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真是好話題——事情往往是這樣,習以為常了,便不以為怪,可如果稍留點兒心,就難免生出疑問——這個就是。

    古人說話為什麼用“雲”?

    古人怎麼說話,其實真實場景已無法得知了——只能透過文字記載瞭解——確實,古代,不用“誰誰講”或者“誰誰說”,而是誰誰“曰”或誰誰“雲”。

    現在,我們能瞭解到的最早的漢字記載是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左右,殷商盤庚時代開始的一些文字記錄。

    當時,關於“誰誰講”是用“曰”的。

    如標記為11506號的甲骨上記載——“王佔曰:之日勿雨。”標記為449號的甲骨記載——“王佔曰:丙戌其雨,不吉。”——都是王在占卜的時候“講”或“說”什麼。

    第一,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曰”字,寫如以下:

    第二,關於“誰誰講”,當時用“曰”表示,且僅用“曰”表示,不用“雲”,更不用“說”。

    但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雲”字,也有了“說”的本字。

    甲骨文的“雲”寫如以下:

    甲骨文的“說”寫如以下:

    “雲”,在公元前1300年之後,至殷商被周取代的300餘年間,其文字含義僅只是指天上的雲彩,沒有其他含義,至少現在還沒發現。

    如標記為1051號的甲骨占卜問,要不要命令雀這個官員用犬牲向雲神致以燎祭;標記為10405號的甲骨記錄了一則天象:在八天後庚戌日,有彩雲從東方女神處飄來;標記為1062號的甲骨占卜詢問,是否要向第六塊雲祭以燎祀。等等。

    從何時起,人們記載“誰誰講”不僅用“曰”而且用“雲”了呢?

    應該是在殷商之後的周代。

    殷商是中華文明的早期王國時代。自西周開始,中國進入了王國的鼎盛期——再往後,就是秦漢的帝國時期了。

    周代,經濟大大發展,人口迅速增長,交流增多,文字使用不僅更為頻繁,而且“文化人”也更多了——周後期出現了諸子百家。文字不僅刻於鐘鼎、石鼓,還書寫於竹簡。

    這個時候,人們不僅說“子曰”,還開始說“詩云”。“雲”成為記載“誰誰講”的一種重要表述文字。

    為什麼呢?

    先看“曰”字。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曰”,從口乚。象口氣出也。清朝大學問家段玉裁註釋說:人將發語,口上有氣。

    “曰”字基本就是這麼造出來的。

    再看“雲”字。

    許慎《說文》解為“雲象迴轉之形”——自下而上的迴轉。

    “口上有氣”和自下而上回轉,意有相同。音又相近。於是,產生了假借。 所以段玉裁說,“古多假云為曰。如詩云即詩曰是也。

    段玉裁還分析了假借的變化過程。一開始,“雲”只是雲。但其造字,包含了旋轉的形象,於是《詩經》小雅裡有了“昏姻孔雲”的用法,是“周旋”的意思——周旋靠什麼?無非是“說”而已。這是逐漸的引申。

    在春秋戰國,老子、莊子等等,都拓展過“雲”的含義,比較典型的就是“云云”,現在寫作“芸芸”,表示的是盛貌——或者說是熱鬧的場景。還有“紛雲”,現在寫作“紛紜”,含義基本同上。

    好了,不仿總結一下。 古人最早記載“誰誰講”只用“曰”。 “雲”只用來描述天上的雲。 後來,“話講得多了”,“字也寫得多了”,“雲”開始產生引申義。 於是有“多事之人”用“雲”假借為“曰”。因為,二字“意有相同”,“音又相近”。 於是,有了子曰詩云的用法。還有了“人云亦云”、“眾說紛紜”等等成語。一直到現在,如果形容哪個人說話不靠譜,也還會說:誰誰說話雲山霧罩。云云。

    所以,“雲”,除去表示天上的雲彩,還可以表示“說”;亦表示紛繁、熱鬧、繁雜;也是地名和山名;還是姓氏。

    “雲”的繁體是“雲”,古今學者一致認為,這是小篆時期,為了專表天上之雲而“畫蛇添足”的搞法。

    古代漢語中,通假現象多在。“雲”與“員”亦有假借關係,某某雲,有古書記載為“某某員”。這裡不細說。

    最後講講“說”。

    甲骨文中,亦已有了“說”字。前面已講了“說”的本字。

    在古代很長時間內,“說”,主要含義是“解釋”——即“釋”、“敘”、“論”、“告”、“解”、“訓”等等。許慎《說文》注為:“說,釋也。從言兌聲”。甲骨文中,“說”的本字就是“兌”。“兌”是交換,是交流。正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不用“說”來表示“誰誰講”,而另有他用。到唐代,韓愈寫《師說》,用的還是“說”的本意——對老師的解釋。

