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九年(1883年),25歲的濟南人陳冕高中狀元。其後人就在濟南城中的鞭指巷世代居住下來。100多年後,陳冕的兩位曾孫已年逾古稀,其他後人散居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儘管家中的老物件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壞殆盡,但關於祖先的那一段歷史,卻永遠印刻在陳建邦、陳建繩兄弟的腦子裡。
陳建繩老先生住在建設路明珠花園小區,走進他的家裡,房屋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迎接我們的是陳建繩老先生的老伴,而他的哥哥陳建邦也已在這裡等待多時了。
一代成 三代興
翻開清朝歷屆狀元名錄,陳冕的簡介寫的是“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這還得從陳冕爺爺的爺爺陳凱北上山東說起。數下來,從陳凱到我們兄弟倆,已有九代。
我們陳家祖籍在浙江山陰鑑湖湖畔。到了陳凱那一輩,陳家開始北上謀職。清代的時候,政府也實行比較嚴格的戶籍制度。陳凱來到北方後,先把戶口掛到了順天府宛平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歹辦了一個北京戶口。陳凱隨後來到了山東,在魯西南的城武縣做了一個小公務員。自此,陳家與齊魯大地開始有了交集。濟南除了鞭指巷的狀元府,在東邊的丁家莊還有陳家的祖墳。
我們家族真正在濟南定居,還要從陳凱的孫子,也就是狀元陳冕的爺爺陳顯彝(y)說起。陳顯彝是陳家官位最高的人,比他孫子狀元陳冕的官都大。陳顯彝先是當了山東省鹽運使,幾年後,陳顯彝又擔任了登萊青州兵備道,就是現在的膠東軍分割槽司令。這樣一來,他既管膠東的鹽業,又掌握膠東的兵權,相當於整個山東沿海都歸他管,陳顯彝就相當於當了廳局級幹部了。當時啊,一個鹽、一個鐵是最要命的部門,你說陳顯彝的官重不重要?之後,陳顯彝的兒子陳恩壽繼續在濟南當官,便在鞭指巷造了一個大宅子,就是後來的狀元府。狀元府其實是一整片建築的合成,總共有28個大小四合院,陳家在那個時候開始興盛了。
積善德 行善舉
陳顯彝和他的兒孫陳恩壽、陳冕是陳家的三代名人。他們仨都給自己弄了個座右銘,分別是積厚、積善和義勇。
陳顯彝的兒子陳恩壽就是地道的濟南人了。他小時候跟著父親走遍了魯西南和膠東。成年後,陳恩壽在濟南長清當了縣令。後來辭官不幹,在狀元府侍奉陳顯彝,朝廷幾次徵召陳恩壽,他都不答應。後來黃河決口,陳恩壽將父親積蓄下來的錢財捐出去賑災,並且親自
到了前線指揮。就在陳冕考中狀元的當年,陳恩壽在濟南累死了。陳冕雖然是狀元,但說實話,由於他早亡,所以並沒能施展他的才華。陳冕的事蹟主要就是散盡家財,抗洪抗旱,用現在的話就是做慈善。除了黃河發大水,山西又鬧旱災。陳冕自己捐出了一千兩黃金,又在濟南募捐了一萬兩。最後,也把自己累死了。
另外,當時陳冕在家中守孝時,濟南南部山區中有一夥土匪,準備流竄到丁家莊和十里河那邊去搶劫,村民聽說後就找到了陳冕。陳冕立即給土匪首領寫了封信說:你們都是窮苦百姓,為生活所迫。你們千萬不要搶劫東郊各村。
如果你們生活困難,我可以在濟南組織募捐。土匪收到信後,被陳冕所感動,居然就放棄了搶劫的計劃。
家道落 善不休
陳冕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我的爺爺是陳冕的三兒子,總排行老五。我還有一位四爺爺,活了七十多歲,是陳家這幾輩裡活得最長的了。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給我來過信,說自己已經風燭殘年了,但還放不下一個事情,就是家族的歷史已經無人知曉。他希望我能把祖宗的這些事情整理下,別把它們埋沒了。
其實狀元陳冕死後,我們陳家就開始敗落了。一個是陳冕死得太早,孩子還都沒成年,更重要的就是陳顯彝積累下的那些財富,都被陳恩壽、陳冕兩代人拿去賑災了。就連狀元府,也開始慢慢地被變賣。我們兄弟倆就出生在西熨斗隅巷的一個院裡,那時候其他的宅子都已經被賣了。
儘管家道中落,但陳家的後人們還是銘記祖宗行善的傳統。在舜井街最南頭,曾經有一座狀元府東宅,是我二爺爺,也就是狀元長子的住處。有個叫王老三的在那兒賣煎包,我二爺爺一家同情他,從來不收他房租。王老三感恩,我們家的煎包也就從來沒斷過,我們兄弟幾個也經常去他那兒吃包子。
