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五代十國為何流行養子

      唐、五代的假子型別

      (1)第一種型別是真正的養子型。其假父子之間的“父子”關係很明確,收養的數量較少,一般是一兩名或數名。這類假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與真子幾乎沒有區別,他們不但改從姓名,被委以重任,而且還享有繼承權。

      (2)第二種型別是親兵型。這一型別假子數量多達數百乃至數千。如高開道有親兵數百人,皆勇敢士,號為“義兒”;安祿山養同羅、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餘人為假子;田承嗣募軍中勇武者三千人,號外宅男;李希烈養子千餘人;李克用將一時雄傑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這類數以百千計的假子或義兒,決不可能對其假父、養父都存在很明確的“父子”關係,也不可能都改從姓名。其實這是模擬少數民族部落親兵制度的傳統,故此也並無繼承權。

      (3)第三種類型是介於前兩種型別之間,也可以說是第一種型別的擴大化。這一型別的假子收養數量也比較多,一般都有數十人乃至上百人,但不是親兵性質。其假父子之間的“父子”關係也比較明確,假子們都改從姓名,委以重任,但由於收養數量較多,所以人倫關係、繼承權等方面不可能如第一種型別那樣嚴正。

      產生的原因:

      唐五代如此盛行假子制度,絕非中國封建社會中一般的養子現象,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條件的。據以上所引史料來看,唐代最初流行假子制度多與胡人有關,而且在胡漢雜居的河朔地區最為流行。我們知道,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程序大大落後於中原漢民族,正處在原始部落制後期,過的還是一種落後的遊牧生活。從“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蕃人先母后父”、“賤老貴壯”等習俗看 ,其婚姻家庭大致處在對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過渡階段。所以母性地位相對還比較崇高,不存在嚴格的“父子”、“長幼”、“夫妻”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而且當時部落對外戰爭極為頻繁而又殘酷,部落成員尤其是男性成員死亡率很高,流動性很大。凡此社會條件和文化心理,使得他們習慣於收留外人或俘虜為養子,藉以擴大本氏族部落的力量。同樣地他們也習慣於充當他人的養子。隨著唐代的大量征伐戰爭,少數民族大量內屬和入居中原,這種制度在中土得以流傳。

      那麼,根源於胡族習俗的唐五代假子制度何以逐漸盛行而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與唐代兵制從義務兵制向募兵———私兵制轉化以及藩鎮割據局面長期延續有直接關係。唐初實行府兵制,是一種義務兵制,它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被抽調充當府兵的農民自備武器給養,更番宿衛,使將不得專兵。高宗、武后以後,隨著均田制的逐漸破壞和府兵制自身的矛盾,府兵制趨於瓦解。於是,在唐初已少量實行的募兵制便逐漸盛行,到了玄宗開元時期,募兵成了定製。募兵制實行後,兵成了一種專門職業,將帥也得以專兵,遂為假子制度的盛行創造了條件。睿宗、玄宗時期,為了處理邊疆地區與少數民族關係日益複雜的形勢,於邊防重鎮設定節度使制度。玄宗天寶年間,那些孤寒無黨的蕃將往往被擢升為節度使職務。胡族軍人在其掌握軍政大權之後,自然極容易影響當地習俗,促使該地區濡染胡風,胡人收養子習風、部落親兵制度便因緣時會,逐漸盛行起來。

      安史亂起,中原刺史凡兼有治軍者,皆授節度使之號。安史之亂平息以後,唐中央逐漸喪失了對地方軍隊的有效控制能力,遂演成藩鎮割據局面。藩鎮軍閥憑藉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招兵買馬,稱雄一方。藩鎮私兵制度,是假子制度衍習成風的基礎。藩鎮將領為了扶植親信、培養黨羽,便效法河朔軍人收養假子的風氣,在軍隊中大量人工擬製親屬關係,致使唐後期各強藩悍將無不競養假子。另一方面,安史亂後河北仍為安史餘孽所盤據,安史部隊多為胡人,河朔地區受胡風濡染有增無減,當時有“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之說 。而且,不少安史部將和河北藩鎮軍人進入中原,成了中原地區一些藩鎮的首領或將領。蔡州的最初割據首領便是安祿山部下李寶臣、李希烈等人,後來的吳少誠、吳少陽也是河北地區的軍人。李希烈在軍隊中有假子千餘人,吳少陽是吳少誠的養弟。他們為假子制度在中原地區擴散也起了一種媒介作用。

      北宋王朝建立後,統治者鑑於中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武人跋扈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節度使的兵權、財權和刑權全部收歸中央,加上宋人提倡文人政治和漢民族本位文化。所以盛行一時的假子制度也就喪失了政治、軍事上的作用和社會條件,從而受到極大的限制。

  • 2 # 歷史微點

    在中國傳統社會,養父和養子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古代,特別是在戰亂年代,各路藩鎮都喜歡收認很多養子。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相信多子多福,一旦子孫旺盛就意味著後繼有人,並且子孫眾多也是一個家族興旺的體現。

