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狐說經典

    首先,秦國是一個軍事帝國,統一六國,逐鹿中原。長年累月的征戰。使得整個國家的各個方面都面向戰爭。導致國家階層的流動性很大,很不穩定, 透過戰場殺敵來晉升階層的體質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顯然已經是過時了。實質上,就是秦國沒有完成從戰時體制到和平體制的過度和轉變,當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為秦國二世而亡埋下了隱患。另外就是軍法相當嚴酷,在未統一六國之前,用軍法治國尚可,但統一以後,還長期的以軍法治國必然會引起社會底層的抵抗。這才有了,陳勝吳廣大澤起義,以及項羽起兵等歷史事件。

    秦朝首先實行了郡縣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加強中央集權制的體現。雖然說是歷史上最早的中央集權,但是這種體制在當時也是不成熟的。在權力的分享上,這點是最好的體現。當時秦國各個地方都有豪強門閥,他們分享不到權力但是有了一定的實力之後,就有謀反之心,想推翻現有的政權,來謀取天下。當然了,至少也會雄踞一方。從秦朝到清朝,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加上豪強門閥分享權力的途徑。從皇帝委任,到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實際上就是把權力分享的範圍擴大,不斷的完善,改進。假如秦朝就有察舉制,或者科舉,那麼楚國的舊勢力未必會造反,因為權力的分享比起兵造反成本更低,對於皇帝來說,也是可以控制的。

    說到底,如果沒有這種權力的分享,是很難執掌一個由多個小國統一而成的大國。秦國在秦始皇時期國力強盛,雖然沒有分享權力,一人獨大的局面得以維持,但是到後期,秦國國力相對下滑,沒有中央集權和公平公正的權力分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最終導致秦國二世而亡。偌大的大秦帝國就這樣崩塌,分崩離析。

  • 2 # 懶散叔叔

    這個問題無法簡單的說誰強誰弱,誰抵不過誰。周天子統治下,經歷了春秋戰國一個長時期的割據、征伐,才逐漸形成了後期的戰國七雄。

    再之後,秦國依靠商鞅變法強大,依靠張儀連橫縣顯霸道,而後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能人志士投秦。

    簡單的說就是對的制度吸引越來越多的對的人,使得制度越來越規範,就會吸引更多的人,良性迴圈。

    後期的大秦國,已不是初期的老秦人天下,而是類似現在美國一樣一個多國民、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大國,科技進步、賞罰分明,且外交策略得當。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經過長達254年戰國時期的反覆爭奪、此消彼長,最終大秦帝國一統天下。

    秦國之所以命短,皆是因為帝國初成,百廢待興,而此時功臣們都忙於享受,對新屬地的百姓沒有憐憫之心,才導致各地粉粉起義。加之秦二世才疏德薄,又有奸佞作亂,隨即王朝顛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敬請各位看官雅正!請點右上角關注,我們從此一起笑看人生。

  • 3 # 小黑雨跟努努

    感謝邀請!首先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六國為何不抵一秦:一是秦國經孝公商鞅變法後,在制度上已選超東方六國;相反六國也是相應的進行了變法,但不徹底,這讓變法後又產生的新問題社會矛盾與變法前的國內矛盾共存,內耗極大的消耗了東方六國自身實力。二是秦國孝公後的歷代秦王都是有作為的君主,都堅定的擁護孝公商鞅的變法,都積極的合縱連橫的向外擴張,透過一些列戰爭徹底銷燬列國根基和實力,使得秦國綜合國力大增遠超東方列國;相反東方列國在的繼任者不當沒能解決前任遺留下的問題有的時候還走反路回到變法前,還不停的相互征討,自毀根基徹底散失了抵抗秦國自保的可能。三是秦國代有明君強臣,吏治清廉高效;東方六國朝廷昏暗君主無為;最後遇上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六國被滅,秦國一統那就是必然。

