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喜歡紂王這個稱號,下面不用帝辛,只叫紂王,勿怪。
紂王看似的確是被汙名化,大夥也都列舉, 說周人找不到紂王的罪狀,弄來弄去也就好酒、好色、殘忍好殺、不肯納諫、不敬鬼神這些。
然而說句實話,遠古時期人們的價值觀也就是這樣的,給一個亡國之君扣帽子,還能扣啥呢?就這些了,扣無能帽子?說實話如果較真來講的話,紂王也真的是無能,可要是說紂王無能,那麼周武王是不是勝之不武了?所以說大夥對周人給紂王扣帽子的評價,還是有點欠妥。
俺說的無能這個方面,其實也是相對的,相對於周人首領而言的。在商周交戰前,周人已經透過吞併、聯盟等手段“三分天下得其二”,雖然有點誇張,但情況也真的差不多。
上面有個回答過分誇張了紂王和商朝王族之間的矛盾,說微子啟、比干這些人是祖甲改制(確立嫡長子繼承製)的利益受損者。所以裡通周人,禍亂商朝社稷……
其實這還真不好說。
比干是直接被紂王剖心殺了,箕子則被紂王囚禁。
微子啟曾經和太師、少師(這兩位名字不祥)策劃過出逃,但最終結果是太師和少師連同內史向摯叛逃周朝,微子啟卻沒走。當然我們也可以報以惡意,懷疑微子啟是留下潛伏了。但要說紂王是被商朝貴族排擠的孤家寡人,就說不通了……
首先,如果紂王自己一個國君,連貴族們都搞不掂,那紂王是不是無能?
其次,紂王還真不一定就搞不掂商朝貴族,一定要重用外人。
因為,紂王時代,多次征討東夷,從甲骨文的祭祀來看,統帥者都不是東夷人飛廉,而是商朝貴族攸侯喜。根據甲骨的記載,攸侯喜非常得紂王信賴,不但參與祭祀還時不時參與管理戰馬。出征東夷的祭祀甲骨,攸侯喜的名字更是非常刷存在感。
雖然並沒有甲骨記載紂王出征東夷有失敗,但也很少有戰果。
對比下武丁時期的祭祀甲骨,幾乎常有斬獲,時不時就出現“執某某方”“俘多少多少人”,只有極少數甲骨會記載這次出征“不獲”。甚至從考古所獲的武丁時代的戰利品來看,北方草原特色的器物都很常見。
當然拿武丁這種戰狂來比,有點欺負人,但對比紂王之前幾代商王,甲骨上多記載了戰利品和抓了哪個首領,不會簡單地只記載說我出征了。
而紂王呢,對東夷的征討次數,已知的甲骨中就能梳理出23次出征。征伐區域也並不遠,最遠也就是膠東半島。既不會像武丁那樣殺到陝北甘肅甚至內蒙古,也不如他的父祖征伐之廣。甚至有學者認為,紂王時期對東夷的出征,並不是入侵東夷,而是受到東夷威脅的反擊。因為東夷人在商朝大多數時間,都是商人麾下的良民好奴才,但為什麼到了紂王和他爸爸的時代,商朝就壓不住東夷了呢?
