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俠1枝梅

    本應有所大成,並非最先進

    火槍最早出現在中國,這一點是勿庸自疑的。中國的早期火槍,在10世紀的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後經元、明兩代發展,至明末本應有所大成,怎奈…………在中國廣泛使用火銃後,阿拉伯人在14世紀初,製成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馬達發”。而歐洲14世紀中葉,義大利製成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門槍”,以後又發明了火繩槍。要說明的是,歐洲的火槍是自己獨立發展起來的,在17世紀的時候,反而對中國的火槍技術有所影響。

    明朝,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高度發達,兵器也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長柄刀、槍、短柄長刀、腰刀及各種雜式兵器如、馬叉、狼筅等等。除了繼承傳統的兵器品種外,火器的發展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明末的兵書如《兵錄》、《神器譜》、《武備志》、《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籌海圖編》、《軍器圖說》、《火龍神器陣法》等更是詳細地記錄了明軍裝備火器的製法、圖譜以及火器部隊的編制和戰法。此外誕生了數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論)專家如趙世禎、畢懋康、胡宗憲、茅元儀、孫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發明家戴梓;十分重視火器運用的軍事將領如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等。

    明軍真正意義上的火器發展是從抗擊倭寇時開始的。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國江州的國友鍛冶,組織了高明的工匠,仿製成適合倭兵使用的火繩槍,並且製成了閉鎖螺栓,較好地解決了槍尾的閉氣問題,提高了火繩槍的威力,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繩槍更為先進。這種口徑與歐洲火繩槍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鐘5發。不久國友鍛冶進行批次生產,售出數百支成品,有些海盜及走私商人等乘機購買,持為劫掠兇器,中國閩浙沿海多受其害。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對火繩槍的威力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殺敵最有效的兵器,並對火器的戰術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發展出車營、三才陣等適合發揚火器威力的部隊編制和戰法。

    明正德七年(1512),明軍平定南海之役,繳獲三艘海盜艦船,得到了“佛郎機”火器。“神機營”的武器專家改進了繳獲的火器,創制出佛郎機銃,又稱為“神機炮”,並批次生產,使中國的火器跨躍了一大步。但佛郎機銃是大口徑火槍(炮),需三人同時操作一門。九年後,明嘉靖元年(1521),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又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歐洲火繩槍稱“西洋番銃”,但那時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繩槍,大抵還是初創時期的製品,未引起明軍高層的足夠重視,直到不斷擄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繩槍,明朝軍隊才開始批次裝備以之對抗。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鐵炮的日本人及鐵炮。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挺,由此可見,當時明朝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程度。

    中國把創制成功的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成為當時明軍戰鬥中的“利器”。明軍裝備的鳥銃射程可達 120米,槍管用熟鐵製作,底部有火孔與火藥池(放引火藥)相連,池上覆蓋有銅蓋,可以遮擋風雨,搠杖(通條)插在槍管下的木託上,用於填送彈藥,槍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

    對比15、16世紀歐洲各國裝備的火繩槍,在上構造和明軍的火繩槍基本一致,技術引數也大致相仿,但明軍的鳥銃比這些槍都要輕便。

    15世紀初期,歐洲戰場上出現了炮身和藥室一體的青銅炮,不久又出現了輪式火炮,採用顆粒火藥,法國於15世紀中期首先鑄造鐵炮,並很快使這一技術傳遍歐洲;公元16世紀前後德國紐倫堡地區生產出一種直線式線膛的火繩槍“毛瑟槍”,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複”,所以線膛槍也稱“來復槍”,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從17世紀起,歐洲槍炮製造技術發展迅速,法華人發明了具有防風防雨效能的燧發槍,它的出現標誌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

    由於這些歐洲先進火器優於中國火器,明在自己研究不出來的情況下,就毫不猶豫的花錢從葡萄牙鑄炮專家伯多祿•波加羅在澳門興建的鑄炮廠引進火器技術,進行大量仿製,並用於實戰,在實戰中取得巨大收益,進而批次裝備軍隊。

