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身為一個東北人真不知道其他地區過年都有什麼風俗,來滿足下我的好奇心吧
4
回覆列表
  • 1 # 快樂追劇中

    我們衡陽鄉下過年的時候,除夕要守歲。

    小時候,聽媽媽說除夕要守歲,還以為大家聚在一起坐一個晚上不睡呢!但媽媽說一般哪有人一個晚上不睡的,只是應個景。就是人照樣睡,但家裡的燈火都不能熄:也就是家裡的主房裡的燈必須整晚亮著,不能關。廚房裡的火也不能熄,記得那時家家戶戶都燒柴火,除夕夜,媽媽會把一些大塊的木柴燒一半,不燒透,有點像白炭,然後用燒過的柴火灰埋起來,燒過的柴火灰上會有點點星火亮著,埋在下面的沒燒透的木柴會慢慢地一點點燃燒,一般到第二天早上拂去表面的灰裡面還會有火星,灶臺裡一直是熱的。

    除夕晚上睡覺前還要關財門,起來時再開財門。一般關財門是在晚上零點之前,等大家都上床了,留一個人開啟家裡的大門,到門外放一掛鞭炮,然後把門關上,大家就都睡下了。到了零點過後,陸陸續續就會有人開財門了,迎接新一年的財神爺。也是開了大門在門外放一掛鞭炮,家家戶戶都會放,有早有晚,所以除夕一整晚上鞭炮聲是此起彼伏,弄得人睡覺總是朦朦朧朧、斷斷續續的。

    初一早上吃早餐,媽媽會最先上一碗青菜湯。我們的青菜湯一般是用大片的芥菜葉,切成細絲狀,放進燒開的水中,然後加一點剁碎的瘦肉燴一下就好了。這碗青菜湯的寓意就是大家這一年都會過得清清白白,不會遇到糟心事!

    另外就是,初一這一天要起得早,到長輩家裡去拜年,叫做拜早年。通常都是家裡的男士們出動,女士們都留在家裡。初一那天,女士是不能隨便去外面走動的,讓別人碰見,別人是要觸黴頭的。女孩子出去隨便亂跑的話,就會惹人惱、惹人嫌。

    做為一名女性,我是很反感的!還好後來慢慢地大家對於這種事不是太介意了,到後來也有女性初一出去拜年的了。

  • 2 # 源上來天天原產地

    大美青海,作為多名族聚居地,外來人口多,習俗也有很大差異,但是還是有很多特有的習俗,比如我們海東市當地,過年扭秧歌,目的是為了敬神,主要土地爺,保佑來年莊稼收成好,糧食大豐收,以前經常捱餓,這是發自內心的祈求。

    還有就是過年必吃豬頭肉,記得小時候豬頭兩半,30晚上一半,15晚上一半,也是有說法的,我是不知道,哈哈。當然牛羊肉作為青海地道美食,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青海的牛羊肉羶味小,非常好吃。

    再者就是30晚上要請爸爸兄弟,爺爺的兄弟一起吃年夜飯,熱鬧熱鬧,大年初一早上還要請長輩到家裡喝年茶!隨著社會的發現,這種習慣越來越淡了!

  • 3 # 若雪丶小無涯

    春節前後有春倌說春的習俗,春倌的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除此之外,四川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

  • 4 # 幸運的小吃貨

    山東春節習俗大約是這樣,以我自己周圍的做法來總結的

    1. 臘月二十三(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 陰曆小年,晚上燃放鞭炮,包餃子,送灶王,去上天言這一家子今年的好事,要燒燒紙的

    2. 大年三十 上午接近中午的時候,貼對聯,然後準備晚上的年夜飯,基本上春節聯歡晚會開始的時候,年夜飯就吃的差不多了。伴著春晚,大家一起包好餃子,象徵團圓,然後等待趙本山的小品和新年的鐘聲;(別忘記了群發拜年簡訊)

    3. 初一 凌晨接近12點的時候,準備一掛長鞭,12點燃放,象徵辭舊迎新。等春晚結束,基本也要休息一下了,白天好有精神拜年。早上起床後,孩子穿上新衣,下餃子吃(餃子吃之前先祭拜一下子,這神那神的)。之後拜年開始,家裡一般留守一人,然後其他人先到周圍鄰居家拜年,之後開車到周圍關係比較近的親戚長輩家拜年,這一般就是初一的工作了