    其次秦王朝二世而亡,短命的問題:不是說之前的秦國統一是靠運氣,那是實力擺著,之所以那麼快而亡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昏君跟奸臣使得秦王朝根基不穩。二是秦王朝滅國戰爭太快,沒有像之前的那樣每得一城立刻實行秦法治理使之有效成為秦王的一部分,滅國太快使得懂秦法的治理官吏跟不上,總之就是滅國太快自身沒能很好的消化,最後被反噬。三是沒能實現從戰時法治到治國法治,讓剛被征服地方的百姓一時難以適應,被六國貴族利用。所以秦二世而亡非秦弱也非秦法錯。

  • 4 # 故事裡的城

    我來回答秦朝短命這問題,,回答前想先講個故事:古代有位萬眾敬仰了高僧,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夾道跪拜。高僧有個得意弟子,也是他著意培養的衣缽,該弟子對高僧敬服若神,他把師父看成菩薩化身,想師父一定會成佛飛天,勵志學習,跟隨師父的足跡和方向,一定要做師父那樣的高僧。後來,高僧圓寂了,該弟子日日坐守著高僧的遺體 期盼那神聖的景象。可是,高僧不但沒有像想象的那樣渾體幽香閃爍金光,相反比一般人腐爛的更快,味道更臭。該弟子失望至極,痛心疾首,他的一切價值觀、人生觀轟然倒塌,他的精神支柱沒了,他的一切都被現實否定了,他認為自己以前的虔誠和努力是被師父騙了。於是,他變成最痛恨和否定師父的人,他窮其一生遊歷天下去講學推翻高僧的一切學說和思想,去抹殺師父的影響,踐踏他的名譽。

    故事講完,高僧就像秦始皇,他的近臣趙高、李斯就類似他的徒弟。秦始皇死在路上,趙高李斯用死魚掩蓋屍體臭味,瞞天過海。他們發現,無比威嚴的皇帝,不會長生成仙,還和常人一樣死去,也會腐臭腐爛,一切偉大神聖都是假的,所以心裡和價值觀扭曲了,然後發洩似的玩弄這個國家和人民,以玩弄皇權和皇家威嚴為樂,國家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沒了,再加上後來民怨太大,加上負擔過重,民生疾苦,於是被逼造反,漢劉邦就是這樣被逼而反的。

    至於以一擋六的事情,歷史書有說明,前段時間我也回答過,不再重複。

  • 5 # 橋頭月光

    孟子說過,天時地利人和。

    秦統一六國,首先在於天時,對時機的把握,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連綿不斷,百姓迫切需要一個和平沒有戰亂的國度,秦北抗匈奴,守衛祖國西疆,可說是中國西北大門的守護者,加之商鞅變法,觸動貴族利益而為百姓謀福利,深受百姓擁戴,經濟軍事實力飛速發展,在此背景之下,秦登高一呼,廣吸各類人才,聽取張儀連橫之策,遠交近攻,外用大將白起,王翦,蒙恬征戰禦敵,內有李斯,章邯輔佐朝綱,消除內憂,國內可謂欣欣向榮,一片繁華,嬴政又不計前嫌,招攬大批人才,出謀劃策,牽一髮而動全身,全民皆兵,舉全國之力,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攻克其他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至於最後的失敗消亡,皆因好大喜功,大興土木,致使百姓怨聲載道,舉國憤怒。又因親小人遠賢臣,朝政腐敗堪憂,無棟樑可擔重任,所以消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 6 # 秦嶺山上的小蘑菇

    秦國最初只不過是在西部替周天子養馬的一個部族,還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國。後來因為養馬有功,周天子才將秦分封為諸侯國。其實你的問題說起來,古人也進行過詳細的論證。不信,你看漢代的賈誼的《過秦論》。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總結並分析一下秦朝能夠吞六國的原因:1,地理位置好,北有黃河,南有秦嶺,西靠遊牧民族,唯一東邊有缺口,但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其他六國想要攻進關中平原真心不容易。關中平原的地理位置真的不是蓋的。給大家上圖:

