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羅世界奇聞

    1、 太平天國大亂剛剛平定,儒家思想不忍心再造殺戮,從1851-1865年間,經過太平天國和清軍之間殘酷的內戰,華人口減少了一億一千多萬人,佔總人口26%,而國力嚴重虛耗。如再起烽火,不給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又將有多少蒼生慘遭不幸。要知道,內戰中主要死的都是漢人。  2、 曾氏對成功毫無把握。曾國藩能真正掌握的不過是曾國荃的部隊和彭玉麟等人的水軍,左、李等未必會起來響應,對一個個已自成體系的軍事集團,必然會爭取自己的利益,而最不可能是為別人火上取粟。如果這樣,推翻滿清未成,漢族勢力內部先將自相殘殺,這又豈是興漢之道?不要忘記洪秀全等在金陵屁股未坐熱,多少老兄弟就已倒在自己人的屠刀下了。

    3、 漢滿關係在當時也逐漸演進為一種吳越同舟的關係。什麼叫“吳越同舟”?也就說吳、越雖為世仇,但在驚濤駭浪中撐同一條船時,也只能先把宿仇暫放一邊,最起碼要控制一下競爭的烈度,否則,船翻了,大家都玩完。1840年後的中國實際已處於近代化列強的汪洋大海之中,面對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隨時都有被列強吞併、蠶食的危險。如果為反滿而反滿,不顧本民族眼前緊迫的生存課題,這豈是為民族而謀啊?  4、 表面尊清而實際上逐步擴大漢族的權力是一種更高明的復國法。當時的中國確實是滿清的殖民地,如果蒙元一樣。把殖民者都趕走是一種復國法,朱元璋就是這樣做的,但他最終所得也只過是恢復故土而已,而且付出了多年內戰(許多戰爭都是在漢族軍事集團內部發生的),大批生靈塗炭的代價。朱元璋時代還沒有列強環伺,內戰再烈也還不至於被豆剖爪分。另一種復國法是替代的方法。也就是透過逐步擴大本民族在殖民政府中的實際權力,最後取而代之的方法。

  • 2 # 媚之夭夭

    曾國藩,晚清四大重臣之一!

    縱觀曾國藩之功,功在幫助朝庭剿了太平天國軍!

    在曾國藩取得的人生成功的路上,有不少人極力推祟他稱帝,尤其是他的的弟弟九帥曾國薈!

    那麼,曾國藩為何四次拒絕稱帝了?!

    應該是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曾國藩遵循儒家思想入世救世,一部《道德經》,一部《南華經》,運用到極至。也就更加的推祟孔孟之道,忠君愛民!還自悟八個字總結自勉: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正是這種推崇,曾國藩出於儒家思想的良知。在最後一次攻下金陵,盼望早息戰火,讓天下百姓過上穩定的日子!

    所以,曾國藩一直忠君敬上,盡忠臣之事,其它則是大逆不道,更不用說稱帝了!

    第二個,沒有稱帝的實力!

    別看湘軍打來金陵的決心和曠日持久,他們不是真正的為了剿滅朝庭的叛軍,而

    是為了裡面的金銀和美女!包括當時的指揮官曾國薈也是!這樣的人馬是正義之

    師?是驍勇善戰之師?是令天下人心服口服歸順之師?

    這樣的沒有紀律,沒有遠大志向,沒有為天下蒼生考慮的人馬,怎能征服統治天下?

    第三個,朝庭早有防範,一旦叛亂,四周圍殲!

    面對湘軍日益壯大,曾國藩兄弟功高震主,朝庭早已擔心曾國藩叛亂,在他周邊早已佈置好了!

    一旦曾國藩叛亂,李鴻章雖然是是門生,但率領他的淮軍早有二心了。僧格林沁的八旗子弟也虎視眈眈,還有早生間隙的左宗棠和他的兵馬,……可以說,湘軍的四面八方,只要一聲令下,東南西北都有兵馬合圍!

    洞察能力超人的曾國藩早早看清這些局勢,所以面對手下幾次提稱帝都是嚴厲呵責!

    這進一步說明,曾國藩還是大智慧!