    4. 初二 日照的習俗是初二媳婦回孃家,也就是姑爺去丈母孃家拜年

    5. 初三到初六 假期之前的時間,大部分都是走親訪友,同學聚會

    6. 初六 白天,如果有過66或者80等等大壽的老人,全家老小一般都選在這一天團聚放鞭炮慶祝。初六晚上是接灶王,要燒紙放鞭炮 (年前的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是送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7. 正月十五 元宵節 早上起來吃元宵,晚上吃餃子,象徵團圓,晚上一般都是去看花燈,燃放煙花。

  • 5 # 康生喂

    廣東粵西地區,簡單說說年三十到年初二的幾個風俗。年三十中午開始殺雞拜神貼春聯,不管老房子有沒有人住,主要它還在,就得貼春聯,這一天必須要洗澡,半夜十二點每家每戶必須燒鞭炮。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餐不能吃葷腥的食物,因為不能殺生。年初一不能去親戚家,回孃家安排在年初二開始。

  • 6 # 道佐先生食記

    座標,河北石家莊地區元氏縣。

    三十晚上陪父母守歲,看春晚;

    初一早上拜年,早起六點左右吃完餃子,先給自己的父母拜年。之後家族兄弟們結伴同行給當家當戶的長輩拜年,我們這邊的拜年方式還是雙膝跪式給長輩拜年。

    初一上午拜年後,有下午不允許睡覺的習俗,如果睡覺來年的莊稼會倒。

    另外,如果家裡有增加了新人,當年初一婆婆需要帶著新媳婦給長輩們拜年,一般婆婆會帶一個新褥子,讓新媳婦跪在褥子上拜年。

    初二外甥到舅舅家拜年;

    初三女婿到岳父家拜年;

    初四一般是串姑姑、走親戚;

    初五崩窮,這天炮要多放,把一年的窮運崩走,同學會這天正當時。另外在兒時,這天也是破五,需要出圈(就是把自家豬圈的圈肥清出來一些)算是可以開工了。

    正月十二烤柏柃火,兒時也叫烤老鼠火,說是老鼠當晚娶親,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口排水口區域點燃柏樹枝或松樹枝,這是上等材料,因為我們當地山上很少有松樹,所以一般都是購買,這在當時是緊俏商品。另外老年人會把舊的籮筐燒掉,在火堆裡燜饅頭,小孩子吃了好,還有一句俗語:考考屁股不牙疼,所以小時候一遇到烤火,我們小孩子就挨家挨戶烤火,順便把屁股也烤烤,

    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燈會。過了十五年就算是過完了。

  • 7 # A高調淺笑

    一般大年夜開始,家人都會聚到最大的長輩身邊,一大家子熱熱鬧鬧的吃個團圓飯

    大年初一在家待著等鄰居來拜年或者家裡留三四個人其他的人去鄰居家拜年

    初二有老婆的就回去給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就開始到處跑七大姑八大姨什麼的都要去拜年

    過年期間不能說髒話,除夕那天要洗頭洗澡換趕緊衣服,家裡裡裡外外也要打掃衛生,反正一切都要以最好的來迎接新年!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

  • 8 # 小凡的奮鬥生活

    各地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裡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絃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蹟。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物件。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著口絃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佈“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裡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佈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揹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華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儲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曆12月24日零時的鐘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財神的爆竹喚醒了黎明。街坊鄰里、朋友、同事,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恭祝新年好。春節是人們增進感情,鞏固友誼的好時機,人們互相拜年,寓情於樂,回顧過去,憧憬未來,情濃意濃。

    街頭巷尾,一隊隊拜年的瑞獅邊舞邊行,十分活躍,許多孩子尾隨獅子隊去看獅子拜年的熱鬧。當獅子隊走到一家商店門前,主人便點響鞭炮迎接,獅子在門前向主人行拜大禮,領隊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獅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禮、領隊致的吉祥辭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會生意興隆。這時,獅子在鞭炮聲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氣,舞出一身雄風。它那喜氣洋洋的大腦袋、寬闊的額頭、神氣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紅色的長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態,逗人喜愛。只見獅子剛健而勇猛,出洞、過橋,在抬頭亂雲飛渡,低頭"萬丈深淵"的橋上奮起神威。此時驚獅鼓點如疾風驟雨,驚險而精彩的獅子表演驚心動魄。然後是上下山、飲水吃青、踏星走樁、上雲梯,九天攬月等,獅頭、獅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時,疊羅漢採青,獅子採得青後點頭向觀眾作揖。然後理毛、理項,頗有趣味。鼓聲嘎然而止,獅子從九天廣寒直落,驚得全場譁然,待定睛看時,獅子卻穩穩地落在眾羅漢的手中,正在回頭望月。這一絕技於無聲處攝人心魄,贏得了滿場掌聲。