    2 商鞅變法使秦朝變強。我們來看一下商鞅的《治秦九論》感受一下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華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此九論為大綱,若變法開始,尚須逐一制訂法令,落於實處。”

    可以說其他的變法條例都是使秦國變富,而真正能使的秦國士兵能夠驍勇善戰的,勇往直前的是他的獎勵軍功的政策。

    那麼,我們再來思考一下。秦滅亡的原因,過秦論中總結的是秦王仁義不施,也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苛稅弊政,不得民心。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認同的。

    那麼,為什麼崤山和函谷關這麼固若金湯,能抵得住六國的入侵而沒辦法抵得住農民起義呢?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秦國在吞併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關中盆地,秦國的百姓和士兵是上下一條心,大家團結,抱成團,六國肯定很難攻進函谷關。而後來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時候,秦帝國的勢力範圍是所有諸侯國的勢力範圍之和(秦統一六國),而秦帝國內部的百姓和士兵並不認同秦國的新政策。百姓和士兵應該是在受著繁重徭役稅務之苦的,全國的百姓和皇帝並非是一條心,全國各地響應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

  • 7 # 文若聆興

    感謝邀請。六國為什麼抵不過一個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秦的最初說起,為抵禦北方戎狄,秦非子為周王室養馬有功而被封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勞苦受賞,而正式位於諸侯之列。之後秦國一直平凡如默,直到出現一位了不起的君主——秦穆公,他攻狄滅蜀,稱霸西戎,為日後的大秦帝國奠定基礎。再之後的幾位秦公治理下的秦國,又開始走下坡路。窮兵黷武,內憂外患,直到秦孝公的出現。秦孝公大膽起用商鞅,徹底改革整頓,“糾糾老秦,共赴國難”,老秦人共同努力,不出十年,大秦國富民強。之後的君主一個比一個出彩,秦惠文王開疆擴土,秦昭王的步步為營,秦始皇的橫掃千軍。現在回到咱們的問題上來,六國為什麼抵不過秦呢?咱們知道了秦的經歷,但其他六國怎麼樣呢?六國大概形式如下:魏、楚、韓三國都有變法在戰國初發展很好,但後來一代不如一代,與秦國沒得打。燕國在燕昭王在位時強大一時,後期羸弱。齊國強大一直領先,但中期被燕國打殘過一直沒恢復過來。趙國受惠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戰爭紅利,兵多將穩可與秦一搏,但事實證明趙王棄用廉頗李牧等老將屬自毀長城,無力與秦爭雄。秦國後期代代強,六國代代弱,由此觀得結論:大秦勝。還有重要一點是大秦的策略得當,秦的連橫之術堪稱經典,瓦解同盟逐個擊破,遂無敵於天下。關於第二個問題秦王朝為什麼短命?這個鍋恐怕不能要秦始皇背,我相信只要秦始皇在世一天,強秦就在一天,贏政是壓得住局的人。“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築靈渠,修長城,平百越,掃六國“,這些都是開國君王該有的氣魄。同樣的一個國家,秦始皇能壓得住的,其他人就未必壓得住了,或許下一任繼承人公子扶蘇實行仁政以德服人大秦可以依舊走下去,但胡亥篡位,政務不通,寸功未成 ,威嚴不足反而暴政更甚其父,何以服人?所以說,秦朝短命怪就怪第二任皇帝無德無才,白白藏送老秦500多年共計三十多代人的努力。

  • 8 # 任憑風沙吹

    龐大的秦王朝從始皇帝統一六國起到到子纓跪地獻金璽投降為止,不過短短的十五年時間,更準確地講,始皇帝死後四年,大秦帝國就在劉邦和項羽的打擊下滅亡了。

    秦始皇的延續萬世的夢想只傳了二世便戛然而止。何也?

