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細水

    太平天國戰爭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死搏殺。太平軍妄圖推翻清政府,在中國建立一個不留辨子不倫不類的宗教國家。此時無論是八旗還是湘軍、淮軍只有拼死一搏。而且雙方武器裝備相似,兵員素質清兵還略盛一籌,有何理由不勇猛作戰?

    太平天國之後,淮軍逐漸勢大,李鴻章大搞裙帶鄉黨。(臺灣劉銘傳、北韓吳長慶、北洋丁汝昌……)且他在洋務運動中撈錢拿回扣斂財無數。朝廷中對此不滿的大有人在。帝師翁同龢對李鴻章意見最大。他管戶部時不拔錢買日後的吉野艦是有道理的。

    之後的甲午戰爭。李鴻章主和避戰,翁同龢光緒主戰。開戰後,日本人在陸上北韓東北戰場擊敗了葉志超(合肥人淮軍將領),在海上擊敗了北洋水師丁汝昌(安徽廬江人淮軍將領)。之後日本人繼續挺進東北,毀了李鴻章經營多年的旅順和威海衛軍事基地。

    甲午這場仗,李鴻章不想打,朝廷逼著打。海上北洋打了幾個月,四大水師只有最遠的廣東水師過來支援了兩艘船,南洋水師、福建水師一兵未發。(當時李鴻章哥哥李瀚章是湖廣總督,廣東水師理論上歸其管轄)日本人敢打這一仗,說白了認定朝廷想消耗李鴻章的淮軍,怕其勢大。所以甲午這場仗,日本是和李鴻章打,並不是要結束清王朝。清政府不努力一戰,只知道消耗淮軍,單憑淮軍怎麼打得贏舉國之力參戰的日本?換位思考,李鴻章在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報復。

    機會很快來了。之後的八國聯軍戰爭之始,李鴻章率先與洋人簽訂東南互保不參戰。此時的李鴻章還是袁世凱的恩師。透過將身在天津的袁世凱和小站德軍訓練西式裝備的兩萬新軍調到山東剿匪,避開與洋人的衝突。這一戰把鐵心保皇的八旗、甘軍之類的消耗殆盡。所以這場仗,只是單純的滿清在戰,漢人實權派在李鴻章的帶領下,其實是在看熱鬧。最能打的新軍不打,最有錢的江浙滬互保,這還能戰?

    易中天說過,歷史分三種:當權者給你展示的正史,民間流傳的野史,你自己根據背景分柝設身處地思考得到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多多交流

  • 2 # 阿斗不傻

    不從大政治角度,還有軍事角度,經濟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都是不客觀的,清軍打太平軍猛如虎那是後期,前中期基本被壓制。清軍對八國聯軍如貓那是必然的。至於為何有如此區別:原因不過如下幾點。第一,太平軍和八國聯軍訴求不同。第二,國際政治因素影響作戰結果。第三,掌握軍權者的內心變化。第四,太平軍和八國聯軍戰術素養不同造成的不同結果。

    以上就是所有原因,下面我們逐條分析就能理清所有根源。

    1-太平軍和八國聯軍訴求不同

    所謂訴求不同,指的是終極目標的不同,由目標可知因,由實踐可得果,那麼太平天國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因果有何不同?

    致命點不過是,太平天國要清朝命,八國聯軍要清朝血。太平天國運動的實質就是一場中國傳統農民起義變種版本,和之前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朱元璋抗元,劉邦伐暴秦類似農民戰爭,這場戰爭根源是由被壓迫老百姓組成,最終目的是推翻滿清建立新政權。而八國聯軍則不同,他們是一場因利益相同而結合的侵略戰爭,戰爭本質訴求是利益。一個要你命,一個要你錢。這二種不同結果造成清朝政府二種態度,對於太平天國是不遺餘力鎮壓,集全國之力打擊,而對於八國聯軍則不同,宣戰不過是慈禧太后計謀,用宣戰來穩固之岌岌可危地位,最後被打的落花流水也不過因國內人心不起。東南互保就是最好的證明。一個集全國之力,一個是老婦人一人決斷,結果必然不同。(備註:八國聯軍侵華之前因戊戌變法失敗,西方社會對清王朝普遍失望,都有扶持光緒代替慈禧太后的打算。)

