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蔚鸞
-
2 # 憤怒的小鐵鍋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客觀一點看待比較好。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的滅亡,不全部都是崇禎那一個朝代的錯誤,而是經過了幾個朝代的積貧積弱,而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接手這個國家,成績其實做得還不錯,結束了宦官亂政的局面,啟用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雖然他生性多疑,但是還是把兵權交給了袁崇煥……
讓一個快滅亡的朝廷延續了十多年,他已經算是傾盡全力了。他錯就錯在生在了這樣一個時代,內憂外患到達了極致的一個時代,只是在他在位時期爆發了出來。
金庸先生是一位小說作者,並不是歷史學家。他寫小說,肯定要為小說的大背景做一個構思,製造一個有矛盾的大背景,而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自然會被金庸主觀地打上許多不好的印記。但是這只是他的主觀態度。
其他幾個都是比較成功的人,金庸也不會去黑那些沒有大過失的人。
正所謂成王敗寇,自古都是鐵一般的事實。
-
3 # 喬老爺讀歷史
這個問題提得好,很有代表性。自從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十四部武俠小說問世以來,就不斷有人攻擊金庸先生“貶低漢人,抬高異族”,美化忽必烈、康熙等異族入侵中原的統治者,因而把金庸誣為“滿遺分子”,據此,大肆攻擊金庸先生“對歷史是多麼的不負責任,對歷史人物是多麼的不尊重,對歷史抱一種什麼心態。”很顯然這個提問者也是抱著類似的觀點來看待金庸先生的。
首先,必須立場鮮明地指出,攻擊金庸先生在小說中“貶低漢人,美化異族侵略者”,毫無根據,很荒謬,完全是無稽之談!如果抱著這種“亂扣帽子”的極端態度對待小說家,那和滿清時期殘酷的“文字獄”又有什麼區別呢?相反,從鄧小平開始,中共領導人歷來對金庸先生評價很高,這種評價既來自於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和新聞領域的傑出成就,也來自於金庸先生積極入世的態度,為兩岸溝通積極奔走,為香港法治、政治建設不遺餘力。對於一個在文化和新聞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併為兩岸和平和香港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請問,有什麼理由可以不負責任地往他身上潑髒水?良心不會感到不安嗎?
再回到文化問題上來,有人認為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描寫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與史實不符,因而指責金庸先生“對歷史是多麼的不負責任,對歷史人物是多麼的不尊重,對歷史抱一種什麼心態。”這樣的指責既沒有水平,也不負責任。金庸先生寫的是武俠小說,而不是像司馬遷著《史記》,寫正史講求原汁原味再現歷史,在古代即便是皇帝都無權篡改歷史,這才是尊重歷史的態度;但在武俠小說中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可以拿來為作者所用,如果指責武俠小說中的歷史不真實,那就十分幼稚可笑了。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透出嚴謹、負責任的創作態度。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借用歷史作為故事的大背景,讓虛幻的小說和真實的歷史交相輝映、虛實相應,讀來有一種撲面而來的歷史的厚重感、大氣感,讓人感覺凝重而莊嚴。歷史在他虛幻的故事中並未被拿來調侃、醜化,而是在大體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創作。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很多細節上也充分體現了尊重歷史的精神,比如寫以南宋歷史為背景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在作品的許多細節方面如實反映南宋期間的歷史風貌,包括人文、地理、倫理觀念、風俗習慣等等,不像有的小說家的作品,明明是以北宋為背景,小說中的人物卻屢屢冒出清代甚至現代人才有的言行與觀念,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最後再回到問題中提到的這幾個人物上來。以崇禎皇帝為重點,說說金庸先生是不是刻意貶低漢族皇帝。
崇禎皇帝是不是無道昏君,還用得著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抨擊”嗎?這是禿子頭上的蝨子,不是明擺著的嗎?況且,崇禎帝在金庸先生《碧雪劍》中只是稍微提及,並未對崇禎帝有任何誇大的貶低之處,何來抨擊崇禎是“無道昏君”一說?
歷史上的崇禎皇帝雖有一些優點,比如胸有大志,比如宵衣旰食,比如勵行節儉。但這樣細枝末節的優點掩蓋不了他是“無道昏君”的史實。
崇禎帝胸有大志卻沒有雄才大略,反倒是志大才疏之人;也缺乏帝王應有的寬廣胸襟,疑忌之心極重,對股肱之臣橫加猜忌,導致他眼高手低、急於求成,濫殺袁崇煥等重臣而自毀長城,不但救不了早已內憂外患,經濟、軍事、內政、國防全線崩塌又病入膏肓的大明帝國,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大明的內憂外患,進而加速了大明帝國的徹底敗亡。
如果是普通人,宵衣旰食和厲行節儉這樣的優點,必然有利於興業旺家。但崇禎作為皇帝,大節有虧,僅靠宵衣旰食和厲行節儉這樣的細枝末節的優點,何以治國理政?何以拯救瀕臨敗亡的大明帝國?!