    這個歷史之問千年來無數人作過探求解答:認定暴政、苛法喪失民心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不過對此我真的完全認同,追溯秦國的崛起強大的歷史,更能證明此種觀點不夠客觀公正。

    秦國的強大是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制定嚴苛的法律與獎懲條例開始,鼓勵開懇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經過前後五年的變法之後,秦國日漸強大,國家安定富裕,山無盜賊,路無拾遺。

    在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依延續商鞅之法,法令之殘酷,連坐誅九族依然盛行。此間頻頻對六國發動戰爭,擴大疆域領土。及至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內部苛法繼續,並且戰爭更為頻繁,人民的負擔勞役不可謂不沉重。即便如此秦國也沒有垮掉,相反卻愈加強大,國土面積已延至巴、蜀、漢中,北面己達太原、上黨,東面至滎陽的廣大地區,己經成諸侯中最強大的國家。

    可見所謂暴政苛法統治下的秦國,不但沒有滅亡,反而越來越強。相反正是嚴苛的刑罰及公正的獎懲條例促進秦國崛起,進而為始皇統六國平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六國後,秦帝國疆域遼闊,治理起來難度相當大。採用原來的分封制或是新的郡縣制,經過認真的討論,始皇帝決定在全國實郡縣制。這一新政權形式的全面實施推行客觀上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歷史影響深遠。要真正推行完善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可惜始皇帝政治雄心太大,好大喜功,一心想標榜自己日月之功,夢想流芳百世。於是四處大巡遊,拜訪名山大川,祭祀上天,立下碑刻記述豐功偉業。另一面又想長生不老,讓人到處尋找不死之藥,結果不得。便大修陵墓,以水銀灌注,象徵死後亦可享榮華富貴。足可見他己思想糊塗之極,大秦危機正漸漸到來。

    在最後一次巡遊尚未結束,就身染重病,在沙丘平臺死去。臨終之前,立下遺囑由扶蘇繼承君位,可惜扶蘇遠在天邊,身旁只有胡亥、趙高、李斯三人,經過一番謀劃,胡亥做了皇帝。仁愛忠孝的扶蘇失去了登上帝位機會,大秦帝國也失去了繼續輝煌的機會。

    偷來君位的胡亥是個十足的無能之輩,而且殘暴荒淫,滅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以為這樣就無人來搶君位。其實天下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明白大秦的日子不多了。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清楚,君位交接出現重大歷史錯誤,胡亥代替扶蘇直接葬送大秦帝國的前程,這是秦迅速滅亡的主要因素,至於其他的都是次要因素。

  • 9 # 使用者95120510218

    我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一下題主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六國抵不過一個秦:秦在變法之前一直籍籍無名,商鞅變法之後才突出,商鞅變法使秦國上下變得像鐵塊一樣堅硬,軍備力量大幅提升,獎勵軍功使人才上升通道發生了改變,以往世家才能封官拜爵的現象有了改變,人人渴望建功立業,軍隊戰鬥力遠超過六國。而且秦國易守難攻,關中易守難攻,秦軍只管出擊就可以使六國聞風喪膽。

    秦國為什麼命短,首先是他的暴政,其次法家思想在和平年代不適應,另外是六國遺留復國之心不死,秦國在統一六國後沒有體恤民力,暴政苛捐雜稅加速了他的滅亡。

  • 10 # 歷史雜貨鋪

    因為秦國出來一個商鞅,其他國家沒有想著去變革,唯獨秦國實行變法,令秦國迅速強大起來並且後來統一六國。值得一提的是,秦國沒有變法之前,秦國在六國之間屬於比較落後的,史書都形容秦國是蠻人之地,說明這裡比較落後。

    商鞅變法對於秦國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煥然一新。那麼他具體都做了些什麼呢?首先就是廢除貴族世襲特權,當然並沒有徹底廢除,因為舊勢力太強,但他頒佈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這個的實行,因為其中一條是,不管是宗室或者是貴族的後裔只要沒有軍功,就不得繼承爵位。