    獅子拜年是桂林人喜愛的傳統專案,因此每到春節前夕,獅子隊都將獅子裝扮一新,苦練獅子舞的傳統套路。春節一到,獅子抖擻精神舞上街頭,到預先約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獅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闖、凜、吼、踏、躥等表演得生氣勃勃。耍獅的大頭和尚、大頭娃娃一步三扭,逗獅的猴子猴勁十足,獅於隊的鑼鼓聲,給桂林增添了喜氣,帶來融融春意。

    桂林的獅子拜年還有猴子採春、採高青、吃地青等多種形式。有些獅子隊的獅子,能夠舞上6米多高的高臺,13條板凳疊起的高山,並能在上面運動自如,逗趣逗樂!舞罷,獅子還從從容容地緣凳而下,神態依然那麼自然。當然,吃地青的獅子與採高青的獅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籌。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還放上一盆水,獅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後也要漱口,這些極富動物情趣而又擬人的動作,令人忍俊不止。

    獅子拜年,在臨桂的一些鄉間,還伴以祝福吉祥的獅子歌:獅子頭上三點黃,今日拜上貴廳堂,恭喜主家生貴子,五湖四海把名揚。獅子頭上三點青,今日拜上貴阿庭,恭喜主家福氣好,又添財來又添丁。獅子尾巴一個球,來到你家拜豬牛,恭喜主家豬快大,有吃有穿總不愁。獅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氣,有福六畜得興旺,有鵝有鴨又有狗。

    獅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年年春節為鄉鄰祝福助興,使人們歡樂不已。

    不知不覺到了元宵節,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雖沒有火樹銀花的盛景,卻是萬家燈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起就有龍燈出遊。龍燈走街過巷,連遊三個晚上,所到之處,家家燃放鞭炮,焚香點燭,祈求龍燈帶來吉祥如意。龍燈出遊時還有各種笙蕭鼓樂,高蹺、牌燈、鑼鼓棚等一起湧上街頭,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龍燈遊行隊伍,景況十分壯觀。節日的夜晚,萬家燈火徹夜長明,它和飛舞的龍燈一道把桂林城點綴成一座不夜城。

    現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著燃燈的習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遠望萬家燈火,令人心曠神恰。閃爍的燈光匯成一條燈的河,猶如天上銀河落幾間。那燈光或寧靜、或流動,閃躍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開放在綠葉叢中,使桂林的夜空燦爛輝煌。此時家家的廳堂、房間,所有的燈都閃閃發亮,闔家坐在燈下吃著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絲絲、香噴噴的傳統食品,使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燈",這是桂林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除夕的火盆紅紅火火,而這十五的燈呢,想必也與"火"緊密相關,同樣是對新年寄予一種希望吧。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杆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裡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裡,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汙,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夥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衝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后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透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絃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絃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 9 # 愛默宇

    我是東北人,春節是東北人最隆重的日子。

    從臘月開始,我們就開始忙活起來,父母開始準備殺年豬。

    各家各戶開始打掃衛生。

    還要準備很多吃的、穿的、用的、戴的是、生的、熟的、統名稱知“年貨”!

    吃帶硬幣的餃子交好運——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餃子中只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餃子(現在人們都講衛生,用果仁代理硬幣),誰知道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

    年夜飯後吃凍梨——凍梨是東北特色的水果,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剛摘下來又酸又澀,但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飯後吃凍梨能解酒、解油膩。

    年三十點長壽燈——東北人大年三十早點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點亮燈籠,以為是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正月不剪頭——東北人一般正月不能剪頭髮,如果剪頭就會(剋死)舅舅。“二月二,龍抬頭”表示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這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自己和解算是屈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