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三顏四,禹寸陶分”所表達出來的是恪守仁禮,敬畏光陰的人生哲思,不失為做人做事之格言。“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名參,春秋戰國之交魯華人,為夏禹的後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曾子參與了《論語》的編寫,並著有《大學》、《孝經》等書,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及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被後世尊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論語·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做到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誠心誠意呢?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做到時時溫習鞏固呢?”“顏四”,指的是顏回和他的“問仁四勿”。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華人。顏回十四歲拜師孔子,為孔子最得意門生,其甘於貧困而樂於好學的品質深受孔子之讚譽。顏回一生沒有任官,大多追隨孔子奔走六國,也沒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儒家經典中,其思想觀點與孔子基本一致,後世尊為“復聖”。《論語·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問孔子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按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歸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本人,難道還要求於別人嗎?”顏回又說:“請問踐行仁的要求。”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不要做。”顏回說:“我雖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話去踐行。”“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時間觀念。大禹,為夏后氏首領。相傳,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為夏朝的開國君主,與上古時代的堯、舜齊名。大禹最卓著的功績是治水和劃定九州。《淮南子·原道訓》載:“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日月不停地流轉,時間不會去遷就人。所以聖賢之人不會看重直徑尺長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間難得而易失。大禹為了追隨時間,鞋子掉了也不拾取,頭巾掛落了也不顧,他不是和誰爭先恐後,而是為了贏得時機。“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當惜分陰”。陶侃,東晉名將,徵西大將軍。他出身寒微,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詩人陶淵明為其曾孫。《晉書·陶侃傳》載,陶侃常語人曰:“民生在勤。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真自棄也。”人民的生計在於勤勞。像大禹這樣的聖人,都珍惜一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更應該珍惜一分光陰,怎可以安逸優遊?生時對社會沒貢獻,死後默默無聞,那就是自暴自棄啊。
“曾三顏四,禹寸陶分”所表達出來的是恪守仁禮,敬畏光陰的人生哲思,不失為做人做事之格言。“曾三”,指的是曾子和他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名參,春秋戰國之交魯華人,為夏禹的後代。曾子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其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派。曾子參與了《論語》的編寫,並著有《大學》、《孝經》等書,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及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被後世尊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論語·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有沒有做到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誠心誠意呢?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做到時時溫習鞏固呢?”“顏四”,指的是顏回和他的“問仁四勿”。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華人。顏回十四歲拜師孔子,為孔子最得意門生,其甘於貧困而樂於好學的品質深受孔子之讚譽。顏回一生沒有任官,大多追隨孔子奔走六國,也沒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儒家經典中,其思想觀點與孔子基本一致,後世尊為“復聖”。《論語·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問孔子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一切按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歸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本人,難道還要求於別人嗎?”顏回又說:“請問踐行仁的要求。”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的不要做。”顏回說:“我雖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話去踐行。”“禹寸”,指的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時間觀念。大禹,為夏后氏首領。相傳,因大禹治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為夏朝的開國君主,與上古時代的堯、舜齊名。大禹最卓著的功績是治水和劃定九州。《淮南子·原道訓》載:“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遊。故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日月不停地流轉,時間不會去遷就人。所以聖賢之人不會看重直徑尺長的玉璧,而是珍重一寸光陰,因為時間難得而易失。大禹為了追隨時間,鞋子掉了也不拾取,頭巾掛落了也不顧,他不是和誰爭先恐後,而是為了贏得時機。“陶分”,指的是陶侃和他的“當惜分陰”。陶侃,東晉名將,徵西大將軍。他出身寒微,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南朝著名詩人陶淵明為其曾孫。《晉書·陶侃傳》載,陶侃常語人曰:“民生在勤。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真自棄也。”人民的生計在於勤勞。像大禹這樣的聖人,都珍惜一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更應該珍惜一分光陰,怎可以安逸優遊?生時對社會沒貢獻,死後默默無聞,那就是自暴自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