1924年,有個姓馮的老太太帶著女兒從鄒城討飯來到濟南,在家門口被我奶奶收留,後來就留了下來。馮老太太的女兒出嫁後,老太太就在家裡,和我奶奶、母親一塊拉扯家裡的孩子,從此就和一家人一樣了。她愛吃甜食,雞蛋,家裡的這些東西也都儘量給她吃。馮老太太活了九十多歲,最後的那幾年,我父親還找了個小保姆來伺候她。
“馮老太太很有福了,你們照顧得她多好!”我五十多歲的外甥,也就是我姐姐的孩子,知道這個事兒,經常這麼和我說。“她床底下的雞蛋點心不斷,每次去你家我都去偷她的。”雖然我外甥這是開玩笑,但馮老太太在我家享了福卻是真事,很多街坊鄰居也經常把這個事兒拿出來說道。
數數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狀元幾百幾千人,但陳冕卻獲得後人很多稱讚。他被稱為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八位狀元之一,和文天祥、翁同龢這些人齊名,主要就是因為他做慈善。陳冕的行善,也是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
與人為善代代相傳
馬年臘月二十九,在建設路陳建繩先生的住所,陳建邦、陳建繩兩位老先生拿出了陳冕狀元考卷、陳顯彝墓誌銘拓本等老物件。兩位老先生均已經年逾古稀,但回憶起祖先的事情來,卻像學生熟練地背誦小九九。
濟南陳氏族譜早已經在動盪中損毀,但自陳凱北上山東之後的宗族關係,兩位老先生均已熟記於心。一個個名字後面的生動故事,兩位老先生也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據二人介紹,“行善”二字在陳家已被奉為圭臬,即使在陳冕死後家族沒落,又連遭饑荒戰亂之時,陳家後人也不忘處處行善。與人為善,已經成為家譜中的一條無形脈絡,同血緣關係一道,代代相傳。只要家族尚在延續,後人仍在生活,行善的品格就如同姓氏一般,為人所持有。不同的是,姓氏乃是天生,而品格則由長者言傳身教。
曾經偌大的狀元府,在解放前夕已只剩下幾間舊屋屬於陳家,曾經貴為狀元,聲名顯赫,後人卻在一百餘年中盡為白身。祖先雖未留下萬貫家財和顯赫官位,但善良的品質卻能護佑這個家族安穩太平。如今,兩位老先生兒孫繞膝,住處寬敞明亮,閒暇之時還能聊聊祖先留下的這些故事。他們雖不是大富大貴,但這種生活也足以讓人羨慕。
清光緒九年(1883年),25歲的濟南人陳冕高中狀元。其後人就在濟南城中的鞭指巷世代居住下來。100多年後,陳冕的兩位曾孫已年逾古稀,其他後人散居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儘管家中的老物件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壞殆盡,但關於祖先的那一段歷史,卻永遠印刻在陳建邦、陳建繩兄弟的腦子裡。
陳建繩老先生住在建設路明珠花園小區,走進他的家裡,房屋寬敞明亮,乾淨整潔。迎接我們的是陳建繩老先生的老伴,而他的哥哥陳建邦也已在這裡等待多時了。
一代成 三代興
翻開清朝歷屆狀元名錄,陳冕的簡介寫的是“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這還得從陳冕爺爺的爺爺陳凱北上山東說起。數下來,從陳凱到我們兄弟倆,已有九代。
我們陳家祖籍在浙江山陰鑑湖湖畔。到了陳凱那一輩,陳家開始北上謀職。清代的時候,政府也實行比較嚴格的戶籍制度。陳凱來到北方後,先把戶口掛到了順天府宛平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歹辦了一個北京戶口。陳凱隨後來到了山東,在魯西南的城武縣做了一個小公務員。自此,陳家與齊魯大地開始有了交集。濟南除了鞭指巷的狀元府,在東邊的丁家莊還有陳家的祖墳。
我們家族真正在濟南定居,還要從陳凱的孫子,也就是狀元陳冕的爺爺陳顯彝(y)說起。陳顯彝是陳家官位最高的人,比他孫子狀元陳冕的官都大。陳顯彝先是當了山東省鹽運使,幾年後,陳顯彝又擔任了登萊青州兵備道,就是現在的膠東軍分割槽司令。這樣一來,他既管膠東的鹽業,又掌握膠東的兵權,相當於整個山東沿海都歸他管,陳顯彝就相當於當了廳局級幹部了。當時啊,一個鹽、一個鐵是最要命的部門,你說陳顯彝的官重不重要?之後,陳顯彝的兒子陳恩壽繼續在濟南當官,便在鞭指巷造了一個大宅子,就是後來的狀元府。狀元府其實是一整片建築的合成,總共有28個大小四合院,陳家在那個時候開始興盛了。
積善德 行善舉
陳顯彝和他的兒孫陳恩壽、陳冕是陳家的三代名人。他們仨都給自己弄了個座右銘,分別是積厚、積善和義勇。
