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芽豬牛測溫定位耳標
-
2 # EmacserVimer
並不是華為堅持不上市,而是在目前的規則下華為上不了市,也不敢上市!
華為的治理結構太複雜、股權太分散華為早期的發展走的是跟大多數企業不一樣的融資方式---內部融資!
大家都知道現在創業公司融資怎麼操作?基本上都找大的投資機構或者說有投資規劃的成熟企業來融資,只要你的創業專案足夠有前景,就有投資。不過華為不一樣,華為發展比較早,當時的國內資本市場也不夠好,而且早期華為就是一個類似於代理商、然後開始山寨生產,這是早期中國企業不得不經歷的一個時期,當然後來華為勵精圖治,現在在5G等通訊技術、移動處理器技術等眾多方面有了很多的核心技術。
聯想也是這個線路,不過聯想好在當時賣電腦趕上了PC的好時代,加上中科院的資金支援,發展比較快。華為就不一樣了,任正非老爺子帶領華為可沒那麼順利,早起的時候業務沒有競爭力,也沒有國家支援,發展最艱難的時候,也找不到資本的幫助,就只能透過內部融資的方式來維持企業的運轉。
內部融資的好處是門檻更低,但是也埋下了一個禍根,那就是華為現在的股東超過了8萬,而任正非的個人持股才1.6%,華為也沒有這麼多的錢從員工裡面回購股權,畢竟股份太分散了,而華為高管持股基本上很少。
眾所周知,持股結構這麼複雜的企業,現在各大證券交易所是不允許上市的。
持股員工想著變現,但是又沒有多餘的股份可以用於員工激勵上上市對於持股員工當然是有利的!
對於持股員工來說,基本上都是少量持股,其實說白了就是散戶,而股票市場裡面,散戶的不安全感是最為突出的,因此大部分人肯定不願意長期持股,那麼這些員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套現,然後獲得財務自由。
華為工資為什麼看上去比較高?主要就是因為華為沒有多餘的股票可以給員工瓜分了,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是有足夠的員工期權池、股票池,華為的內部融資早就把股份瓜分完了,現在只能用一套虛擬股來吸引員工,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待遇比較高的華為,比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吸引力依然小很多的原因,大部分網際網路企業有股票,普通員工到達標準四年就可以拿完!這樣的華為吸引力會進一步降低!
即使政策允許,華為的股權結構上市風險也很大就是之前說的那句話,華為的股權結構太複雜了,散戶的套現很有可能就導致大資本進場,從而控制大部分股權,這一點風險就會很大。
現在當然也有很多特殊股權結構來保證管理層的話語權,比如現在納斯達克、紐交所、港交所都支援特殊股權,比如谷歌、百度、Facebook、小米執行的AB股結構,比如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但是對於華為來說,這兩種結構都很難保證絕對控股權。
華為能掙錢、銀行信貸足夠大,也沒有IPO的必要最後一點就是,華為是盈利的企業!這一點很重要!
上市的目的當然不完全是融資,但是也還是有融資的需求的,不然上市幹嘛呢?聯合利華不也沒上市麼、中國菸草不也沒上市麼?一樣不影響這樣的企業強大。華為每年淨利潤上百億,在銀行也有百億級別的信貸額度,自己也有足夠的現金儲備,因此華為上市的必要性也不大。
你會說上市能讓企業的知名度更高,我想問的是:華為還需要刷知名度嗎?因此主觀上講,華為沒有上市的需求,客觀上講,華為也沒有上市的條件。
-
3 # 劉薄士
為什麼華為堅持不上市?
任正非的這一舉動,看似逆潮流而動,實乃明智之舉。就在前兩天,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說:“我這個人對股市是文盲,我對股市不是很感興趣”,遭到學者劉繼鵬炮轟;與此同時,董小姐閨蜜、多家上市公司獨董,學者劉姝威發聲力挺,“企業高管應該盡心公司管理,而非資本運作”。
劉繼鵬強調,既然是上市公司,那理應遵循規則,要麼就別上市;
劉姝威所說,作為企業高管,只有把公司經營好,把品牌運作好,企業才有發展前途。
兩位大咖的觀點,都直指公司上市的是是非非。
企業要快速做大做強,上市融資成為很多企業家的選擇,但上市後,日子就好過了嗎?舉三個典型的例子。
1、矽谷“鋼鐵俠”
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因為與董事會意見不合,在推特上發表了“要將特斯拉私有化”的個人推文,被美國證監會警告,並要求解除其董事長職務,公司市值一度下滑。
2、蘋果奢侈品女王
作為全球最牛科技公司,2018年下半年,蘋果市值曾一度衝破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但隨著新的IPONE手機銷售不理想,市場不斷看空,股價大幅下挫,迫使蘋果全球零售高階副Quattroporte安吉拉辭職,蘋果到底是要做奢侈品,還是迴歸手機實心,站在了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
3、中國的“喬布斯”
去年小米香港成功IPO之後,被股市表現壓得喘不過氣來,雷軍在小米新品釋出會上,大喊“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作為網際網路營銷、資本運作、風險投資高手的雷軍況且如此,遑論其他?
上市風光,風光背後的辛酸,可能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
所以,華為堅持苦練內功,不上市,不融資,不借貸,實乃老一輩企業家的大智慧。
為什麼說不上市是大智慧?
1、命運自己把握,想不幹嘛就不幹嘛
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真正根據企業家自己的價值觀與直覺,做出企業的差異化,做好品牌的差異化,專注堅持,企業與品牌的價值感就會凸顯。
2、道之反之動也,不跟你們搞同質化
當所有人都朝著同樣的方向奔跑時,有些人就會選擇不同,從而創造大不同。
這有點像梭羅說的一樣,如果一個人跟其他人的步調不一致,那是因為他聽到的是不同的鼓點,任正非,陶華碧顯然都是有這種功力的人,他們堅信自己的直覺,不上市,不借貸,不融資,管你東西南北風,立根只在破巖中,幾十年一以貫之,取得巨大成功。
3、專注產生力量,時間成就卓越企業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經營好企業,才能做出好產品,才能做好客戶服務,就像劉姝威所說的那樣,企業高管應該盡心公司管理,而非資本運作。
這在華為表現得尤其明顯,任正非不願接受載體採訪,不接受社會榮譽,不參與社會活動,潛心於企業經營,輕易不會受外面風吹草動的影響。
一言以蔽之,企業要不要上市,全在於企業家本人的選擇。上市與不上市,各有各的好處。
回覆列表
那麼多員工有股票你怎麼上市?
上市後管理層大批次套現走人怎麼辦?
上市幹嘛呢,融資圈錢,華為不缺現金啊?
上市後把利潤分給不相關的人還得聽他瞎嗶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