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仃洋
-
2 # 水底之物
如果文人想利用知識獲取世俗利益,就會有這種相輕之事,因為利益資源有限。如果在一定基礎常識判斷上,這又不失為一種好的發展動力。但要將事論事以理論實踐探討無人身詆譭。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文人相輕,從古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歷古以來,文人與文人之間,相互都看不起對方。文化人自以為博古通今,自以為自己的哲理比別人靠譜...這緣於中國有史以來,根本性的教育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心理的作祟。所以,文人相輕也便於封建制度、社會因素所決定的。同時造成了文人某種的陰晦心理,往往見不得別人好過自己而千方百計的陰謀算計。
另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文化不夠普及,文化人相對較少,這就養成了文人趾高氣場的性格,往往舊時的文人存在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秉性,這也是封建文化對人的毒害。由此可見,文人相輕足見是一種劣根性的社會弊端。這是歷史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思想不當品相。
說到外華人,當然也存在自私的劣根本質,但外華人崇尚公平競爭,即便是古代,不管是上層的權利鬥爭,還是民間的私利小事,講究的是“公平”兩字,要麼撥劍格鬥,願鬥服輸,是公開的競爭。
由於“公平”在外華人的心裡存在著原則性,所以外華人的性格大多十分開朗,這是基督教義常常唱頌的。因此,外華人的修養務必也是博愛、公正的。除了權利爭鬥的陰暗面,通常外華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平等而尊重的。他們沒必要去輕視別人。歸根到底,還是教育的問題,人類的修養都是由社會的制度所決定的。
-
4 # 被打扮的歷史
我並不覺得在中國歷史上或者外國真的存在相對於其他行業非常嚴重的文人相輕的現象,而且說實話說這個話的人估計都是頭腦一熱就說出來了,要說能有什麼真憑實據那就完全是一副就是這樣的嘴臉了。
聽了這麼多年的所謂文人相輕的話,能夠舉出來的例子無外乎某個小說家,詩人或者學者某某人說誰誰誰不如自己之類的話,如果我們跳出說這個話的人的文人身份,我們是不是總是聽到同樣業的人對別人的評價,有追捧有貶低也有看不起,那是不是所有人所有行業的人都相輕呢?恐怕大家很難得到這個結論!
怎麼到文人這個時候就特別的嚴重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受限制於社會生產力,只有少數人能夠讀書識字,文人最瞭解文人,也最瞭解之間的紛爭,所以留下的紛爭或吹牛的話也就是文人的事件最大程度上被流傳了下來。回顧歷史,相對於其他群體,似乎只有這個行業從古至今都發生這樣的事情,而絲毫不會想想自己的周圍發生的事情,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以南北朝事情謝靈運上文說過的話為例,如果是其他人說了個話,大家也就笑笑罷了,並不會當真,但放到謝靈運身上彷彿就變成這個人說大話,而且看不起同時期的其他人,這也是很可悲的事情。
-
5 # 河東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為什麼?
其實質是文(儒)無第一,武(儒)無第二。
《韓非子》有云,“儒(文儒)以文亂法;俠(武儒)以武犯禁”,可見,不論文武,在統治者的眼光看來,儒者都有點不受約束。
但統治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儒”不論文武的數量太大,構成了民心相背的主體。
什麼是“民”心?