    2-國際政治因素影響作戰結果

    這裡要說的是太平天國對清政府並不是一直猛如虎,只是太平軍政治綱領問題造成最後的結果,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以拜上帝會之名進行的起義,讓西方人覺得這個新政府和西方有相同信仰,是一個值得扶持的反動勢力,於是就和太平軍有一定接觸並希望扶持他們。可是在接觸之後,發現所謂的拜上帝會和基督教完全不是一回事,上帝也不是基督,就沒有扶持的意思,改政策為中立,這個時候太平軍政策問題又出現,他們以“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作為運動口號,直接結果就是影響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每被攻打一處特權就被取消,利益也被剝奪,換誰也不會同意,更何況西方列強。於是西方列強由中立立場改成支援清政府,也就是後來華爾洋槍隊還有其他援助產生的根源。

    西方對太平軍的態度從 親近---中立---反感 是太平天國鬥爭形勢轉變的關鍵點。也是太平天國,前期勢如破竹,中期拉鋸戰,後期被吊打國際政治原因。

    而反過來說八國聯軍戰爭,那就不用說了,因為義和團運動還有慈溪太后的亂命,清朝迎來普遍敵對,沒有一個朋友幫助只能靠自己,自己不頂事被吊打就成必然。

    第三,掌握軍權者的內心變化。

    這就和清朝政府一直以來的防漢政策有關,漢人官員無論官做的多大,在清政府眼裡都是夜壺,需要的時候就用,不需要就一腳踢開。

    鎮壓天平天國的主力是誰?不是滿洲八旗軍,他們只能鬥雞走犬,雙槍林立(煙槍火槍)這樣的部隊別說上去打仗,就是去維持治安,都不行,連城管都不如。

    於是無奈的清政府只能重用漢族大臣曾國潘,設立淮軍去鎮壓太平軍起義,再加上還有一點戰鬥力的蒙古八旗軍。組成啦鎮壓太平軍的軍事力量,而其中又一淮軍和後來的湘軍為主力。湘淮大軍完成啦對太平軍的鎮壓,攻破天京城,搞定太平軍之後得到的是什麼?軍隊被裁軍,地方被控制剝奪權利,加官進爵之後曾國潘等淮軍大將都被雪藏。

    寒心不?寒心吧!由始至終清王朝滿族政權都沒有從心底相信過漢人,最後這樣結果也是正常,這就讓後來者看到清王朝的真相,那就是無論如何做,我們都是不能進入權力核心的。

    之後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時候,因為曾國潘的教訓,所有掌握實權的漢族大臣們都用行動迴應啦這種歧視,慈禧太后對十國宣戰,釋出詔書在地方督撫哪裡全部被不予受理,地方大員直接說,“此亂命,概不奉詔,就該給老妖婆點教訓。”於是東南互保誰都不管北京的破事,就連甲午之後組建的新軍,聶士成和袁世凱新軍,直接以一種與老子無關態度,一溜煙跑山東去了躲起來,前線打的怎麼樣跟我有毛關係。

    第四,太平軍和八國聯軍戰術素養不同造成的不同結果。

    太平軍是農民起義,所以軍隊主力都是沒有作戰經驗的農民軍,練兵方式不成熟,太平軍前期的勢如破竹,完全是因為清朝軍隊沒有一點戰鬥力。再加上天平軍作戰中不斷髮展壯大自己,只要太平軍出戰,沿途所過都有無數農民參軍,越大越多越大越大,聲勢也越來越驚人。可是內鬥害啦天平軍,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實力一蹶不振,再加上西方列強對太平軍對封鎖還有對清軍對支援,此消彼長之下,太平軍越打越被動就成立必然,直到最後被消滅。

    根本原因不過是實力不足,後期漢人武裝淮軍湘軍的出現改變啦戰鬥形勢。

    而八國聯軍侵華則正好反過來,清朝軍隊本就不堪一擊,再加上漢族地方大員不支援,新軍將領跑路,軍心民心都不在清政府這一邊,只有八旗子弟帶頭作戰,面對是武裝到牙齒的十國大軍,被打的抱頭鼠竄不就是必然的嗎?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八國聯軍打清朝勢如破竹,不過是一場不對稱戰爭,一場世界列強對慈禧太后一人的戰爭,而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不過是慈禧太后為個人地位穩固的私心,還有一個民族的私心,他們用漢人防漢人,最後讓漢人官員心寒,最終被袁世凱逼迫下臺不過是之前漢族大員吸取太平軍戰爭時期經驗做出的選擇而已。國家的失敗,來自一個人,千古奇談。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你一人一族不要臉別拉上中國。

  • 3 # 頭曼

    清軍打太平軍時,朝廷不惜重金給湘軍淮軍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彈藥。清軍打敗太平軍是用佔優勢的火力,對列強盜沒有火力優勢,反而成為劣勢。