    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軍事機構也在不遺餘力地開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的管形火器(火槍、火炮)。如崇禎八年(1635),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著的《軍器圖說》中,記載有“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燧發槍;京軍三大營的標準裝備線膛槍(直線膛),葡萄牙人於1637年嚮明進獻了線膛槍,神機營火器專家用後稱讚該槍射程遠,精度高,裝填方便,上表請示大量仿製並裝備京軍三大營;吳三桂作大明山海關守將時,曾製作過大口徑鐵芯銅炮,集鐵堅、銅韌於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效能,這可以說是當時不小的創舉,這炮至今有一門陳放在瀋陽的遼寧省博物館。說明幾十年間明朝火器技術發展之快,但可惜國家將亡,沒有批次裝備。另外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也相當精良,樣式、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當發達,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 2 # 日月乾坤一袖中

    明朝的火器並不落後,至少1626年前不落後,後來的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廠王恭廠發生了爆炸,此次爆炸,摧毀了明朝主要的火器力量,直到滅亡,明朝再也無力建造更好的兵工廠了。

  • 3 # 深度工場

    明朝火器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嗎?甚至比當時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歐洲起碼領先100多年?其實,明朝火器從始至終,都是非常落後的。

    明朝在1410年建立了只有火銃的神機營,但是在1419年出現在歐洲胡斯戰爭當中的捷克戰車部隊,擁有更多的火炮和火銃武器,一次出戰就出動600多火炮,這還不算早期火繩槍,而且還裝備了850毫米超大口徑臼炮,明朝從始至終都沒有這樣的巨炮。

    同時期的法國查理公爵的軍隊在火器技術上更是遠遠超過明朝,其三分之一計程車兵都是使用火繩槍和火門槍,比明朝的火銃先進起碼1代。到16世紀,火繩槍和佛狼機才從歐洲傳到中國,火繩槍真正普及都是在清朝了。

    在15世紀,歐洲軍隊就已經有專門鐵輪炮車的400斤以上大炮,甚至最大的大炮可以達到7噸以上,也就是14000斤大炮。明朝在17世紀才從歐洲引進了紅夷大炮技術,到最後也沒學會造炮車。

    一直到明末那些火器部隊大部分人還都是使用火銃、三眼銃這些武器為主,鳥槍數量其實不大。至於明朝兵書那些奇奇怪怪的各種先進火器,實際上在實戰當中什麼用處都沒有,哪怕200萬明軍有5萬人具備了同時期西班牙或者法國的火器軍戰鬥力,那幾萬八旗軍也打不進來了。

    明朝初年,永樂皇帝得到了神機銃,所以才去建立神機營,神機銃實際上是從越南得到的一種火銃。後來神機營在土木堡野戰全軍覆沒,只有在北京城外房頂上射擊街道上的敵人才有效果,原因就是射程太近。

  • 4 # 米南德王問道

    明朝火器不僅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甚至可以說和先進這詞沒有半毛錢關係。

    起步就不領先

    明朝建立在14世紀後期,當時火藥武器並不是主宰戰場的根本,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簡單的火門槍不僅射程近,在射速和精準度上都比不過同時代的弓弩,僅僅在守城時有一定作用。至於火炮,除了守城、海戰用的小型火炮外,大口徑的並不多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眾多,市場自由度高,工匠技術更受重視的歐洲,已經在火器技術上絲毫不輸於東方的源頭國家。甚至在攻城火炮方面早就領先不少。當明初的軍隊還需要用歐洲的配重拋石機技術攻克城市時,歐洲軍隊早就開始在圍攻戰中使用火炮。

    差距被迅速拉開

    當然有人會說,難道你不知道朱棣建立的神機營嗎?

    這個答主當然知道,但就是號稱科技、經濟、文化、國力都世界一絕的朱棣朝,明朝人發現越南人的火器技術居然比自己更好一些。在朱棣派軍隊短暫佔領越南的時期,就將越南的火器技術人才送到北京,指導明軍的火槍製作。

    此時的歐洲,攻城大炮已經越造越大,各類火炮的射程也是越來越遠。火繩槍、弗朗機等日後揚名中華的神器紛紛孕育而生。對於,明朝人是渾然不覺的。

    甚至於到了朱棣死後的一個世紀,歐洲15世紀的火藥武器成果已經從本土傳入了西亞、北非、中亞和南亞地區,明朝人依然對此缺乏足夠的敏感度。這些武器在明朝軍隊中逐漸普及已經是16世紀40年代開始的事情了。