  • 3 # 有得觀史

    天時地理人和都不佔,造反幾乎沒有勝算,曾國藩思維縝密,做事謹慎,看問題比較準確,所以他不會稱帝。

    不佔天時。朝廷昏庸無道,百姓水深火熱,人民都憋足了勁要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正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這時才是造反的最好時機。

    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這時的大清主要矛盾在於抵抗列強入侵,有識之士都在尋求救國的真理。按照歷史的規律,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農民起義後,舊政權很快就會滅亡,大清朝在太平天國運動後,繼續享國48年,這不是慈禧多有能力,是列強入侵,國內矛盾轉移救了大清。

    這時抵抗外族侵略,救國於危難才是天時,才會有更多人支援。曾國藩要稱帝,就是搞內鬥,和太平天國一樣不合時宜,人人得而誅之。

    不佔地利。曾國藩的根據地在江南,而江南是列強侵略的重災區。曾國藩佔據江南,和列強直接接觸,不抗擊人民反對,抗擊四面受敵。如果大清朝割地賠款,與洋人勾結共同對付曾國藩,那他的日子會相當難受。

    不佔人和。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維護的是大清的統治,太平天國被滅,你突然開始反清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當著大清朝的官,領著大清朝的俸祿,造大清朝的反,這不合做人的道理,有識之士有幾個願意跟你幹。

    出師要有名,出爾反爾,無法自圓其說。因為拳頭硬了就造反,你曾國藩想當皇帝,誰不想當皇帝,左宗棠也想當,李鴻章更想當,接下來必然是軍閥割據。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想造反不是胡鬧嗎?曾國藩不造反成了半個聖人,要是造反基本就是失敗,敗了全家被殺。這就是選擇的結果。

  • 4 # 小楊品史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沒有稱帝,與曾國藩自身的忠君思想、清廷的實力還很強大、湘軍內部矛盾重重有很大的關係。

    曾國藩自小接受儒家教育,以忠君愛國立世

    曾國藩自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講究的是忠君愛國,報效祖國。曾國藩走的也是讀書、入仕的道路,而且在仕途前10年,從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晉升到五部侍郎,已經蒙受了天大的皇恩,曾家的利益已經和清廷的利益緊緊綁在一起。曾國藩在思想上已經深深打下了忠君愛國的烙印,清剿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進展得很不順利,後面兩三年才快速崛起,思想上不大可能轉換那麼快。

    曾國藩向來教育家人、下屬忠君愛國,十分看重自己的形象,現在突然要造反稱帝,面對天下百姓的滔滔罵聲,心理上也接受不了。

    清廷的實力仍然很強大,洋人也支援清廷

    一、雖然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前夕,清廷又遭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但手中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覷。

    1、軍事上,曾國藩只是控制了長江下游地區,在長江中游,駐紮著湖廣總督官文率領的一支軍隊,官文素與曾國藩有嫌隙;在北邊的淮河流域,清廷支柱僧格林沁率領的精銳在一旁監視;湘軍攻佔天京後,大肆燒殺搶掠,搶得財物的湘軍士兵思鄉心切,戰鬥力已經不怎麼強了,如果造反的話,估計只有捱打的份。

    2、經濟上,湘軍的軍費開支主要依賴江西、湖南、四川、廣東等省,曾國藩長期募捐,與這些省份的督撫關係一向不怎麼好,總是能拖就拖,朝廷一聲令下,隨時可以斷湘軍的糧餉。湘軍是靠高薪來招士兵的,缺乏財力的供給,與土匪差不多,難成大事。

    二、駐紮上海、長江沿線的洋人支援清廷,反對曾國藩獨立

    1、根據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洋人的表現,洋人並不想推翻清政府,只是想依靠清政府攫取經濟利益。湘軍的很多先進裝置來自洋人,如果洋人斷供,戰鬥力馬上就會下降一大截。

    2、曾國藩與洋人之間有嫌隙。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洋人一度想參與剿滅,曾國藩為了獨享天京的財富,對洋人參戰很排斥,當時雙方鬧得很兇。關鍵時刻,曾國藩還曾派人監視提防洋人。