    李克用、朱溫等割據勢力喜歡多收認養子。自有他們的企圖。在古代是十分看重忠孝仁義的,如果一個人認乾爹,那就要像親兒子對親爹一樣,忠心不二。否則就要背上罵名,如呂布,就被人罵為“三姓家奴”。

    各路藩鎮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軍中正是用人之際,而他們所收認的養子,也多少都是有些本事的人,把它們收於帳下,留自己所用,作為自己的親信培植,衝鋒陷陣,拼打廝殺,為自己打江山。所以多收一個養子,就是增加一份力量。像李克用的“十三太保”,除了親兒子李存勖之外,其餘都是養子。相比於自己的親兒子,能放心使用,還不怕死傷,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但也有極特殊的。乾兒子有時也會適得其反,如朱溫,就因為立養子為太子,而死在自己親兒子的刀下。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五代時期,出現過眾多的帝王及諸侯,那些帝王或者諸侯們,都有非常多的養子。

    有一些帝王,甚至熱衷於把皇位傳給養子。五代的第一個開國皇帝朱溫,就是因為想把皇位傳給養子朱友文,引得他的親兒子朱友珪非常不滿。結果,朱友珪帶兵闖進皇宮,大罵他爹是“老賊”,然後殺掉了他爹。這事又引得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不滿。然後朱友貞又率軍打敗並殺掉朱友珪。由此,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梁帝國,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朱溫劇照)

    一些帝王雖然並沒有把皇位傳給養子,但是,卻因為養子的存在,奪了自己親兒子的皇位。比如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後來他就奪取了李克用親兒子李存勖的皇位。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也奪取了李嗣源親兒子李從厚的皇位。如果李克用和李嗣源沒有收養子,是不是他們親兒子的皇位,就不會被奪呢?而整個後唐,是不是還不會滅亡呢?

    還有一些帝王,因為把皇位傳給了養子,雖然養子沒有傷害這個帝王,也沒有傷害這個帝王的親兒子。但是,養子卻把他打下的江山給搞丟了。比如石敬瑭把皇位傳給養子石重貴,結果石重貴把江山丟給了契丹人。郭威把皇位傳給了養子柴榮,結果柴榮的國家又被趙匡胤奪取。

    如此一看來,整個五代時期,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養子坑爹”的時代。

    那麼,既然養子坑爹那麼厲害,五代時期的帝王諸侯們,為什麼還那麼熱衷於收養子呢?

    (李嗣源劇照)

    一、收養子的傳統是從晚唐傳遞到五代的。

    收養子的傳統,其實在晚唐的時候就已經盛行了。晚唐是一個宦官專政非常嚴重的朝代。宮廷裡的那些宦官們,擁有著很高的權力。他們甚至可以隨意廢殺皇帝。這些宦官擁有權力,他們當然想把這種權力傳遞下去。但是,他們卻又沒有後代,辦不到。因此,他們就收養子。

    宦官們收養子,就形成了風潮,節度使們自然也不甘寂寞,也都跟著收養子。

    所謂“上行下效”,其它地方上的官員也都收養子,這樣,收養子在整個晚唐,就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五代。

    二、收養子可以增強自身實力。

    五代之所以那麼亂,就是因為從中晚唐開始,出現了軍閥割據,因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多股實力。再加上後來黃巢起義,同時,沙陀人、吐蕃人、回鶻人等進入中原,就使得五代時期的勢力太多太龐雜。這些勢力不但多,而且比較均衡。也就是說,誰也把別人沒辦法。北方雖然先後建立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但是這五個政權並沒有一統天下,而且實力也並不是絕對佔優。因此,很快又被別的政權給取代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五代的帝王及諸侯們,熱衷於收養子。把一些戰鬥力強勁的部下收為養子,這樣一來,這個部下就會和自己保持一種親密的關係,死心塌地為自己戰鬥,而不會背叛自己。同時,自己的實力也會變得非常強勁,在和別的諸侯作戰的時候,就會更有力量。

    (柴榮劇照)

    三、收養子是因為親兒子不蕃盛。

    五代是一個戰亂頻仍的時代,整天都是仇殺和攻擊,因此,很多人都變得妻離子散,子孫不蕃盛。

    如果是帝王諸侯,他們都是從戰場上拼殺起來的,他們的兒子們很多都被敵人殺掉了,留下來的並不多。比如,李克用一生有11個兒子,但就有7個兒子被殺。李存勖有5個兒子,除了一個自殺外,全部在政變中被殺。這樣的情況在那時候,實在是太普遍了。

    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帝王及諸侯的兒子,人為地被人殺掉。比如說,當年郭威是後漢的大將。後漢皇帝劉承佑猜忌郭威,就把郭威的兒子給殺光了。因此造成郭威還把皇位傳給養子柴榮,而柴榮的前三個兒子也被劉承佑給殺了。

    因為兒子不蕃盛,所以,皇帝及諸侯們,就只能大量收養子。要是不收養子,那麼,就可能沒有人來繼承江山,或者說像柴榮那樣,選了一個幼小的兒子柴宗訓來繼承江山,造成江山最終被奪去。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舊唐書》《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用彩禮錢給女兒陪嫁,這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