至於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中提及的幾個入侵中原後的異族統治者,比如耶律洪基(書中好像沒看到耶律大石吧?)、忽必烈和康熙,也只是在小說中作為一個人物,出於故事情節和矛盾推進的需要,以小說家言略加描述,如此而已。小說中既沒有從政治、經濟等領域具體論述他們的功績,也沒有刻意進行拔高或虛誇。歸根究底,這幾個入侵中原後的異族統治者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僅僅只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而已,根本沒必要把他們放到歷史上去對號入座。
-
4 # 錳錳70後
這老傢伙不上西天了嗎,崇禎帝卻是無為,有自身性格原因也有當時大明朝早己是朽木一根,當時歷史狀況下,不要說崇禎就算換上包括老金頭在內捧的如神一樣的滿清第一帝康稀也會比崇禎一樣,或者可能還不如崇禎,金老頭作為滿族人權貴後人貶明捧清並不足為其,但是明朝比清朝最強一點滿清就永遠學不了,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金老頭死了好
-
5 # 立志成蟲
崇禎只是工作態度端正,很勤政個人不貪色生活簡樸,可是在治國用人方面一塌糊塗,說他是無道昏君真不冤枉。為了節省財政開支,崇禎裁撤驛站,每年是能節省大約10萬兩白銀,驛卒李自成下崗了,沒有生計活路只好參加了造反的隊伍。看看唐太宗,裁員是從中央政府開始裁撤官員,崇禎的做法只是把成本轉嫁給最底層,藩王皇親們享樂成風吃垮財政崇禎又能怎麼樣?朝堂上,文官集團大義凜然,只要會唱高調吹毛求疵崇禎就喜歡,依靠那些吹牛耍嘴皮子的人任何事都能搞砸。同時崇禎沒有帝王該有的擔當,大臣陳新甲奉崇禎旨意跟皇太極秘密通訊,事情洩露後崇禎不承認,陳新甲被殺,誰還敢出來擔事兒?能扛事兒的紛紛在各種流言蜚語裡被崇禎用各種手段搞死了。雖然明末腐朽糜爛已是積重難返,崇禎的勤政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崇禎死前留下的遺言埋怨大臣誤國,實際上誤國的正是崇禎自己
-
6 # 一夢憶浮生
每個人對待事物的出發點、觀察點並不相同,所得出的結論也就自不會完全相同
金庸不是歷史學家,他只是小說家(這一點很重要)
金庸非完人也不是聖人,他對歷史上一些人物的評價不準確也不能算是什麼天大的罪孽
至於說他是滿遺之類的話我不知道該說什麼(ー_ー)!!我們現在的歷史上是包含金、遼、宋、元、明的,都算是正統朝代更迭。
最好還有說一句,小說終究是小說,不是歷史。想要在小說了找歷史原貌那是沒吃藥。
不喜勿噴!
-
7 # 一曲43999646
華人在清朝普遍大規模深入地被洗腦了,看來文字獄極其成功,所以就出現了金庸這號鳥獸很正常。正所謂明朝之後無華夏。
-
8 # 我是上海秋天
金庸祖先包衣出生……在清朝享受除滿八旗外的特殊待遇……也算滿清利益集團中的人……所以金庸貶低崇禎吹捧清朝統治者很正常……從小接受的世界觀不同……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對滿清除去後顧之憂……金庸也大力吹捧袁崇煥……所以金庸說的就當是小說不能當歷史
-
9 # 獨善其身仍性善
啥滿遺!金庸就是個包衣奴才!查家在康熙年間得到中用,後來雍正上臺把查家抄家了,所以金庸對雍正恨得很,金庸的小說黑雍正吹康熙,沒有雍正幫康熙收拾爛攤子,康熙中後期的情況糟糕的很!吹康熙不如吹雍正!和別人沙俄幹仗數萬人打別人幾百個游擊隊都打不過!還被吹為千古一帝!真是搞笑!猖狂的滿遺進來捱打!始皇帝,孝武皇帝,孝宣皇帝,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哪個不比康矮子牛批?
-
10 # 法學小學渣豬哥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這兩部金庸最早的作品都是講反清復明的,怎麼金庸就是滿遺了?再說了金庸寫的是小說,所謂的美化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已吧,至於上綱上線嗎?就是個小說而已,讀來消遣的玩物,明粉皇漢們至於這麼反應大嗎?你們要是不痛快你們也寫幾部美化明朝美化漢族但是影響力和《天龍八部》《鹿鼎記》媲美的小說,你們要是真的寫出來了,我為你們打call支援。
還有,我覺得如今這個所謂民族主義者越來越極端,民族問題不管多麼激烈,這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我之前在武俠群裡認識了一個人,本以為是有共同愛好的朋友,結果張口閉口少數民族傻逼,罵的最兇的當然是是蒙元和滿清,他們的自尊心接受不了曾經被這兩個民族統治過,但是傻逼的是,他們連和漢族一樣古老的苗族黎族都罵,我說句公道話就不配放漢族人,就是漢族包衣,我本來不想理他,他跟抽了鴉片一樣要爭論民族問題,當他說了這些話的時候我實在忍不了了,這種人成為微信好友就是我的恥辱,這種極端皇漢的醜態,大家欣賞一下
回覆列表
金庸先生是一位小說家,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原名查良鏞,很多人以為他姓金,說他是滿族人,是不對的。
言歸正傳,金庸先生認為崇禎帝是一位昏君,在客觀事實上,這並非沒有道理。當然,崇禎帝的勤政也是個客觀事實,但是崇禎帝在面對國家危亡時昏招迭出,不願後世評說他是逃跑皇帝、趙構第二,拒絕南遷,也沒有派太子南下,這直接導致了南明瞭亂象,連一個偏安都沒有達成。而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臣子。他猜忌心重,用人不信,他以一死換取“君王死社稷”的美名,卻葬送了整個明王朝。
耶律大石、康熙帝、忽必烈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耶律大石遠征中亞,讓俄語中的“中國”發“契丹”的音,作為君王,他們都留下了一段傳奇,而且他們的國家在他們手中都處於上升階段,不能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就忽視他們,汙名化他們。而且金庸先生稱讚的也不只是有少數民族英雄,漢家天子也被他稱讚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