    “說”普遍作為“誰誰講”的用法,是在明清白話小說興起之後的事情了。

  • 2 # 光明雪

    “雲”是“雲”的本字。雲,甲骨文用形象的筆劃表示氣流在天上流動。造字本義:氣團在天空飄浮。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籀文把雲寫成舒捲的汽流狀,突出流動形象。當需要表達“雲”的名詞含義時,篆文再“雲”之上再加“雨”另造“雲”代替,表示飄浮在天空、為地面帶來降雨的雲團,強調其天象特徵。 雲可作為動詞,當作“流傳,傳說,不確切地言說”講。如:孔子曰,人云亦云,子曰詩云,不知所云等。這是將雲的本來的詞性引申為動詞的詞義。

  • 3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將簡單的事情搞複雜很容易,將複雜的事情以簡單形象語言表達出來,卻很難。

    我看有些人將一個簡單的問題,越搞越複雜,最後還是讓人一頭霧水。

    下面,我假設你是一個五年級小學生,我用最簡單的文字,讓你能明白最複雜的語言文字學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漢字的「假借」問題,漢字的「假借」跟漢字的「象形表意」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不明白假借的原理和規律,幾乎讀不懂漢字。

    我們常說漢字是「象形文字」,其實並不嚴謹,請問完全「象形文字」怎麼表達抽象的意思?

    蘋果可以畫一個「蘋果」來表達?「水果」怎麼表用象形圖畫表達?「我喜歡吃酸的青蘋果」又怎麼用象形文字表達?

    只有對一門知識有理論化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理論架構,你才能舉一反三,碰到類似的問題很快就能觸類旁通,而且條理清晰。所以,下面我就簡單的交代一下「假借」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第一,什麼是假借?

    「雲」表示「說話」的意思就是「假借」,「假借」只跟讀音有關。就是把漢字當成表音符號用,不去理會漢字本來的意義。

    「奧巴馬」三個字就是,假借漢字表示外來詞,純粹是把漢字當成表音符號用。

    第二,為什麼要假借?

    上文說過,語言中有些概念很難用「象形、會意、指示」的辦法造字,「一、二、三」可以用「橫劃累積」示意,那「100、1000、10000」怎麼辦?用梳子寫?

    這時候漢字的形體表意就要向語音妥協,只有放棄「象形表意」辦法,直接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達、記錄語言:

    借「白」字表示100,也即「百」字。

    借「身」字表示1000,也即「千」字。

    借「蠍子」的象形字,表示10000,也即「萬」字。

    除了數字以外,還有很多有些抽象的意思,是無法以「象形」的方法造字的,只有借用同音字,如古文中的虛詞「之、乎、者、也、然、其」,都是假借字。

    第三,既然假借只跟讀音有關,那麼假借可能會借用不同的同音字。

    比如:「餘、予、吾」都是假借用來表示「我」,其實是不同時代的不同的借用字,

    所以,假借有很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因為漢字語音隨著時代和地域變化。

    時代不同,借用的字不同

    先秦的假借字「微、靡」,其實後世的假借字「非、無」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地域方言不同,借用的字不同,古今都一樣。

    【Titanic】的音譯,大陸叫「泰坦尼克」,但是香港叫做「鐵達尼」,

    戰國時代的語氣助詞「也」,楚國借用「矣」,秦國借用「殹」。

    本來甲骨文中有「曰」來表示「說」,如:

    《說文》:「曰,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凡曰之屬皆從曰。」段玉裁注:「䛐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曰,亦謂之雲。」

    《說文》解釋不是很正確,不必過多理會,其實「曰」就是一個會意字:

    「曰」字的甲骨文、金文均從「口」從「一短橫」,「短橫」象出於口的氣息、聲音。本義是口講的「說話」或「言詞」。

    「曰」在甲骨文也正是這樣用的,最有名的甲骨卜辭【四方風】(《甲骨文合集》14295):

    圖片和簡介引自:百度百科詞條——四方風四方風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個甲骨文(殘,全文應為28字),記載了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神與對應的四位風神。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四方風】的釋文:「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伇」.甲骨文中「雲」是象形字:

    「雲」就是「雲」的初文字字,本義指「天上的雲彩」

    甲骨文中「雲」表示本義雲彩,引申義表示商人的自然神崇拜:雲神。

    1、本義「雲朵、雲彩」。

    《合集》13386:「(茲)雲其雨」:這片雲是否會下雨?