在上古,“民”指的是奴隸,“民”心就是指的奴隸的願望。
與之相對應,“人”指的則是華人,就是奴隸主,“人”心指的則是統治者的意願。
所以,老子的“小國寡民”指的是治下的封國要儘量的小,奴隸也儘量不要保留太多,要把多餘的奴隸儘量使之轉化為“新華人”。
當時儒教的創始人周公將這一系統選拔“民”成為“人”的手段稱之為“德”。
“德”在上古,是一種登山比賽,廣大的奴隸“民”眾透過爬山,達到一定標準的高度就可以免除被“琢瞎一隻眼的明確奴隸身份的刑罰”,從而可以達到“德高望重”的目標,實現“明德慎罰”的終極理想。
所以,文“民”和武“民”為了逃脫刑罰處罰,確立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們是存在玩命的競爭關係的,勝利✌了,就成為“文儒”或者“武儒”。
儒的概念,就是“根據需要(從“民”中選拔)而產生的新華人”的意思。
文人、武人是存在原始的競爭關係的,所以他們相互輕賤,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文儒的代表是儒家,他們實際上提倡的是“民本正義”,武儒的代表是墨家,他們提倡的則是“民主主義”。
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般“二者相害取其輕”選擇儒家思想治國,而墨家思想因為齊地墨家鉅子徐福兩次欺騙秦始皇,威脅了封建皇權,有不忠誠的標籤,加之漢武帝時期的大俠郭解,有與漢王朝法令相互抗衡的趨勢,有不受約束的標籤,故墨家思想基本上被束之高閣。
西方的文人及武士基本脫胎於貴族階層,不存在像中國這樣受壓迫的情況,一般不存在相互看不起的情況發生,對於他人的高明,更多的表現出欽佩。
-
6 # 來生今世緣
問:“文人相輕”的根源是什麼?外華人是不是也有這種現象?答:我認為文人相輕的根源在於:技藝不如人、文才根性不如人、才會輕賤同道學者!有句古語說的好、叫作“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說的就是這種隨意輕賤同行學者的人、自己文思不如人、卻要踩低別人、以抬高自己、其實大可不必要!真正才學滿滿的大文豪、大文學家、大哲學家、誰又能輕賤的了呢?如我們的祖先:老子、孔子、鬼谷子等等、他們那精闢的哲理、警示人類的至理名言、誰又能輕賤的了呢?他們又相輕過誰呢?沒能力的人、才會去輕賤別人!真正才華橫溢、妙筆生花的文豪才子、才沒有功夫去跟你浪費時間、正事都忙不過來!他們所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都是世人公認的、任誰也相輕不了的!外華人的文化品位也不一樣、競爭也同樣激烈、具體的不太瞭解、少說為妙!謝謝邀請!
-
7 # 皛舒
“文人相輕”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真正稱的上文人的都是做學問的人。他們都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為之鑽研、探討。自然會有各自的領域的觀點和見解。
而文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輕易的贊同別人的觀點,所以,在研究領域經常會產生辯論。而這種學術上的分歧,恐怕才是“文人相輕”本質。
-
8 # 一老沈一
“文人相輕的根源是什麼”,這說的,無疑是中國的文人。
那麼,可能首先要做的,是搞明白“文人相輕”的含義是什麼,然後再深挖“根源”。
一“文人相輕”之語,出自曹丕的《典論.論文》。
他開篇即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但是,關於“自古而然”,曹丕只是從東漢開始舉例。
他說,傅毅和班固兩人的文才相當,如同伯仲。可是班固輕視傅毅。班固給弟弟班超寫信說:“傅武仲因為擅長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其實下筆千言,不知所止。”
曹丕話頭一轉說,人們總是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能擅長,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長來輕視別人所不擅長。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當今的文人,只有魯人孔融孔文舉、廣陵人陳琳陳孔璋、山陽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幹徐偉長、陳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應暘應德璉、東平人劉楨劉公幹等七個人。這“七子”,在學問上是沒有什麼遺漏的,文辭上沒借用別人,在文壇中都各自像騏驥千里賓士,並駕齊驅,要叫他們互相欽服,也實在是困難了。我審察自己,來衡量別人,所以能夠免於文人相輕這種拖累,而寫作這篇文掌。
接著,曹丕掰開揉碎,講了一大番道理。
篇幅所限,不詳贅述。
但是,從曹丕此文中,可以確定三件事——
第一,曹丕所講“文人相輕”,針對的,是類似於現在所說的“文藝批評”這樣的特指現象。
第二,他說,“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確定了他講的“文人相輕”的特定含義,即“文藝批評”中的以己之長,“輕”他人之“不長”。
第三,曹文的重點,是講不論何種文體,評判的最關鍵標準應該是什麼。
均知曹丕的弟弟曹植有七步之才,其實,曹丕才華也很了得。《典論》一書已亡佚,只是這篇《論文》,因被南朝梁武帝蕭衍之長子蕭統收入《文選》,才得以儲存了下來。
這篇《典論.論文》,被認為是中國第一篇關於“文藝批評”的“論文”,所站之高,所論之精,歎為觀止。特將其節選,附錄於後。
他得出結論,曹丕所說文人之相輕,“凡所指摘,僅限於製作範圍”,其他的一切“攻擊”,“都不在內”。
清中期學者、書法家錢泳的《履園叢話.書學.總論》雲:“太守笑兩公,兩公亦笑太守,雖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而謂三公必傳,可與松雪、思翁爭席者,則吾未敢信也。”
錢泳講的這件事,是從劉墉的書法而起。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的書法,乾隆則推崇趙孟頫,於是,董趙書體一時風行天下。劉墉不循常道,自成一家。
錢泳說,太守王文治笑兩公,即劉墉和梁同書的書法,這兩公反過來也笑太守王文治的書法。他講,說這三個人,可以與 “號松雪道人”的趙孟頫和 “號思翁”的董其昌爭席次,他不相信。
錢泳引了曹丕的原話;而且,他仍是在曹丕所講的“文藝批評”的原義上使用的;進一步說,他講的,絕無嘲諷譏笑之意。他在文中,評價了劉墉的書法,儘管只是一家之言,但屬於正常藝術探討無疑。
可見,直到那時,“文人相輕”,仍然是在“文藝批評”的範圍內被理解和被使用的。
三何時“文人相輕”的含義範圍被擴大,或叫被轉義了呢?