    另外最要命的是,湘軍淮軍將領把軍隊當成私有財產,是手中和朝廷謀取私利的資本。打仗時什麼都能失去,軍隊不能損失。這在甲午戰爭中有最深刻的體現。淮軍陸軍裝備優於倭寇,在陣地戰對射時佔優勢,可以壓的倭寇抬不起頭來,一旦倭寇衝鋒,淮軍立刻丟下大批武器彈藥成鳥獸散。

    這種把軍隊私有化的情況一直延續到49年。

  • 4 # 西西里的誘惑傳說

    清軍得到洋人支援,與其聯盟絞殺太平軍,而太平軍與洋人做對,受兩股勢力絞殺。就好比美國如果支援敘利亞政府,那麼敘利亞反對派還能支援多久?

  • 5 # 超然視野

    清軍在與太平軍作戰的時候還真的不是太勇猛,在早期洪秀全從金田起義時就將清軍打的潰不成軍,這也是為什麼太平天國初期發展的那麼迅速的原因,而如虎的清軍不過是常備軍屢屢慘敗後,允許大地主官僚階層訓練團練,而這些團練訓練下的貧民軍隊才真正是對太平軍形成真正的對手!

    甚至團練組建的初期,其面對太平軍時也是屢屢敗北,直到太平天國內部出現利益不平衡時,才出現團練對太平軍的勢如破竹!而這些團練更是日後左公收復新疆的主力!

    對八國聯軍的清軍,是駐紮在京畿重地的滿蒙精銳,這些由滿清貴族和蒙古士兵組成的精銳擅長於騎兵作戰,面對八國聯軍運用成熟的火器部隊,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這也是清軍為什麼在數量和地利優勢的情況下,面對數量嚴重少於自己的八國聯軍不堪一擊!

  • 6 # 愚人說道

    有人說,清朝軍隊,攻打太平軍如虎,面對八國聯軍,則成了貓,這大概是針對了湘軍而言的。因為清軍中,無論是八旗子弟兵,還是綠營,初時面對太平軍,無不大敗虧輸,望風而逃,只是後來靠了曾國藩的湘軍,異軍特起,才成功剿滅了太平軍。而湘軍不久在大輻裁減,淮軍替而代之後,面對早前的日寇,以及後來的八國聯軍,均無不表現出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特性,可謂輸得一敗塗地。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其實並不真是什麼內行、外行的道理,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朝彼時,其實無論是國民意識,還是國家現狀,均處於全面落後於世界的狀態,這種全方位的落後,是任何一個聖人,或者任何一支軍隊,都無力迴天的。誠如朝中大臣聯元說的,一國尚不敵,況多國乎?

    試想一下吧,外國列強,都在把諸如武器、士氣、後勤、彈藥等等諸條件,都考量成戰爭勝負因素的時候,我大天朝,卻還在幻想用什麼刀槍不入、驅神役鬼、汙血壓邪諸如此類“妖術"行事,差異天大啊。而李鴻章、左宗棠、丁汝昌、劉步蟾之輩,雖說或久經沙場,或出洋歸來,或戰爭理念與洋人無異,但一個封建民族,固步自封不說,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人心不古,雜念叢生,清流、憤青眾說紛紜,雖說同仇敵愾,然而意志不一,戰、和南轅北轍,當然外戰要變成外行了!

    以甲午戰爭為例,戰事初起時,朝中除了李鴻章一個,滿朝都是信信滿滿的喊打聲。那些清流,竟還在妄言,以三十倍之國土,四十倍之人口,就是一人一口唾沫,就足於淹死小日本了!而北洋水師內部,除了丁汝昌、鄧世昌、徐曾泰、劉步蟾幾個,算對世界海軍有所瞭解的高層,在滿腹憂慮,心事重重外,餘下那些不知就裡的兵弁,面對”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眼望著近萬噸的鎮遠、威遠諸艦,遨遊海上,鉅艦大炮懾魂,自豪感頓生,無不摩拳擦掌,躍躍 欲試,哪裡會想到,人家其實有更厲害的東西呢?難怪西方人在觀摩了此番大戰後,戲言中、日二個,日方一分鐘可發五彈,清方五分鐘只發一彈的風涼話了!再加上雙方火藥威力差距巨大,命中率又大不同,北洋水師,敗是必然!