    從此,明朝火器進入了中西二元技術並立的時代。然而數目繁多、種類甚雜的傳統火器,早已被證明在實戰中用處不大。唯有西方傳入的火繩槍與弗朗機炮能勘大用。當明軍還在為普及這些先進武器努力時,這些武器在發源地歐洲則不是被淘汰就是進行了大量升級。

    在明軍對弗朗機如獲至寶的同期,更好的前裝滑膛炮正在歐洲大批淘汰弗朗機。明朝人又過了1個世紀才接觸到它們,命名為紅衣大炮。

  • 5 # 玄谷真人

    最早的火器應用於戰爭是在唐末宋初。

    後來逐漸發展,16世紀左右,明朝的不少士兵都已列裝火器,同時代的歐洲也在發展火器,並廣泛應用於戰爭。

    那麼同當時的其他國家比,明朝的火器 先程序度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嗎?

    火器是華人發明的,西方的火器都是中國傳過去的,毫無疑問,明代早期的火器肯定是領先世界的。明朝的槍炮部隊是世界上最早的獨立槍炮部隊,領先世界長達100多年的時間。

    明朝中前期的火器很強,尤其朱棣時期大量用於實戰,領先同時代姑且不論,但和同時期歐洲比至少只強不弱屬於頂尖,火器部隊規模也更大。

    後期技術上比前期其實略有進步,和西方比在多樣化和特點上有優勢,但在最重要的實用性和通用性上稍差,技術上可以說退出了頂尖層次,但仍然算一流。

    在世界上最早大面積火器用於部隊的是朱元璋時期,焦玉創制了火龍槍。永樂年間,建立了神機營,全營火器裝備,總共25000人的神機營,每個戰士基本都能配備火器,這個神機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火器部隊。

    萬曆年間,明朝軍隊的火器種類更多,大炮、軍炮、神炮、虎蹲炮、火虜炮、快槍、三里眼、千里銃。

    明代火器發展的方向和歐洲是兩條不同的路,歐洲講究的是穩準狠,中國講究的是大面積殺傷,這和戰爭規模有關,一邊是十幾二十萬的對砍,一邊是幾千人的群架。所以這種威力大的遠端大炮明朝不如西方,明朝的火器多是神火飛鴨這種類似現代火箭炮一樣的,炮也是小射程,大範圍的虎蹲炮。

    地雷到水雷的演變

    最早關於“水雷”的書面記載,見於嘉靖年抗倭英雄唐順之編纂的《武編》一書,其中火器篇詳細記載了這種水雷的製作方法:“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縫,內宿火,上用繩絆,下用三鐵錨墜之。”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構造的書面記載。

    1590年,中國又發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為定時引信的“水底龍王炮”。9年後,名將王鶴鳴又發明了以繩索為碰線引信的“水底鳴雷”,並詳載於《火攻問答》。後來,經過多次改進後,觸線漂雷誕生,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將其命名為“混江龍”。

    世界最早的火箭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藥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世界最早的導彈

    明朝時期,歷任皇帝都很重視軍隊的建設,特別是火器的發展。現代很多武器裝備都能從明朝火器中找到原型。

    “神火飛鴉”是一種裝有翅膀的火箭,它以棉紙、蘆杆做成鳥的形狀,裡面裝有火藥。在“鳥腹”下面裝有四隻火箭。《天工開物》裡記載:“(神火飛鴉)點火後,飛遠百餘丈,將墜地,方著鴉身,火光遍野,對敵用之,在陸燒營,在水燒船,戰無不勝。”這像不像原始的地地導彈和艦艦導彈?

    “火龍出水”。這是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龍身由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前面裝一個木製龍頭,後面裝一個木製龍尾,龍體內裝有數枚火箭,引線從龍頭下的孔引出,龍身下裝有4個火箭筒,當飛向敵艦時,從龍嘴發射火箭,直接攻擊對方艦船。這是人類歷火器史上第一種從船上發射的大型遠端火箭武器,堪稱是艦艦導彈的鼻祖。