而紂王時代的無數次征伐,絕大多數都只是在甲骨上簡單地記載了“徵夷方”,說難聽些,我們現在真的不知道這都算打勝了還是打輸了。而現在一般預設紂王打東夷沒有輸過,恰恰都是周人的宣傳,周人就老宣傳說“紂之百克”,彷彿紂王百戰百勝無人能敵,然後更厲害的我武王來了,其實這不是給紂王貼金,只是利用已經被周人逼死了的紂王,來吹噓武王的軍功而已。
紂王出征東夷,甲骨中很少有斬獲,能清楚得到戰利品的,只有一次。商朝聯合東夷的一個親商朝的國家來氏(即萊國,周朝時被齊國日翻),聯合進軍抓一個不知道是東夷哪個部族或者方國的首領無敄,然後紂王欣喜若狂,專門把無敄搞了一次大規模獻祭,甚至在一塊甲骨上刻了這麼多字:
而平時的甲骨,都是怎麼記載呢,就是前面說了個時間和地點,然後直接來一個“王來徵夷方”,抓了誰搶到了啥,一概沒有。
另外這個無敄,根據無敄鼎、無敄簋兩個器物的推斷,這傢伙還是個嚴重“商化”的東夷首領。
所以說紂王的武功如何,就我看還是存疑的,至少周人在這方面,不是汙名化醜化紂王,而是給紂王貼金了。
否則,周人剛滅商後,東方還存在大量東夷、淮夷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土大多數都在曾經的商朝領土上。如果紂王真的是“百克”的百戰百勝之國君,那麼不可能留給周人的只有河南北部一隅之地。
很多人都對牧野之戰時期,商朝出征東夷的“主力大軍”抱有幻想,認為如果周人是鑽了空子。
其實,無數次出征東夷,能找到的戰利品就一個小酋長無敄,而且還是和東夷的萊國聯手才抓了無敄的。這支軍隊是否能擊敗周人的百戰之師,還真不好說。而且,周朝的牆盤銘文也記載了,周武王在滅商後,率軍掃蕩東方,入侵東夷之事:
所以商朝出征東夷的“主力大軍”,只怕要麼散夥要麼投降周人要麼投降東夷了。連跟周武王一戰的想法都沒有。
這一點還得表揚下飛廉同志,這位疑似是商朝出征東夷時抓來的戰俘後代,可能當過紂王的近衛軍軍官。在牧野之戰時,被紂王派往北方,可能是去聯絡半獨立於商朝的商朝王族錄子和(周成王時被燕國消滅)。結果走到霍太山商朝就滅亡了。
飛廉哥就蟄伏下來,然後輔佐武庚,終於在三監之亂爆發後。幫助武庚聯合東夷的奄國、薄姑國、徐國、以及苗蠻的熊氏某國(疑似楚國)幾乎就恢復了商朝。直到奮戰了三年,才被周公擊敗,“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然而這次三監之亂,從參與者來看,商人已經衰落至極,以商人為主體組成的武庚殷國(即後來的宋國)和三監(統治者周人,國民都是商人),都不堪一擊,能和周人的大軍抗衡的,恰恰是都是些佔據了商朝邊緣國土的東夷人。
所以要我來說……
反正我不正經:
俺喜歡紂王這個稱號,下面不用帝辛,只叫紂王,勿怪。
紂王看似的確是被汙名化,大夥也都列舉, 說周人找不到紂王的罪狀,弄來弄去也就好酒、好色、殘忍好殺、不肯納諫、不敬鬼神這些。
然而說句實話,遠古時期人們的價值觀也就是這樣的,給一個亡國之君扣帽子,還能扣啥呢?就這些了,扣無能帽子?說實話如果較真來講的話,紂王也真的是無能,可要是說紂王無能,那麼周武王是不是勝之不武了?所以說大夥對周人給紂王扣帽子的評價,還是有點欠妥。
俺說的無能這個方面,其實也是相對的,相對於周人首領而言的。在商周交戰前,周人已經透過吞併、聯盟等手段“三分天下得其二”,雖然有點誇張,但情況也真的差不多。
上面有個回答過分誇張了紂王和商朝王族之間的矛盾,說微子啟、比干這些人是祖甲改制(確立嫡長子繼承製)的利益受損者。所以裡通周人,禍亂商朝社稷……
其實這還真不好說。
比干是直接被紂王剖心殺了,箕子則被紂王囚禁。
微子啟曾經和太師、少師(這兩位名字不祥)策劃過出逃,但最終結果是太師和少師連同內史向摯叛逃周朝,微子啟卻沒走。當然我們也可以報以惡意,懷疑微子啟是留下潛伏了。但要說紂王是被商朝貴族排擠的孤家寡人,就說不通了……
首先,如果紂王自己一個國君,連貴族們都搞不掂,那紂王是不是無能?
