也並非不痴迷,至少王重陽都說他是過於著迷了。

    如此看來的話,應當是周伯通將練武功當成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跟我們從小對電視很著迷一樣。但是如果碰到更好玩的事情,周伯通也能夠放下武功去做其他的。而鳩摩智則不同,他視武學如生命,所以在武功盡廢以後才能大徹大悟。只有遭遇重大打擊才會大悟吧,如果周伯通失去武功的話,他可能會傷心一段時間,就去找其他好玩的了吧,畢竟他連喪子之痛都能這麼坦然……

  • 7 # 忠肝義膽嶽老三

    個人覺得鳩摩智更痴心武功。

    鳩摩智和周伯通都是頂級高手,二人在江湖上的實力都是相當強悍的,正是如此,他們橫行江湖之時,也沒有幾個人能夠對其產生挑戰。

    鳩摩智作為吐蕃大輪明王,他在佛學界地位尊貴,每次開論壇講座都是吸引周邊無數佛門弟子前來聆聽觀摩,這是極為難得的。

    正是佛法如此高深的高僧,卻被慕容博引入歧途。

    當初鳩摩智與慕容博一見傾心,二人探討武學,慕容博將天下武學給他分析和講解,讓他對武學之道非常著迷,他對武功的神奇的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高深武學都想見識一下修煉一下。二人在分別之際,慕容博又把自己從少林得來的“七十二絕技”分享給他,這就讓鳩摩智一心鑽研武功。

    鳩摩智在得到逍遙派小無相功後,他以小無相功為根基,催動少林七十二絕技,竟然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短短三十年裡面,竟然將七十二絕技全部修煉成功,雖然有些似是而非,但是這些絕技的威力絲毫不弱於少林玄字輩高僧,可見七十二絕技在鳩摩智手裡才真正發揮出實力。

    即便如此,鳩摩智卻不滿足,他想將天下絕學都集於一身,於是他跋山涉水來到大理天龍寺,搶奪大理段氏六脈神劍,又從遊坦之那兒搶奪《易筋經》。可見鳩摩智真的是想把所有武功都修煉到位,貪心不足蛇吞象,最終也導致了走火入魔。

    相比鳩摩智,老頑童對武功的痴迷在於好奇。

    因為老頑童向來沒有機心,只要覺得好玩他就會去做,但是學武功是他最大的樂趣,於是他為了學武就跟隨王重陽,與之結拜,而王重陽也把基礎武功傳授給他。

    可是,老頑童雖然痴戀武功,他也對師兄是言聽計從,像師兄把《九陰真經》交給他保管,不得去學裡面的武功,他真的將《九陰真經》上半部爛熟於心,也沒有修煉裡面的武功。

    雖然後來給郭靖來了一個惡作劇,把《九陰真經》傳給郭靖,他自己也在無意中學會《九陰真經》,可是這並不是他故意學習的,而是偶然學會的。

    可見,周伯通把承諾看的比武功更重要。

    他痴迷武功並不代表他要佔有一切武功,後來他遇到金輪法王,看到金輪法王的“龍象般若功”威力強勁,也想去學習,可是隻是一時興起;遇到楊過使出“黯然銷魂掌”,也是心癢難搔,可是為了諾言,也沒有去學。

    可見,老頑童雖然痴戀武功,可是並不把武功當做唯一,這只是他的興趣,他喜歡修煉,愛玩,並沒有想著把修煉更多武功成為“天下第一”,可是他從來不強求,卻最終還是成為天下第一,這就是所謂的無欲則剛。

    可見,鳩摩智和老頑童對武學的痴迷興致是完全不一樣的:

    鳩摩智修煉武功的功利性更強,而老頑童完全都是因為興趣愛好。

    正是二人的目的性不同,才使得二人最終的結果不同,故而鳩摩智最終走火入魔,老頑童成為天下第一。

    可見,武學一道,欲速則不達,越是想要快速成功,越是適得其反,反而是自己陷入絕境。正所謂,萬事莫要強求。

    鳩摩智一心想透過武學揚名立萬,只是他並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因為他內心一心想著就是成為天下第一,只可惜,他始終未能實現。

    而且,鳩摩智為了得到天下武學,竟然毫不在意自己的臉面,強取豪奪,這種所作所為是學武之人所不屑的,更是頂級高手所不齒的。可是,鳩摩智為了成為天下第一,竟然這也做得出來,可見他內心的執念有多強。

    老頑童雖然痴戀武功,可是並沒有做違揹人格之事,他跟隨王重陽學武,也恪守諾言,不願修煉王重陽的《九陰真經》,他透過自己的領悟也創作兩套絕學,這是極為難得的。

    可見,鳩摩智和老頑童雖然都痴迷修煉武學,可是鳩摩智的慾望更強,最終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說人生對你最有影響力的一本書是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