應該是在民國。
請看一看魯迅的《且介亭雜文二集》。裡面,收錄了魯迅連寫的七篇關於“文人相輕”的文章。
第一篇的題目叫《文人相輕》。魯迅說:“在所謂文壇上,前年嚷過一回‘文人無行’,去年是鬧了一回‘京派和海派’,今年又出了新口號,叫‘文人相輕’。”此文,寫於1935年。
此事,由林語堂1935年1月在《論語》上發表的《做文與做人》一文而起。林語堂的大致觀點是,文人好相輕,這與女人的評頭品足相同。女人不敢罵武人,所以相互罵出氣,這與向來jì女罵jì女以討好piáo客一樣道理。問題在於,他把當時不同文學陣營之間的原則爭論,以及同一文學陣營中的“藝術批評”,一概歸結為了“jì女罵jì女以討好piáo客”,這就很不恰當了。
所以,魯迅很快寫了第二篇《再論“文人相輕”》。魯迅在文中說:“今年的所謂‘文人相輕’,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號,掩護著文壇的昏暗,也在給有一些人‘掛著羊頭賣狗肉’的。”
後面的五篇,是因為有叫魏金枝的和其他人寫文,表面上是“和稀泥”,實質上也是反對文藝批評,魯迅又陸續寫的。
魯迅的觀點是,真正的知識者,應該是既能保持思想的獨立和人格的尊嚴,對於社會問題敢於論爭爭辯,又要同時尊重其他知識者的人格和個性。就是說,知識分子既要對於問題敢於相爭,勇於相爭,。又能保持知識者之間的相親、相重而不相輕。無論如何,文藝批評不能沒有。
四不知道是否從這次延續不短時間的“論爭”開始,“文人相輕”一詞走入了民間,並且被“汙名化”了,好像自古以來,文人之間就始終有“相輕”的陋習。
確實,某些很有影響力的詞典中也這樣解釋,說“文人相輕是舊時文人間的陋習”。
這樣來理解“文人相輕”,未免有失偏頗。
文人間的爭論,至少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就開始了。正是這種爭論,大大推進了思想進步,學術繁榮。
有沒有文人個人間的不睦或者恩怨呢?肯定有。比如,李斯對韓非的嫉妒。韓非死後,秦皇亦很後悔。
但是,在古代文人中,切磋互學、友誼深厚的無疑更多。看看唐詩就能知道,不論是李白的送汪倫,還是杜甫的夢李白,還有劉禹錫和白居易的友情即互贈詩等等事例不計其數。
有一個成語,叫“逢人說項”,是說唐朝楊敬之敬重項斯,寫詩云:“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傳為佳話。
所以,最好還是迴歸到曹丕所講的“文人相輕”的原意上來理解這句話。
而且,應該扭轉認為舊時文人普遍存有相互輕視的陋習這種偏頗的認識。應該說,即使在古代,非“文藝批評”之外的另一種“文人相輕”,也絕非是普遍現象。
這樣,也就不必挖掘這另一種“文人相輕”的根源了。
同樣,外國文人,大多數也是相互尊重相互切磋的,也始終存在和中國的“文藝批評”一樣的“文人相輕”。當然,也有盧梭那樣,對幫過其大忙的伏爾泰、休謨“翻臉不認人”的特例。
千萬別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也別認為,外國的文人一定比中國文人高尚很多。
附錄:曹丕《典論.論文》節選——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徵思,幹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②儔也。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字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幹著論,成一家言。
-
9 # 隴上評說
當看透世上紅塵瑣事,一切將將會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不為名利所累,不為親情所拌,這也許就是文人相輕的原因吧@!@
-
10 # 不要多慮
文人相輕——主要是因為對文章與文藝作品的好壞的認知,大家都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都是感性的認知,不象其它行業都有物理性指標很明確;比如你百米跑七秒,世界第一。能跳4米高,世界跳高冠軍。
而搞文藝,寫文章畫畫等等這些文化產物,就沒有一個理性的標準來界定等極。
於是文人們都覺得自已的作品最好,於是乎就鼓吹自已的作品是某某第一,低毀同類作品與對手,文人想輕現象所以就普遍存在了!
