鮁魚,學名馬鮫。魚綱,鯖科。體延長,側扁。體色銀亮,具暗色橫紋 或暗色斑點。吻尖突,口大而斜襲,牙側扁且鋒利,上下頜各一排。細鱗小 且退化,背鰭2個,第二背鰭及臀鰭後部各具7~9個小鰭,中國沿海水域均 有出產,為海洋產經濟魚類。種類很多,常見有“中華馬鮫”(ScombeYomo Yussinensis)“藍點馬(S.niphonius)“斑點馬鮫”(S.quettutus)等。 鮁魚屬中上層洄游性魚類,每年的6月下旬~10月中旬,結伴洄游至沿海水域覓食,其中9月中旬~10月中旬為旺食期,常遊弋於岸邊及淺水處追食。 鮁魚性情兇猛。其形狀為流線型,遊速奇快。其銀光閃亮的身體在覓食 時常竄出海面,似獵豹般追殺獵物,常令上層水面的較小魚類猝不及防而表 生其利齒之下。釣鮁魚在大連地區又俗稱“甩鮁魚”,因其施釣時釣感刺 激,吃鉤迅猛、較一般海魚個體較大,並且在釣技上較其他魚類釣法要有所 難度,又是釣友顯示其釣技高低的一種標誌,故為廣大沿海釣友所鍾愛的一 種主釣“物件魚”。同時,鮁魚肉質鮮美、緊密、色白,大連及山東沿海的 知名小吃如“鮁魚水餃”,“鮁魚丸子”,“鮁魚燴餅子”,“燻魚塊”等 均出之此魚,使人垂涎不已而聞名。 鮁魚最大者可長達1米以上,重近20千克。只是近些年來由於捕撈技術 及近海各種網具的“現代化”“科學化”的程度愈來愈高,近海沿岸水域已 難見其蹤影。大部分在300~500釐米,體重在400~2000克之間,或更小 些。其主要的釣法多采用磯釣的“拋釣”,船釣的“拖拽釣”及養殖筏區內 的“懸浮釣”等。鮁魚屬鱸形目鮁科,學名為藍點馬鮫。藍點馬鮫的俗稱還有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鮁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一般體長260—520毫米,大者可達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黃渤海均產之。鮁魚屬暖性上層魚類,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海區經濟魚之一。 此外,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鮁魚,學名馬鮫。魚綱,鯖科。體延長,側扁。體色銀亮,具暗色橫紋 或暗色斑點。吻尖突,口大而斜襲,牙側扁且鋒利,上下頜各一排。細鱗小 且退化,背鰭2個,第二背鰭及臀鰭後部各具7~9個小鰭,中國沿海水域均 有出產,為海洋產經濟魚類。種類很多,常見有“中華馬鮫”(ScombeYomo Yussinensis)“藍點馬(S.niphonius)“斑點馬鮫”(S.quettutus)等。 鮁魚屬中上層洄游性魚類,每年的6月下旬~10月中旬,結伴洄游至沿海水域覓食,其中9月中旬~10月中旬為旺食期,常遊弋於岸邊及淺水處追食。 鮁魚性情兇猛。其形狀為流線型,遊速奇快。其銀光閃亮的身體在覓食 時常竄出海面,似獵豹般追殺獵物,常令上層水面的較小魚類猝不及防而表 生其利齒之下。釣鮁魚在大連地區又俗稱“甩鮁魚”,因其施釣時釣感刺 激,吃鉤迅猛、較一般海魚個體較大,並且在釣技上較其他魚類釣法要有所 難度,又是釣友顯示其釣技高低的一種標誌,故為廣大沿海釣友所鍾愛的一 種主釣“物件魚”。同時,鮁魚肉質鮮美、緊密、色白,大連及山東沿海的 知名小吃如“鮁魚水餃”,“鮁魚丸子”,“鮁魚燴餅子”,“燻魚塊”等 均出之此魚,使人垂涎不已而聞名。 鮁魚最大者可長達1米以上,重近20千克。只是近些年來由於捕撈技術 及近海各種網具的“現代化”“科學化”的程度愈來愈高,近海沿岸水域已 難見其蹤影。大部分在300~500釐米,體重在400~2000克之間,或更小 些。其主要的釣法多采用磯釣的“拋釣”,船釣的“拖拽釣”及養殖筏區內 的“懸浮釣”等。鮁魚屬鱸形目鮁科,學名為藍點馬鮫。藍點馬鮫的俗稱還有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鮁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一般體長260—520毫米,大者可達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黃渤海均產之。鮁魚屬暖性上層魚類,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海區經濟魚之一。 此外,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