    清廷勢力很強大,舉足輕重的洋人也反對,湘軍獨木難支,曾國藩自然不會稱帝。

    湘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並非鐵板一塊

    曾國藩雖然是湘軍的領袖,能夠調和各位大佬之間的矛盾,但曾國藩能夠親自指揮的湘軍數量一直很有限,大約三分之一左右,其餘的一些湘軍甚至和曾國藩的嫡系部隊勢成水火。

    1、多隆阿、鮑超部是曾國藩率領的三支核心戰鬥部隊中的兩支,可惜他們更願意聽從胡林翼的排程。胡林翼去世後,在圍攻天京的關鍵時刻,多隆阿直接將部隊拉到陝西去剿匪,脫離了曾國藩的控制。鮑超與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不和,甚至互相往朝廷遞奏摺。

    3、左宗棠率領的楚軍更是指望不上,兩人根本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其他將領比如楊嶽斌、彭玉麟、劉長佑等在清廷的刻意提拔下,官帽子直升,已與曾國藩不相上下,自然不願意再聽從曾國藩的指揮。

    4、如此看來,曾國藩能夠依靠的也就是曾國荃率領的五六萬親兵了。可惜這些士兵在攻破天京後,到處搶劫,個個兜裡都裝得滿滿的,一心想著回家置地過太平日子,沒心思打仗。

    湘軍的這種局面,一方面與曾國荃的飛揚跋扈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清廷在中間挑撥離間,不願意看到曾國藩一人獨大。

    總結:根據上面的分析,不論是曾國藩的內在修養,還是外部形勢,都不允許曾國藩造反,自立為帝。

  • 5 # 魏青衣

    曾國藩,晚清忠臣,隨著太平天國勢力越來越大,曾國藩也被派往家鄉負責操辦團練事宜。

    當時的曾國藩,其實完全不需要慈禧授予官職,曾國藩在1864年以後,手握三十萬湘軍部隊,而從屬於湘軍的附屬勢力就更多了,曾國藩雖然手中能夠動用的只有區區十幾萬人,但這可都是精銳勢力,當時的清庭,決計無法抵禦幾十萬湘軍的共同攻擊。

    曾國藩擁有推翻清庭的勢力,而其部下更是多次勸諫曾國藩稱帝。

    若是以大義壓人,實在是不公平,雖然曾國藩為滿清重臣,但這並不代表曾國藩必須對清庭忠心耿耿,更何況當時的清庭,早已昏庸無比,腐敗透頂,天下在清庭手下只可能一步一步被西方蠶食。

    看起來,曾國藩稱帝的確是大勢所趨。

    但事實上,曾國藩雖然手握湘軍,但湘軍內部可並不團結,首先的問題就是李鴻章,湘軍並不單單屬於曾國藩一人,而是分屬不同派系,李鴻章手握淮軍,雖然可能比不上湘軍,但絕對會成為湘軍的一大阻力。

    曾國藩即使是與清庭反目,最終的結果也不一定會是成功,慈禧早已經想過如何制衡湘軍,留下了後手。

    假使沒有李鴻章,湘軍也並非掌握在曾國藩一個人手中,曾國藩如果以一己之力平定整個湘軍內部的混亂?

    其次,曾國藩本就名聲不錯,更是被譽為古今第一完人,像反叛清庭稱帝這樣的事情,看起來風光無比,卻會微曾國藩留下人生汙點,曾國藩本不需要再做什麼,手握湘軍的他早已是實際上的土皇帝,曾國藩為何要丟了名聲,去爭奪一個早已擁有的東西?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的清庭雖然已經腐朽,但這卻並非清庭滅亡的根本原因,清庭已經落後於世界,即使不是慈禧掌權,不是滿清貴族掌權,清庭依舊不可能翻身。

    如果早個幾百年,清庭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也不會落得被殖民的結果,而當時的中國,莫不說清庭掌權,換作其他人也是一樣的結局。

    曾國藩為何要費盡心思去出力不討好?即使是做了又一代帝王,也不過是等待滅亡的結局。

    簡單來講,曾國藩什麼都有了,起兵稱帝,先不說能不能成功,原本就是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曾國藩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前400名頂級富豪財富超底層1.5億人總和,為什麼美國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