    說明代中國火器不先進的至少要看看這些史實。不能因為明朝學習過西洋炮等技術就把明朝火器貶低得好像什麼都沒先進過。明代相當於近代的夏季,出現很多新文明現象,其中也包括火器的創造。然明代中後期西方開始近代的長生、沐浴,有些新的文明因素開始有超過明朝的。但是也不能一下子什麼都超越明朝,從新文化因素到體現為總體文明水平要有一個時間的發展。總體水平超過中國基本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了。要知道英國工業革命前後西方還在學習天工開物裡的技術。天工開物代表了時代的技術水平。西方鋼鐵技術都是到清代才從中國學的先進技術,西方的生鐵鍊鋼技術在19世紀才有。1845年,英華人凱利從中國工匠那兒學到中國的鍊鋼方法 ,於1856 年發展成了西方的第一種鍊鋼技術。1856年,貝西默發明的著名的酸性轉爐鍊鋼法中,吸收了中國的生鐵鍊鋼知識。自此以後,西方的冶金技術不斷進步。鋼鐵如此,那它的火器又怎麼可能都領先中國明朝?

  • 6 # 超然視野

    火器開始裝備到現在都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明朝雖然當時有著比較系統的火器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也足以壓制周邊的對手和潛在敵人,但明朝的火器在明朝中後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們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事實上在哪個時期維持一直規模較大的常備火器的軍隊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尤其是明朝中後期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導致的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銳,而官僚階層更是和明朝的地主階層融為一體,這種結果導致朝廷的財政收入銳減,但那個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時期也已經窮地叮噹響。

    在崇禎初期,意氣風發的新皇帝打算改變這種局面,遂進行了改革,實際上這種改革面臨的阻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來自於官僚階層的阻力,搞得崇禎真的沒有什麼辦法,甚至正因為如此才是導致李自成起義的直接導火索。

    所以到了中後期明軍的火器配置已經嚴重下降,重新恢復到冷兵器為主的階段。

    後金軍隊和後來的清軍在與明政府軍的戰鬥中,由於明軍火器部隊的糟糕表現和清軍自認為的冷兵器更能體現他們勇敢的特性,所以清時期火器就很少裝備。

    到康熙時期,八旗軍戰鬥力迅速降低,以漢人組成的綠營軍逐步成為大清帝國的主力,火器也出現在一些精銳的部隊裡邊,然而但乾隆後起周邊相對和平,火器也就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臨時配置,以至於到鴉片戰爭時期出現的嚴重灌備差距。

    而同時期英國逐步取代荷蘭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並持續的進行殖民地開拓,而且在歐洲大陸持續的和法蘭西帝國戰鬥,這實際上促使火器的持續改進,差距也就這樣拉開了。

    到了清朝後起,雖然有購入西方先進的火器,但畢竟不是最先進的,這實際在現代武器貿易也是這個原則,不可能把最先進的裝備賣個你。所以我們實際上始終是跟隨。

    再加上我們的工業基礎幾乎沒有,更談不上研發更先進的,實際上這種情況的改善是到新中國建立後才改變的,當時連續的幾個五年計劃讓我們擁有了完備的工業基礎。

    透過對蘇聯的裝備的研究和仿製,當時我們的裝備幾乎可以傲視周邊,當我們三萬人裝備五六半自動步槍的邊防軍向還處於二戰水平的印軍在62年作戰時,這種優勢在勇敢的,戰術更合理的解放軍手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 7 # 小趙百科全說

    提起2006年當年明月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很多人在看了這本書之後立刻加深了對明朝的好感,成為了所謂的“明粉”,相當一部分不理智的明粉對明朝的各種制度、文化、武器裝備大肆誇讚,到了不切實際的地步。

    而對於明朝的火器,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之感興趣,當然也有很多人鼓吹明朝火器有多麼強大。事實上明朝的火氣確實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明朝畢竟處於封建社會,在戰爭過去之後,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就不願意再發展火器,雖然明朝也有專門持有火器的的神機營,但畢竟不多,神機營的人在平時用的主要也是冷兵器,並沒有電視劇裡那樣的小米加步槍。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雖然是最早發現火藥並使用火器的國家,但是我們的火器發展相當的慢,大多數的火器都是在朝代末期戰爭中被髮展改進,而到了王朝穩定,火器的發展就基本陷入停滯,明清都不例外。

    其次,當時的火器以大炮火槍為代表,但當時並沒有連發,而是打一發裝填一發,非常的麻煩,當時的火藥沒有現在的彈殼包裹,在陰雨天中會受潮無法使用,所以當時的將領和君主都不願使用,這也是火器沒有大規模推廣,一直都被當做輔助工具來使用的原因。

