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爾斯正義
-
2 # 長安18子
怎樣控制自己的慾望?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慾望?慾望就是人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正是慾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人是慾望的產物,生命是慾望的延續。人的慾望是多樣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構成一個複雜的需要結構,並隨著人們的生活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的慾望也是無限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把人的慾望分為五類,最基礎的慾望就是生理需求,下來從低到高依次是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
慾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敗。慾望的過分膨脹,會給人帶來災難。如果你是控制慾望的高手,你將擁有駕馭一切的威力,並將無往而不利,成就不凡的人生。怎樣控制慾望,創造人生的奇蹟與輝煌呢?
我總結了一下,控制慾望大概有以下五種方法,給大家借鑑:
1. 遵守法律法規,嚴把道德底線。渴望物質上的富足,追求事業上的成功,謀求仕途上的發展,爭取人生中的精彩,這都是正當的慾望,人也正是在追求實現這些慾望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但前提條件是,慾望要受道德的約束,法律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些落馬的貪腐高官“老虎們”,開始也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地位,但因私慾膨脹,無視黨紀國法,放縱慾望,失去了底線,做出損害集體和國家利益之事,貪汙腐化,收受賄賂,結果淪為罪犯,自毀前程,走上了不歸之路。
2. 樹立高尚理想信念,放棄私心雜念。人只要活著,就有慾望,慾望就像空氣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嬰兒有吃奶的慾望,學生有讀書的慾望,農民有豐收的慾望,經商的有賺錢的慾望,公務員有升官發財的慾望。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沉澱、環境的改變,生活的磨礪,命運的轉變,慾望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我們就會感到苦累,感到活著的艱難。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慾望太多造成的,我們應該放棄心中的雜念私慾,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做到清心寡慾,給心靈鬆綁,就會活得輕鬆愉快。
3. 節制低階慾望,保持知足常樂。人活一世是為了什麼?有人說只為一個字,“欲”。人生有欲,欲壑難平,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但人活著的目的首先應是為了活著,為了輕鬆愉快地活著。如果只為慾望活著,人就會成為慾望的奴隸,活得很累、很苦、很煩,最後在慾望中迷失自己。人不能填平欲壑,但可以節制慾望,要知足常樂。如果你已到知天命之年,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就要知足,要享受健康的快樂,就不要奢望時間倒流,讓你回到花樣年華;如果已娶妻生子,生活安穩,就要知足,要享受家庭的幸福、日子的平淡,而不要盯著人家的錢囊,憤憤不平。懂得知足,節制慾望,就不會墜入慾海之中不能自拔。
4. 分清善惡好壞,提升最佳化慾望。人的慾望有善惡好壞之分。探索欲、求知慾、成才欲、奮鬥欲、奉獻欲等,是積極的慾望,能給人帶來奮進的動力,使人不斷進步,不斷提升人格;而權力慾、金錢欲、美色慾、霸佔欲、毀滅欲等,是消極的慾望追求,給人帶來的是道德的淪喪、人格的墮落,使人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面對眾多的慾望,人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棄之。
5. 加強學習,警鐘長鳴。為控制自己的慾望,特別是控制對金錢、權力、美色的佔有慾望,可加強政治學習,牢記名言警句,警鐘長鳴,時時警戒提醒自己。中國古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財是招禍根苗,色是刮骨毒藥”,羅馬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人兩手空空來到這個世界,又兩手空空與這個世界告別。不管是腰纏萬貫的達官貴人,還是辛苦奔波一生的凡夫俗子,誰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把錢財之物,名利地位看得淡一點呢?不為權財所迷惑,不為美色所俘獲,不為富貴所驕傲,淡泊清淨,無慾煩消,活得輕鬆自在些呢。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
3 # 巴兔
慾望分正負的,有的慾望使我們向上,
比如有慈悲心,去做慈善。求知若渴,去學習,創造。
這種傾向也是慾望,所以慾望並非貶義詞。
所有的慾望都是自身的需要,有的慾望會傷害到他人,對他人不利。
這種慾望需要控制,怎麼控制呢?
我們是普通人,我們的慾望也是普遍的,千萬別拒絕自己的慾望。
因為這慾望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如果對他人無害。該釋放就釋放。
慾望是可以被代替的,你可以用去滿足自己光輝的慾望來擠掉不好的慾望。
慾望可以被寫下來,用想象擴大他,就會發現他的不好,
然後在去試試釋放慾望,淡化它,輕視它,不過爾爾。
-
4 # 山會長
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知足常樂語出《道德經·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最大的禍根莫過於不知滿足,最大的災難莫過於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慾望是知足常樂的敵人。慾望人人都有,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朱子語類》卷四),很難做得到。
慾望和慾望物件之間,有一種互相強化的關係,尤其是在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前更是如此。
宋代詩人方岳《別子才司令》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說明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不如意事從何而來?來自於慾望,慾望會使人不知足,產生煩惱和不如意的事,這樣的事又會增強慾望,使人更不知足。
所以,慾望和慾望物件之間是一對矛盾,因此才有佛家的與世隔絕。當然,佛家的這種做法是消極的,正確的做法是對慾望權衡處理,適當剋制,將其維持在一定的“度”。
要知足,或控制慾望,一般就離不開節儉和謙讓,節儉是人的一種美德,謙讓是知足常樂的朋友。俗話說:“儉者心常富。”“退一步海闊天高。”“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都是有道理的。
《菜根譚》:“過儉則吝,過讓則卑。”意思是:過分節儉,就是小氣,過分謙讓,就會變成卑躬屈膝。
可見,知足有一個度,不知足不可,過於知足也不可,可能就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了。這樣一來,人生只會平淡無奇。
所以,知足或控制慾望是相對的,是通常應有的心態。該知足時應知足,不該知足時就不要知足。對此需要辯證地看。
一般講,在物質方面,應該常知足,而在精神方面,譬如追求知識和真理方面,不應該輕易知足。例如,學業上不能淺嘗輒止,要有點貪圖精神,虛懷若谷,求知心切,戒驕戒躁。
總之,要控制慾望,就需要做到知足,但是知足或控制慾望,也需要有一個度。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首先應該認同它、包容它。
無論價值觀如何標定,告訴自己,我就是這麼想的,我這沒什麼。價值觀的東西,有適用範圍,也有邊界,是一種“無根基性”的話題,十人十議、百人百異。
其次或許要思考它,研究它,用科學方法解構它。
學一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等。我們的動機與行為,受到心理、生理、環境、文化、履歷、經驗、意志等等因數的共同影響,您要仔細琢磨。
第三、在更深層次、更長遠利益上接納它。
解構以後,加上時間因數和整體互利(道德)因素吧,這樣的慾望一般來說會長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