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山124453211

    嚴格的說,應該不會有德而無才。因為德需要有才的配合才能真正的顯示你的德。如果沒有一點才能,只有德那便是一個濫好心腸的人。無才便無明心,所謂德也只能做仼人宰割的羔羊。

    這個問題上也許是我們對才的觀念不同,一般來說都以為有才就是做出一番事業的人。但是我認為只要懂得大道理,勤學奮進,即使沒有做出什麼成績的人那也是叫才。

    其實說白了,有徳有才的人,他的才是一種大手段。所謂有德無才的人,他的才是一種和平手段。而有才無德的人卻是不擇手段。

  • 2 # 西山逸隱

    有德,已經有了做正人的基本素質和條件。如果被所有的人,抑或是大多數人認可,此人有德。那麼這就是你人生的最大收穫,必然會得到大部分人的尊重,而不尊重你的人,則絕對是無德之人。

    才之大小,很難斷定。有多少人們認為大才子,卻做些個傻事呢?比如三國演義中之歐陽修,到處賣國獻地圖的張松,哪個說人家無才呢?但是,無德卻是絕大部分人認可的了。

    有德,在正常社會,絕對是最高評價。只要不高了,說明這個社會已經有問題了!世人已經把德看成傻,你說這個社會還有好人混的麼?

    德乃天道,違逆者死!古傳之《道德經》,近年似乎很熱,網路上議論解說者不少,寧不見乎?

    呵呵!

    天理人事皆在目,就看識數不識數。

    跟風隨流瞎胡混,老天有眼人有度!

    莫看幾句臭閒言,還望各自好分處。

    德有德道德永存,修為作死自尋路!

  • 3 # 慈音1

    謝邀!有德無才算是壞事麼,歷史上有有德無才的人麼?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德?道與德構成道德,或者叫德道。道為綱,德為目,綱舉目張。究竟什麼是德呢?就是人們在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其內涵包括,品行,品質,品德,美德,功德。德性,道德,德行,德育,心意,信念,恩惠等等。什麼又叫做有德無才呢?指的是一個人的人品很好。但是沒有什麼做事的能力。從古至今,有德無才的人比比皆是,能夠按照統治階級或者領導的意志行事,唯命是從。百依百順,忠誠履職。一生當中沒有什麼大風險。都能夠善始善終。那麼,怎麼看有德有才或者是無德無才的問題,或者是有德無才,還是有才無德的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得兼之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才勝德謂之小人。由此可見。史學家司馬光分析的非常正確,無德無才是蠢材。是不能雕琢的廢品。無德有才是害才,是不能成功的敗才。有德無才是庸才,庸庸碌碌。碌碌無為的人才。有德有才是個人才。德才兼備的人才。有才無德的人是次品。先吉後兇的蠢才。總之,按照正理來說,有德的人就應該有好的才。有好的才離不開德的前提和基礎。德才兼備是真正的人材,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人才。

  • 4 # 漢史鉤沉

    毫無疑問有德無才不算是壞事,最多算是庸才,不受重用但也不會受過多排擠。可以算是比較好的一類人吧,比不上德才兼備是肯定的,但絕對要比有才無德好得多。這三種人如果舉個例子:有德無才可以說是宋濂、德才兼備是劉伯溫、有才無德胡惟庸。

    當然這個例子不是很恰當,至少宋濂在教書育人方面絕對是有才華的,但如果和同時代的劉伯溫、胡惟庸對比,宋濂的才華就顯得太過小我了。智謀天下、剛正不阿如劉伯溫。猜測心思、辦事圓潤、專權好名如胡惟庸。宋濂學富五車,但他在仕途的成就絕對是匹配不上自己的才學的,就是有效利用率不高。遇事沒有劉伯溫的明辨,也沒有胡惟庸的野心,但他做事很平和,加上年紀大,就像個慈祥的老壽星。

    可對比劉伯溫被逼死,胡惟庸抄家滅族,宋濂的下場要好的多。究其原因,這種人領導放心,辦事勤快、功利心不強、又服從管理。雖然比不上那種會辦事又會揣測的人,但勝在用著放心,不用操太多心,自然有人幫你處理的很好。有德無才不是說一個人沒有才幹,而是說才幹沒有品德突出,至少不是很機敏。因為完全沒有才幹,誰會考慮你有沒有德行,有了這個評價,至少證明你有被考慮的機會。所以,有德無才還是很不錯的,混不到特別高的位置,也不會太低。

  • 5 # 棲哈丶

    那麼,一個人有德無才,這種德也稱不上大德。不過是平庸無能之輩的代名詞罷了。也就談不上什麼好事壞事。魯迅先生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倒有幾分符合這類人物特徵。

    還是到歷史中去找吧。一下想起那個"扶不起的阿斗"來。蜀漢江山交給了他,他卻無能守業圖成,直至做了"樂不思蜀"的亡國之君。你說劉禪這德性,是一句好壞就說得清楚的事情嗎?如果是普通臣民,黎民百姓,到哪裡都可隨遇而安,或者叫苟且偷生。但劉禪這個身份,就有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了。只是連他自己也不覺得或者已經麻木而已。

    看起來,想做人才,還是得德才兼備啊。有德無才不行,有德無才庸碌無為,往往會遭人恥笑。況且那種德,也並不是什麼"獨善其身",更不是"兼濟天下"之德。

  • 6 # 貝貝127554956

    嚴格說,有德無才的人不存在,德是智慧、是境界,無才人的特徵是格局小,遇事看不透,還能指望這樣的人有什麼德?