    可能有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那明朝的火器究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根據史書的記載,明朝的紅衣大炮一炮的射程可達到一二十里遠,擊斃數千人,這哪是大炮,這分明就是火箭炮啊。記得明朝末年,明朝將領滿桂在保衛北京城時,被清軍大炮擊中,“身受重傷”,但沒過幾天就又上了戰場,就算滿桂護國心切,如果真的身受重創,怕也只能有心無力,而不是活蹦亂跳的騎馬作戰(騎馬作戰對於傷口非常致命,三國周瑜就是因為帶箭傷騎馬作戰而導致傷口多次迸裂感染,導致不治)。

    朱明一朝,神機營完全是當時精尖火器的持有者,我們可以看一下他們的紅衣大炮,紅衣大炮是從荷蘭傳入中後才有的,荷蘭的紅衣大炮當時的射程為三里即一點五公里。而明朝據此改進的大炮再精良也最多在三里左右了。早在1471年,法國就有了一千斤重的大炮,這些大炮可以任意升降,炮架也可以隨之轉換角度,這已經超過清朝末年李鴻章在山海關佈置的火炮了,就更無需說明朝的什麼紅衣大炮。

    當時火器的弊端太多,所以中國的統治者從來沒有給予重視,戚繼光在面對入侵的倭寇時,想的也是研製新的兵器而不是利用火器。

    中國的落後並不是哪一個朝代的責任,而是歷朝歷代的責任,否則怎麼會被西方輕易的攻破。中國雖然最早發明火器,但因為不受重視,而導致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現代,中國更應該重視科技,發展自己的東西,才能不被外人欺負。

  • 8 # 火器工坊

    當然不是,明朝的火器,除了洪武年間的輕火器以外,其他時候從沒有成為過世界上最先進的代言人,甚至連之一都算不上。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由於大明的軍火制度的原因造成的。雖然大明的軍隊非常依賴火器的使用,但是制度和周圍環境決定了,明朝的火器很難有新的飛躍。

    首先,中國明初的洪武朝廷,火器的研製與使用統一由國家嚴格監控,所以明初的火藥配方,火銃的製造技術與工藝規程,一概藏於密室,當時的其他人及時至今日的後人都全然不知。說白了就是怕老百姓接觸了這種技術之後造反,可以說是畏民如畏虎。

    此外,中國明初的火器由國家統撥銀製造,不計成本,沒有競爭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製品更新甚緩。再加上週圍沒有一個能與之匹敵的農耕帝國,雖然蒙古有個也先,卻也只是曇花一現,大部分時間,蒙古人並不能給大明構成像遼金西夏對大宋那樣的威脅,武器的革新也就隨便的非常緩慢。

    還有就是明政府對匠籍工匠的壓迫,使得明代的工匠經常逃籍和沒有生產積極性,這也是明代火器發展滯後的一個原因。

    雖然後來有西方的軍火進入中國,但是諸如佛郎機一類的後裝炮,已經是被歐洲即將淘汰的輕型火炮。像火繩槍雖然在當時畢竟先進,也有輕重火繩槍之分,但是因為大明的財政赤字、政府監管腐敗和士兵訓練極差,所以鳥銃這一類新式火器並沒有很好的發揮它該有的作用。

    至於紅衣大炮,這在當時的歐洲屬於通用火器,而大明卻因為財政和腐敗很難大量的仿製出來,只能靠小規模的購買來積累數量。

    當然了,大明有些火器還是具有理念突破性的,比如出水火龍,這就是二級火箭的鼻祖了;自犯鋼火輪,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地雷;混江龍,世界上第一種水雷。這就說明華人民還是有著一流的發明創造能力的,不過需要大環境來帶動,不然再優秀的民族,也會瞎了。

  • 9 # SeaArm

    明朝火器不是當時最先進的。

    明代是傳統火器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面臨挑戰的時期。在西洋火器傳入以前,傳統火器的發展已相當可觀,其中金屬管形火器-當時統稱為火銃,是明代火器發展的主軸,也是明朝軍隊中應用最廣泛的火器。不過從明代中期以後,源自西洋的新型火器,逐漸透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憑著其優異效能,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對傳統火器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嚴重的挑戰。幾乎同一時期,西方火器發展的也是非常迅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untlikeamouse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