其次,紂王還真不一定就搞不掂商朝貴族,一定要重用外人。
因為,紂王時代,多次征討東夷,從甲骨文的祭祀來看,統帥者都不是東夷人飛廉,而是商朝貴族攸侯喜。根據甲骨的記載,攸侯喜非常得紂王信賴,不但參與祭祀還時不時參與管理戰馬。出征東夷的祭祀甲骨,攸侯喜的名字更是非常刷存在感。
雖然並沒有甲骨記載紂王出征東夷有失敗,但也很少有戰果。
對比下武丁時期的祭祀甲骨,幾乎常有斬獲,時不時就出現“執某某方”“俘多少多少人”,只有極少數甲骨會記載這次出征“不獲”。甚至從考古所獲的武丁時代的戰利品來看,北方草原特色的器物都很常見。
當然拿武丁這種戰狂來比,有點欺負人,但對比紂王之前幾代商王,甲骨上多記載了戰利品和抓了哪個首領,不會簡單地只記載說我出征了。
而紂王呢,對東夷的征討次數,已知的甲骨中就能梳理出23次出征。征伐區域也並不遠,最遠也就是膠東半島。既不會像武丁那樣殺到陝北甘肅甚至內蒙古,也不如他的父祖征伐之廣。甚至有學者認為,紂王時期對東夷的出征,並不是入侵東夷,而是受到東夷威脅的反擊。因為東夷人在商朝大多數時間,都是商人麾下的良民好奴才,但為什麼到了紂王和他爸爸的時代,商朝就壓不住東夷了呢?
而紂王時代的無數次征伐,絕大多數都只是在甲骨上簡單地記載了“徵夷方”,說難聽些,我們現在真的不知道這都算打勝了還是打輸了。而現在一般預設紂王打東夷沒有輸過,恰恰都是周人的宣傳,周人就老宣傳說“紂之百克”,彷彿紂王百戰百勝無人能敵,然後更厲害的我武王來了,其實這不是給紂王貼金,只是利用已經被周人逼死了的紂王,來吹噓武王的軍功而已。
紂王出征東夷,甲骨中很少有斬獲,能清楚得到戰利品的,只有一次。商朝聯合東夷的一個親商朝的國家來氏(即萊國,周朝時被齊國日翻),聯合進軍抓一個不知道是東夷哪個部族或者方國的首領無敄,然後紂王欣喜若狂,專門把無敄搞了一次大規模獻祭,甚至在一塊甲骨上刻了這麼多字:
王宜夷方無敄,鹹,王賞作冊般貝用作父丁彝,來冊。而平時的甲骨,都是怎麼記載呢,就是前面說了個時間和地點,然後直接來一個“王來徵夷方”,抓了誰搶到了啥,一概沒有。
另外這個無敄,根據無敄鼎、無敄簋兩個器物的推斷,這傢伙還是個嚴重“商化”的東夷首領。
所以說紂王的武功如何,就我看還是存疑的,至少周人在這方面,不是汙名化醜化紂王,而是給紂王貼金了。
否則,周人剛滅商後,東方還存在大量東夷、淮夷國家,這些國家的領土大多數都在曾經的商朝領土上。如果紂王真的是“百克”的百戰百勝之國君,那麼不可能留給周人的只有河南北部一隅之地。
很多人都對牧野之戰時期,商朝出征東夷的“主力大軍”抱有幻想,認為如果周人是鑽了空子。
其實,無數次出征東夷,能找到的戰利品就一個小酋長無敄,而且還是和東夷的萊國聯手才抓了無敄的。這支軍隊是否能擊敗周人的百戰之師,還真不好說。而且,周朝的牆盤銘文也記載了,周武王在滅商後,率軍掃蕩東方,入侵東夷之事:
所以商朝出征東夷的“主力大軍”,只怕要麼散夥要麼投降周人要麼投降東夷了。連跟周武王一戰的想法都沒有。
這一點還得表揚下飛廉同志,這位疑似是商朝出征東夷時抓來的戰俘後代,可能當過紂王的近衛軍軍官。在牧野之戰時,被紂王派往北方,可能是去聯絡半獨立於商朝的商朝王族錄子和(周成王時被燕國消滅)。結果走到霍太山商朝就滅亡了。
飛廉哥就蟄伏下來,然後輔佐武庚,終於在三監之亂爆發後。幫助武庚聯合東夷的奄國、薄姑國、徐國、以及苗蠻的熊氏某國(疑似楚國)幾乎就恢復了商朝。直到奮戰了三年,才被周公擊敗,“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然而這次三監之亂,從參與者來看,商人已經衰落至極,以商人為主體組成的武庚殷國(即後來的宋國)和三監(統治者周人,國民都是商人),都不堪一擊,能和周人的大軍抗衡的,恰恰是都是些佔據了商朝邊緣國土的東夷人。
所以要我來說……
反正我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