    2、引申義:雲神

    《合集》13401:「尞於三雲。」

    《合集》40866:「尞豕四雲。」

    《周禮》有「五雲」,指「五色之雲」,於省吾認為「三雲、四雲」指雲朵數目,表示對燎祭雲。

    綜上所述:

    殷商甲骨文中的「雲、曰」都是用作本義:「雲彩」和「說話」。目前還沒有看到甲骨文中借「雲」表「曰」。

    關於「兌」和「說」字的問題。

    我看見其他人說的甲骨文的「兌」是「說」的本字,其實「兌」的造字本義是有爭議的,說起來比較複雜。

    「兌」的古文字字形,甲、金、篆都有:

    《說文》也是這麼解釋的;

    兌,說也。從兒,㕣聲。徐鉉註解曰:㕣,古文兗字,非聲。當從口從八,象氣之分散。《易》曰:兌為巫為口。「兌」為「說」本字,從漢字造字原理和演變規律上可以講通。但是這種說法找不到任何文獻例句支援。不但甲骨文中沒有,也沒有看到任何文獻中有用「兌」表示「說話」的意思,不管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的文獻:甲骨金文、簡牘帛書,一個都沒有:引自: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296所以,能輕下判斷說甲骨文的「兌」就是「說」的本字。

    因此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字源》一書是「存疑不斷」的:

    李學勤主編,《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頁757

    那麼,這種說法是找不到證據支撐的,絕不可靠:

    那麼,接下來就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時候借用「雲」開始表示「曰」?第二,有「曰」字,為什麼還要借用「雲」?

    先說第一個問題:從何時開始借用「雲」開始表示「曰」?

    前面說過,假借原理的諧聲。「曰、雲」上古音雙聲疊韻,有假借的條件。

    從現有資料來看,在西周金文中沒有見到以「雲」表「曰」,或者說我沒有看到。

    東周戰國以來經典文獻中,借「雲」表「曰」很普遍,當時學者在引用經典的時候,借「雲」表「曰」,「雲、曰」等價。

    如:《書》雲=《書》曰;《詩》雲=《詩》曰

    《論語·為政》:《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論語 子罕》:《詩》雲: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東周時代,儒家經典已經形成,當時說話引用經典中的句子,是有文化的表現。

    所以,孔子對他兒子說:「你不讀《詩經》,你說話就沒有逼格」。

    《論語》:子曰:「不讀詩,何以言?」

    《論語》是記錄弟子和孔子言行的書,相傳儒家《五經》文獻是孔子整理,所以孔子開口就是《五經》中句子,相當於今天我們引用名人名言。

    成語「引經據典」就是引用儒家經典《詩經、書經》等文獻。狹義上的「經典」就是指儒家的「四書五經」。或者所有《五經》的傳註文獻《十三經》。

    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舌戰:【秦宓逞天辯】,開口就是【詩云、詩曰】,這就是逼格,飽讀聖賢書的體現:

    「雲」也用用來表示無意義的語氣助詞,出土文獻最早可見的案例是:楚國出土的吳國寶劍上有一例句:

    《殷周金文整合11718》器名:如姑發衈反劍:「雲用雲隻(獲),莫敢御(禦)餘。」

    指用於戰鬥必會俘虜敵人,沒有人能抵擋。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用「曰」還要借用「雲」?