-
11 # 千百萬年
“文人相輕”可不是什麼壞事,這事是個好事,越輕越好,符合老子說的“重為輕根,靜為燥君”的道理。只要能放下文人的架子,就能靜下心來成為燥君中的灶君。
-
12 # 手機使用者5534444811
問題、《文人相輕的根源是什麼》?以為腦殼好打整唄!中國風俗生活文化,年尾除夕前把晦氣首尾一瀉乾淨,增加"美逢佳節倍思親"添多節日快樂️總不能蓬頭垢面搓湯圓吧?所謂文人門開點對子玩笑貼門面,傳說蘇東坡紀念館門聯是寫自家門蘇小妹開玩笑的對子,希望大家多多在此《問題》側貼文添油加醋文忍俊不住。外國不過除夕,只過聖誕節送怪誕東西。我地方幼兒園聖誕節搞義賣送幼兒園乖么兒玩具是不要娃娃的錢,只是一㘯親子游戲家長偏要硬掏腰包把孩子義買回家,買一送很多玩具賺了自家不曉️德。
-
13 # 水寒雅芙
謝友邀!
文人相輕的根源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利己心、我執心、攀比心,而後產生一種偏見,這不僅適用於文人之間,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現象並不適用於全部的文人,比如,杜甫就非常崇拜李白,陸游也對李杜推崇敬仰,相輕者,必然各執自己的理念或者有利益衝突,人都是情感動物,一般以自我為中心,在人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嫉妒心所左右產生偏見從而產生爭執。世間之物,不平則鳴,善聽者只是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生苦短,何必讓繁瑣的小事而浪費你自己的生命。人雖然是智慧生物,但也是高階動物,也有動物的劣根性並具有自我防禦機制,在受到同類甚至異類的攻擊時,產生反抗與排斥心理也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你明白我們人類也是動物,也不難理解人類社會產生各種不平等,各種爭執的根源所在。只有利他忘我之心,才能化解人類社會的種種矛盾。但恰恰這一點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你我他都非聖人,孰能無過!雅芙隨筆。
-
14 # 不讀詩無以言
文人相輕,或不能一概而論。文人也是喜歡扎堆立山頭互長聲勢的。若果有文人之爭,不外乎種種觀點不同而已。所謂同行是冤家,文人也是人。文人相輕在隔代或猶顯著,如後人是非前人,欺前人不能掀棺材板辯駁也。
-
15 # 劉士付
文人最大的貢獻是傳播文明,社會的進步,人類的文明,都是文人作傳,敘評歷史。文人最大的毛病是持才孤傲,樂意挑剔別人文章的缺陷,互相攻擊,天性吧!
-
16 # 墨風明月星
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作用,還有就是大腦的興奮也會導致,你在看到一篇好文是是不是非常激動,想脫口而出,感覺自豪。而作為人都會以貌取人,如果你感覺他壓制不住你,你便會心生此念,如此而已。
回覆列表
文人相輕,古即有之。在封建社會里,皇權即是天意,是真理。所有的文人都要圍繞這樣的真理來寫作,來歌功頌德,否則即為大逆不道!而江山易改,一旦換了皇帝,原來的真理也許就變為謬誤了。古代文人就是在這樣輪換的真理中掙扎,也就沒有真正的真理了。一旦沒有統一的真理,文人們就會互相指責甚至謾罵。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敝帚自珍的惡習,文人相輕也就形成了。
中華民族是個固守傳統的民族。好的傳統和不好的傳統都傳承下來了,所以“文人相輕”這個惡習也傳承下來了。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華人的科技水平發展很慢,追求真理的步伐不快,對真理的追求各有誤區,這應該說是造成當代也有“文人相輕”的另一個原因。
但是,西方文化沒有文人相輕一說,因為它有真理文化,即真知識追求的文化,真理文化必然是知識分子去追求共識的知識,它是否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就是它的文人精神邏輯不通向文人相輕,而是引導向真理。在真理面前,也就不存在各種謬論了。所以“文人相輕”的毛病在西方很難看到。有的只是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共同探討的文明現象。
應該說,這還是值得中國文人借鑑的。