  • 7 # BV瘋言瘋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道:“無德無才謂之愚人、有德無才謂之君子、有才無德謂之小人”。

    ▲(司馬光)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第一句的“德”是品味,“才”是技能,“愚人”就是普通人,代表人物,愚公;第二句的“德”是品格,“才”是技巧,“君子”就是好人,代表人物,史可法;第三句的“德”是道德,“才”是手段,“小人”就是壞人,代表人物,孔融。

    “有德無才”不是貶義,而是一種普通人遵循的基本理念的昇華,意思就如同“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或者“先學走、再學跑”是一個道理,循序漸進的達到一個理想的、被認可的人格。

    史可法,讀書人,委以帶兵守城的任務,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寫遺書,只能以死保誠,並要求敵軍,“城破不可傷我城內百姓”,雖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書生往往看事情比較通透,“明知不可為便不必為之,多做無用”。

    ▲(史可法)

    在我的認知當中,能夠做到身先垂範、以身作則、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人都屬於“有德無才”的範疇,在思想道德被物質化的今天,都應該被我們大力宣揚。

  • 8 # 觀乎心齋

    有德無才,非好事,只當好人沒用,碌碌庸才是要壞事的!

    德才兼備,德才兼備,德才兼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9 # 石門紅葉滿山谷

    有德無才不是壞事,歷史上大有人在。

    這句話的出處來自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文曰: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明大義者,因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以上這段話,充滿對女子的岐視。

    這是封建男權社會的殘餘。

    看古代男子,心理大多陰暗,用無知,小腳,等等禁錮女子,唯恐紅杏出牆。

    現代男子,大多Sunny,陽剛,用能力,帥氣,正氣贏得女子芳心。

    這是人間正道。

  • 10 # 味哎兒

    大戶人家的人,只享用祖業的人,基本只要不惹禍的,安份守規的,都屬有德無能的人。因此古籍上有財寶須有德之人據之一說。

    古帝王有封泰山一項,凡有資格封泰山的,歸大德雄才帝王。

    不可封泰山,而國泰民安的,歸有德無才帝王。

    國亂民荒的,歸敗家帝王。

    這是王級人的標準,而王死後的諡號都依此定出。

    而無德無才的小人,更多的都成官仕吏了,從而未被抓殺的為無才無德,被抓被殺的成惡壞了。而組織民抗災救險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了。

    民間自食其力不惹閒事交皇糧的就是德才兼備者,交皇糧惹點事的有才少德,偷稅漏費惹事的無德無才,為非做惡使壞的缺德邪魔。

  • 11 # 悟空讀史

    這個要看怎麼看待才的問題,如果說以知識而論,那麼有德之人必有才。在古代,能讀書的人是少數,而德這一概念也是儒家提出來的,所以在古代的價值觀裡,仁義禮智信具備便是有德之人,而這些人,無一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必是才華出眾啊。

    但另一方面,如果說德指的是人的個人修養,而才指個人的辦事能力,造福一方,那麼有德無才的人有很多。比如明朝的言官,個個也都是飽學之士,除部分鑽營投機的小人,也有很多是秉心中正氣而行,但他們除了壞事還能幹成什麼?噴這個乾的不好,噴那個乾的不行,真讓他自己去做,啥也幹不成,除了一腔正氣什麼都不會,這種人也稱得上是有德無才吧。

  • 12 # 劉尚卿

    不是壞事,從過去講女子無才便是德來看,才是什麼?才是本能以外的能力。一個女人做好婦道就夠了。人人都有本能,本能不是才,一個男人在本能之外,還應有一技之長。這樣看有德無才的人遍地都是。一個農民勤勞一生,為國家做貢獻,就是大德。一個女人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克盡孝道,就是德。

  • 13 # 孟珍

    說這個問題,首先得界定有德和無才各是什麼樣子的。

    才應該是說人的一種能力,所以人們經常說才能。才能是支撐一個人行為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幹活兒能幹到什麼程度的前提。有多高的才能你才會有多高的成就,從理論上說,沒有才能就是什麼也不會幹,什麼也幹不了。

    德則是指人的品行,也就是說人行為的方向。其實這種德是最難說得清的。沒有誰會一點德都沒有,壞得沒邊。也沒有誰只做好事,德行高到沒邊。大多數人都是有德的,但每個人的德都是侷限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的。