    這在文字學中「假借方式」之一:【本有其字的假借】。

    其原因前面講了很多,不同的用字習慣、不同的時代、地域用字不同,音近的別字積非成是。

    借「雲」為「曰」其實就是屬於鄭玄說的:

    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叚借為之,趣於近而已, -----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鄭玄

    書寫的時候比較倉猝,借用了一個音近的同音字代替,後來也就慢慢固定下來。比如:

    有本字「飛」表示「飛翔」,但經典《左傳》經常借用「蜚」表示飛翔。

    這個字在成語中「流言蜚語」還在使用。有些有本字借用,是為了簡化字形:借「鬥」表「鬥」,還有些是為了區別字形,數字4本字是「亖」,卻借用「四(涕泗之泗的初文)」表達。

    所以,借「雲」表「曰」,跟借「餘、予、吾」表示「我」是相同的道理。

    假借只跟讀音有關,所以,只要是同音字都可以:

    不同時代的用字習慣。有的時代用「我、曰」,有的時代用「餘、雲、」。古人在書寫記錄語言的時候,有時候比較倉促,就寫了一個同音別字「雲、餘」代替「我、曰」。慢慢就積非成是變成通行文字。

    ----------------------------------------------------------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分析「雲」的演變借用過程:「雲」始見於殷商甲骨文,的本義是雲彩。大致是在東周時代,借「雲」表「曰」,屬於同音字代替。另外,借「雲」表示無意義的語氣助詞。「雲」也有些暫時的借用通假現象:「雲」通假「芸」;《說文》段玉裁註解說的古代文獻中「雲」通假「員(圓)」;「雲」和「遠」字也通假過。

    這樣「雲」承擔的職務過多,容易發生歧義,那麼就要分化造字,以求精確表意:

    在「雲」的基礎上加「雨」早「雲」字,表示本義「雲彩」。

    「雲」專職表示假借義:動詞「曰、說」,以及無意義語氣助詞等。

    另外一些職務並不固定通假意義,也就被別的字代替,這屬於漢字的職務轉移分配。比如在「雲」和「芸」秦漢以後,「雲、芸」職務固定,不再通假使用。

    所以,「雲」和「雲」是初文字字和後起字。

    東周以前用「曰」,東周開始「曰、雲、說」並用,如同第一人稱「我、餘、吾」。

    「說」則是「曰」形聲化重構,「上古無舌上音」,「說、曰」上古音是一樣的。

    比如:

    《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論語》成書時代,「悅」還沒有被造出來,就借用「說」字,這說明當時發音「說、悅」相同。

    ----------------------------------------------------------------------

    最後,在說一遍,假借原理是諧聲,如果你判定為假借,就不要從意義上考慮。

    比如:古代借「蚤」表「早」,有些人說這是因為古代衛生條件不好,古人早晨起來抓跳蚤。這就是典型的腦補扯淡。

    「假借」有時候也會有意義上的關聯,但那不過是巧合而已,古人借用一些意義上有關聯的字,也是存在個別現象。但核心因素還是「諧聲」。

    俗話說:非常之舉張,需非常之證據。

    既然是特殊少見現象,你就要用確鑿可靠的證據來證明,不然的話,預設就是不成立的,這在法學上就叫做「無罪推定」。

    所以,下面這種所謂的【「口上有氣」「自下而上回轉」】純粹是扯淡,反而把問題搞複雜,另外對段玉裁註解的理解也有誤:

  • 4 # 黑平3

    看了各大仙對“雲”字為說的高論,一個個引經據典,真笑死我了。可以肯定的說全都是閉門造車不著邊際。就像現在一些偽專家一樣,找到一點牽強的依據,就真的牽強附會象找到真理一樣有成就感。其實都腦殘的蛋疼。

    “雲”為說殷商有之,流傳至今還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雲”有不正規,比較隨便,有時還略有貶義的意思。所以不用於書面某某“雲”,這樣是對說話的人是極不尊重,即是不正規閒聊時的話不能算數,不算數的話引用到書面,就是打自己的臉,因此不會在書面上寫某某“雲”,除非泛指。更何況古人有紙墨刀筆的侷限,才不會像我們在這裡這樣廢話呢!

    “雲”字古意有大嘴巴,頭頂大嘴,海闊天空閒聊之意,差一點就成了現在我們常說的沒事吹牛逼玩兒這個意思了。今天心情不錯,多說了幾句,你們接著玩兒。

  • 5 # 楊老帥

    【雲】解釋為

    [一],說話。例句[人云亦云。子曰詩云。云云]。如此,這樣,引用文句或談話時,表示結束或有所省略。

    [二],文言助詞。 句首句中句末都用。 例句[雲誰之思?歲雲暮矣,著記時也雲]。

    【其餘解釋與本問題無關,故從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撫摸嬰兒肚子會有什麼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