    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國家賦稅以及兵役來源,為秦國以後的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打下了很深的基礎。尤其是二十級軍功爵位制,這個制度規定,只要是士兵,不管他是什麼出身,只要立下軍功就要賞賜,宗室之人沒有軍功,不能繼承爵位,不僅是平民奮勇殺敵,貴族同樣如此。

    甚至於在秦軍之中,軍功不同吃的飯都是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父親死了,自己的兒子可以繼承軍功,也就是說一個人得到軍功,全家都受益。正是因為這些,成就了後來秦軍的虎狼之師,六國一直沒有進行改革,自然是抵不過秦國。

    至於秦朝短命,其實秦朝之前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戰功之上,統一六國之後的秦朝,很多事情沒有及時作出改變。秦二世殘暴又無能,最終才會這麼短命,只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 11 # 孟浪1976

    我喜歡歷史,喜歡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歷史的興衰。我來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命題。

    秦王朝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基礎,但是未能對征服區域進行徹底和充分的社會改造,是秦朝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

    改造什麼呢?始皇帝推行的是郡縣制,通俗說呢就是中央集權制。六國呢,他們還是習慣分封制。舉一個例子,哪怕楚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創造郡縣制的國家,但是它的主體社會結構還是分封制。所以這不是改朝換代的問題,而是一個階級征服另一個階級問題,說白了就是階級鬥爭。

    後世經驗表明,徹底改造它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是階級鬥爭的不二法門。因為歷史的慣性太過於強大,幾百上千年的分裂狀態一下進入了大一統,所有的人都不適應,固有意識形態很頑固,那它必然會出現反覆。偏偏六國原有的意識形態還很濃厚,因為統一程序摧枯拉朽,勝利來得太順利,沒有來得及充分改造。導致後來項燕和項羽能一呼百應,六國後代秦末就地坐大封王就是直接的體現。後世的劉邦也未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進行小手術,分封劉姓諸侯王,消滅異姓王,搞了個半分封半郡縣。後來也因七王之亂差點亡國。

    另外,它的根據地是關中地區,易守難攻,倒著的漏斗一樣,秦國也因此佔了幾百年的便宜。同樣,它的力量向關內傳送,就面臨分散的問題。題中說秦國擁有強大的軍力,偏偏咸陽保衛戰的主力是一群民工+刑事犯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 12 # 深度讀歷史

    秦始皇吞滅六國之後一統天下,但是雖然軍事上統一了天下,政治上卻還不穩定,各國舊地反抗之聲此起彼伏,所以秦始皇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以及郡縣制的一系列動作,希望把秦國的政治制度推廣到全天下,又透過焚書坑儒等手段希望把各國思想也統一起來,意圖達到穩定天下的目的。

    但是當時秦始皇推行各項政策的進度有些過激,加上當時山東六國原本施行的就是比較寬鬆的統治政策,並不同於秦國一直施行的法家嚴苛制度,所以一時間各地民眾都一時難以適應,不滿之心比比皆是。

    原本秦滅六國以後,各國之間連連征戰的局面結束了,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秦始皇卻大動作不斷,除了軍事上征討百越之外,修萬里長城阿房宮,還有連線天下的國道,這些都是世紀大工程,需要徵召數量龐大的民眾服役,而且由於管理上的一些殘酷,致使民夫死亡率極高,這更加導致了各國舊民的不滿情緒。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還可以憑藉他的雄才大略穩定天下,可惜秦始皇在走訪的過程中突然暴斃,一時間帝國進入政治交替的情況,若是公子扶蘇上位,尚可以憑藉他的仁政,緩合天下的緊張情緒,可以趙高李斯篡改聖旨,扶持了秦二世上臺。

    秦二世上臺後,繼續推行秦始皇的各項政策,隨著各地不滿情緒的累積,終於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徹底爆發了,一時間席捲全國,而秦二世又缺乏秦始皇的雄才,導致局面進一步惡化,尤其是一代名將項羽橫空出世,徹底擊潰了秦國生存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前十天退機票手續費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