    再說八國聯軍侵華。人家彼時,雖說有什麼總指揮,尚能彼此協調,然而列強德性,相互不服,其實均在各行其事的狀態,然而就這種黃、白、黑的狗雜種部隊,初時僅以二千人的兵力,就已經差不多可以在大天朝,橫衝直撞,後來則以一萬七千多的兵力,迅速驅除了數十萬的八旗兵、禁軍和義和團組成的愛國隊伍,輕而易已地攻入了京城。可想,若八國真被揍痛,真團結一致要同大清懟的話,以彼時的情勢,就使曾國藩再生,左宗棠重世,也必是枉然了!

    戰爭的勝負,包括了諸般因素。惜乎今人,在檢點歷史上諸多的戰爭時,往往想當然的,是大多數,有時候以為,似乎只要勇敢不怕死,就可戰無不勝了。至於失敗的原因,則大多歸結於所謂的將士貪生怕死,內部不團結,殊不知甲午戰爭時,有多少中華先烈,面對日寇,進行了英雄不屈的戰鬥啊。

    當然有人會說,中國的抗美援朝,不就是在武器裝備大大落後於敵方的情況下,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就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嗎?嘿嘿,除了革命精神外,恐怕還有其他,離不開的因素吧!?

  • 7 # 深度工場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太平軍比清軍更勇敢頑強。但是沒有絕對的戰鬥力,組織,技術和指揮優勢。

    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太平軍極少有一次殲滅1萬以上清軍的殲滅戰。實際上,清軍對太平軍的1萬人以上殲滅戰才比比皆是。太平天國戰爭可以持續十多年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清軍兵力不夠。

    清軍綠營八旗缺乏機動兵力,戰鬥部隊過少。在太平天國戰爭,投入戰鬥的,江南,江北大營兵力總和也只有4-5萬人,還要防禦江浙地區。另外,西凌阿,多隆阿等人的部隊為2萬人,主要是湖北作戰。

    太平天國的軍力在1854年初,達到10萬人以上,湘淮軍的出現才導致清軍機動部隊大幅度提高。在對太平軍戰場,從1854年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實際上,在絕大部分時間,清軍在戰場上都是兵力劣勢。

    就是在天京城破的時候,在河南,江西等地的太平軍,陳得才,李世賢,黃文金等幾大兵團,也還有50多萬人。實際人數也超過了,投入戰場的清軍數量,在整個太平天國戰爭,在兵力相同的情況下,太平軍擊敗清軍的戰例並不多。到了中後期,清軍對太平軍,以少勝多的戰例則到處都是。

    八國聯軍戰爭就不同了,聯軍在組織,訓練,編制,指揮和管控方面,都遠遠超過清軍。當沙俄進入東北17萬大軍,在京津八國聯軍達到近5萬人的時候,聯軍戰鬥力達到了近代西方列強侵略第三世界國家的最頂峰。清軍在華北和東北的主力也就迅速失敗了。

  • 8 # 謝老師講數學

    太平天國近百萬大軍,卻無法撼動清廷,而八國 聯軍不到三萬兵力,卻把慈禧都趕到山西去了。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原因:

    第一、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是完全由於清朝軍隊的攻擊而導致。它是由農民階級發起,具有先天的侷限性。農民階級的分散性、守舊性,以及眼光短淺等毛病,在太平軍中都有突出表現。許多太平軍將士參加革命都是出於生活所迫,希望改變貧窮落後的經濟地位。用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的話說,當時太平軍將領號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飯”。定都天京後,大規模內鬥,互相殘殺,內部不攻自破。

    第二、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清政府並沒有全力以赴。在清朝當政者的眼中,八國聯軍始終是外力,不足以把清朝的根基動搖掉。八國聯軍都是遠道而來,他們肯定是掠奪一點東西就走,特別是到清末,中央政府控制能力減弱。張之洞等南方重臣更是在後方簽訂東南互保協議。直接不參戰。

    第三、清政府談洋人色變。其實八國聯軍就一小撮軍隊。經過甲午中日戰爭、鴉片戰爭,清朝軍隊見識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他們屢戰屢敗,在面對外國軍隊的時候,就沒有勝利過。因此,當八國聯軍入侵時,清軍心理上就很懼怕。加上清軍戰爭裝備非常落後,戰鬥人員實力很弱,清軍對於八國聯軍的到來,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 9 # 老頑童13086

    應該是太平軍打清軍如猛虎,見洋鬼子如病貓,搶老百姓如土匪。世上那有起義軍打、外敵,都是趁火打劫,趁亂奪權。

  • 10 # kangwo

    現在的觀點看來,太平天國除了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社會財富損失,以及晚清國力的進一步下降以外,對中國歷史和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太平天國的政教合一的統治還不如滿清的封建統治,如果成功,中國墮入中世紀也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年創業者用20萬投資實體店和5萬元搞電商,哪個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