    然而,人的德是靠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個人什麼也不幹,或者說一個人什麼都幹不了,那他就無所謂有德。因為不幹什麼就顯不出有德或無德來。誰會說一個傻子有德呢?誰又能說一個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不幹的人有德呢?在這個層面上講,有德無才是不成立的。

    但很多時候,人們對有才無才不是按理論上去講的。人們只把超出常人水平的能力才叫做有才。在這個層面上講,有德無才方才可以說得通。就是說人沒什麼大本事,很平庸。而人的品行卻很高尚,或者說很善良,人很好。這樣的人是存在的。

    而這樣的人因為無才,所以註定平庸。而這些平庸的人很難在歷史上留下痕跡。除非是統治階層需要用他們那種平庸的德行來進行社會教化。比如說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或事蹟。

    至於有德無才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那要看自己怎麼理解?才是自身帶來的,是你成就高低的基礎。而德是後天修成的,卻對才有駕馭的作用。或者說德對才有抑制和輔助的雙重作用。如果你的才用於正途,德就是輔助的,德和才就會相得益彰。如果你的才用於岐途,那這德就會對才有抑制作用,德和才就會相互抵消。

    如果你過於無無才能,過於平庸,又由於德行很高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會更加無所事事,註定一生清苦。但清苦未必就是壞事,如果自己不怕清苦,只想活得踏實,穩定。有德無才還是挺好的。不過真正的高德之人大都是有才的。

  • 14 # 草田詩詞

    “有德無才是不是壞事?歷史上有這樣的人明?”

    這是緊密相關的兩個問題。

    首先說德。什麼是德?德往往與道相連,稱道德。道,道義,道理。有德之人必須明道義,講道理。只有明道義,講道理的人才能稱為有德之人。

    道德還與品質相連,稱道德品質。一個人有德無德是靠一個人的品質體現出來的。

    “人之初,性本善”。德也一樣,其實善也是一種道,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成份,但不完全是。主要的還是靠後天培養而來。“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這個道理。

    有德無德,不是靠個人自封的。也不是用尺子來量,用秤來稱的。一個人有德無德,靠的是口碑。眾人的口碑是衡量一個人有德無德的標準。

    德通常與才相連,人們常說德才兼備。才也沒有一定的標準。一個人有才無才,是看他有沒有超乎常人的本事。不論在哪一方面,只要你異於常人,高於常人,你就是有才之人。

    德與才結合在一起,將人分成了四類。

    第一類,有德有才。第二類,有德無才。第三類無德無才。第四類,無德有才。概括到一點,也可以說兩類,一種是有德,一種是無德。

    可以負責任地說,有德之人都是好人。無德之人都是壞人。

    尤其是無德有才之人,比無德無才之人危害更大。

    反過來說,有德有才之人,比有德無才之人更益於人民。

    題主所問有德無才之人,雖然對國家,對人民的貢獻沒有第一種人大。但還是對國家有貢獻的。譬如說廣大的普通勞動大眾,他們任勞任怨,不辭勞苦,腳踏實地,從事著平凡的事業,默默無聞地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著。你能說他們不是好人嗎?

    有關第一、第三、第四種人,這裡不做詳解。一是因大家都清楚,二是再敘迖就出了題意。

    有關第二個問題,歷史上有沒有有德無才之人?不言而喻,這裡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指擔任著重要職位,而不謀其政之人。

    這樣的人,不論在何種年代都有。他們擔任高職,一般由世襲,或錢財購買,或裙帶關係,才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有才無才,是應看政績來衡量的。

    “成者王侯敗者寇。”一般(不是全部)亡國之君,即是有德無才,甚至無德無才才走下歷史舞臺的。

    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 15 # 熠熠古客

    有德無才算是壞事麼,歷史上有有德無才的人麼?

    德是什麼?德是指一個人做人的品行和品質,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一個人有好的口碑和名望。德的核心內容為儒學倡導的忠孝節義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

    才則是指一個人掌握知識的多少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包括各種知識和技能。

    有德無才,是指一個人處世為人的品性德能好。但是缺乏知識的掌握和知識技能的運用。

    有德無才是好事,但也有壞處。好事是對社會和他人無害,壞處是行世艱難。因為無才,缺少生存立世的能力,

    史上有名的有德無才之人當屬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宋襄公與楚莊王在“泓水大戰”時,恪守“仁義”倡導的“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原則。楚人遠來奔襲,楚軍初到疲憊時不襲,隊形未列好不戰,渡河半過時不戰。直到楚軍全部安全渡過泓水調動部署完畢後才與楚軍開戰,結果被楚軍打的一敗塗地,成為千古笑柄。

    宋襄公赴楚莊王乘車相會之約,不聽兄長目夷和大臣們阻攔謹防楚王有詐的苦諫。信守與楚莊王當初約定的承諾,前去赴約。楚王失信違約,埋伏兵車之會,結果宋襄公成了楚莊王的階下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冒以後怎麼好的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