陳顯彝的兒子陳恩壽就是地道的濟南人了。他小時候跟著父親走遍了魯西南和膠東。成年後,陳恩壽在濟南長清當了縣令。後來辭官不幹,在狀元府侍奉陳顯彝,朝廷幾次徵召陳恩壽,他都不答應。後來黃河決口,陳恩壽將父親積蓄下來的錢財捐出去賑災,並且親自
到了前線指揮。就在陳冕考中狀元的當年,陳恩壽在濟南累死了。陳冕雖然是狀元,但說實話,由於他早亡,所以並沒能施展他的才華。陳冕的事蹟主要就是散盡家財,抗洪抗旱,用現在的話就是做慈善。除了黃河發大水,山西又鬧旱災。陳冕自己捐出了一千兩黃金,又在濟南募捐了一萬兩。最後,也把自己累死了。
另外,當時陳冕在家中守孝時,濟南南部山區中有一夥土匪,準備流竄到丁家莊和十里河那邊去搶劫,村民聽說後就找到了陳冕。陳冕立即給土匪首領寫了封信說:你們都是窮苦百姓,為生活所迫。你們千萬不要搶劫東郊各村。
如果你們生活困難,我可以在濟南組織募捐。土匪收到信後,被陳冕所感動,居然就放棄了搶劫的計劃。
家道落 善不休
陳冕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我的爺爺是陳冕的三兒子,總排行老五。我還有一位四爺爺,活了七十多歲,是陳家這幾輩裡活得最長的了。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給我來過信,說自己已經風燭殘年了,但還放不下一個事情,就是家族的歷史已經無人知曉。他希望我能把祖宗的這些事情整理下,別把它們埋沒了。
其實狀元陳冕死後,我們陳家就開始敗落了。一個是陳冕死得太早,孩子還都沒成年,更重要的就是陳顯彝積累下的那些財富,都被陳恩壽、陳冕兩代人拿去賑災了。就連狀元府,也開始慢慢地被變賣。我們兄弟倆就出生在西熨斗隅巷的一個院裡,那時候其他的宅子都已經被賣了。
儘管家道中落,但陳家的後人們還是銘記祖宗行善的傳統。在舜井街最南頭,曾經有一座狀元府東宅,是我二爺爺,也就是狀元長子的住處。有個叫王老三的在那兒賣煎包,我二爺爺一家同情他,從來不收他房租。王老三感恩,我們家的煎包也就從來沒斷過,我們兄弟幾個也經常去他那兒吃包子。
1924年,有個姓馮的老太太帶著女兒從鄒城討飯來到濟南,在家門口被我奶奶收留,後來就留了下來。馮老太太的女兒出嫁後,老太太就在家裡,和我奶奶、母親一塊拉扯家裡的孩子,從此就和一家人一樣了。她愛吃甜食,雞蛋,家裡的這些東西也都儘量給她吃。馮老太太活了九十多歲,最後的那幾年,我父親還找了個小保姆來伺候她。
“馮老太太很有福了,你們照顧得她多好!”我五十多歲的外甥,也就是我姐姐的孩子,知道這個事兒,經常這麼和我說。“她床底下的雞蛋點心不斷,每次去你家我都去偷她的。”雖然我外甥這是開玩笑,但馮老太太在我家享了福卻是真事,很多街坊鄰居也經常把這個事兒拿出來說道。
數數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狀元幾百幾千人,但陳冕卻獲得後人很多稱讚。他被稱為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八位狀元之一,和文天祥、翁同龢這些人齊名,主要就是因為他做慈善。陳冕的行善,也是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
與人為善代代相傳
馬年臘月二十九,在建設路陳建繩先生的住所,陳建邦、陳建繩兩位老先生拿出了陳冕狀元考卷、陳顯彝墓誌銘拓本等老物件。兩位老先生均已經年逾古稀,但回憶起祖先的事情來,卻像學生熟練地背誦小九九。
濟南陳氏族譜早已經在動盪中損毀,但自陳凱北上山東之後的宗族關係,兩位老先生均已熟記於心。一個個名字後面的生動故事,兩位老先生也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據二人介紹,“行善”二字在陳家已被奉為圭臬,即使在陳冕死後家族沒落,又連遭饑荒戰亂之時,陳家後人也不忘處處行善。與人為善,已經成為家譜中的一條無形脈絡,同血緣關係一道,代代相傳。只要家族尚在延續,後人仍在生活,行善的品格就如同姓氏一般,為人所持有。不同的是,姓氏乃是天生,而品格則由長者言傳身教。
曾經偌大的狀元府,在解放前夕已只剩下幾間舊屋屬於陳家,曾經貴為狀元,聲名顯赫,後人卻在一百餘年中盡為白身。祖先雖未留下萬貫家財和顯赫官位,但善良的品質卻能護佑這個家族安穩太平。如今,兩位老先生兒孫繞膝,住處寬敞明亮,閒暇之時還能聊聊祖先留下的這些故事。他們雖不是大富大貴,但這種生活也足以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